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甘肃日报》专版特别报道:厚植绿色底蕴 共建美好家园——甘肃践行“两山”理念探索绿色高质量发展纪实



近年来,甘肃省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持续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和治理,全面落实林长制,扎实做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和重点生态项目建设,自然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生态保护科技支撑不断增强,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国土绿化任务,全省上下齐心协力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践行“两山”理念的过程中,甘肃不仅汲取了经验教训,更从中找到了发展的方向。如今,天蓝了,水绿了,生态更好了,既要“绿”又要“富”成为甘肃绿色发展的新追求。

壮美祁连山。(资料图)

守底线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初秋的祁连山,碧空如洗,远峰叠翠。山顶的积雪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阵阵清风拂过黄绿交错的山林,惊起几只飞鸟……


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这才是祁连山原本该有的景色。


2018年,甘肃省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一系列涉及祁连山自然资源管护、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制度规范也随之出台,祁连山甘肃段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全面提速升级。

祁连山风光。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将 摄


“祁连山国家公园是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其中甘肃片区3.44万平方公里,占公园总面积的68.5%。”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主任廖空太介绍,近年来,甘肃坚持以祁连山生态保护为主线,补短板、强弱项,狠抓生态环境整治、体制理顺、国家公园试点等重点工作,祁连山保护管理进入新阶段。


汲取经验教训,守牢生态底线。几年间,甘肃上下齐心,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抓祁连山生态整治,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由完成问题整改转为常态化长效保护监管。


祁连山风光。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焦方宁 摄


“随着信息化手段普遍应用,规范管理进入常态化,人为活动得到了有效控制。”管护中心信息管理科科长李元鸿说,近两年,管护中心以“看得见、管得住”为目标,以林地“一张图”数据库为基础,从数据、应用、技术、终端等多个角度,持续完善和优化智慧祁连山大数据应用平台,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在资源管理、森林草原防火、生态监测、综合业务等方面的应用,全面提升保护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祁连山保护区拍摄到的雪豹。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亮 摄


截至目前,全区森林草原防火视频监控塔有效监控面积达到60万公顷,基本覆盖了保护区的重点火险区域;对纳入国家公园的135个资源管护站进行了监控专网建设,初步实现了区域内局、站、点、重要卡口、道路之间的互联互通、远程定位、远程可视化操控和远程监督监测。


从徒步巡山到无人机辅助巡护,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让监管效果发生了质的飞跃。


出现在祁连山保护区的藏狐。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李海军 摄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管护中心副主任王学福介绍,管护中心先后组织完成了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党河南山调查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补助项目外业调查等工作,保护区内植被生长状况总体改善,不同种群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加。


大自然的精灵再次回归,超过1000只的岩羊种群、超过200只的白唇鹿种群、神秘的雪豹踪影频频被发现,一个冰川雪山、林草茂密、鹿鸣豹跃的祁连山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旱獭。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胡学斌 摄


变化的不仅是祁连山,甘肃实施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项目,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等任务,实施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项目,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规模化防沙治沙试点工作,在全省建立11个国家沙漠公园。


如今,在河西走廊北部风沙前沿地带已建成长达1200多公里、面积460多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470余处风沙口得到治理,1400多个村庄免遭流沙危害,重点风沙口植被明显改善,风速和频次大幅减小。


八步沙全貌。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李源林 摄


一度被风沙侵蚀的黑河、石羊河下游干涸多年的居延海和青土湖重现生机,动植物种类明显增加,生态环境逐渐好转。全省沙化土地已形成面积在减少、沙化程度在减轻的“双减”态势。

黄河玛曲县采日玛段。(资料图)

增绿色 厚植陇原生态底色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会处,是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


担好上游责任,展示上游作为。对于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的甘肃而言,践行“两山”理念,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最大贡献。


近年来,甘肃全面落实林长制,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创新举措,持续不断护绿、增绿、用绿、活绿,用实际行动推动林长制工作落地生效,探索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全省林草系统按照整山系整流域统一规划、逐步延伸推进的思路,依托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项目,科学有序推进国土绿化,各地也在实践中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生态建设模式:


庆阳市提出“再造一个子午岭”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启动“一村万树”工程,让千里旱塬披上绿装;


甘南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种草木、修河堤、治鼠患,黄河上游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张掖市提出“一园四带”建设,推动落地全省首笔国家储备林项目政策性贷款,为全省林业草原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创新提供经验;


天水市坚持集中连片整流域布局,坚持工程造林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积极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向纵深发展……


青岛生态林项目。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摄


栽下一片树,留得百年绿。


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不仅为甘肃生态保护指明方向,也为各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力。


福州市在对口帮扶工作中,参照长汀县在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总结出的“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长汀经验”,帮扶定西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安定区南山培育起万亩“福州林”,让陇中山区由黄到绿、由绿到富。


160多万株各类苗木“染”绿了这片原本光秃秃的大山,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去年4月,青岛胶州与定西通渭对口协作,启动实施青岛生态林项目,吸纳劳务用工1.5万人次,惠及农户229户,带动当地群众育苗、选聘公益性生态护林员,让群众在植绿护绿中稳定增收。


脱贫摘帽后,庄浪县依托优质梯田,在产业帮扶上持续加力,确定苹果为县域首位富民产业,加快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培育苹果良种苗木,推广有机苹果生产技术,创建梯田生态有机苹果示范基地,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65万亩。山村里建起的果业合作社,不仅把庄浪苹果销往广东等地的大宗市场,甚至通过口岸做起了出口生意。


陇南市武都区坚持油橄榄基地建设与发展私有经济林、荒山荒坡治理与退耕还林、规模栽植与低产园改造、良种育苗与科技研发相结合,推进油橄榄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同时突出生态效益,油橄榄不仅为大山披绿,还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绿色银行”。

雨后扎尕那。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安 丽

开新局 探索绿色发展多元途径

显著的生物多样性、多样的自然生态资源以及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甘肃最为丰富、最有效益的生产力,也是甘肃最大的发展优势与竞争优势。


“烈日炎炎,趁周末带家人一起来感受一下扎尕那的清凉吧。”迭部县丰迭文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磊身着民族服饰,对着镜头认真推介家乡的风景。


位于甘南州迭部县的扎尕那,拥有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和丰富完整的动植物资源体系。森林、石林、古冰川遗址、民俗村寨和田园风光等旅游资源融为一体,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慕名前往。


近年来,迭部县坚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厚植绿色发展底色,着力构建“一体两翼”旅游发展大格局,高标准集中打造扎尕那景区,当地旅游产业呈现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扎尕那先后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扎尕那的古冰川遗址。迭部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2021年,迭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39.8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08亿元,旅游业已成为助推迭部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首位产业。在省委省政府提出强县域行动后,迭部县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成立丰迭文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整合全县生态旅游资源,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生态发展路径。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杨磊说,扎尕那景区的发展,不仅带动扎尕那村全村225户群众依靠绿水青山增收致富,更让迭部干部群众坚定了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的决心。


扎尕那风光。迭部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绵绵乡愁。在甘肃巩固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生态资源成为许多地方打造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靠山”。


陇南市武都区琵琶镇的张坝古村,对搬迁闲置的古村落进行保护性修复和活态开发利用,依托绝美的生态环境挖掘古村历史、文化、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不仅解决了乡村振兴过程中空置村落自然衰败带来的影响,更让一个延续千年的古村落成为集中展示陇南传统农耕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秉承绿色使命,实践绿色发展。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指出,未来五年,甘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融入生产生活全过程,继续坚持“四水四定”原则,争取生态文明建设出新绩、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化。


掩映在青山中的张坝古村。陇南乡土建筑文化研究所供图


随着“两山”理念深入人心,甘肃不断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完善多元化、市场化生态保护修复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不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进入新发展阶段,甘肃各地干部群众更清楚地意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甘肃儿女对陇原大地许下铮铮誓言。展望未来,干部群众携手同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筑牢生态文明之基,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正在为把陇原大地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而努力。

来源:甘肃日报

记者:洪文泉






近期重点文章推荐





吉祥物科普时间丨新冠医废都去哪里了?

微视频㉓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彰显“铁军”本色

全国碳市场基本框架初步建立,有效发挥了碳定价功能

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

甘肃审批省级环评项目33个,拉动投资652.12亿元

久久为功美家园(新跨越 新期待)

关注生态环保,请点击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