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理论园地:潘洪科《读书札记(二)》(总520期)

潘洪科 诗眼睛 2021-10-07


理论园地TO BE

读书札记(二)

(作者:潘洪科)


读书札记(二)

潘洪科


由李伟诗歌《知天命》所想到的


认识诗人李伟,可以说时间久矣,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李伟可谓称得上是省城诗坛有数几位比较活跃的诗人之一。进入新世纪后,也许是阅历思想观念及对诗歌认识的原因,李伟的作品便不多见了。正如太原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诗人赵少琳对李伟的评价中写道:“打倒别人容易,打倒自己很难。”他说“去年或是前年的时候,李伟一怒便把十几、二十年来发表的诗歌作品全部烧掉了,这让人有些痛心!不知他是处于对现今诗坛的不满,还是对自己诗歌创作的不满,这种切肤之痛,如果放在我的身上,是做不到的,我也没有这样的胆量和勇气。”少琳说,“我想,李伟和诗坛并没有什么过节,更没有什么伤害,他一定是对自己的诗歌写作有了新的想法,才有了上述过激的行为。”我认为少琳说得极是!

看了李伟近日发表在《都市》(2008年第8期)的《知天命》两首诗作,让我眼前一亮,感觉李伟在诗歌创作的语言和内涵上,有了新的突破和高的水准,一改往日传统的创作模式和构思思维方法,在诗歌的广度、大气和知感上,给人一种更加平静、豁达、广阔的诗意空间。诗人以平静的心态,向我们道出了人生“知天命”的过程:一路走来,“我就是溶化在暮色中的/那个写过一些散文和诗歌的手艺人/……也想努力用精准的词语/命中生活的靶心/深入灵魂的隧道/遗憾的是至今都没有能做到”。但他“忠于自己的内心/没有写过不沾泥土的诗文”。这是诗人内心的歌唱,也是诗人对诗歌创作的虔诚悟彻与追寻。对于生活,在进入不惑之年后,诗人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在诗中写道:“生活相当流俗,浪荡地/抽烟、喝酒、贪睡、懒散/也曾暗恋过一个女人/拥抱过相好,亲吻过热爱/有过心绪难平/也有过酒醉得意/扪心自问时/对生活还算是满意”。这不是夸张,是诗人豁达和对自身现实生活的一种认知。说到这里,我曾记起在二十年前,省城四位青年诗人聚在建设北路铁路职工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李伟不大的家中,从外面买回几样小菜、一瓶廉价白酒,一个个喝得面红耳赤,仗着酒劲和青春的冲动及对诗歌的狂热与激情,学着古人的样子把盏轮流作诗,大家以同题诗“眼睛”和“爱情”为题,李伟在诗中写道:《眼睛》:爱情的起点。《爱情》:是两根拐棍。在喝完酒后,余兴末尽的诗人又以“龙井茶”和“酒”为题,李伟写道:《龙井茶》:像我的一些朋友。针对《酒》时,李伟一经思索,便来了一句:“酒能脱掉我们的外衣。”“精辟!”——李伟话音一落,大家异口同声地来了一句!可见李伟对诗歌的认知。

回到现实,在李伟《知天命》诗中,他写道:“时间就这样大度/让一切消解,让一切宽容/原谅那些欺骗/原谅那些误解/原谅那些背地里说过你坏话的人”,因为诗人已经悟透,到头来:“摊开双手,让你看看/我们还有什么呢”!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他已经想开,他悟到:在此刻“知天命”的年龄,自己“就是比那些早走的亲人和朋友/多活几天而已”,虽然他还不算富裕,属于穷人阶层,但他已经满足。他没有任何奢望,在诗的结尾,诗人仿佛预见到了归宿一样,并随时做好了准备,去平静面对。他写道:“现在,我在等待上帝打开天堂之门/接受一个干干净净的穷人。”这就是李伟的心态,也是诗人对人生的理解和肚量。他把生命复始上升到一种哲学的高度,若在前些年,李伟决不会这样去认识的。

在第二首《一个人的春天》中,李伟显得更加大气,这是从他的诗句中看出的。他在诗的一开始,“大地宽广的胸怀上/牛羊低头吃草”,仅仅两句,便显现出诗人的心态。紧接着,“花朵盛开出心中火焰/看河水越走越远……”从以上诗句中,我似乎看到李伟绅士一样地立在岸上,看河水走过四月,越走越远……“多像我们年迈的母亲/对儿女们竭尽心力的厚爱!”最后随“一点点加重的暮色”,悟到春天的短暂。他发出了“一个人的春天就这样结束了”的感叹!也回应了全诗《知天命》的主题。

说到底,整首诗的意境,在最后两句中:“我们,是的,我们/都将是这个世界的过客……”得到了答案,也是诗人《一个人的春天》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希望看到李伟更多的优秀诗篇。

2008-10-25下午




《晋源好》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晋之源》文化旅游丛书《晋源好——晋源新咏三百首》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晋源好——晋源新咏三百首》出版座谈会,我想,作为《晋之源》文化旅游系列丛书之一,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弘扬晋阳文化,打造晋源地域文化品牌,传承历史文脉,推动晋源旅游景区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是其一。

其二是起到了推广传承晋源本土文化的作用。

——《晋源好》这本书,收录了省内外60余位诗人和晋源本土诗词家的作品,吟咏晋源之山川、风貌和风物,歌颂晋源的历史、人文及景观;对于人们接触晋源,了解晋源和宣传晋源,起到了推广作用。

在此之前的2006年“首届晋之源文化旅游推介周”期间,他们还整理出版了《历代文人咏晋源》一书,和这本《晋源好——晋源新咏三百首》形成一个系列;也是较之前出版的《古太原县城系列丛书》之外的又一区域文化品牌。两本书的出版,从方方面面讴歌了晋源的历史和人文景观,对于政府提出的“创建文化名城”和“旅游文化建设的战略”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大泛有一定文化、到过外地的人,或许都有这种爱好:每到一个地方,都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风貌,这是丰富一个人的知识修养和文化积淀的过程。所以,首先购买反映集当地风土人文历史典故的书籍是一种最直接的方法。我就有这种爱好!比如,前些时有广东和河北诗词界的朋友来晋,负责陪同接待的省城高履成先生说过这样的话,看到他们游晋祠每人花费八十多元购买了一堆反映晋祠风物的书,他就觉得钱花得非常可惜。他当时真想说你们把钱省下,回来我给你们找几本就是了。但碍于面子未能说出口!我到井冈山旅游购买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反映革命前辈井冈生活的《井冈罗曼曲》,到云南大理购买了《走出泸沽湖的女人》,到皇城相府购买了《皇城相府楹联》等,回来后细细品味和把玩,里面的出处和典故让人回味。

《晋源好——晋源新咏三百首》这本书的出版,只是暂时的。我想,随着晋源经济和旅游文化的发展,结合市政府提出的“以古晋阳、古太原作为中心形成的大晋阳、大太原的战略”和建设“集三晋文明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的构想,《晋之源》文化旅游丛书的价值会越来越得到体现,必将会一版再版,成为晋源——古晋阳人文资源的一部分而被世人阅读、珍藏。

谢谢大家!

2007-11-14下午




风琴中弹出生命的诗行

——评高林的诗歌创作


“我的生命原本是一片绿叶”,这是高林对自己的歌唱。我认识高林时,原于十多年前,在马兰的一次讲座上。当时自己刚刚出版了一本诗集,在课间休息时,给大家签名,认识了高林。当时印象并不深,后来,偶尔也编过高林的诗文,但只是零星的短章,由于分量的原因,并未引起重视。直到近年来,陆续看了高林的一些作品,才对他有了些印象。再后来,通过读高林的作品和几次无意的交谈,对高林的了解又进了一步,知道他在文学这条道路上,已默默地走了多年,正在尽力地向前,将始终这样地走下去时,我才真正认识了高林。

高林待人非常热情,他的文友很多,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文学和创作,当然,谈的最多的,还是诗歌。他们经常谈至深夜,在井口和酒馆里。

自古至今,诗人一般都比较好酒,高林也不例外。下班后,约上几位文友,在矿区路边的酒馆里,点几样小菜,一壶老酒,谈至深夜,一天的疲惫不自觉地就消失了。他们谈的很多,谈诗歌,谈文学,谈创作,谈对某一件事情的看法。谈到激动处,那种感觉是说不出的。高林非常执著,对每一件事情,他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对遇到的一些不懂的问题,他都要探求到底,直到理解为止。这是他的个性。对朋友也是一样的,他用心与对方交流,并产生出火花,回到家中,再把这些火花经过沉淀,形成了一首首闪烁着理性和生活认识的诗歌。

他在诗中这样写道:


“金黄油菜粉红的桃花……

请别再卸下行囊又要回家

异地他乡也是好地方

那使人成熟了的柿子树

枝叶也能遮掩风霜

那让人美丽了的黄土地

温暖了一次又一次心房

于是就用情筑起风和日丽的

故乡……”

——《心灵的故乡》。


在《七色花》06年第一期发表的《五月天》中,高林写道:


“五月的清晨

雾已无踪

人在晨曦里有个好梦

梦见露珠和树下的根

与窗外的约定”


诗不长,都很短,表达了高林的心声。于是,我看到了在“心与心交融搭乘的快车”里,诗人高林“飞驰于——/梦里水乡/那激情燃烧的天堂”。这是高林刚出版的诗集《我是一架风琴》里的句子。

高林用心在歌唱,歌唱《心灵的故乡》。他背负着人生的沉重与忧伤,从潇湘大地的桃花江畔走来。16岁,参加工作来到了核工业部716矿,并萌生出创作的欲望。后来,又转战到了古交马兰矿,诗人的思想在16岁的感悟中流淌。

高林以抒情诗见长,他的诗都很短,是一种心灵的歌唱。

他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故乡;更热爱脚下这块生长的黑色的土地。他创作的每一首诗,都倾注了自己的真心。在《七色花》06年第一期发表的组诗《往事如烟》中,有这样的句子:“三月天红墙碧瓦垒起的心事/总是走不出”。他常常在自己的思绪中寻找,希望找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和约定;在人生的旅途上,他穿过《竹林幽香》,在如诗一样的理想中,展开想象,体验到了“你可知道身累,要比心累轻松”的道理。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悟与歌唱!

——是入心的。

在作者暖土于《马兰花》(2006·7期)所写的解读高林诗歌创作的文章中,对高林的创作进行理性的剖析,他从高林的感情、认识、激情和对生活的认知上,进行了权衡与悟彻,沿着诗人的思想轨迹,进行了系统的剖析,窥探到了诗人灵魂深处的东西,如:“一支烟,一杯茶,袅袅烟气中的高林,深深地坐在椅子里,灵魂随着双眼的通道,早已脱出了屋子的四墙……”

这是高林的一种境界和写照。诗人大都这样,在自己的思想中畅游,去找寻诗的灵感和激情,特别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诗人的孤独是说不出的,也只有在此时,才能写出感人的作品。

解读高林的创作,感受最深的,是他的作品中弥漫的一种情愫,这也许与他从小生长在南方有关?我这样想。桃花江水的滋润在他情感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从他的眸子里,我感觉到一种闪光的东西,透着一种明澈与聪慧,让你感到他的与众不同。这就是高林,生活中的高林。

有时,高林也会一个人仰望着天空,面对着远处的群山,眼中充满着忧郁,他以诗人特有的忧虑在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别人往往是觉察不到的。在《试探》一诗中,他写道:“当风景依旧/夕阳不再徘徊的时候/有一个身影匆忙中扛着向往与追求/及早来到那古老而原始的村落/静候有人挑亮油灯/星聚的那刻/琴声响起”,这琴声穿越时空,在高林的心中响起,久久、久久……甚至一生。

高林对琴声非常热衷,从他的作品中,经常时不时地有琴声跳跃,从远处和心底传来,那琴声和情韵,在他的作品和生活中回荡。这使我感到,高林似乎对琴声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和感情。这也是他第一本诗集起名《我是一架风琴》的原因所在吧!

肯定过高林成绩的同时,返回来,重读高林的作品,每次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在字里行间涌动。一般人感觉不到,是需要细读才能品出的。这就是语言和句式间结构的把握,给人以“浅”和“生硬”的感觉,不能触及人的灵魂深处,也是诗作缺乏“张”力的主要原因,这是需要改进的。好在高林正在思考和把握,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只要努力,高林终将一天会以优秀的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

我坚信。


写于2006-8-13下午




由《国画》说开去

——读王跃文的长篇小说


看过王跃文50万言的长篇小说《国画》,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书中跌荡起伏的情节和情感所激动着,更为作品中主人公的命运而长叹!朱怀镜又要到一个新的地方上任了,玉琴在监狱中面壁,曾俚去了远方,而画家李明溪从人世间蒸发了,说是疯了,因疯而出走,成了一个永久的谜,留在了读者、主人公和所有人的心中……

我为作品中玉琴和朱怀镜之间真挚的情感所打动,也为他们无声而入心的爱而动情,想世间所有的情,也只有这样了!这同电视台女记者陈雁和皮市长交欢,到最终因皮市长的落马而无奈地随了袁小奇而去的归宿,形成了戏剧的反差,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而终成事实一样,让人扼腕长叹!

全书中朱怀镜始终是聪明的,他心怀明镜,深知自己的命运和处世之道,他对妻子香妹的感情和玉琴的真爱,在“度”的把握上,处于两难的境地,他不想伤害结发妻香妹,更抑制不住对玉琴的情感,对他来说,玉琴几乎成了他官场之争之外的一种精神和心理情感的寄托。他始终是走不出的,直到小说的结尾。他最终还是伤害了香妹,为一个情字,由香妹在他去上任前提出了离婚!怀镜的上任是无声的,似在梦中,又非常清醒,他到最后又去了一趟“且坐亭”,梦幻中看到了因疯出走的李明溪,和那幅《荆都五个人》。像一场画中的梦!这也许就是作家王跃文创作并起名《国画》的初衷。

王跃文在后记中写道,作小说是一件暴露自己灵魂的事,他的灵魂也会在作品中隐现,当有一天自己的灵魂被淤血污染,他就不会再写小说了。因为作家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理想似乎永远是在彼岸,这就有了创作的冲动和小说的产生,一旦作家理想的泡沫散去,或走向了麻木,那种理想在现实的彼岸充斥着虚伪、不公、欺骗、暴虐、痛苦,作家创作的冲动就会只盛下干瘪的皮囊,再也写不出好的作品来。

2007-10-6晚




感悟旷野

——读旷野的小说


看过旷野50万言的长篇小说《艰辛人生》已经多日,当时就计划写一点什么。由于正值春节,因其它事情耽搁了下来,拖至今日。

我是在春节的鞭炮声中读完全书的,我被书中的情绪激动着,也为书中主人公的命运、坎坷遭际和善良情感与不息的精神追求所折服,更感到了一个女人和母亲的伟大与不屈服于现状的抗争精神所打动。透过对《艰辛人生》的感悟和理解,我似乎看到了作者在困苦的环境中40多年所走过的艰辛历程。说起来让人泪下呵!其历经的艰辛和苦难是可想而知的!从旷野的《艰辛人生》里,我似乎找到了归宿和答案。

我和旷野作品中主人公的命运经历似乎是一样的,同样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屈辱与泪水,但我们走过来了,靠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不屈服于现状的决心。当然,更多的是我们各自无声的付出。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笑看这40多年来所走过的路时,我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欣慰。感觉这40年来的付出没有白费,是脚踏实地的,我们并不后悔。我对自己说!

旷野的《艰辛人生》写了一位山村少女在逆境中走出山村、成长,并为人妻、为人母的心路历程,读来真是催人泪下,我为作品中女主人公不屈服于生活现状的精神和毅力所感动,在那样的背景下,在面对就是男人也难以支撑并感到难以为计的困难面前,她,作为一个女性,却顶住了各种压力,使生活的航船,没有偏离航线,成功地驶向了生命的彼岸。

……作者是欣慰的!

我为作者的真挚和热情而感动,为她那种向上的精神而动情。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和母亲,她在作品里所展示的那种博大的爱,是我们任何一个男人都为之动容。旷野不愧为一个真女性也!我和书的作者旷野结识并不长,虽同在一个单位,由于诸方面的因素,接触并不多。读了该书后,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来又读了她的其它一些作品,对她,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是只有从事创作的人才能领悟的。

记得是在2006年秋季,我和作者参加了中国煤矿文联在河南义马举办的首届煤矿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通过和作者近距离的相处、交流和了解,对她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更感到了她骨子里透出的一种个性和不服输的气质!

——是一般人所不具备的。

夜,不知不觉已经深了。我静心地坐在电脑前,回味着旷野书中的内容和她的人生经历、感悟和对生活的认知,便有了这篇短文的构思。于是,便在黑色的键盘上,飞快地录下了这段真实的思想和文字。

……

    2007.4.1晚




咖啡的滋味

——读张文清的小说《苦咖啡》


我是《山西焦煤报》的老读者了,近读11月28日副刊上张文清的小说《苦咖啡》,顿感语言和内容一新,是一段时间以来副刊上发表的反映矿山生活的一篇难得的小说。从小说的一开始“零零碎碎的琴声,忧忧(幽幽)怨怨,洒满咖啡厅的角角落落。”到“今天是他跟玫的结婚纪念日。”给人营造出了一种温馨苦涩的缠绵氛围,到第二部分他们虽然已经离婚,但“他还是强迫自己给玫打了电话”,在没有得到玫的明确答复后,他准时地在晚上八点走进了“这家曾经称为老地方的咖啡厅。”“他相信玫一定会来的。”这是他的一种感觉,也是作者的一种愿望。当美若天仙的服务员第三次关照文中“他”,并问道“先生,需要服务吗?”时,作品中的他已经在这里傻等了两个半小时。但他仍相信玫会来的。音乐起伏,琴声如诉,琴声如哭。最终,作者没有明说玫终于来了,只说在送玫回家时,面对熟悉的家门,他“胸口像堵了一团棉纱”。而玫则说“太晚了,你走吧!”他说“我想孩子,今晚能不能……”玫说“不,这样不好!”后,重重的铁门便轻轻关上了。

当第二天,她得知“他”在井下出事后,便疯也似地跑到医院,人没见面便失去了知觉。在后来的事故处理时,他们虽然离了婚,但玫仍以家属的身份参加了事故处理,原因是“他”在班前喝了大量的烈酒。人们都不知道他们离婚,包括老家来的父母。

到这里,小说的作者仍没有向大家说明其小说的真实用意,只是通过清理遗物时发现的一个笔记本、五千元存折和一个胃癌诊断书,外加他离婚半年后的心里世界,向人们说出了他离婚的实质,也是这篇小说的点睛之处。

作者在结尾写道:“孩子还小,没有资格承受太多的痛苦,他的父母也回了老家,悲伤与内疚完完全全留给了玫。如果那天晚上让他留下来,如果他多敲几下门……”世上的事情是很难说清楚的。

当三年后玫再一次步入婚姻的殿堂,端着深茶色的可乐与新人交杯时,她分明感到手中的可乐似那夜咖啡厅的两杯“满满当当的咖啡”一样,让人回味和心碎……

作者在最后发出了“权当醉一回”的长叹!这是小说的结尾,也是小说中“玫”对生活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与体验,是说不出的。其中的滋味如咖啡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

文中惟一不足的是个别字句尚有待于斟酌与完善。

2002.12.21下午




诗是心歌

——读李海金的组诗《献给母亲的歌》


认识海金,是在十多年前市文联举办的一次会议上。因同在市内,又有着共同的爱好,后来又在其他场合见过几次,便相识了。

海金原在太原矿山机器厂任厂报编辑,负责副刊,业余写一些诗歌、散文之文章,发表在省市的报刊上。海金以诗见长,兼写一些散文、游记,文笔流畅、优美,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2001年,山西焦煤集团公司成立,矿山机器厂并归焦煤,我们隶属于同一旗下,联系的机会便多了起来。尔后,时常在《山西焦煤报》上看到海金的大作。现厂报早已停刊,海金回到厂宣传部工作。

看到10月9日《山西焦煤报》副刊上发表的海金的组诗《献给母亲的歌》,感受很深。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海金诗的内涵和深度,以及对母亲的发自内心的情感和挚爱。如:“你以满目忧伤的泪痕/看暮气在晚秋聚拢/最好的儿子也抽身离去/房间里木香深厚/瘦弱的母亲形影不定/……”这是诗里第一首一开始的句子。只短短几行,一下子把读者带入了暮年厚重的氛围中,用“圆桌之上陶纹悠悠”“一段路径成为唯一的归者”,把读者的心,跟随诗人带入“深居简出的屋里”,品味母亲在幽深的柴房里,等待春天的慢慢来临。

第二首,诗人以母亲“一首童谣/竟整整养活一代人”的比喻,使读者和诗人想入非非,“渐渐积下了苦痛的话题”。对于母亲,海金在诗中写道:“是你/一步一步/引我走出山洞/让我一头扎在你的怀中/……渡过那艰难的日子。”在诗的结尾,诗人于幻觉中似乎听到母亲的声音,他写道:“你唤我/声音依旧……/”“你为我生日煮的鸡蛋/照亮/又一个不眠之夜”,发出了诗人心底对母亲的歌唱。全诗凝重、酣畅,给人以美的享受,是近年来读到的一组难得的上乘佳作。

2003年10月30日下午




新年的感觉

——评谢文远的诗歌《新年》


《山西焦煤报》2005年1月6日“墨玉”副刊发表了谢文远的诗歌《新年》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是副刊近年发表的难得的上乘诗作。诗的一开始:“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于是迎来了新的一年”便抓住了读者,“动物还在冬眠/街市里已是红火一片”所营造出的意象,使读者跟随诗人的想象空间,行走在新年的感觉里。似乎从字里行间已经感觉到了新年的“阳光”已经“撒在了城乡山川”。

诗的第二段“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地球每刻都在不停地旋转/每年都有新年/每年的新年却不一般”更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几近白描而富有哲理的句式和表述,孕育了新年对诗人和读者的感觉和变化。

“不论过去的一年成功与否/不论曾经的岁月有多么艰难/日子不再来/心情何必总在过去式中盘点”诗的最后一段,更点明了新年对人们的希望。过去的已经过去,何必总在过去的岁月中徘徊,“点燃更大的希望吧/踏踏实实走好每一天”。这是诗人的感悟与理解,也更说明了这一点。在诗的最后两句中,诗人唱出了“因为新年非常短暂/更因为人生之路任重而道远”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这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也是这首诗的诗眼。这是我看过文远所有诗歌中最好的一首,是非常可喜可贺的。希望作者能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我期待着。

2005年1月8日上午




由“羊倌”所想到的

——评散文《“羊倌”追记》


马富平和我相识已经多年了。印象中,富平是搞新闻工作的,新闻和文学创作,似乎是两个概念。近日看了富平发表在2001年12月20日《西山煤电报》“百味”29期专刊上的《“羊倌”追记》这篇散文,使我对富平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羊倌》这篇散文,写了作者记忆中羊倌的一生。文章开始便写道:“他走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悄悄地走了……”“那是前年季冬。那天,湛蓝湛蓝的天空挂着朵朵白云,一群绵羊像往常一样,正在山圪塄上啃着发黄的枯草,羊倌靠在阳坡坡的土圪塄下……就这样,眼睛一闭给悄悄地走了。”

从文章的开始,猛一看,似小说的语言,但看至最后,我不由为富平的感悟和从羊倌的命运归宿身上,窥探到了富平由新闻思维转换到文学思考的过程和富平语言氛围所展现给读者的一种审美意识和他对人生命运发自心底的一种感悟和思想!是入心的。

我为富平的思想内涵和在这篇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文学思考和语言而称赞,富平真真是向前迈了一大步,作为从事文字工作多年的他来说,不知富平可否意识到。

在文章中,作者写道:“羊倌放了一辈羊,当了一辈光棍”,到“羊倌命苦,……7岁那年,羊倌就拿起了羊鞭,从此,一生再也没有离开过羊鞭”,至羊倌发出“人活一辈子不容易”的感叹!再到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养羊的庄户人为报答羊倌一年四季照顾好自家的羊而给羊倌送白面蒸熟的“面人”的满足。羊倌的命运在富平的笔下,便显现了出来。特别是羊倌的死,更给人一种诗化的景地。看罢全文,结尾处那“咩……咩……咩……”的羊叫声仍在心头回响,使读者的心,得到了一次震撼。

文中不足之处是题目应去掉“追记”二字,改为《“羊倌”》为最佳。

写于2002.1.18下午

(原载2016年《七色花》季刊第二期)




认识潘老师

                     

荫丽娟

 

那时,我偶尔在生活的间隙写一点分行句,守候曾经的热爱和淡淡欢心。那时,我的身边没有一个可交流诗歌的朋友,我与诗的感觉像独自一人仰望天边微茫的星辰。后来开通了博客,有了另一个书写心灵的家园,认识了一些有共同爱好的博友,才觉得不那样孤单了。

潘洪科老师就是我为数不多的博友之一。他是一位诗人,作家。因我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内心自然多了一份亲近感。他的诗语言简练深邃,蕴含着家乡黄土地厚实的气息,是我十分崇敬的老师。时日长了,从潘老师给我极为精短的点评和那张略显沉稳的照片中,能感觉到他质朴内敛的性格。

有一次我看到潘老师博客上贴着一本杂志的发表目录,竟然有一位作者的名字与我一样,便在评论中戏说:“丽娟没有投稿怎么会有诗歌发表呀!”其实这些年觉得自己写作水平有限,从来都没有敢投过一篇稿,看到别人发表诗歌,心中还是有点羡慕和向往的。没过几天潘老师便给我留了言,纸条上写着一个刊物的详细投稿地址。当时我心里暖暖的,却还是没有投稿,只给潘老师打去电话表达了谢意。潘老师说话的口气简练干脆,他说:“正好明天要去文联办事,你带上几首诗歌作品,让专业老师看看吧。”放下电话我却犹豫了,一是“丑媳妇”不好意思见“公婆”,再有很少社交的我这是头一次见博友呢。

2011年国庆节前一个有明媚秋阳的清晨,我与潘老师在文联老式的办公楼前见了面。他中等个子,理着很短的头发,穿一件款式简单的夹克衫,手里拿一个黑色公文包。没有过多的寒暄,我们便一起走进了文联的办公楼。当潘老师碰到文联的几位作家回头说“这是诗人雪儿”的时候,我羞愧得都不好意思说话,心里一直打鼓,自己哪敢是“诗人”呀……在靠里的一间办公室,编辑赵少琳老师阅读着我的诗歌,我就站在摞着高高书刊的办公桌旁,感觉脸上发热,心中惴惴不安。潘老师见我拘束,笑着招呼我先坐下。赵老师给了我中肯的写作建议并肯定了我的那几首小诗,我着实开心了一下呢。中午小聚时,潘老师热情地把我介绍给太原诗词学会会长梁志宏老师,说我写的诗歌“空灵”,有潜力,应该加入诗词学会……那是一次温馨的聚会,我静静地聆听老师们谈论有关诗歌的话题,虽然餐饭简单,但觉得精神无比充实。

在去车站的路上,潘老师听到我不敢投稿的想法后,给我讲了他当年的写作经历:“我刚参加工作是一名普通的矿工,在井下工作虽然很累,但因为喜欢诗歌,晚上舍不得睡觉,努力学习写诗,并坚持投稿,两年多之后终于在日报发表了一篇诗歌,当时不知道有多兴奋……后来也是因写作而改变了我人生的路途……其实你就和我当年一样,要多读书写作,多投稿,增加自信心,还要多认识一些老师和朋友,经常交流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写作水平……”临上车时潘老师还送给我两本他写的诗歌和小说。我开心地拿着书一路走回家,午后的阳光那样柔暖,路边各种盆摘的菊花吐露着芳香,街道周边的树木,房屋和行走的人们生动而鲜亮……

不久我加入了太原诗词学会,在学会活动中认识了更多的老师,与潘老师见面却极少,有时在其他诗友的作品研讨会上我们偶然碰面,没说两句话他就匆匆离去了。这几年我把自己获得的每一个微小的成绩都贴在了博客上,潘老师还像从前那样默默关注我,点评我的每一篇诗歌和散文。当他看到我的诗歌处女作终于在《太原日报》发表,欣然为我写了一个简短的诗歌评论;当我的诗歌获奖时,潘老师给我发出一个称赞的“表情”……说来很惭愧,到现在我只知道潘老师调动过一次工作,比原来更加繁忙了,却不知他现在工作单位的具体名称。今年新年伊我邀请到潘老师和其他诗友小聚。我们见了面感觉是那样的亲切。谈话间,潘老师好像突然想起什么,他从包里拿出一本杂志,对我说:“看到你写的一组诗歌很好,也没有告你便替你投了稿,发表了,还有稿费呢!”看着潘老师喜悦的神情和那本崭新的杂志,我有很多话一时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发表在2015年2月17日《太原晚报》




潘洪科的诗:



《我们的生活》

 


几次轮回,在传说的风里

命运依然在传说与流浪猫走过的城市

默认梦想的庄园与光阴

单薄的日子如旧  街心公园的跟进

随迂腐的味道,看到,一群群人走过

又一群人踩着节奏  涉过  西津古渡的码头

遥远而平静。没有适应与不适应,放下与

放不下的人或事情,尊严和面子隐于其中

嬉笑与忧伤间,已进入腊月,落在地上的冬天

正一步步走过……

 


《在新年的风里》

 


这是清晨,眉目清秀的太阳

伴随无数清新的故事  把

水墨样的红晕  洒在2018年第一个清晨

这个冬日的鸟鸣  在古朴临水的河岸

轻柔地唱着,青石桥上的呼吸

细腻而均匀。那把古琴奏出的韵律

唤醒春天美好的追忆  与展望

把新年第一天的冷峻与景象

漫溢成平淡生活中的春

嫣然回首中的风景与喜悦  是生活

真实的继续,展现在新年的风里……

                        


《在心中跨越》


 

那个眼神  雪域一样辽阔

在心中着陆的  是心的感觉

可能加冕的过去 在匆匆的心绪中

跨越,与生俱来的胆怯!

就这样生活。在眸子不能触及的尽头

心阁抵达的位置  是一缕花香

融入  我们的生活……

 


《这个落雪的冬天之夜晚》


 

风已在窗前吹过  昨夜的雪

仍在飘着。天际银白如镜

打磨  我们的生活。

夜是长长一扇扇的窗户  借助风势

刺伤我的瞳仁,缓慢地翻过

又一章节。迷惑与纷繁,神经质地

缠绕于心,心河回流的冬天

堤坝上的界线,已看不见了

汽笛在乱雪弥漫里叫喊

赤裸的冬天,一如从前

不等于以往邮差传递的谎言

在分界线下  弹奏  颤动的筝弦

於这个落雪的冬天之夜晚……

 


《走不出的幻觉》


 

那幻象是梦,花朵一样

花瓶在感觉里  立成景象;

那支怀旧的曲子唱过  一曲终了

灵魂  在不安分的枝头绽放。

泪水和玻璃混为一体的音乐

远去  风中完好如初的

——只有记忆。

谁能告诉我  咖啡馆的伤怀

在艰涩与幻想里走去……

 


《在来路上往返、奔波》


 

多年前的这个时节  那天很冷

同样是在雪天

雪花漫天地舞着

断线的风筝  在瓦楞上

等待  伤感消失的雪花

瞬间,美丽的难过

在风中的雪地上  把往事

虚无地  营造成生活

 

鸟在雪地上走过

拐角处的心事  被雪花封锁

一阵冷风刮过

荒废在词语和发僵的唇间

往返、奔波……

 


《冬天的鸟》


 

鸟儿在落雪的公园  被一块黑布蒙着

白天成了晚上。鸟鸣

在公园的廊下唱着  那种愉悦

与清爽,用文字  迎接。

心的清幽

在雪后初晴的天空

如同  荷塘待放的花儿飞翔……

 


《在此刻》


 

风起时,黄花落

低处的高峰  似青瓷的感觉

心是看得见的彩釉  漫过时光的

浸染  在无形间  印证了

祖先文明的灿烂

 

夜来临的语言  胜过历史无数的表白

在此刻

 


《御 寒》


 

那个有过曾经的鸟

寒风中  立在异乡的街头

习惯了的高楼  和楼下马路

与洪水样的车流

诠释着另一种生活状态。

寒冷的叙事如旧  走过腊月

擦肩而过的人们  心中的凉意

在雪中浮上  又沉下

内心的落寞与空白

衍生出思乡的情绪  泡在苞谷酒里

御寒……

 


《雪充满的诗意》


 

雪在窗外写诗

一切犹如记忆

一条不甚宽的路  在腊月的风中

远去……  回家路上的男人女人

还有孩子,在城市渐次昏黄的灯影里

雪儿打着旋儿落下  覆盖

前面的足迹  在家乡熟悉的气息里

雪也充满了诗意……

 





诗人简介:

潘洪科,男,1964年6月生于河南唐河,当过矿工、单位宣传干事和编辑;1979年参加工作,大学专科毕业。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煤矿作家协会理事,任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太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和太原市万柏林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诗集四部《轻轻的风》、《爱的情结》(与王起合著)、《绿色的河》和《感觉的季节》;散文集《相互流传的故乡》及两部长篇小说《感情从经历开始》、《废矿》等百余万字。作品荣获第四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组诗创作奖”和省、市级多个文学奖项。现在太原市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工会文联工作。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