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他评:王爱红的诗 和书法艺术 (连载76) (总530期)

轩扬杨筱野松等 诗眼睛 2021-10-07

荐读


连载76



好诗之评!


 

诗意生活的心灵物语

——读诗人王爱红诗作

 

轩扬

 

 

春心不改痴情梦,明明白白爱红心。这是我近日读王爱红诗的真切感受。王爱红的每一首诗都似乎有触点,都来源于生活的感受,他把飘扬甚至是游离与生活之上的弦外之音,叫做诗;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那高于生活的部分,叫做诗。他说,写诗是接近真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诗。诗言志,诗缘情。关于这个志字,对于诗人王爱红来说自不待言,我读王爱红的诗,是被他的情所打动的。不管是对祖国的情,家乡的情,朋友的情,爱人的情,人间五味杂陈的情,这里面就包括着对初恋情人的情。这些情,比如纯洁无瑕的初恋,都是美好的情感,是不会被生活扭曲的诗心。这颗诗心正是不忘爱诗的初心。

王爱红是一位宗教文化主义者。像看透人间万事万物的神父,指点着生活的轨迹,在都市的拼搏中,他紧跟时代步伐,向生活的纵深处探秘诗意,以一位隐者的姿态,傲视环宇,于天下苍生及芸芸众神中,找到一个诗人想要表达的亢奋点。

光明是令人向往的,幸福也是令人欣慰的。然而,要想在这两点之间找到一个诗意的平衡点,需要智慧的大脑和敏锐的眼睛。王爱红兄的心灵物语,恰恰具备了这种发现生活之美的敏感度和超强的观察力。

我与爱红兄虽说相识不久,但有一见如故的亲切感。特别是他乐于助人的善良心怀,无时无刻不温暖着我。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更是诗歌的魅力搭建的桥梁。

爱红兄的作品,处处闪烁着“以小我见大我的艺术描述,当然也有以小我到大我的时代精神”。在世事人情的百花园里,他总能一眼洞悉“世事人情的冷与暖”。让我们在诗意的文字背后,察悟到社会与生活的变迁。人情练达即文章,是曹雪芹的诗句,也是爱红兄对现实生活的艺术主张。

关于爱红兄的印象,著名诗人乔延凤老师在给《中国诗人生日大典》(2017卷)的序言里,是这样描述的:他真诚、认真、热情、踏实、考虑问题周到,处理事情稳妥,且富于创新精神。这样的评价也符合我心目中的爱红大哥。

读爱红的诗,每每都会让我想起一个少女,她叫李芬华。有时,我在想,这个让我想起的少女,是不是也让许多爱红的粉丝想起——他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对李芬华这个少女不会陌生,也会油然生出一股对她的好奇。她是怎么的美丽,又是怎么的娇柔和贤惠,让大诗人爱红先生,终身难忘,一生惦记。甚至把她当成一种生活的主题,说给自己的老婆、孩子和所有亲人听。这样的爱是超出了情情爱爱的柔腻更体现了爱红的坦诚与胸襟。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足见李芬华这个少女在爱红兄心里的位置与份量。

一生不忘的初恋,是值得所有人珍藏的一份美好记忆与时光。诗人爱红,偏偏将她的芸芸众生,付诸笔端,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份大胆和无私的透明度,就可让那位名叫李芬华的女人,足足幸福一辈子。

这是爱红兄作为诗人对初恋女人的时刻念想与印记。流于世书,呈于后人。这种纯洁的美好故事 必将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的一段可以甜至心海的佳话。

说起李芬华/我的爱人也知道/我的儿子也知道/我们全家人都知道/全世界都知道//……我的世界为什么那么大/我的一生只是想把她忘掉/把她化为乌有/她是我的初恋情人——《说起李芬华》。这首诗写的声情并茂,朴实的文字中夹带着甜甜的幸福感。此刻的他津津乐道,颇像一个初恋男生,好似刚刚获得心爱女生的一个满意的奖赏:吻。

那股子兴奋劲,一下子,带我闯入他的幸福之地。

爱红兄还有一首叫《窗前》的诗。诗是这样写的:站在窗前,通过偌大的玻璃/我本来可以看见鸟巢,看见/国家体育场,甚至可以看见/景山公园,这是过去时代的制高点//如果一路向南,穿过故宫/穿过天安门广场……//不到一千里,用不了几个小时/也用不了一刻钟,其实/就在转瞬之间,我/就会来到家乡……

由远及近,或及近至远,是写作的一个手法。爱红的这首诗,在层层推进中,从眼前,写到鸟巢,又从鸟巢写到故宫,之后,笔锋一转,写到了故乡。而且这之间横穿几千里的距离。无论是诗中有画面感的鸟巢,故宫,天安门,长安街,还是几千里外的故乡。等等这些都是诗人的一种托辞手法,其贵在写一种人生感悟。是的,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不易的。无论你身在何方,对成功来说,它的存在都是一样的,需要接近它的人,做出各种努力再努力,付出一次又一次的汗水及拼搏甚至屈辱的卑微。由此可见,爱红的诗,在大开大合之中,呈现着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太阳诗报》辉煌30年头条中,还刊发了王爱红的《观庐山瀑布》《一列火车开过去了》《不停地走动的秒针》《大事》和《致朗诵者曹文轩》等作品。

一句话,王爱红的诗,在我看来,他的每一首每一句每一个字都是从血液里跳跃出来的音符。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这样评价歌德的艺术成就。“歌德的文学属于比民族文学更高的那一类文学。”

文如其人。更能体现出他内心的纯洁与透明。——借以概括爱红的诗,是十分贴切和恰当的。

如果说现在的爱红兄是成功的。但现在的他并没有忘记曾经的辛酸和坎坷。苦尽甘来不是一句话的轻松,她所经历的却是一个人历经坎坷的付出。是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经历风雨后方见彩虹。

这首诗正契合了当下的时代潮流:在砥砺前行中 我们不忘初心的感恩情怀。

爱红兄的故事,无疑是一部励志史。

爱红的其他诗歌作品,也依然写的潇潇洒洒中带着深度,以及他用生活化的语言中。流露出禅启的宗教色彩。例如一炉香,便使我们一下子体悟到天下大同的美好心愿。

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爱红兄会以他的大手笔,大智慧,大胸襟,写出不愧于时代的大作品,大诗歌。以他的成就展示一个弄潮儿的姿态。

绘画大师徐悲鸿在《艺术家之功夫》中 ,开局便说:研究艺术,务须诚笃。我觉得,这话不仅适合绘画,她适合所有艺术门类。

爱红的诗歌作品更是达到了“力量的绝对精确,表达的绝对之真精神。”这或许就是先生所指的“务须诚笃”吧!

爱红的诗,没有华丽的词汇,没有苦涩难懂的深奥,但他却在朴实的文字中,拓展着文学艺术的诗话美感与意境。这是本事,也是一名优秀诗人的手段与技巧。他的诗总是在开阔中呈现深邃的意境,在一字一句中推进情感的波澜。并以他生活阅历的丰富与底蕴,来升华才气与艺术的张力。爱红的作品,没有朦胧的艰涩和难懂的桀骜,更没有生字生词的云里雾里的抽象事物。他的每一首诗,都在清新脱俗的明朗映照下,开合着人生的哲理,讲述着故事的来龙去脉。

爱红的诗总是从内心出发,抵达生活的底部,在现实土壤的推进下,寻找属于他的语言张力中一个个闪光的亮点。让读者仿佛闻到佛光的普照,摸到爱红心存衣钵的体现。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在其作品《风景谈》中,这样谈人类之风景的——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让我联想到王爱红的诗。从生活的底部到生活的高度,那娓娓道来的韵味,何尝不是一种艺术风景的伟大。

爱红是一位集诗、书、画等于一身的知识型人才。他不仅精通诗、书、画和生活中存在感的高超本领,还能将这几门娴熟的手艺,运用的炉火纯青,且达到一种丰富自己人生舞台的技能,使其活得风风光光,潇潇洒洒。让我这个小兄弟看在眼里,羡慕于心。我不去想他的艺术才华和为强国文化所做出的贡献价值。我以为,为人一生:潇洒地活着,幸福地爱着(爱生活,爱艺术,爱人类,爱亲人和朋友)。这就是一种成功的人生。在我看来。爱红正是这方面的高手,且是成功之中的成功典范。

英国翻译家安东尼在评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给出这样一个评价:每一个词都有它的作用,没有一个词是多余的。

爱红的诗,同样是这样:他的每一个词,都站在了它该站的位置,以鸟瞰环宇的凌空视野的姿态环视人间和宇宙万物,并以他的博大的情怀深爱着这个多姿多彩的新时代。

砥砺前行,不忘初心,是时代的最强音,也是爱红兄的艺术追求——他以他锲而不舍的攀登精神与时代同行,与天下人同乐。且以他敢于挑战和直面现实的勇气,去站在时代的潮流中,找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诗歌艺术的广阔天地。愿爱红兄写出更多时代感极强的铿锵之声,留存史册。

 


2018.11.22于北京





清月飞花,因爱而红

——读王爱红诗集《清月飞花》


野松


收到诗人王爱红惠寄的诗集《清月飞花》,只看其书名题字(由我国书诗画大师及散文大家范曾先生题写)及封面设计,便有一种感觉——这是一本深受我国传统美学思想浸淫,颇具古典意境又独具现代审美意识和艺术素养的诗集。而当我认真赏读完全书后,忽又蹦出一句:“清月飞花,因爱而红”。是的,一点也不错,有一个“爱”字,或一种“爱”的情愫,充盈于王爱红的诗歌,成为王爱红诗歌表现的主题或弹奏的主旋律。这种“爱”,有效地深化他的诗歌意蕴,提升他的诗歌境界。而“红”,则是诗人因心怀大爱而高蹈的精神境界:“是爱人/是秋天/是我的红透的田园/红/随我一起垂下/红/把我全部包括”(《爱人》)。因爱而写下的那一首首诗歌,均流动着诗人殷红的血液,在读者的目光下,呈现着真善美。

由于大爱的存在和充盈,使王爱红的诗歌自然质朴,真实美善,纯净高洁,给读者一种如磁吸铁般的吸引力,如一泓清水对众生的亲和力。王爱红的诗歌植根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善于从庸常平淡中提升诗思。因此,读他的诗歌,只会感到生活的芳香气息,而没有空中楼阁的虚幻感觉;只会有受积极思想启迪的兴奋舒畅,而没有受无病呻吟传染的低沉郁闷。他抒写的无论是对乡土的眷恋(如第二辑《村庄和村庄》),还是对爱情的咏唱(如第三辑《鱼和鸟的爱情》);无论是对个人精神家园、心灵境界的吟哦(如第一辑(《今天是月亮的一半》)、第六辑《诗堤》);还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沉思(如第四辑《冬天的诗行》、第五辑《一路走来》),都是他情感体验的真实流露,都是他虔诚处世的心灵映照。正如他在《唱歌》一诗中所唱的:“读我的诗歌/你一定要用无比的虔诚”。完全可以这么说。王爱红这部《清月飞花》诗集,是生活与诗歌完美结合的经典文本,也是“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清龚自珍《书汤海秋诗集后》)的典范体现。由此看来,“爱红”之名,注定他的诗品高雅纯净。如放在诗集之首的《在你洗手之后》:“你洗了手/你什么也不愿触摸/你要我帮你干些什么//你洗了手,那么/就请你帮我/拿一张白纸来吧//纸是干净的/不带格子的那种/我要在上面写诗”。寥寥数语,足见诗人在尘世中保持灵魂的高洁,保持对诗歌的虔诚敬重和痴心爱恋。

心灵、才智、激情、想象,是诗人必备的主要素质。心灵,古诗论者谓之“人品”或“襟抱”。而才智,则是才华学识。清人沈德潜《说诗碎语》中云:“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斯言不假。诗除了“原于德性”之外,还与诗人学养是否丰厚有极大的关联。因为诗歌是一种构思巧妙、语言精炼的文学体裁,诗人只有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广博的学识、深湛的艺术学养,才能创作出“第一等真诗”。王爱红自幼饱读诗书,爱好书画,近年来又从事美术评论与编辑工作(在北京主编《文艺报》美术专刊),广泛接触书画名家,艺术素养得到更大的提高,艺术视野更加开阔,艺术审美情趣更加广泛并得以提升。这些才识学养的积淀提升,定能有效地丰富诗人的想象,增加诗人的创作激情,提高诗人的诗歌写作艺术水准,让他的诗思才情尽显。再加上人至中年的社会阅历,必让他对人生、现实、命运的思考不断向深层次掘进,从而有效地增加他诗歌的思想厚度。在这部诗集中,有不少诗作,如《城市象棋》、《面对茶杯的习惯式》、《倚锄的人》、《村庄》、《农具》、《祖母的村庄》、《爷爷》、《俗称地瓜》、《俗称地蛋》、《我不知家乡的河水朝哪个方向流》、《爱人》、《诗行》、《地震的消息传来》、《在无锡的大佛下》等诗作,在当今中国现代诗坛中,堪称“第一等真诗”。而最经典之作,最能体现王爱红美学修养的,应是诗画交融、韵律优美、可读可诵的《今天是月亮的一半》:


今天是月亮的一半

今天的月亮不同往常

今天我打开一扇门

另一扇就被一具琵琶遮挡


遍地的银,为我而碎

遍地的芬芳,淡淡的,像我的郁伤

在仰首和低徊头之间

我轻轻地呼吸,但不能歌唱


今夜星光灿烂,琴声不断

悠扬渐渐绷紧了琴弦

琴的深处,你和我隔着一件衣裳

怎样才能消除今夜的遗憾


今天是月亮的一半

今天美丽的月光我和谁分享


淡淡的哀愁,深深的眷恋,情感在悠扬的琴声中迂回曲折,爱意在皎洁的清辉里挥洒弥漫,让人沉醉不已。这首诗优美的抒情风格有些似我国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然而,其轻缓的旋律音韵,却因有诗人对爱的向往(爱,在此已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象喻了)而飞升,而更加迷人。这是一首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优秀诗作。

人生丰富的历练和悟透功名的智慧,让王爱红的诗歌在激情沉淀之后,显得十分宁和,如《玻璃板上的树》:“茶中的水/或者水中的茶/可以穿过你的思想和目光//我看见打翻的茶杯/就像失败的英雄/比木质的写字台还要平静”。出色的诗人,尤其是感性与知性写作相融相济的诗人,在他情感的律动中,就有智慧的节奏在流贯,就有哲理的因素在渗透。除了激发读者美感的愉悦、情绪的振奋之外,王爱红还让诗中的弦外之音引领读者去参悟现实人生的奥义,如:“你在下面,云一样飘逸/月亮一样眩丽/若隐若现的城/才是我们的天堂//所谓天空/现在就像一叶砂纸/把我打磨”(《夜航》)。

王爱红是一个平和淡泊的诗人,“温温不作惊人语”,他的诗歌虽然没有铜钟大吕的磅礴气势,但却因注视现实,思索人生,以追求高尚的心律弹奏生命的歌音,以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健康新奇的美感,唤起读者的精神向往,而具有同样的厚重。在当今过于追求个人化写作,只注重内视灵魂,作个人梦呓般的渲泄,而不甚重视外观现实,作时代精神的诗性展示的中国现代诗坛,王爱红的诗歌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王爱红虽可添中国优秀诗人之列,但要登上大师的高峰,仍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好在王爱红不是为功利而写作,不为功利而写作,更有利于他今后诗艺的精进。

呵,浅白的语言,幽远的意境,如清月飞花;真诚的诗歌,生命的咏唱,乃因爱而红。

2006.2.8





率性人生的诗意表达

——读王爱红诗选


庞清明


与知名诗人、书画家王爱红相识于10年前的北京,缘于诗艺,当时,几位第三条道路诗人去他家做客,他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与我们就诗歌与书画相谈甚欢,呼为同类。

之后,我与王爱红的交往日渐密切,相互以兄弟相称。我们常到对方的博客溜达,读诗,览画,顶贴,交流一些信息。我感觉王爱红儒雅,真诚,对文学艺术的热情犹胜当年,写诗,画画、书法,均累日俱进。尤其是他借助自己在书画界的人缘(我钦佩于这样的人缘),为他人做嫁衣,为文学艺术殿堂添砖加瓦的精神深深打动并激励了我。他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做了两件堪称跨界文学与书法的盛事,主编、出版了《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手书》、《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手迹》,书中收录了包括莫言、谢冕、北岛、芒克、西川、欧阳江河等著名作家诗人的诗书手迹。名家荟萃,装帧精美,图文并茂,蔚为壮观。功莫大焉!而接下来,他又趁热打铁,着手编辑另一本大书《当代诗人生日大典》。

而也就在这几年,王爱红的诗歌写作亦呈现不断上升、开阔之势。这位来自山东潍坊,现居北京的知名诗人、书画家,把诗歌写作的视角伸向各个领域,且屡有斩获。读王爱红的诗歌,感觉到他的真挚,率性,自由,言为心声;信手沾来,辐射深远;语言拙朴,机趣,多有升华;人性的光芒与诗性的色泽,开阔的视野与高迈的胸怀,使王爱红的诗歌呈现出多元混生、枝繁叶茂的丰富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讲,王爱红走的是一条特立独行的第三条道路。

“今天,我突然觉得如此享受/我是个游客/像个有钱人/每天都在北京旅游/住着超星级宾馆/我在北京这是我对生活的态度/我在北京这是我的生活方式/有人看见我,说我/在北京的公园里提着一只鸟笼”(《我在北京旅游》),不装腔,不作势,不矫揉,视角新颖,独特。将心声外化于周遭物象。“他是不是写出了我没有读过,或者/没有细读和不再去读的那一部分/他是不是写出了我几乎忘掉的那一部分/那本早已经属于他的好书/尽可以风亦似的乱翻/哗啦啦的响”(《我记着他借了我一本书》),你看,换了另一副面孔,另一种心情。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心宽体胖,智者多福,读后不觉莞尔。

王爱红的诗里,有对家族历史的追问与沉思,对亲情的抚慰与呼唤,对命运碎片的打捞与缝补,进而生发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感慨。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进京序曲》等诗。“我属兔/但不是兔/这恐怕是所有的烦恼与快乐/我是谁/我所有的努力/不过就是期望像人那样生活”(《我是谁》)。“像人那样生活”,这也许是最基本的诉求,但人要活得有尊严,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往往又很难,世间之路,永远不是先人铺就的,更要自己努力寻求才能得到,而当路在脚下,许多人却因业障、心障而尤为不知,兀自彷徨迷乱,正所谓:“我看见路了/像一个汉字,像/一道笔画,像/一个点,像/漆黑的墨团”。我尤其欣赏《想起父亲》这首诗歌,率真、温馨、炽烈,亲情与父爱交相辉映,顽皮与倔强互为映衬,写出了成长的烦恼与无奈。因为添加了一个革命前夜的背景,而使踏雪变得神圣起来,使较劲变得有力起来,意境随着书写的深入不断延伸,生动有趣:“我在雪地里踩雪/来自革命前夜的雪还是新的/棉鞋也是新的/只有这样的新鞋子/才配踩这么干净的雪”。……“我被揪了耳朵/不知道父亲是不是打了我/我的怕性是历史造成的/也可能是这场雪造成的/父亲与大灰狼相比是具体的/而且,是有威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已老,这种父子之间的冲突与较劲变成了深深的愧疚和怀念,甚至莫名追悔,看似不经意之笔,散发出浓郁的人性的光芒:“父亲去世前的几年总是说/他小时候打了我不少/也许打我哥哥更多/他觉得很对不起我们/父亲说,我在老家陪奶奶待得久/我受得苦最多/他要好好补偿我。”

而生活现代大都市,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人被虚悬、倒置,像蚂蚁般忙碌,像甲虫般充满荒诞性,在这个是非不分、真假难辨的世界,我们不得不狐疑外面精彩的世界,甚至怀疑起自己来:“电话缴费,手机查询……一大半的活儿/都让消费者自己干了,营业点/还是聚集了这么多人/  椅子不够坐,还有些站着的/虽然暂且站不到大街上/等得久了,难免出出进进/焕发一下空气和精神”。同样的困惑在《真的还是假的》这首诗里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么年纪轻轻的乞者/这么漂漂亮亮的乞者/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就是为了遇见我,这样的打扮/大不可比,作为一个偶然/说实话,我宁愿他们是强盗/也不愿意他们是乞者/他们迫切的需要已经接近抢劫了/快来救救他们吧”。

《关于北京地铁涨价的调查报告》,是一首不能被遗漏的好诗,所示好诗,不仅是题材的代表性,而且写得举重若轻,张弛有度,诙谐幽默,像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诗,极具打击力。民生关怀,兹事体大。该诗开篇单刀赴会,直奔主题:“北京的人大多在路上/路怎么走/这是个大事情”。接下来围绕北京人的出行展开丰富的联想,从科学决策,到制度招标,从交通堵塞到环境保护,从票价涨幅到民生福祉,从人性管理到乘客素质,北京地铁,既是现代化的标识,泱泱大国的形象,旅游、经济、环境之硬件,也是民生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而票价更是与千万北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千万北京人的呼求。诗人顺手写来,时时处处包涵爱心与关怀。该诗既不像口语诗那样油腔滑调,酒肆茶馆扯淡,也不像学院派那样掉书袋,满大街丢香蕉皮,交织着一位诗人的良知与风趣。

在王爱红的诗歌里,有对故乡与方言的固执的坚守与标准普通话的防备,因为那里是他的理想家园与精神原乡,是人生差异化与多样性的有力保障;有对梦的重温与假托,因为那里有一个远比现实更为美好的乌托邦世界,集聚着诗人向善求真的理想;有对异域的惊奇与咏叹,因为他乡即是镜像,更多的是照亮中国人的身份,外面的世界改变不了体内流淌的血液与基因。正是这种缘于体内的基因与血液,让王爱红的诗歌充满人性的光芒与批判的锋芒,诗人也在不断的书写中完成丰富着自己的人生,化茧为蝶。

(作者系第三条道路主推手、代表诗人)

 





感觉而非说教,真诚而非造作

——读王爱红的诗歌《与妻》


杨筱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处于经济文化的大促进,大嬗变期。诗歌界出现了以北岛、顾城、舒婷、江河为代表的朦胧诗派,紧接着开始百花齐放,陆续呈现出不同诗歌形式的中西嫁接和探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以口语,语感为载体的,自白式诗歌样式。这种形式以语言亲切自然,深刻入骨的真诚和情感,触动着中国诗坛。现在看来,这种探索无疑是成功的!

近几年重返诗歌,翻翻中国诗界的诸种杂志读本、论坛,诗歌探索和发展不容人乐观。少见一些新鲜独到的文本。虚假造作者有之、故弄玄虚者有之,要么腔调陈旧无新鲜感觉、要么胡诌八扯,唬人骗己。

王爱红是一位思想活跃的诗人,也是一位朴素、真诚的作家和媒体工作者。由于往来于作家,艺术家等社会各界名流之间,使他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创作信息支持。今天看了他的一首诗歌与之前相比有了一个全新的感觉。让我刮目相看!

王爱红的诗歌嬗变,主要是走向真诚的口语、语感的诗歌语言艺术创作。

一首诗歌不管是怎样的语言形式,都是能够让读者直接切入其内核的。让人费解的诗歌不是好诗歌,因为感觉是直接的,诗歌是写感觉的,不是用思辩理解的。艾略特的《荒原》在有些人看来似乎难懂,其实不然,就所谓朦胧诗而言,其实也是不难懂的,他们只是回归了诗歌本身的规律。我们阅读艾略特的《荒原》,就会沉浸在其文字诗意内在的语言节奏中奔跑,被裹挟在诗歌语言诗意的节奏中享受语言形式带来的无限思绪和感动。如果有人说难懂,这是思维模式不对诗歌阅读的路数。读诗歌是读感觉,而非理性的分解也。口语化诗歌也是一样。

王爱红编书写作,还善于书法,是一个“多面手”(著名诗歌评论家吴思敬语)。他出版过评论集、诗集,还主编了《中国著名作家诗人手书》、《中国著名作家诗人手迹》等等,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美协会员。经常来往于名艺人、名作家之间,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没想到一个多在外应酬的人,还能写出如此细腻的诗来。《与妻》整首诗口语入歌,生动自然,情真意切,句句走心,把读者带到了夫妻爱情的真挚、无私和奉献的真实情感世界。下面我们品一品这首诗歌。


与一位诗人在一起生活

20多年了

我认为,你至少成了半个诗人了

你说,你成了诗人

我就麻烦


有的人可能有个误解,口语诗就是大白话进入了诗歌文本写作,事实上这是完全错误的认识,口语诗有其内在诗意携带,是酒是水品尝自知。我们说“真诚”对于艺术创作是非常必要的!讲真实,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假,唯独诗歌(艺术)做不了假。从诗的开头来看,王爱红带着深切的艺术情怀进入诗歌语言的艺术营造。我们可以设想:诗人沉静下来之后,某种机缘情况下,将思绪飞到妻子的身上。他自言自语:妻子啊,你和一位诗人生活了20多年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你怎么也成了半个诗人了。而妻子却白他:“她”成了诗人,“他”就麻烦。诗人的妻子成了诗人为什么诗人就麻烦呢?让读者联想。他们生活背后有多少故事,多少关怀和支持!这一节是整首诗歌的引启,接下作者铺开思路。

我在书上下的功夫多/你在脸上用的力气大/我已经觉着你很美了//有一天/你突然信奉了耶稣//神爱世人,你也爱/我怕你把我当作世人/而不是爱人/我怕我们不再是一个人//我快认不出你来了/你每天捧着一本大书/一本书应该读了几遍了/每个周日的上午/你仿佛不在这个世界上/我知道你去了哪里/你说,你的书里也有诗/你企图用这样的诗来规范我//你是真信呀/这是你的自由/你终于找到了寄托/而我呢/我不仅仅有几分茫然/还有几分失落

围绕主题,诗人充满深情地触摸和妻子一起生活的情景,从她喜欢美容到信奉基督教,抓住妻子的思想和行为典型进行细节营造。妻子爱美、善良,我也努力学习追求着理想,夫妻俩日子和谐美满,其乐融融。可是有一天妻子突然信奉了耶稣,让诗人产生了心里的不平衡。这里诗歌在向深度延展。

口语诗通常似乎有个故事情节,或者叫讲故事的方式进入创作。语言带有夸张和概括性等等。确切玄妙,引人浮想联翩。诗人在这里用富有张力的口语勾勒出了夫妻俩的日常生活状态。

一边妻子梳妆打扮,一边夫君劳作笔耕自然是理想的相夫教子的田园式之美好生活,然而由于妻子信奉了耶稣打破了这个宁静。诗人产生思想小纠葛那是自然的。大爱无疆。爱情却怕分享。显然诗人有点醋意,不免有几分茫然和失落。接下来两节,诗人有小意见了。

“我失败了/我总是失败/你与我对着干/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我是一个从小就有点迷信的人/我信神/因为我神活/我的一切/包括我给你的/都是神赐予的/我觉着我是虔诚的佛教徒/我快要出家了/如果不是为了你/我一定会上更高的山/我诵经/像读诗一样”这两节诗看上去似乎在和妻子耍性子。“要不是为了你呀,我也早跑到山上出家当和尚了”。实际上诗人在证明对妻子的“爱有多深”。最后两节是诗人夫妻恩爱的美好写照。


任由你去吧

而你却总是对我说:不

我因此经常抓住你的把柄

说你是假信徒

这是你柔软的部分

你却说,你只是胜不过

像一个呱呱坠地的孩子

今天,我信了你

既然你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

就让我像神一样好好爱你吧

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你

让你永远也不要长大


尽管妻子信奉耶稣,拿出了不少时间精力,诗人似乎感觉有些被冷落(爱的负累),无可奈何,“任由你去吧”。但是夫妻的感情是依然如故的,“不”,妻子不会离开诗人。她像孩子一样的天真美好,这也是诗人理解的。他用宽广的胸怀,接纳和爱护着妻子。这种爱情是真实的,是社会家庭的普遍意义。人世间有这样的爱情,这样的家庭足以幸福美满。

王爱红用近乎完美的口语诗歌语言感觉,独一无二的深情和诚恳,创造出了一篇让读者感动喜爱的新时期的好诗篇。


2016年6月12日于杭州(稿)



附王爱红诗:


与妻


与一位诗人在一起生活

20多年了

我认为,你至少成了半个诗人了

你说,你成了诗人

我就麻烦



我在书上下的功夫多

你在脸上用的力气大

我已经觉着你很美了

你却突然信奉了耶稣



神爱世人,你也爱

我怕你把我当作世人

而不是爱人

我怕我们不再是一个人



我快认不出你来了

你每天捧着一本大书

一本书应该读了几遍了

每个周日的上午

你仿佛不在这个世界上

我知道你去了哪里

你说,你的书里也有诗

你企图用这样的诗来规范我



你是真信呀

这是你的自由

你终于找到了寄托

而我呢

我不仅仅有几分茫然

还有几分失落



我失败了

我总是失败

你与我对着干

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我是一个从小就有点迷信的人

我信神

因为我神活

我的一切

包括我给你的

都是神赐予的

我觉着我是虔诚的佛教徒

我快要出家了

如果不是为了你

我一定会上更高的山

我诵经

像读诗一样



任由你去吧

而你却总是对我说:不

我因此经常抓住你的把柄

说你是假信徒

这是你柔软的部分

你却说,你只是胜不过

像一个呱呱坠地的孩子



今天,我信了你

既然你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

就让我像神一样好好爱你吧

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你

让你永远也不要长大



杨筱,博士,诗人、评论家、书画家,现居杭州。

 

 



谯达摩评王爱红的诗 


诗人王爱红的《握着一把刀入眠》一诗中有这样三句:

你握着一把刀入眠

在金质的刀锋上

你逼人的诗篇无可抵挡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王爱红在对事物的洞察力方面与哲人海德格尔极其相似。海德格尔反对技术的失控,反对人或艺术本身也受制于技术或变成技术的附庸。他认为,“技术世界的人是一种缺乏伟大思想的人。技术仅仅是工具和手段。人应该超越于技术时代,去谋划自己的未来,反抗技术的异化。”,在讨论了技术的危险以后,海德格尔仍是将希望寄予“艺术的拯救”。通过艺术来拯救人类,这与王爱红的“在金质的刀锋上/你逼人的诗篇无可抵挡”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贫乏的时代,诗人是真正的孤独者。“一方面,他首先看到了别人尚未看到的远古诸神的指令,听到了神的召唤,而执著地追随神,背离这无神的时代,成为真正的‘孤独者’。另一方面,他又受天命委托在这人们不再聆听的时代向他的同胞传达神的消息。”

       —— 诗人谯达摩《拆解第三条道路:实践诗学的后现代阐释(完整版之二)》





附:著名书法家、诗人王爱红艺术欣赏


书法艺术应是诗性的


---记诗人王爱红 


孙鹏

 

第一次见到王兄书法还是多年前的事,王兄住在北京丽水桥西边的一个幽静小区,进入家门后见到书房摆着许多书画及艺术品,其中大多是当今名家之作,其中一幅装裱精致的书法作品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看书画习惯了先观赏内容而经常忽略作者,这是一首唐.王维的诗‘九月九忆山东兄弟’,书法气脉畅通、节奏分明、若行云流水、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笔势连绵,可以看出每个字都倾注了书家的思想感情,才能产生笔法之外的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和天真、朴拙的线条情趣。我在赞叹不已的同时问道这是哪位大家之作,王兄笑着说你仔细看看落款,我这才注意到‘爱红写于万卷楼’,我们相视而笑。其实我早就知道王兄在文学创作之外仍用大量时间临池不辍,今日才有幸得见庐山的真面目。 

提到书法家人们大多想到魏晋的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隋唐的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宋朝的苏轼、米芾、明清的董其昌、王铎、傅山、八大以及近代的鲁迅、郭末若等,他们的墨迹大多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淘洗而留下了流传千百年的作品,正因为此他们的名字及传说让我们普通百姓耳熟能详。这些作品无例外是具有悠远哲学、文学及其艺术思想的历史渊源,即深厚的文化底蕴,其要遵从一定的原则,即尊重规律,随其性情,发自肺腑,,随情入理、自然率真、最终浑然天成。多年前陈传席先生的文章就提出过“古代并无书法家”。书法的真实内涵应是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及书品与人品的统一作为他们的思想,而书法的形式才是以点线技术为规律的外在美感。王兄在这方面做足了功课,他在做中国作家协会机关刊物《文艺报》主编美术书法专刊之际与国内一流文学家、书法美术大家有着频繁的交往,与很多艺术家成了忘年之交,这对于王兄是一个极好学习提高的机会。王兄对书法艺术有独特的认识,这得益于他的文学功底。“真正的艺术要具有诗歌品质,诗性是衡量一件艺术品高与低的不二法门,文字和笔墨的高与低在于是否直接深入地刻画了表达的物象”。王兄的这句话我记忆犹新,使我在书法绘画创作方面受益匪浅。

时间已经进入了2013年,王兄在书法创作上又有了很大的提高且受到了书坛前辈沈鹏、欧阳中石、旭宇、谢云、张清智等前辈的肯定。其文学作品亦是硕果累累,自从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出版诗集《八月之怀》、《清月飞花》、文集《大地神韵》、《雕塑人生》、《这边风景》(上下集),主编《邓小平之歌》(纪念邓小平诞辰60周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程允贤艺术评论集》、《中国文艺55年》、《中国文艺30年》、《文艺报》美术书法专刊、《当代美术精品》周刊等,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三大会员集一身的文艺家,在人们羡慕的同时他似乎更关心他的文学艺术事业,如今王兄作为《当代美术精品》执行主编之职与同仁继续尽力地为促进当代美术的繁荣而努力工作着。         

 



诗人书法家王爱红:大道自然心悟成


王耀东


王爱红不仅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书家,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他有一首诗,发在2009年39、40期合刊的《稻香湖》诗刊上,诗前有几句前言,这样写道:人们总是不自觉的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个人有时是漫长的,甚至用一生的时间。这话讲得多好啊!我同爱红相交相识也是这样,有一个由短暂的认识,到深深结识的过程,生活中就是这样,仅仅认识一下,或者说有些交往,这是一种认识,还有一种认识是从心灵上认识,从执着与追求上认识,那真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考验阶段。


王爱红出身干部家庭,自幼爱好文学,起步于80年代初期,因写诗同诗友们一起搞活动,还办了一份民办诗刊,在当时情况下,是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于是,也引起一些人的不愤,认为是胡闹,瞎折腾,也有人认为,人的一生就得有一种爱好与追求,办诗刊有什么错误,有本事你也办。就在这种环境里,我们以诗结缘,慢慢有了较深的理解。我当时在文联办一份《鸢都报》,以发文学作品为主,慢慢的,活跃在潍坊城区的一群文学爱好者很快就团结到了我们身边。王爱红也是其中一位,他经常到编辑部来,那时他很年轻、朴素,也许长期在基层工作的习惯和对诗的虔诚,见了我们不免有些拘束,我说他有点老实,是个老实人,他一次次把诗稿拿到我面前,我又把他叫做执着,一定是个不到黄河不死心的人。王爱红有一双诗的眼睛,他写的诗虽然都是信手拣来,写得却很微妙,虽然有时是一棵草,一朵花,甚至是一个蚂蚁窝,一动一静,托物言志,他都能写出诗意来,文字虽然短小,却是生机盎然,容量博大。我一边看他的诗,他的眼睛也不停的看着我,看我看诗稿的神态,想从眼神上读出什么来。我劝他不要气馁,也不要管别人怎么说,要相信自已,人只要有了自信心,才有压不倒的力量。的确,爱红进步很快,他写的诗虽然都是身边所获,眼前的景,生活中的事,但他有自已独有的发现,他用自已哲思的沉凝,来架构自已的审美空间,一首首小诗凝结着他智性的精神内核。爱红很快出版了自已的诗集,还请我写了评论,不久他终于到了潍坊新闻媒体干起了自己愿意干的编辑工作。


转眼之间他来北京十几年了,我知道他始终没有离开文化这个行当。我想为什么在经济大潮到来的时候,王爱红面对种种机会种种诱惑没有下海经商去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呢?这还是源自他对文学艺术的酷爱,源自他那份血液中的虔诚和执着。中国伟大民族的复兴首先是中国文艺的复兴。正是中国文艺的伟大复兴,为王爱红也为中国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带来了辉煌的春天。这是天赐的良机。


王爱红利用在《文艺报》多年来打下的基础,率先在《文艺报》创办了美术专刊,这一举动使京都各大媒体纷纷效仿,为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在全国报刊上单独开辟书画版宣传介绍中国美术,《文艺报》是走在最前面的。其始作俑者,就是王爱红。当时北京的一些大报,新闻版面应占多数,廖廖不多的副刊上属于书画的版面显然不能满足中国书画艺术的复苏与蓬勃。王爱红以一个诗人的敏感觉察到这一点,他用一个书画版的创新把北京报纸的呆板面目激活了。这在十年前的确是一个创举。他为《文艺报》也迎来了更多的读者,也为自己迎来了不小的名气。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机关刊物,《文艺报》不仅有坎坷的过去还有辉煌的历史,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她不只是中国文艺的方向标,她所转达出来的气氛,不仅影响中国作家、艺术家们,还会影响社会更多的方面。由于报纸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王爱红总是兢兢业业、谨小慎微地去维护,经营着他所主编的《文艺报》美术书法专刊,在原则问题上不放弃,在利益面前让三分,在工作中实践这自己的人生哲学,在学习中完善着个人的诗歌理想。正是因为《文艺报》和《文艺报》美术书法专刊的影响力,正是因为王爱红的那份虔诚与执着,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中国最优秀的艺术家,他们之间不只是业务上的往来,更多的是心与心的交流。爱红非常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他的眼界开阔了,进步也快。他不仅变成了一个成熟的诗人,知名的美术评论家,敬业爱业的报人,而且还成了一个有造就的书画家。我高兴地看到爱红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是工作性质的变化,而是一个人灵魂的新显现,心理素质新的提升,是王爱红不屈人格、拓荒精神的新反映。作为一个人谁都应该崇尚知识,然而知识的来源与直觉和象征有关联,所谓象征,实际是人生概念的渊源和中心。从这个角度讲,王爱红由诗人到艺术家的演变,是有血缘性的因素,是由一个人的心理、气质决定的。


书法与诗,可以讲是同祖同宗,中国的汉字是以线象指事达意,我们现在从六七千年前峭壁、陶器上看到的线条符号就会发现,它即是字也是画,也是诗,中国文字的“数图形挂”是一种“象”的运动与转换而来,无“象”则无“意”,客体的实“象”一出,“意”也随之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出现了。所以,说中国文字是诗的也是画的图形。从这个根上讲书法,它实际就是诗、画的象征。宗白华在谈到书法的这种威力时说,休看书法这简单朴素的一笔“却是运用此一笔以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千笔万笔,统于一笔,正是这一笔的运化尔。”宗白华这些话,讲到了书法的根本。书法的有法和无法也在于这一笔,一笔下来,浑朴圆转,可以多姿多彩,中国书法全在这一笔一画的运化变体之中。对此我曾写过一首诗:“象形书画同根生,一笔率真越长空,悬天立地美如云,翅膀一抖变永恒”。这是写书法形成的巧劲,是混然天成,然而有人不得其法,写了一生,花了不少时间,用了不少功夫,但他永远不是书法家。书法重在天趣,有人也练也写,因为他有天生的意趣,写得时间虽然很短,就有非凡的变化,全在于一个灵性上,书法的根本要旨,不在摩,而在创。有人说:“若要创造先违法,先有承师后远师。”是非常有道理的。现在我就用这两句话来回看王爱红,他的书法练的时间相比较不长,但是他富有诗人的神性,仅仅几年,一年一个大变化,仔细看笔中有碑有帖,但在笔的构架中又没有碑没有帖,这就是先师承后远师,有了他自已的法路了。给人的第一眼就是不同,又有相同,王爱红写的《沁园春、雪》,往墙上一展示,让明眼人一看就与众不同。所以,我认为书法就是“满纸纷乱展自能,春蛇秋吲独有情,说道此是真书法,闭目神思走蛟龙。”


王爱红善写草书,而且往往是不具一格的大草。纵观王爱红的书法,有一种诗人的激情在流动,不拘泥,画面上造成一种舒缓节奏,静静的墨水中流出一种淡泊、澹和的意趣,但是有时他的笔又象劈斧一样挥来,节奏加频,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动感,这是我十分赞赏的地方。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就是他善于运用一些短线笔,造成偶然的意想不到的空白或断线,似乎人的一声长吁,意味含蓄而伸长,我觉得他能把线条纵姿不拘,往复飞扬,不经意中给一个回折,这是一种心内诗情的的律动,非一般艺术家所能操作的事。所以人们常讲,书法艺术必须有内在功力,就是这个道理。我认为爱红的成功得济于他的诗,书法又从另一个角度延伸了他的诗。


王爱红有一首诗,叫人看了过目不忘,正如他的书法一样,有一种特别深沉的情感,他写道:“我感觉自己已经老了/但还要找到活下去的理由”“我的心在滴去的时间上/夜深人静/我还要写下我的爱情”我每次读到这诗眼睛总有湿湿的,我一下子想到爱红来北京打拚近十年所付出的劳动与汗水,“我的心在滴去的时间上”。时间在无情的飞逝,人的青春也在挥亳中老去,多么无情的鞭子在天天抽着我们的年轮,人怎样才能活得有价值呢?有的人活着的岁数很年轻,实际他己经老了,有的人虽然年长了几岁,但他的心是很年轻的。爱红是有事业心的,他的爱与情毫不含乎的向事业作了倾注。他始终有一颗年轻的心,他的打拚告诉我们,他用自己的心血开拓出了自己的道路。“太古无法,太朴不散”,这是清代大画家石涛告诉我们的哲理。既然热爱自己的事业,把终生献给了追求,就紧握自己的笔吧,一手写诗,一手写字,终生就立于此笔,一笔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这句话真真实实告诉了艺术的神奇性,无限性。我相信爱红,坚持自己的追求,用一笔龙蛇走天下,还要一笔妙笔红天下。下面赠诗四句:


笔强如剑月也泣,行云流水诗韵生,如想揭示艺术谜,大道自然心悟成。


我期待他更亮丽、更辉煌的明天。






  

诗人简介:


王爱红,1963年生,山东安丘市人,自幼爱好文学,兴趣广泛,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出版诗集《八月之杯》、《清月飞花》,文集《大地神韵》、《雕塑人生》、《这边风景》(上、下集),主编《邓小平之歌》(纪念邓小平诞辰60周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程允贤艺术评论集》、《中国文艺55年》、《中国文艺30年》、《文艺报》美术书法专刊、《当代书画精品周刊》等,现居北京,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侨联文学艺术家联合会理事、澳中文联常务理事,系当代知名的诗人、作家、美术评论家、书画家和学者。

 

今日名言

       

 袁宏道说“故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道;善为诗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