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荐读一诗:曹谁《大悲舞》(连载21)(总619期)

黄土层 诗眼睛 2021-10-07

荐赏连载21


曹谁:《大悲舞》




  

《大悲舞》


◎ 曹谁

 

你站在舞台的中央

他们都在推你走向悲伤

有的人在舞台背后为你伴乐

有的人在你身后随哀乐起舞

站在舞台中央痛哭的只有你一个人

 

大舞台在亚欧大陆地中部

你站在帕米尔之巅痛哭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

亚细亚人在为你奏哀乐

欧罗巴人在随音乐舞蹈

唯有你一个人站在那里痛不欲生

 

你是世界上一个最普通的人

所有的人仍不会把你放过

他们为你歌舞

一齐助你悲伤

直到你绝望

直到你离开这个世界

他们就会一哄而散

去为下一个人哀歌


诗评



黄土层点评:


最近由诗人曹谁引发的所谓“炮轰”新诗及口语诗教父伊沙的“曹伊之争”在网络上形成热议,“一炮”才发没几日,“二炮”又发。对于他们的争论我没有兴趣,尤其言辞中携带的人身攻击,将“争论”降格为“争吵”,就更等同于莽夫之骂,更无兴趣了。还是单说说诗歌吧。离开文本之争,永远无法将争论推进的。客观上讲,现在是口语诗甚嚣尘上的时代,甚至口语形成了霸权,毫不顾及新诗的多元生态共存的现实需要而排挤甚至打击其他形式的诗歌生长样式。这股力量是隐形的也是显形的,“口语即先锋”作为一杆自命不凡的旗帜,啸聚山头,锣鼓喧天地形成阵地和阵营。面对这种现象,大部分诗人选择了沉默,各写各的谁也管不着。也有人选择了发声,不吐不快,曹谁就属于后者。那么,如何看口语诗和非口语诗呢?《诗歌周刊》在发布炮贴的时候,附录了曹谁的《大悲舞》和伊沙的《车过黄河》,这里就简评一下。前者是一首浪漫主义情调很浓的抒情诗,这个无争议。在口语诗一统江山的世界里看简直就是一株莠子或稗子,貌似谁都可以刈除之。真的是这样吗?在我看来,不是这样的!这首诗的抒情内核是具备的,并且一直凝聚着,没有在行文中耗散掉,这是很可贵的一点。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舞台上悲伤着,没有同伴没有同志没有战士,只有起哄的人变本加厉地强化着强加给他人“不愿意”接受的悲伤。群体狂欢和独自悲伤互为因果。逼人离开世界,他们又寻找下一个。这种悲剧性的折磨游戏,让人想到很多。比如文革中对“右派”的批斗和示威游行,以及烧死在火刑柱上的布鲁诺。读之悲伤弥漫,令人不寒而栗。从写法上,诗分三节。一节一般铺排,二节浪漫升级,三节递进收官。避开形式说,作为一首现代诗是成立的。如果你是写口语诗的嘲笑这首诗不是诗,不入流,那就像你穿着比基尼嘲笑穿旗袍的女人不是女人一样。再看伊沙的《车过黄河》,这是一首具有标识性的著名口语诗。被作者称为凭着一泡尿可以吃一辈子的诗歌。也有论者认为这是一首具有后现代性质的开山之作。不论怎么说,至少我们承认叙述是精炼的,是叙事诗歌在新时期发展中的一个典范。形式上没毛病,流畅,洒脱,“不像伟人”也胜似“伟人”。但细细分析这首诗,它究竟要干什么?一个人为了“车过黄河”时在厕所里小便,“等了一天一夜”,开始还有些惭愧(我深知这不该),后来就坦然甚至肆意,很受用了(现在这时间属于我)……整首诗读下来就像一出恶作剧,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蓄意恶搞。用一个“坏小子”的黄色液体,肆意浇淋在黄河——母亲河这个神圣的文化符号上。惭愧本该化作羞耻,却最终更加肆无忌惮,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系统。现代吗?一点也不现代。是现代形而上学的副产品——一步滑向了需要现代性反对和救赎的后现代去了。而伊沙在这里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其追随者一路将屎屁尿带入了口语诗,说伊是始作俑者,没有冤枉他。除了形式上的“先进”,在内容上我们除了看到颠覆和恶作之外,毫无内核可言。曹伊之争,现在沦为口舌之争,根本没人好好反思现代诗的出路问题。其实,根据笔者的分析,抒情诗和口语诗并非水火不容,是有互相学习的地方,只要都有诚意为新诗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山头的得失成败论争的话,或许各自都可以开创新的未来。

                                                                 

2018/10/03



附录:


车过黄河


伊沙

 

列车正经过黄河

我正在厕所小便

我深知这不该

我 应该坐在窗前

或站在车门旁边

左手叉腰

右手作眉檐

眺望 象个伟人

至少象个诗人

想点河上的事情

或历史的陈帐

那时人们都在眺望

我在厕所里

时间很长

现在这时间属于我

我等了一天一夜

只一泡尿功夫

黄河已经流远




诗人简介:


曹谁,诗人、作家,1982年生于山西榆社。字亚欧,号巴别塔主,原名曹宏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四届高研班学员,中国文联第九届编剧高研班学员,浙江文学院签约作家,民刊《大诗刊》主编,《诗歌周刊》副主编,大诗主义运动发起人。出版有诗集《谁在苦闷中象征》《冷抒情》《亚欧大陆地史诗》,长篇小说《巴别塔尖》《昆仑秘史》(三部曲)《乱世孤星:虎台太子传奇》《血色娘子军》《通天塔密码》(三部曲)《雪豹王子》等,有电影剧本《香巴拉寺》、舞台剧本《雪豹王子》和电视剧本《昆仑神话》等。曾获第五届青海青年文学奖之“文学之星”、“2010中国十佳年度青年诗人”、第七届青海省政府文艺奖等文学奖。有作品被翻译为英文、日文等文字。


评论者简介:

黄土层,70后,陕西清涧人。写诗写评,有作品发表于多家刊物或入选多家选本。现居成都。

名人名言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美》中所说的“美不是干渴的口,也不是伸出的空虚的手,却是发焰的心,陶醉的灵魂”。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