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他评:大解的《星空》《我信》(连载55)(总295期)

王柱山南乡子等 诗眼睛 2021-10-07

荐赏连载55


《星空》



《星  空》

 

大解

 

对于夜晚我们有过太多的埋怨

现在我坐在石头上  紧盯着一颗星

说出了相反的话  说完我就站了起来

因为回声引来了福音

 

此刻  入睡的人们已经熄了灯

释罪者在忏悔之后也获得了安宁

我略微知道一些远方的消息  就起身

把心抬高了一些  是的

在星空之下  不会有狂妄的人

 

沿着小路向前迎接  我将把遇到的

告诉你们  但我的身体就不用多说了

正如你们所知和领会的

我是多么不配  却已经蒙恩

 

诗评

诗评:


心在感恩中升华——诗人大解诗歌《星空》 


写字-王柱山



 写星空的诗作多借星空的描摹来表达一种个人的理想和胸襟。诗人大解诗歌《星空》更多的诠释出一种生命的独特体验,抒情大于叙事,思想更深刻,境界更为高远。

 

“对于夜晚我们有过太多的埋怨”,黑夜带给我们忧伤的感觉,大多数人不喜欢夜晚。诗人对夜晚怎样?诗人没有直接表明态度,“现在我坐在石头上  紧盯着一颗星”诗人没有被夜晚的黑所禁锢,而是在黑夜里坐在石头上,用那双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亮。石头有坚硬的外壳却有柔软的内核。诗人坐在石头上紧盯着远处的一颗星,也许是眠卧着久远梦想的石头影响了诗人,诗人说出了相反的话。说出了什么话,诗人没有具体说出,但我们可以猜测出那一定是用一颗谦恭的心说出的。诗人说完就站了起来,因为诗人对星星给他带来的一丝光辉的感激之语得到了回声。诗人用了 “福音”这个词,这个源于宗教的词汇用在这里是有所指的。福音就是好消息,是有利于众生的好消息,这是诗人那颗感恩之心得到的回馈。

 

随着时间的推移,夜已经很深了。一些信众在忏悔后也获得了暂时的安宁。诗人很了解众生世相,对这个世界洞悉的很清楚。接下来,“我略微知道一些远方的消息  就起身/把心抬高了一些”诗人说知道一些远方的消息,这是什么消息呢?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从上一节我们得知诗人收到了福音,这里的消息应该有福音的成分。“把心抬高一些”,创造性的语言让诗人可以把事物看得更清楚些,感应的更强烈些。“是的/在星空之下  不会有狂妄的人”诗人所说的话都是来自心灵的真实感悟。在瀚海星空下,诗人敞开心扉,与星空对话,与心灵对语。诗人的话虽神秘却真实可信,因为我们看到了诗人那个澄澈的心灵。

 

最后一节, “沿着小路向前迎接  我将把遇到的/告诉你们  但我的身体就不用多说了” 诗人跨出步子,诗人折回要把夜晚的际遇和福音告诉我们。诗人没有沉默下去,没有在自己的天地里踯躅,而是把自己和芸芸众生的命运系在一起。虽然自己力量单薄,自己也许不会振臂一呼万应,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驱使他这么做。在浩大的宇宙中我们是多么的渺小,渺小到常被人忽视。人境界高低不在于位高权重,看的是你是否有一颗大爱慈悲的心,是否有一颗感恩的心。只有常怀感恩,心灵才能在沧桑宇宙中得到升华。

 

诗作者以时间的推移、活动姿势的变化为线把整首诗串起来,结构紧凑。鲜活的语言、朦胧的意境、深远的意蕴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又留下不尽的思考。



《我信》


大解

 

时间有细小的缝隙,未来有窄门

灵魂出入,也需要侧身

 

我信这世界终将敞开,如最初的一日



诗评:


南乡子:各位朋友的赏析都很深入,很精辟,很受益。大解的诗当然是当今诗坛神性写作的典范,其诗心纯正、诗艺精湛,小诗虽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借助各位朋友的精心解析,更会各有领悟。

说几点不同意见,供参考:1.《我信》,这个题目我认为不必过度解读,因为类似“相信、我相信、我不信、我不相信”等等题目,名作和一般习作都用得很多。2.说此诗是从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出发,这一点我也不认同。此诗有神性写作特征,诗句中包含着很多的宗教情怀。3.一个优秀的诗人不会写情绪,不会去抒情。这一表述很武断,我是不认同的,似乎也不需要举例反驳。

夏真:窄门乃基督教用语,幸福救赎之门,恩德之门,只有少数彻底悔悟之人才可进入。

南乡子:这世界终将敞开,如最初的一日——典型的圣经里的句式。

诗歌和宗教的神性更亲近,而不是去代替哲学给人们讲道理,这或许是当前很多写作者自以为高明实际却脱离诗歌本质的一点。

神性和宗教情怀是对大解这首诗的理解。很多好的诗歌中哲学成分的确也很多,哲学也很美,这毋庸置疑。

有现实主义的写作,但事实上很多作品也的确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

诗歌也可以写浪漫和神性。

我们爱诗歌,不计功利得失,本身就是一种宗教。

黑马:应该说很多诗歌作品本身就是对生活的反叛,逃避和超越。

南乡子:诗歌是艺术的一种,艺术大多是超越现实的,艺术更多是引领人的精神,是形而上的,脱离现实层面的更高级创造和享受。

可以有现实主义的作品,可以关注生活和时代,揭示现实层面的人生。更需要超越世俗层面的境界,比如哲学比如宗教,比如大道无形的智慧和自然。

黑马:诗歌可以是从地里长来的向日葵,也可以是天外来客。

老卒子:窄门来自宗教,可以,但就是不是借用,只是“窄门”二字汉字的本意都足以承载很多很多,就是说汉字,自有神性和意味。

南乡子:大解的诗之所以明显优秀于其他诗歌,就是因为他的作品普遍具有超越了现实功利的神性情怀,对现代诗歌乃至对我们的精神都有着强大的感召和引领。

所以,一个优秀的写作者,不会先以辩证唯物主义做自己的写作指南。

夏真:诗写的是人的救赎而非简单的道理。

南乡子:写诗不是讲道理,讲道理有议论文就可以了。

 

附:大解诗歌《我信》解读


点评嘉宾   老卒子

 

大解的这首诗,清朗简洁,直指当下人们深陷的迷途的命门。

我想,世界就像一列闷罐火车,人一出生,就不知不觉被装进了这个时间组成的闷罐车厢里。

本体即是这个似乎高度智慧,高度发展的世界,这个向前呼啸盲动的世界。本体也可能是我们自己忙忙碌碌的,看似智慧,但是却是被肉体裹挟着向前不由自主盲动的每一个生命个体。

本诗的妙处在于,前面的所有的这些本体,诗人大解一字未提。不提之妙,让本体有了更多种的可置换性和延展性。这是其一。妙处之二在于,不提也没有让我们感觉到生涩难懂,诗人大解只是通过几个词语之间的解构,就得以使每一个阅读者,体会到忙碌却是盲目的这种迷失现状。大解只通过“时间”“窄门”“灵魂”“侧身”这几个词语就机智的搭建起这座楼宇。它们即是锁头又是钥匙。构建起这座玲珑亭榭,然后再同时打开。这亭榭敞亮而剔透。

大解是深深懂得诗歌的终极意义的。因此,诗人大解在本诗中的观点是乐观而坚定的。从诗名《我信》,到仅仅只有俩节的字里行间,直到结句都是对这种迷失褒有坚定而确切的信念。“我信这世界终将打开,如最初的一日”。

虽然迷失,虽迷失于重重迷雾之中。但“侧身”还是可以出“窄门”的,相信世界终将敞开,像最初的明净,像最初的不染,像婴孩一样,因一束最轻清的光我们都会会心的欢笑出声来。




大风后面有个月亮

——浅析诗人大解的诗《回忆一场大风》和《雨后》


  黑岩


 

一场大风,真好。诅咒过大风的我从大风里穿过,竟不知不觉喜欢上大风了,这大风不是别的大风,正是诗人大解笔下的大风:


那天  所有的草都弯下了身

石头在尖叫  空气在奔跑  山脉向后躲闪

河套忽然拓宽了  让我在风中更加孤立

我的肉已经软了  说实话  我的骨头再硬

也经不住风吹


这风的确大,“所有的草都弯下了身”, “石头在尖叫  空气在奔跑  山脉向后躲闪”,一组排比,不仅增强了语势,而且表现出大风的势不可挡。因这“大风”,目之所及已不再是“风吹草动”,而是“风吹草弯”;“风中之草”也不是“疾风劲草”,而成“疾风弱草”,不是因为草弱,是因为风势太强了,就连“石头”也发出“尖叫”,不仅是石头,连“河套”都被拓宽,显出“我”的孤立,在这样的强势下,诗人不得不为大风折服:“我的肉已经软了  说实话  我的骨头再硬/也经不住风吹”。


其实,“石头”尖叫,“河套”被拓宽是不可能的,诗人正是把生活中的某种“不可能”通过想象化为某种“可能”,这正是诗歌语言产生的魅力!诗就是诗,诗可以夸张,可以错接,可以以梦为马,以实为幻,若以马为马,以牛为牛,诗就不是诗,而成“一杯白水”了。


大解的诗歌语言张力十足。所谓张力,就是诗歌语言的张弛度。“文物之道,一张一弛”,写诗更是如此。诗人从“大风”切入,写到自然界,然后直达诗人体内,诗意由浅渐深,触及灵魂。


在诗意深处,诗人把自我力量与自然力量展开对比,幽默诙谐地发出发自内心的道白:“我的肉已经软了  说实话  我的骨头再硬/也经不住风吹”,让人感到人世的悲凉、自我的弱小和在大势所趋之下的某种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


 

那一天我步步倒退  几乎退到童年

如果不是山脉阻止  我将回到史前  直至消失


在大风的吹动下,只能“步步倒退”,没想在这“步步倒退”有机可乘,诗人灵智一动,发现新的风景,因为极度倒退,“几乎退到童年”,从“空间”到“时间”的跨越,自然无痕。至此,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慨叹:倒退好啊,假如世间有一辆可以倒退的时光的列车,那么,人的生命之光将同太阳一样永恒。我深深钦佩诗人的“智慧”与“灵性”,正因这种智性导引,才构成了“车到山前疑无路,柳暗花鸣又一村”的境界。


能倒退到童年,这足够了,而诗人还不过瘾,继续发挥其想象力,挖掘诗的潜质:“如果不是山脉阻止  我将回到史前  直至消失”,让人感到,这风不是一般的大风,也不是空间的大风,而是时间的大风。在诗人眼里,时间与空间可以互通的,这种立体的、大跨度的思维构建与时空的错位,恰好完成了时空的转换及思维线路的畅通,可以想见,“风”尽管是大的,而转换过程却是极其顺畅柔婉的。这种诗意的传导,实现了“递近式”的、“流水线式”的诗意传送,运送过程自然而不着流痕。


 

我知道  比风更强的摧毁力

正在世间激荡  我在身体内部听到过

它起伏的节奏和声音


那天  我在一块巨石后面躲了很久

看见空气翻过远山  带动后面的空气

远近的农田裸露着泥土  一片一片

就要被风掀起

幸亏上苍保佑  使我有机会

在黄昏的掩护下  跟随一条小路

走出河套  脚步忙乱  加重了呼吸


 

大风能让人“步步倒退  几乎退到童年”,甚至“如果不是山脉阻止”“回到史前”,诗到此地,力度足够大,诗味足够过瘾,没想诗人乐此不疲,继续发挥,让风吹草动这一自然现象触及身体内部机关:“我知道  比风更强的摧毁力/正在世间激荡  我在身体内部听到过/它起伏的节奏和声音”,这大风,还真的具有相当强劲的“摧毁力”,令人怯而生怯。


前几日,沙尘暴所致,我亲眼目睹一株具有强劲生命力的杉树,被这种不可阻挠的气流拔地而起,这沙尘暴果然来头不小,它可以毁灭性地袭击住宅,让人彻底惊骇。昨天夜里,我还做了个梦,我的脚力的努力支撑被大风夺走了,差点儿就扶摇直上,拜见李白诗中的月亮……。读到“比风更强的摧毁力/正在世间激荡”让我感到,这风或许不是空间的大风、时间的大风,而是意识形态里的大风,这大风更不可小看,值得让人退避三舍,找到一处世间最安全的地方,那不是陶渊明的“世外桃园”,而是体内的一处“避风港”,诗人在“身体内部听到过/它起伏的节奏和声音”。


可见,诗人对这样的大风也是十分小心戒备的,自然界的大风具有强烈的摧毁力,意识形态里的“大风”同样摧枯拉朽,令人苦不堪言。风的这种强大的威慑力,正因如此,诗人“在一块巨石后面躲了很久/看见空气翻过远山  带动后面的空气”,这里不是“火借风势”,而是“风乘风势”翻山越岭的风大施其威,造成“远近的农田裸露着泥土  一片一片/就要被风掀起”的危危之局。诗人巧运细节,使意识领域里的风回归“空间的风”,然后回归自我:“幸亏上苍保佑  使我有机会/在黄昏的掩护下  跟随一条小路/走出河套”。几遇狂风,尽管“脚步忙乱  加重了呼吸”,终免遭于难,抵达安宁。诗歌波澜起伏,如履九死一生,情节起伏跌宕,赏之半晌,方觉心跳如鼓,惊魄未定。


《回忆一场大风》后的一首诗为《雨后》,写是的“雨过天晴以后”,但重点不是写与雨相关的雨后景色,而是集中笔墨写了雨后的月亮:


雨过天晴以后  月亮变得光滑

适合抚摸  但不适合收藏

在透着白光的云片边缘  一个肥胖的月亮

陪我散步  顺便去看望一个兄长


在诗人眼里,月亮不再是遥远的、自然景物,而是丝绸般光滑细腻可以触摸的玩物。雨后的月亮被诗人描写得那样光透,似乎那月亮本来就极富质感,是诗人手上的可随意转动欣赏玩味的古玩。诗人似乎不是用肉眼看月亮,而是用生活里的“第三只眼睛”赏月亮,或者发动了体内的细胞去感触月亮,感触让代代诗人青睐的千古不灭的、闪着柔性清辉的银色灯盏。


诗人毕竟是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切入,以独到的观察发现生活蕴含的诗情。宇宙间的距离可以随着人的意识发生改变,远的可以拉近,近的可以推远,从而产生对月情有独钟的韵味和仙风道骨般的美好意境。其实,什么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包括月亮在内。月亮在诗人眼里忽儿是古玩,忽儿又不是古玩:“在透着白光的云片边缘  一个肥胖的月亮/陪我散步”,显然,这“月亮”与人有了某种情缘:


他也是个胖子  脸是圆的

脑门油亮  胡子后面是笑容

我们经常聊到深夜  有时月亮都走了

我们继续聊  我们能把石头坐热

让心发烫  甚至燃烧起来


 月亮方才还是古玩,忽儿有了“肥胖”体态,这个诗意的“古月”,不再“陪我散步”,而是一位情投意切的挚友。感情的诸多变化,实现了自然与人的“位移”,即由对古玩的喜爱上升到对“兄长”的友爱,通过语言磨合,有了“月近人”之感。诗人爱月亮,诗人爱友人,这种情感的拉近,是从爱“月”到爱“友”的必然。“兄长”貌似月亮,因为他也“是个胖子  脸是圆的/脑门油亮”,诗人在“月”与“人”之间找到“胖”、“圆”、“亮”的共性,达到“人”“物”相通相融的艺术境界。


我见识过不少形象生动的比喻,最敏感的最显其魅力的是“远比”,诗中的比喻好比兔子,从不爱吃窝边草的。“月”与“人”达成的比喻关系,使诗意更加丰厚。古来就有“颜比黄花瘦”,“人颜”与“黄花”构成的比喻,暗示了诗人对“人”与“黄花”的双重喜爱,极易发生意趣横生效果。这里,“人”与“月亮”的比,与“人颜”与“黄花”构成的喻比所产生的意境美感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差别仅是:一是“人胖”的比喻,一是“人瘦”的比喻。


“胡子后面是笑容”颇新鲜,好就好在“方位”出彩。一位长满胡子的老者脸上绽开笑容,这“笑容”与“胡子”孰前孰后?大致无前后之分吧,而诗人正是抓住“笑容”与“胡子”不可能出现方位前后关系这一事实,达到诗歌所产生的某种境界,也就是说,诗人以体察入微的深入人的面部,以其“非理”性语言构成“常理”性事实,巧妙达成“以非求是”的诗歌意境,以鲜见的生动的语言表述锤炼诗歌质感。而这种质感,是诗歌潜质的深入挖掘。只有挖出诗的内核,才能使诗歌产生审美空间,产生具有欣赏价值的诗歌意趣,诗人大解正是在这种纵深的挖掘上,获取到真正诗的东西,尽管语言外表朴素,内里含蕴却相当丰富。


“我们经常聊到深夜  有时月亮都走了/我们继续聊”,有着李白诗歌“对影成三”的美好意境和豪怀情致,同时也烘托出“我”与“兄长”的亲密友情。“我们能把石头坐热/让心发烫  甚至燃烧起来”,诗人极言夸张使诗情产生“膨胀”效应,由寻常的“把石头坐热”上升到“让心发烫”,再攀升到“燃烧起来”,友情的持续升温达到燃烧程度,在语意的疯狂中上升到美好的境界。


 

今夜月亮正肥  阵雨刚过  可以豪饮一场

我已经三天没有喝酒了  三天是多久

你们可以算算  不能再等了

一旦月亮藏到山后  风就会来

栅栏是靠不住的  灯火引来的东西

一般人驱赶不散


毕竟是借月畅叙,趁“月亮正肥”,举杯碰盏,想必有着更加豪爽的生活情趣,因了这“肥”,差点让我想到啤酒后面的“腊肥肠”,而这样的美餐在天上,如同画饼充饥一样美丽。难怪诗人见月思友,见月思酒,原来是诗人试图从月亮上找到人间的美好情趣。“我已经三天没有喝酒了/  三天是多久/你们可以算算”,语言看似平实,大有李白将进酒之风。韶光易逝,“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啊,所以“不能再等了/一旦月亮藏到山后风就会来/栅栏是靠不住的  灯火引来的东西/一般人驱赶不散”,读之好似猛兽就要倾巢,何等猛兽,如此这般令人岌岌可危?仔细想来,想必是无情的“岁月之兽”吧!


 

今夜这么好  就是白水也能喝醉

趁着星星和花生米都在发光  我要

加快脚步  去与兄长喝上一壶

想到这里  我已经有些醉意

脚步晃了起来  幸好大地没有倾斜

一股轻风过来把我扶稳


 

诗人罢不得即刻与友对月对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意蕴发挥得淋漓尽致,不由让人感到,酒醉人友情也醉人。“今夜这么好就是白水也能喝醉”,看来,这“夜色好”可以助兴。“趁着星星和花生米都在发光  我要/加快脚步  去与兄长喝上一壶”,这里的“星星和花生米”,恐怕就是指的有限的人生岁月。“想到这里  我已经有些醉意/脚步晃了起来  幸好大地没有倾斜/一股轻风过来把我扶稳”,此刻,诗人本没醉,而是想酒想“醉”了,或者想友想醉了,多么自豪风趣:“幸好大地没有倾斜/一股轻风过来把我扶稳”,平实的语言内含神话色彩,非凡的想象力,鲜活的意象,达到一波未平、一澜又起的效果,真乃才思泉涌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活水来”,大解的诗如同这清清渠水,其源头在生活那边。为了挖掘诗源,诗人握笔如镐,纵向深处,深挖不懈,不像我,浅尝辄止。细品,大解挖出的诗歌之水如甘冽的矿泉,真正解渴,真正过瘾,尽可能的质朴口语,引读者由浅入深,一如游人踏青观光,不断地领略美好风景。诗人大解虽是诗歌名家,他的诗却异常质朴,似乎他给每一个人都开了一张通向他诗歌的通行证,几乎人人都能入境;又似乎是他给世人栽了一棵美妙的“诗树”,凡有享受诗歌欲望的人,都能采摘到那月亮般的甜美诗果。他这种不懈的诗歌追求和坚持向下的写作心态的确得人敬佩。诗人奉献诗歌佳醪,展其美丽芳姿,却极度地将自己“矮”下来,从不显示自己的博大精深,从而把自己定位于“一位会写山水诗的诗人”,多么谦逊和悦的诗人,仅仅一个“会”字,便可领略他的质朴为人和高贵品格。


大解的两首诗,构成诗坛美丽风景,赏罢“大风”,再赏“月亮”,顿觉两首诗珠联璧合。正如“胡子后面是笑容”一样,“大风后面有个月亮”,或许是被细雨润过的月亮,或许是脑际再现的童年的月亮,或许是可以发出草香的月亮……这月亮总是迷人,这月亮里蕴含着的桂树,总那么飘撒着人间的桂香,无论前生今世,月亮总那么美好,总那么清辉照人,照人共婵娟。




诗人大解:创作犹如在高原约见众神 



诗人大解是位为诗意而活的“隐士”,他十六七岁时在家乡青龙贫穷的山区创办杂志学写诗作,于清华大学读书期间迷恋先锋刊物,随后发表新诗。多年来,他坚持创作的短诗达千首之多,历时四年耗费心血创作出的长诗《悲歌》被誉为“东方的创世纪史诗”。此后,他还写就了500余篇寓言和一篇小说《长歌》,试图寻找广义的诗性。


大解与时代保持着疏离感,在众生喧哗的当代诗坛,他坚持向内用力,文本为王。面对鲁迅文学奖的垂青与该奖项引发的热议,大解都显得风轻云淡。他被称为“纯粹的诗人”,向上窥见时间的内核和生命的状态,“他的世界是整个世界的世界,他的关怀是对整个人类的关怀。”


《悲歌》不悲需要有效读者


记者: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你以短诗集《个人史》获得评委全票通过,此后却多次婉拒记者的采访,一再申明得奖并不重要,你对奖项是如何看待的?


大解:在我的创作生涯中确实获得过一些奖项,但我更在意作品本身的艺术品质和广大读者的评价。对于一个作家和诗人来说,文本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奖项。时间终将会淘汰掉那些外在的浮华的东西,剩下文字本身。如果文本经不住时间的淘洗,得什么奖也没用。


记者:短诗集《个人史》先后获得“首届屈原诗歌奖”金奖以及“鲁迅文学奖”,这一作品有何寓意?你认为它是你最好的作品么?


大解:《个人史》是我2010-2013年期间的诗歌作品结集,这本书能够得到评委的肯定,先后获得两个奖项,确实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在这本诗集中,我试图把根基扎进故乡和童年记忆中,并由此展开个人的心灵史和身体史。我至今仍然认为,我的叙事长诗《悲歌》(16000行)是我最重要的作品。


记者:《悲歌》创作历时4年,出版之后,你又陆续写了10万字随笔《悲歌笔记》,深入到艺术和哲学层面对它进行解读。能否分享一下,《悲歌》有着什么样的创作背景以及灵感来源?在创作过程中有过什么样的挑战?


大解:《悲歌》从体量上说是一部巨著,它所容纳的东西让我也感到震撼和茫然。许多人写文章评论它,我也写了十万多字试图解读它,但都只是论述了其中的一个侧面,无法触及全部。


这部作品构思用了四五年,写作用了四年。我试图通过一个完整的结构,展示出东方人群的生存史和精神史。这样一个想法,没有结构是无法完成的。而在《悲歌》之前,汉语诗歌大多是些抒情片段,是碎片化的,很少有人使用结构。小说一直在使用结构,诗歌为什么不能?我尝试使用了,我叙事了,我得到了《悲歌》。因为我在诗中使用了结构,而结构具有生长性,会把每一个读者都带入到个性化的解读和再创作中,完成自己的精神之旅。


在写作《悲歌》这四年里,我不是熬过来的,而是处在持续的激情中,像是在高原上约见众神,其愉悦和旷达,非常人可以想象。


记者:厚达七百多页的叙事长诗《悲歌》从初版到现在已经13年多了,得到了很多评论家和诗人的好评,但它的传阅率以及产生的影响与自身价值仍然相差悬殊,在缺少《荷马史诗》阅读传统的国度里,谈论长诗是奢侈的,你如何看待《悲歌》在现实中遇冷的“悲歌”?


大解:在这样一个读图和微信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着变化,能够阅读16000行长诗的人,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我相信它不会有太多的读者,《悲歌》注定是少数人的事情。但《悲歌》需要的正是“有效读者”。一部书和一个人一样,有它自己的命运,它出生在一个缺少叙事诗歌传统的文化背景中,确实有些突兀和傲慢,但我深信它会走远。


新诗百年公众接受是必然


记者:在当今社会中,诗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遥远而小众的存在,由于“梨花体”、“羊羔体”等现象的出现,许多读者甚至对现代诗有着相当多的误解,你对诗歌的发展现状有何看法?


大解:新诗与旧体诗相比,在体例上是断裂的。流传了几千年的旧体诗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文化惯性,因此至少在几个世纪内,旧体诗创作依然将会延续下去。新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新诗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开端,公众接受也是必然的,这是一种文化认同问题。


当然,我们的教育体系、媒体传播、诗歌自省等等,都会共同作用于新诗,影响人们的创作、欣赏和接受。我对新诗的前景非常看好。汉语新诗的魅力,让我沉迷其中,其书写和阅读享受超过任何一种文体。


记者:在当下诗坛,你用类似归隐的心态处世,不愿置身风口浪尖,你认为这是诗人应该具备的品质么?在你心目中,有好诗的标准么?


大解:不是我低调,而是我真的没有什么了不起。与文学结缘,我是幸福的。上苍给予我的已经太多,我何德何能,竟然获得如此多的恩赐?因此我常怀感恩之心,试着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我不知道一个诗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我只是本色地生活,本色地写作。在我的心中,诗歌是神秘的,它没有一个固定化的标尺,却有着莫名的气息和韵味,我们通常把这些感觉叫做意境。我喜欢意境高远而又深厚的诗,但我没有固定的诗歌标准。人嘛,各有活法,诗也一样,没有定法,怎么写都有可能产生好作品。


记者:故乡情结和自然风貌在很多人的诗中都占有很大比例,你的诗歌风格与故乡有怎样牵系?


大解:对于我,故乡有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含义。我不仅热爱我的祖先生活过的土地,我还热爱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和土地上活跃的生命,包括汪洋大海和它上面的乌云。往远了说,我不但热爱我居住的这个星球,我还热爱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如今,我离开故乡已经多年,故乡早已成了我的精神背景。如果深究故乡这个词,我以为,村庄和故土不过是我们的生存驿站,母亲的身体才是我们真正的故居。认识到这一层,才能理解生命的真意。


诗性弥漫探索多向度创作


记者:你曾在贫穷的年代创办过诗社,在清华水利系读书时沉迷于先锋刊物,那些经历对你有何影响?几十年来,你是如何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一路坚持走来的?还有什么未实现的理想?


大解:1974年,詹福瑞、王进勤和我等6个同乡高中毕业生,共同创办了《幼苗》杂志,第一期每人出资两毛钱,只刻印了四本。这段经历影响我至今,使我成了终生热爱文学的人。此后,在清华大学水利系读书时,我有幸接触到《今天》这本先锋杂志,对我影响很大。在其后的许多年里我又阅读了大量西方美术理论,以及科学类书籍。我读书比较杂,这对我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和素材。我写诗,写寓言,写散文随笔,还出版过小说,但我的主要方向是诗。我认为诗是最难写的,他考验一个人的感知力和穿透力。在创作上,要说有什么理想的话,我愿意把诗歌疏散和延伸,在其他文体中出体现广义的诗性。


记者:近年来,你的创作更加多元化,这些作品是否体现了广义的诗性?


大解:我在写作上做过多种尝试,不限于文体,甚至跨越文体,写出另类的东西。近几年我迷上一种文字小品,我把它命名为现代寓言。我用新闻语言一本正经地给你讲故事,却从荒诞走向了扯淡,从理性走向了非理性,从中发现了生活中隐藏的多个层面,里面蕴含着非常有趣的东西。写诗少了,但我得益于诗的东西越来越多。我时时感到诗性的弥漫,正是那些不可名状的东西,给了我无限的向度和广度。我尝试着把诗引向其他领域,扩展它的外延。尽管我的能力有限,但我依然保守着自己的信心,并为之努力。在我的生命里,与诗歌结缘并持之以恒地坚持到如今,是宿命,也是我的荣幸。今后不管写什么,我始终不会忘记诗。诗歌使我敏锐和宽阔,它给了我灵魂飞翔的能力。我会一直写到老。


记者:你作为河北诗人,同时也是河北作家协会成员,能否谈谈河北诗坛的发展现状以及你的期待?


大解:河北是一个诗歌大省,这与河北有一个《诗选刊》杂志有很大关系,有这样一个园地,是河北诗人的幸运。河北有很多优秀的诗人,我可以列出一个很长的河北诗人名单,他们都有足够的实力,在中国诗坛赢得人们的尊重。河北诗人的创作一直很扎实,每年都有重要的作品问世。作品的质地才是考量一个诗人的唯一指标,我期待河北的诗人们写出更多的力作。


作家简介


大解,原名解文阁,男,1957年生,河北青龙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主要作品有长诗《悲歌》、小说集《长歌》、短诗集《岁月》、《个人史》、寓言集《傻子寓言》等,其一万六千余行的长诗《悲歌》被评论界称为“东方的创世纪史诗”。其作品曾获《人民文学》、《芳草》、《诗刊》、《星星》、《十月》、《都市》年度奖、“河北文艺振兴奖”、首届“苏曼殊诗歌奖”、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奖”金奖等多种奖项,短诗集《个人史》刚刚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现就职于河北省作家协会,是河北省诗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




聆听生命深处隐秘的回声

              ——诗人大解诗歌浅读

 

顾懿初

 

 

大解,姓解(xie),男,1957年生,河北青龙县人,现居石家庄。主要作品有长诗《悲歌》、小说《长歌》、诗集《岁月》、寓言集《傻子寓言》。

 

    我一个小字辈,文不通、诗不解,几次抵达大解老师的博客,读他充满智慧的诗句。想写点什么,但几次都不敢落笔。怕自己误读、曲解了这些诗歌的真正本意。华兹华斯曾说:诗人的眼睛对于天上和地下的东西无所不看,他们的精神特质把诗人的笔头迅速描述的东西都能体会出来。这是对诗人最直观的描述了。我想我能感受大解老师《望星空》中的诗句,“我静静地站着/倾听和领受/这就够了。”那么此时,我的心情正是这样的,静静地读着,倾听和领受大解老师诗歌的心声,这就够了……

 

    这组诗人自选的诗歌起于《望星空》,止于《下午》。期间有《等待》、有《缺席者》、有《万物》。这些诗歌多为精短、超然、内敛。这组诗歌无论从立意、结构、线索的布置、还是从语言的净化、诗意的想象等层面均进行了细致而准确的阐述,深刻洗练的文字,深邃思考的意境,均在文字中一一体现,读来有行止在我,进退有方的领悟。

 

    首先要提的还是《望星空》这首诗,这首诗的第一句,非常漂亮:“星光虽小/也有温度。”这八个字就这么呼之欲来,一下子抓住眼球,给我直觉与视觉的意义。星光看上去虽小,细细读之,却又那么浩渺,仿佛宇宙万物之间,那颗恬淡自然之心在苍茫中奔走。这,就是诗性的魅力,也是诗人匠心的构建,从而引伸出下面更为深奥的内容和精彩。我以为,诗歌是有灵魂的,诗歌的灵魂就是诗人在创作时的那份倾情注入和倾情表达,这也是诗歌有别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奇妙之处吧。它的分行,让文字更为敏锐和浓郁,这些敏锐的文字就是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请看“我怕的是阴云密布没有星星/我怕仰望时有人在天空里大喊/我怕垂直而下的风/带着圣旨/迫使我交出灵魂。”诗句里无不透露出沧桑、神秘、以及承载生活的意义。苏格拉底曾言:没有经过思索的生活是不值得的。所以,当我读到的这些具有生活底蕴的文字时,我的思想也和诗人一起游走,无所拘束,自由、渴望。同时诗人尽可能地将诗歌的触角伸到读者所能理解的范畴之内。再读下面一节:“我静静地站着/倾听和领受/这就够了/我不企望恒久/在众人缺席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永存。”这一节我再一次推读,因为它实实在在感染着我。这里面包含着诗人的沉思,让我的心揪的很紧,我唯有静静去感受、去聆听,去抵达诗核的深处。我想,这就是一首诗带来睿智的思想之光吧!

 

    我和大解老师并不相识。我唯一通过文字的途径,去认识这位诗人。有人说,言语交流不如文字神交。我想,我就这样安静的读诗,在一个我敬佩的学者、诗人的博客里静静待上良久,然后慢慢领悟其中的深意。我知道,一首诗歌不同的人读,就会读出不一样的意境和感悟,我的浅析仅仅属于我个人的理解,当这些诗歌打动我的时候,我就知道,文字神交的真正含义。《原野》这首诗非常的朴实,从太行山滑下来的西风是那样流畅、清新,疏散在华北平原上,麦田的着笔浓墨泼彩,画面的留白与主题表述适当,同时诗人又注意到主体与局部的关系,在主体与局部的相互呼应上、互相衬托中相对着重于主体的表现,从而使这首诗有着鲜明的中心,同时整体的形式感又呈统一和谐的方式。使这首诗歌在清新自然中包含了深刻的思考。“此时夕阳西下/一个大于自我的人/正在融入这个世界/并展开了翅膀/当我认出他/说出他的身世/语言褪去了花纹/像波浪起于麦田一角/遇到泥土后回复了平静。”站在麦田前遐想,诉不尽空气中弥散的诗意,诗歌内外呈现出一种静然与平和的心态,这种美好的心态往往能带给读者一些畅想、一些希望、一些生命里的坦然与惊喜,而这些,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在麦田的一角流动。是的,诗人没有刻意雕琢,最终的平静如我们手心的汗,在我们阅读的时刻,静静滴落下来……

 

    《等待》这首诗,这让我想起了明朝洪应明所著的《菜根谭》,洪氏的立身处世之法,要诀有三:一是锋芒内敛,二是清浊包容,三是超然世外。这些充满思辨之语让后人颇受教益。“局外人隐藏在夕阳后面/不与我对视。”局外人是谁?怎么藏?为何不与我对视?诗歌一开始就聚焦读者目光,让人在一种气势中探究下去,诗人却以一种淡定的口吻,平静地叙述着。是的,一首好诗就是从多方面来构造的,甘苦寸心知,读者定当在阅读时可想可感。《等待》这首诗歌集舒缓、隐忍、疼痛于一体,引人驻足于心灵深处,它从某一个层面或者深度来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感悟与挣扎。从“这使我的登顶失去了意义/一个人把自己从人群中拔出/置于孤峰/还要面临内心的险境。”到结尾的“等了很久/直到身影在风中飘起来/像一件披风。”诗人运用的意象恰到好处,诗尾的比喻用的非常好,让人叹服。

 

    读大解老师的诗歌,是越读越有味道的,我仿佛读到一个悟道的智者行走在诗歌的顶端。《缺席者》这首诗,我第一眼读到它的时候,就被震动了,好在它的精巧、好在它的构思和它不俗的意义,直逼我的内心,其思想内蕴之丰富通透而不俗。“我来过了/我可以离开/但你不能缺席。”运笔刻画的这个我形象丰满凸立,描述十分独到。这首诗虽然简短,但显著的特点主要有三个:一是诗语简练,语言布局层次分明,二是到来与缺席交叉呼应,互为镜像,在融入诗人自我思想与环境交融的冲突点上,抒发出新的思维结果。三是作品构造了一个精彩的结尾,“你缺席/不能永远缺席。”深刻、凝练。给读者留足了畅想深思的无限空间。

 

    阅读大解老师,我除了读到生命的深沉以外,还有就是对生命的深入和探究。诗人用错落的诗行,准确地把握了生命隐秘的脉搏与跳跃,从而让诗歌一再达到一种高度,这种高度源自于文化与现实的结合,源自于内心灵魂与现实世界的结合,有理有据,入情入理。这首《假理》正是如此,它不仅个性,且很张扬,这与众不同的特质让诗意深沉、冷峻、怆然。“有人送给我一个真理/我打开包裹一看/是个假理。”这样的切入是值得推荐的,它所表达的角度不仅新颖,亮丽,且笔法老辣、诗意浓厚。仿佛有一种凌空一跃的力量,把一个包裹隔空打开,这个包裹可能就是一个当今现象的缩影,在诗人冷静,从容,平缓的叙述中,透露出对人生无限感悟的哲思。内敛张力的诗句,读后给人以深邃的回想空间。最后一句“由于用力过猛/我吐出了自己的心。”可谓点睛之笔,也恰恰这一句,让读者在读透这首诗的那刻,深深体悟到诗人机敏沉静的性格,以及表达背后潜藏的那份对生命体悟的力度……

 

    《仿佛创世之初》我读完之后感受到了一种禅理逼来,直觉式的。“我很少倒立起来/把地球举过头顶/现在我做了/却突然感到两脚踏空。”诗人并未旁征博引,也许诗歌的本质就是意味着一种正立与倒立的撞击,来折射出世相的一些本质。诗人的这种倒立中有可能是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以慰藉心灵。整首诗好像蛰伏在时光中的年光一般,所有的意象与时空自然地发生与错落,“而我举着地球/仿佛创世之初/为上帝搬运/放在这里/放在那里/到了第七日/我和上帝一起休息。”这样的诗句,诗人绝对把你带到了他所营造的意境中,不仅冷峭逼人,更是内敛深沉。我个人不喜欢长诗,这种短句的表达,我更偏爱,短诗所包含的意境与想象更为质感和开阔。所以,与上帝一起休息便有了特定的所指,也是诗人将生命的感喟在文字中真切地传递开来,令这首诗歌的特色在意象的表达上具有思维跳跃的通透,这样的构思,个人以为具有生命本真的意义

 

    大解老师的这些作品中,我认为具有两个要素:一个要素是文字的节奏,这种节奏短而有力,思维的放散性极佳,在更深的空间内打开了诗歌的弹力,步步为营。另一个要素就是文字的气势,这个气势相当重要,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骨质,具有更多的想象和情愫,从而使文字显现出一定的力度和分量,在创作中显现出独特的风格。我想,大解老师的诗歌正是如此,他的笔触可以抵达到信念的纵深处。且看这首《秘密》的开头部分:“天空越来越薄/快要升到世界的外面了。”这一个个如铁的字深深震动了我。这个开头,不仅意象上的表达有一种萌动,思想的映射上交融也很到位,营造了一种独有、朦胧的境界,给读者留足了空间,这个空间交给读者去填满,这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所以,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参与诗歌的再创造过程,它让诗歌具有一种更为迷幻的魅力。这就是诗歌,它的线条、它的轮廓、它的创造力,就这么静静地,在默默的阅读中升华。

 

    我们知道,一首诗歌的诞生,它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空间和诗人的创作意图上完成的。作为一个读者,阅读是到达不了这个时间空间的境界之内的,只有慢慢领会。我们写诗评,其实也不能称为评,只能说,在诗歌与阅读之间插上一对理解诗意的翅膀而已,这也够了。“我不喜欢走路蛮横的人/当他/在街道上向右拐/绕过一座大楼/与人群迎面相逢/我看出他胸脯里面的肋骨/全部是钢筋。”这是《他来了》这首诗歌的开头,文字以隐匿性开场,从字中足可看见,原来诗歌的表现手法还可以这样丰富,可以用诗歌的棱面去触碰现实,以一种姿态转化为另一种姿态,以一种体裁代之一种语言,这是诗歌立体手法的表现,也是一种精神领面的探索和共鸣。《他来了》的结尾就非常富有韵味,我们有些诗歌不缺乏深刻,缺少的是意想不到的抒发,再附之以自己个性的语言。然大解老师的诗歌却能在读后,让读者在他的构思中清晰起来,让人读后能马上进入思考,这是我们很多诗人要学习与借鉴的地方。

 

    很多人的诗歌看似语言精妙,细读后却空乏得很。大解老师的诗歌则不然,这些诗歌短而充实,内容丰富,如一枚橄榄般生津润肺,可见大解老师善于运用跳跃的意象来铺垫心理,从而将天地万物的描述浓缩在短短的诗行中,同时又将内心活动阐述得恰到好处,《万物》这首,“构成我身体的元素来自万物/通过我/万物归于一。”诗中通感手法的运用娴熟老到。通过我,是指通过现实世界,万物归一是指内心的安静和超然。大解老师的诗歌,正是反映了现实生活和思想,折射出思想的光芒,诗意的深浅在句子与词语的调配中糅合,再加上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运用,来启发读者的联想能力。“太远了/太大了/太空虚了/我在人生的中途/望着茫茫宇宙/唏嘘不已。”万物不变,茫茫宇宙,人是渺小的,自然和人类,都是原生态的,面对大自然,人类该褪下面具,在宇宙中聆听最虚弱的宁静之声。这也是大解老师最终一问“万物来自何处”的最终含义。

 

    读最后一首《下午》的时候,我站起来,望了望窗外,一个下午不知不觉静静过去了。天,开始灰下来,我丝毫没有觉得。这些诗歌,我反复读过多次,每读一次,就让我理解一次生活,其实读诗的过程也是一次自我审视的过程,这些平常的事物,平常的人,以及细腻的心,始终在字里行间贯穿出现。“太阳陪在我的右边/但我依然觉得孤独。”我不孤独,因为有诗歌陪伴我,这就是大解诗歌的魅力,他能让一些简单的材料,把它们握起来,握成一团,揉搓成诗,揉搓成思想,然后让读者边读边思。“风也来了/群山静静地移动着阴影/似乎可以听到消逝已久的口信/和陌生的乡音。”这些冷静或者低沉的文字后面,是诗人在展示一些事物,展示一种内心深处的感喟。诗人将这些事物掺杂在自己的诗歌中,从而抒发对生活,乃至对生命的感受和理解。同时让读者听到了诗人的心声,在聆听的同时去捕捉生命出口处隐秘的回声。

 

    纵观这组诗人自选的10首诗歌,反复阅读中,我深深体会到诗人用词的精确,结构的巧妙,诗意的纷至和想象,均在一首首诗中呈现出来。读完之后反而有一种安静,这种安静可以凝固时间,凝住内心的感受,藏匿一个深切的温度中。而我,就在这个诗意的下午,为自己打开了一扇人生思考的门。

 

 

                                                              2014.5.21写于上海 

 

 

作者简介:顾懿初,笔名蝶小妖,90后。在《上海诗人》《西部作家》《诗选刊》《诗歌月刊》《岁月》《华语诗刊》《天津诗人》等诗刊杂志发表诗歌若干余首。 

 

 

附12首诗

大解


河边记事(叙事诗)

 

1

 

小河水浅,慢慢流。

来自往年的风,由于散漫而变成了空气。

已是下午,时间在水面反光,有减弱的迹象,

天上飘浮的云丝,也将散尽。

天空就要干净了。不该出现的一群鸟,

凌空而过,转瞬消失在倾斜的光线里。

 

2

 

一群鸭子在浅水里游弋。

远处有冒烟的人家,

看不见狗,但是传出了叫声。

或许还有鸡,在树荫下散步。

鸡若学会游泳会下出鸭蛋。狗就不必了。

在下午,世界已经完成了分类。

草是草,水是水,而石头

安静如初,懒惰地躺在河床里。

 

3

 

傍晚的太阳会变大,

而一个老人会缩小,甚至弯曲。

他出现在河边,身影越拉越长,

无意中从体内,

分泌出一个虚幻的巨人。

年少时他曾在河边奔跑,

倘若他一直往回跑,将回到女娲身边,

变成一块泥巴。

我的天啊,不敢想了,

我是不是遇到了人类的祖宗?

 

4

 

大地再倾斜几度,人类就会下滑,

像河水流向低处。

河流的法则是:一直往前,

到了大海也不回头。

我就佩服这样的事物。

我也佩服那些死在往年的人,又回来,

换个身体继续生活。

他们已经找到通往来世的密径。

不能再说了,一旦他们扛着撬棍走来,

把大地翘起一个边角,我就站不住了,

我会倾斜,像河水流啊流,直到最后,

还在流。

 

5

 

天空里有一个太阳,

倘若再出现九个,也不是没有可能。

现在已是傍晚,那个走在河边的老人,

布袋里究竟藏着什么,谁也说不清。

他出现的时候,有人在西天纵火,

更多的人假装走路,实际是在逃避,

不愿承认大神在远方拉下了白昼的帷幕。

会不会有无数个太阳缩小成星星同时出现?

我经历过那样的时光。

我活过。我也老了。

我的体内,住着一个传世的灵魂。

 

6

 

不能过多猜测,也没有必要

对一个老人疑心。跟在他身后的狗,

是来找鸭子,而那些躲避鸭子的鱼群,

正在河里寻找它们的妈妈。

傍晚了,光是珍贵的,

老人的布袋里,装的可能是火种。

也可能是空气。

赶上歉收年景,空气也能充饥,

老人不会轻易放弃一场大风。

 

7

傍晚了,大河流入国家版图,

小河守在乡村。

在大人物眼里,那些瞧不起的

微不足道的小溪流,也有美丽的风景。

炊烟,鸭子,狗,老人,布袋,

鱼群,波浪,卵石,草叶,清风……

夕阳就不用说了,那可是个好东西,

它不能死,它必须回来,

它回来是时候,我们称之为黎明。

 

2017.5.15.



风(11首)


风来了

 

空气在山后堆积了多年。

当它们翻过山脊,顺着斜坡俯冲而下,

袭击了一个孤立的人。

 

我有六十年的经验。

旷野的风,不是要吹死你,

而是带走你的时间。

 

我屈服了。

我知道这来自远方的力量,

一部分进入了天空,一部分,

横扫大地,还将被收回。

 

风来以前,有多少人,

已经疏散并穿过了人间。

 

远处的山脊,像世界的分界线。

风来了。这不是一般的风。

它们袭击了一个孤立的人,并在暗中

移动群山。


2017.3.1.


较量



大风使劲推我,想让我退回去。

太行山也横加阻拦,挡在我的前面。

太过分了。欺负人啦。

 

我慢下来,倾斜着,与风对峙,

而身边的柳树却弯了,整个树冠飘起来,

指向了华北平原。

 

我的坚持非常孤立,近乎愚昧,

但我绝不认输。

 

其实我并无要紧的事情非去不可,

也没有理由较劲,但我继续前行,

不怕老,也不怕在较量中,败给西风。


2017.3.2.



白旗



一个废弃的塑料袋,挂在树枝上,

像一面白旗,无论怎么飘,都不掉。

看来失败者是固执的。我也是。

 

风从远方来,并不愿意

吹拂这些破东西。

黑夜也是。黑夜只是埋没。

只是看不见了,并非真的消失。


2017.3.6.


城中车站


早晨,城中车站的广告橱窗前,

两个老人对着屏幕在整理白发。

是老太太为老头在梳理。

是风,反复吹着等车的人们。

 

无定向的风,

吹过黑发,吹白发。

而长发飘飘的少女身旁,

是小女神。

 

阳光在风的上面飘浮,久久不肯落下来。

汽车也迟了。等车的人们在等待。

在整理头发。在风中。

风是晨风,没有那么多讲究,

吹啊吹,好像人们根本不存在。


2017.3.9.



汽车,快跑



汽车的后面泛起尘土,

风在穷追不舍,汽车在逃命。

 

一个金属甲虫在不住地放屁,

但已经没有用。

 

风在玩弄汽车,顺便

撕扯着天上的一片浮云。

 

气喘吁吁,快要累死了。

汽车啊,快跑吧,往前跑——

 

旷野的边缘,有一家客栈,

那里的风旗,已经飘了千年。


2017.3.10.



大风经过城市夜空



大风经过城市夜空,先不落地,

横扫一气后停在空中,然后垂直压下来,

落在楼顶。

 

夜里说梦话的老人,会告诉你

星星的位置,但却隐瞒风的行踪。

 

我关上窗子,但风还是进来了,

它找到一本书,翻了翻,不是。

再翻,还不是。

 

风从书房进入客厅,从窗缝溜走了。

风又回到了夜空。

 

风一定是带走了什么。

后半夜,我走到户外,

在星星交叉的光线里,寻找足迹,

却意外地听到了空气的回声。


2017.3.11.



微风



女儿两岁时,经常手拉手,

在我们中间打滴溜。

 

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

两只胳膊拽着她,这简单的,

临时搭起的秋千,

给女儿带来了快乐。

 

那时微风,

吹到我们脸上,

我们就停下来,

享受一会儿。

 

后来时间,

接连不断地到来,

缓慢而持久,

改变了我们的一生。


2017.3.12.



旷野



大风刮到一半,

突然停住了,解散了。

空气静止,悬浮在半空。

 

光也凝固了。

天空背面的人,停止走动。

 

整个旷野,

只有一片树林。

整片树林光裸着,

只有一棵树上,

残留着,

一片树叶。

 

这片树叶,

已经死了,

依然紧抓树枝,

不肯松手。

 

风不是因为它而停下。

风,遇到了死神。


2017.3.16.



两个人



两个人在路边站了很久,

既不交谈,也不走开,就那么站着,

汽车一辆一辆过去,他们俩,

好像被固定住。

 

山谷沿着东西方向延伸,

村庄躲在树林的后面,似乎有意,

远离这两个人。

 

风把他们吹歪了。歪就歪。

在乡村,弯曲和歪斜都不能,

改变人们的决心。

 

我不想再看下去,太久了,

没有意思了。


2017.3.22.



宽恕



沿着山脉的走向,河流找到了去路。

风没有家,因此也没有归宿。

飞机不这样,它曾经飞到天空的背面,回来时,

向我道歉。在西藏贡嘎机场,我宽恕了它。

还有那些不懂事的云彩,还有

懒惰的雪山、行走的佛、反复出现的红日,

它们不认识一个从天而降的人。


2017.3.22.



长恨歌



沉默的群山在北方聚首。我迟到了。

时间通过我而拐弯,引开了散去的人群。

我请过假,但没有获得批准,还是来了,

迟到了。可是,

凉风为何如此急迫,不原谅我奔波的一生?


2017.3.20. 





诗人简介:

大解 (1957~)原名解文阁。满族。河北青龙人。1988年调到河北省文联《诗神》月刊,任编辑、副主编。2005年被河北省作协聘为河北省诗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其一万六千余行的长诗《悲歌》被评论界称为“东方的创世纪史诗”。现居石家庄市,就职于河北省作家协会,为河北省作家协会文学艺术委员会负责人,兼河北省诗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 

名人名言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美》中所说的“美不是干渴的口,也不是伸出的空虚的手,却是发焰的心,陶醉的灵魂”。

欢迎关注《诗眼睛》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1248424054@qq.com或happy2008poiuyt@qq.com

微信号:ZhongGysyp

主编:王恩荣(微信号:a1026874138)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