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理论园地:李元胜点评当代诗歌18首(总659期)

李元胜 诗眼睛 2021-10-07

理论园地TO BE

李元胜点评当代诗歌18首

(作者:李元胜)


李元胜点评当代诗歌18首


李元胜  



《生日诗》


张执浩


我用阴历计时,用这一天

来结束这一年

我用衰老来延缓衰老,我用心

体味肉体的善意

这在人世间穿行的皮囊

这囚车,牢狱,刑具

这膝盖,这手腕

我用你们认识的这个人

和我感到陌生的那个人交换

就像每年的这一天

我要用阳历换回阴历

用厌弃的换回亲爱的

亲爱的秋风吹着亲爱的石榴

亲爱的石榴炸裂出亲爱的籽粒

亲爱的灰在飞


    李元胜点评:


    我说这是一首赞美诗,有人同意吗?从容的中年书写,技巧隐于无形,人生中令人辗转反侧的东西,用一首诗来完成精确的探测。这首诗整个行程线路清晰,很慢的语感和很快的转折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坚定而又游刃有余。




《失重状态》


崔宝珠


湖光潋滟,游客们

把沉重的肉体置放在船上

享受着飘荡的晕感

我也想,在房间

当我读到一种句子时

房子会向一侧

微微倾斜

怎么办呢?词语有轻有重

它们并不会均衡分布

如果我刻意想用

一堆废铁和石头来造一艘船

我要用什么

让它们处于失重状态

我需要很多类似于

水或空气的东西

融掉的冰块也行

我需要虚无,或一种气息

让星星长久在宇宙中做悬浮运动。


    李元胜点评:


    诗歌,有时就是一种语言的失重。利用岐义、双关和恰到好处的伪陈述,让阅读者意外地飘浮起来,看到与平时迥然不同的景致。崔宝珠这首诗,干脆直接地把失重作为题材,这是一个相当考验想象力的题材,当然,换一个角度,也是一个能充分展示想象力的题材。诗从游湖的场景开始,先写到沉重的肉体——这不是偶然的,沉重既开始了关于重量的想象力之旅,又对应着或者说压着湖光与船带来的飘浮。这一过程点到为止,诗人迅速离开眼前的场景,脱身而出,转向了阅读时的失重,这是诗人熟悉的技艺,也是诗歌的拿手好戏,她倒不炫耀,仿佛只是很即兴地这么随意道来。完成了对两种失重的不同描写后,诗人转向了她的真正的重点,那就是如何创造一个可以悬浮起星星的虚无。我真不愿意说这样的奇幻场景(其实它也是我们童年仰望星空时所熟悉的),是为了呈现出诗人成长过程中的某些经验。它其实只是诗人对世界的一次奇异而突然的想法,这一片包含星星的辽阔,呈现出永恒而寂寥的虚无之美,和它相比,人类的几百万年不过转眼即逝,而一首短诗,却很幸运地,成为眺望它的窗口。



《为女儿而作》


宋尾


咳嗽时

她突然歪过头

怔怔地看我

第一次相遇,她也是这样

笔直的瞳仁,瞄着我

看啊,这是谁,这是什么

那一刻起,到若干年后

她会耗尽我的力气

而这一刻是我唯一能窃取

并独自拥有的纪念

那双眼那么漆黑

那么光亮,它接连着

未完全消除的往生

就如凡不可捉摸的,我们

称为命运,无法解释的

被我们称之为神秘

此刻那神秘的命运对着我

又无视我



    李元胜点评:


    女儿咳嗽,父女双目对视,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细节,被敏感的诗人作为了诗的起点。很自然的,他把重点放到了从女儿出生后父女的第一次对视,让我们看到了他的震撼和感叹。但诗歌并没有起于日常经验,止于日常经验。新生命的诞生,一件美好的事物在大地上的醒来,其中仍有我们未能解释的神秘。我们经过了这些,仍然一无所知,而且一切不在我们把握之中。通过女儿眼中的漆黑,诗人的联想逐渐在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进入了幽深地带。整首诗放弃了戏剧性的写法,朴素、干净,起伏曲致、自然,有如信手拈来。



《父亲,我越来越像你了》


离开


我把声音练习好了,多像你

我在旅行,我在倒退着走

推不开七月一屋子的黑

你又看见满地的烟蒂


我越来越像你了

连白发也像你

你一直那么清瘦

你越来越苍老


我把儿子的笑举过头顶,多像你

我的一声叹息,多像你

我要拉住你的手走过晨昏

我要拉住儿子的手走过街巷


你的自行车早已破旧不堪

铃声早已不响

我的沉默,多像你


门前的松柏树,多像你

一池静静的湖水,多像你


    李元胜点评:


    写父亲的好诗多,诗人离开这一首,视角与众不同。70年生人已成父辈,为人父之后再来看父亲,会有更深的理解。而这首诗,不仅止于理解。诗人从一些细节开始落笔,第一段密,第二段疏,这样的处理是顾及节奏?第三段的两句拉手,很有画面感,也是这首诗的关键。三代人的交替拉手,写到的是生命的循环。而在这永远休止的循环中,诗人已到了懂得沉默的阶段。全诗以两句感叹稳稳收住,在时光的催促中,父亲的画面是沉静而深邃的,宛如湖水。



《道外区》


古马


白云在天

午后有两三闲人在老街太阳底下喝啤酒抽纸烟


电线杆站着  柳树也有一棵没一棵闲绿在道旁

曾经的桃花巷在哪里  寻花问柳的人易聚易散

脱裤子的云易聚易散  最终抛弃棉花的比喻


撕棉花的人不如撕桃花的好看

萧红好看吗  看望萧红宜在冬天

在某个街口开一扇玻璃小窗的水楼前买包香烟

顺便打问她在此地的住处  寒冷的风中


或许打问不着  那先拉起衣领

划根火柴点支烟深深吸上一口

再辨认一下暮色中的方向

我尚不甘心我只知道落日的地址


我尚不甘心

我错过她是在上一个世纪我尚未出生的年代


是在今天

白云在天?

黑色电线中的电流声  赞美着寂寞


    李元胜点评:


    访人不遇,是常被诗家写到的题材。而古马访的是不遇之人,时代交错的不遇之人。先懒懒地写两段场景,舒缓、平庸得我以为自己读到了一首假古马——他不是从来惜墨如金吗?第三段突然提速,在继续场景之前,信手拈来两句“撕棉花的人不如撕桃花的好看/萧红好看吗,看望萧红宜在冬天”。第四段仍然继续第一人称场景,到最后一句突然又有意外之笔。最后两段继续出手,快速推进,全诗在最后一句回到场景中,以一个小细节上戛然而止,稳稳收住。这是现代版的《登幽州台歌》,在小场景中写出了不遇往者来者的无边空旷。



《雨后双廊的下午》

——给叶永青和八旬的短信


宋琳


拴在岸边的小船在摇晃中睡着了,

微波起伏,仿佛有人在水下摇橹。

除了欸乃这个词,没有别的词可以呼唤出

远山的叆叇和一座高山湖

泼溅到天边的绿。那里百万吨的云,

正朝这里涌来,彷佛

百万头母牛正被一个空行母

赶下山来,为了来庆祝

一座新屋的落成。这时,玉几岛上,

人人都换上新颜,人人都在忙碌;

七八个乡绅相互拱手,揖让,

谈笑酷似旧时代的鸿儒。

这时(也就是酉时),风车收起了呼哨的网罟,

芦苇的细茎平衡住飘落的草鹭。

一个婀娜在餐桌旁的美妇抬头一望,

云的仪仗队里,那空行母朝下一指,

百万道光芒便汇聚成瀑布,

仿佛喷香的醍醐,向着下界

那些个频频鞠躬的,葫芦状的头顶

缓缓地倾注。于是那水下的人

爬上船来,打了个寒噤,给自己倒了点酒。

整个双廊没人看见他

怎样偷走了这个酩酊而

遍地锦绣的下午。


    李元胜点评:


    把平常风景、生活琐事写得如同奇观,是因为诗人心里真有奇观。这首诗非常好地平衡了闲适的语气和戏剧性的叙述:我读到了古今之人的互相拱手,读到了俗事中的美妙禅意,读到了隐者的辽阔——那是悠闲的隐者才能看到的时间的辽阔,每一个下午,在他的眼中,都是遍地锦绣……



《一声狗叫,遍醒诸佛》


张远伦


村庄不大,一声狗叫,可以关照全部土地

余音可关照更远的旷野


九十岁老妪的枯竭之身。在狗叫的近处

她的生茔,在狗叫的远处


更高一点的诸佛寺

在一声狗叫的尽头


这是一只名叫灰二的纯黄狗。她新生出的女儿

名叫两斤半,身上的毛黑里透出几点白



    李元胜点评:


    近年来,张远伦一直把乌江流域民间精神作为自己的写作资源,并逐渐找到了幽暗的万古乡村与现代性表达之间的狭窄通道,写出了一批载有独特经验的作品。这首画面感极强的小诗,绝不仅仅是为了描绘乡村风情,近景有幼狗的出生,中景有老妪的晚景,远景有诸佛的沉默,三种存在,犹如生命的三个台阶,彼此依靠着构成乡村的生趣。而诸佛并不高高在上,他们仍须由一条黄狗的叫声来关照和拥抱。我很欣赏这首诗表达出的神秘而隽永的空间感。



《G先生》


朱零


一个戴着眼镜的人

与一个没戴眼镜的人对视

是不公平的,歌德说

我极其讨厌戴着眼镜的人

一边端详着我

一边与我对话


五月二日

读歌德至凌晨,至此句

我恰好戴着眼镜

不禁一阵心虚

似乎我的眼镜,是我的利器

能够穿透他那张

布满皱纹的脸颊

窥探他的隐私、世俗与喋喋不休


闭眼片刻,我摘下了眼镜

我不想破坏我们之间的

公平

这下好了,歌德先生

让我们重新开始


    李元胜点评:


    歌德说他讨厌戴眼镜的人,我第一次是在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读到的,读笑了。这个梗终于又被一个当代诗人愉快地玩了一次,成为一首诗的起点。为了解构这个梗,朱零选择了出人意料的角度——戴眼镜的人和不戴眼镜的人对视时的公平性,而他自己,置身于这首诗所设定的游戏中,把眼镜戴上又取下,从心虚、闭眼到终于可以底气十足地喊一声“让我们重新开始”,步步为营,诗竟略有小说似的曲折。戴眼镜的人究竟戴的什么?诗里提到的公平是什么?即将开始的是什么?诗戛然而止,而言外之意还在继续,令人浮想联翩。



《河曲马场》


阿信


仅仅二十年,那些林间的马,河边的马

雨水中,脊背发光的马;与幼驹一起

在逆光中静静啮食时光的马

三五成群,长鬃垂向暮晚和河风的马

远雷一样从天边滚过的马……

一匹也看不见了

有人说,马在这个时代是彻底没有用了

牧人也不愿再去牧养它们

而我在想:人不需要的,也许

神还需要

在天空,在高高的云端

我看见它们在那里,我可以把它们

一匹匹牵出来


    李元胜点评:


    这是一首向流逝或者旧时代的致敬之作。马曾经是草原风景最重要的部分,说它是灵魂的部分也不过分。现在的草原已经成了没有马的草原,但马的形象,仍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关于草原的记忆里。所以,当诗人面对空旷的草原,他的眼里仍有安静的马在散步,有奔马如雷滚过。这样的感触,促使诗人写出了诗后半段的神来之笔。所有消逝的事物,仍然存在于云端的某处。阿信提供了阅读意外,也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



《下午的庭院》


刘起伦


无须多大地盘,庭院能接住

天空这面巨大斜坡倾泻下来的阳光

与之相反,树木想逃离大地

试着飞了飞,却是徒劳

连死亡都带不走懒惰的浓荫

总有一些人不劳而获,却拥有天下财富

比树荫还懒的是那只看家狗

它的下午梦已经绿了一大片草地

它甚至梦见地平线那遥远的威严

是啊,刚刚经历一个漫长的雨季

很多事物都发霉了。如果某个人的记忆

开始在一个生锈大脑里活泛

那也是温和且秘而不宣的事情

这便是我见到的下午的庭院

大门紧闭,如一副熟视无睹的面孔

四周石块砌成的围墙倒有几分生动

但显得比永恒更有耐心

让我猜不透它心灵的隐语行话

或许,它抱有的信念是

时间既不说话,我又何必开口


    李元胜点评:

 

    下午的庭院场景,想起来就很有诗意,和画家抓住时间的一个点不放完全不同,诗人写场景,必定会发挥出诗歌这一时间艺术的优势。所以诗人笔下的场景,很不静态,即使无风,也充满了基于想象力的丰富动感。在这样的基调下,本来应该更动态更活跃的动物(看家狗)、回忆中的人,却大门紧闭,秘而不宣。动静的倒置,衬托诗人内心沉稳而有耐心的安静,以及他在时间流逝前的态度。



《隔世》


李浔


隔山访花,隔世寻人

身边的江湖,在你的脚上有了起伏

你收拢手中的折扇,那几朵梅不见了

落款中的你,是童子,也可能是樵夫

人间就是这样,被收拢或打开


    李元胜点评:


    有趣味——包含有东方文化奥义的趣味。有阅读惊喜——寥寥五行,移步换景,不因诗短小而局促。诗人可能是读史,也可能是读画,或者只是玩味古典名篇中的片断,世上已逝的万丈时光,收折在这些破碎的证据当中,需要诗人以敏锐之心去重新发掘。或者,他只是以阅破古籍的心在读身边的山水。类型上,这首诗属于才子诗,勤奋未必能至,更多时候,写出它需要偶遇的机缘。



《写给11月6日的梦境,和它的消失》


宇舒


两个没有脸庞的人

两张真切的嘴唇

一个和我一样敏感、冲动的人


我梦见了你,不顾失散了的爱惜

和老死不相往来的决定


不是我想回忆起

乱世里声嘶力竭

最终却不着一词的失散

(空气里我颓然离开)

以及更早的早年

我如何在弥散着奇妙体味的叙述里

遇见忧伤、恍惚、容易自伤的同类

不是


甚至我想,我梦见的并不是你

我只是梦见了,一个没有脸孔的

爱人,梦见我踯躅着

牵了那只瘦瘦的手,幸福像汽车

滑过减速带时的震颤,它不肯减速


它呼啸着向前,肯定就会撞碎什么

我对你说——

那就让我们彼此指认吧

越过这个我们爱着,又怀疑着的世界

越过爱着,又怀疑着的人群

越过爱着,又怀疑着的彼此


……这时候,天就亮了

你依然是我的敌人

在找回了脸庞的清晨


    李元胜点评:


    宇舒这首诗里有精湛的写作技艺。一场梦境,经她重新叙述,一个人和已逝之爱之间的纠结,通过梦境的场景和细节,得到触目惊心的展现。对爱情的依赖和绝望,让她仍处在这往复的倾轧之中。爱情已逝,倾轧仍在继续。重读此诗,我仍然觉得,它难得而又精确地呈现了当代两性关系的复杂性。



《轩辕轼轲》


花旦


当年她演穆桂英

身手矫健

两腿跳起来

足尖一个十字交叉

就能同时踢开小番扔来的

八条花枪


后来她不演了

认识了某县长

调进了某个机关

这次足尖不论怎么画十字

都没撬开他的家庭

县长退休后

她回归到穆柯寨一样

空荡荡的别墅

感到当年踢开的那些花枪

又缓缓扎回心间


    李元胜点评:


    叙事诗成败的关键,是它须有尚未讲出的部分,而且,做到了恰到好处的提示。而调侃成败的关键,是让人笑后能陷入深思或略感悲凉。轩辕轼轲写诗如泼水,有着非常惊人的创作活力,水珠之中,也有珠玑。这首的前半段,平实叙事,不慌不忙,后半段两次发力,让叙事小诗具有了言外之意。特别是第二次,也就是倒数的两行,解读空间很大,足见功力。



《在赤壁,看逝水如斯》


毛子


江水历数着过往,但它倚重的江山

已经萎靡。


我们抽烟,谈笑,合影

然后离去。


然后,拖曳一条大水的虚无

埋首日常。


埋首于流水的重复性

和空洞性。


    李元胜点评:


    最近在好几位诗人的作品里,看到了不约而同的对语言效率的极致追求,对表达的克制,对一首小诗包容更大空间的尝试。毛子就是其中之一,这首短诗也是这个写作路向的一个案例。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论语》之后,江河之水,成为时间的一个经典比喻。这个比喻成为这首诗的起点,毛子熟练地利用了表达的空白,高效地把游历、日常、江流等组织在一起,完成一次对生活意义的冷静质问。



《圣洁的一面》


宇向


为了让更多的阳光进来

整个上午我都在擦洗一块玻璃


我把它擦得很干净

干净得好像没有玻璃,好像只剩下空气


之后我陷进沙发里

欣赏那一方块充足的阳光


一只苍蝇飞出去,撞在上面

一只苍蝇想飞进来,撞在上面

一些苍蝇想飞进飞出,它们撞在上面


窗台上几只苍蝇

扭动着身子在阳光中盲目地挣扎


我想我的生活和这些苍蝇的生活没有多大区别

我一直幻想朝向圣洁的一面


    李元胜点评:


    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完全有可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观察自己或生活的特别角度。宇向的《圣洁的一面》再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和一气呵成的抒情小品不一样——废话和小混乱,常常增加抒情小诗的魅力。冷静观察而成的诗,不仅需要犀利和精确,更需要非常好的规划,特别是在结构上。所以,从实现的过程来看,这首诗同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夜行人》


马新朝


流星坠落平原后

会很快起身,变成别的事物

树,未必是树,人,未必是人

那些在幻影中晃动的人、树、池塘

天亮时,也许只是寒冷中颤抖的几点云影


平原上的夜行人,不要说话

平原会把你的嗓音放大,一层一层地传递到

黄土的深处。黄土下的灯盏

是黄土之上灯盏的倒影,它们呼应着

有时在水中挽着手


握着自己的名字

以防它丢失。平原上的夜行人,不要说话

不要相信灯影中递过来的那些纸条

人的话、鬼的话,难以辨别


风在巡道

风知道大平原的性格和禀性,以及众多的准则

日日年年,它耐心地打磨着一些高处的东西

——屋顶和响器,让它们

平复下来


一个人体内难免会有高山和大海

夜行人啊,风会告诉你,不可贪恋高处的事物

夜间在平原上行走,不可与

过高的事物同行


    李元胜点评:


    非常有意思,我读到同时展开的三个层面的夜行:大平原上的夜行,民间传统中的夜行,一个人在自己内心深处的夜行。三个层面的夜行,互相牵扯,组成同一个线索旋转上升,非常饱满地构成了这首诗。它的从容、丰富,对久远民间经验的有效调动,包括突如其来的有趣闲笔,都值得细心品鉴。



《荒草》


人邻


把山坡上的荒草,那被

秋风加重的荒草

按在纸上。


我需要这荒草。

我需要能静静地按住荒草的

时间。


我要窄窄按住

直到它们突起、杂乱

怎么也无法止住它们的

深秋里骇人的荒芜。


    李元胜点评:


    一直喜欢人邻低调、克制、缓慢的写作。低调有利沉潜,克制避免了追求语言效果而产生的匠气,而缓慢能让我们看到更深的裂缝。《荒草》这首小诗正好是个例子。在我的眼中,这首诗既写荒草,也写书法,它们互为替身,所以汉字也面临秋风,荒草面临不安的手指,它们互相承担着对方面临的无边秋意。



《恒河:自由》


苏浅


唯有三月能叫出

我的名字。倘若我假装听不见

你就假装

这是真的


你就若无其事地来去

下一场雨是一场


我也不会说

夜晚有多么陡峭,人一躺下

身下就是

无限的空白


但这空白无须充实

总有一天,我身上失去的你都会

在这里找到


一如在恒河,死亡和往生

相待两不厌


    李元胜点评:


    这首诗颇有言外之意。用看似轻快的笔触,借“空白”这个小切口,试图在沉重的生死命题中寻出一条小道走走,举重若轻,别出心裁。由于空白足够,解读的空间很大,不同读者能读到不同意趣。我个人喜欢这首诗中的释然和欢喜,生死在互相填充,空白中的无穷多的事物,其实无须深究。




  诗人简介:

李元胜,1963年生。诗人、生态摄影师。198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电机设计专业。1985年进入重庆日报工作。大学时期开始写诗,一直活跃在中国诗坛。现为重庆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曾获人民文学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