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刊发头版头条文章:守护自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立足地域特色开展示范创建——甘肃不断强化绿色发展支撑
绿色成为甘肃高质量发展底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甘肃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以祁连山生态保护和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为重点,促进自然生态质量整体改善,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随着甘肃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山川秀美、生态优良的美丽甘肃呈现在众人面前。
在河西走廊,湿地面积不断增加,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增强,“塞上江南”成为又一张闪亮的名片。在南部秦巴山地区,响彻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章。在甘南高原,水草丰美,蜿蜒的河流静静流淌着。在黄土高原,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治水人,已让这里成为“绿色高原”。在兰州市、白银市,“母亲河”的综合治理,使得上游环境改善,也让黄河水更加清澈。
生物多样性保护迈上新台阶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赋予了甘肃生态类型多样、格局分明的生态环境特征和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地位,孕育了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甘肃成为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物种基因库。
甘肃省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保护监管,让各类珍稀野生动物由“稀客”变为“常客”。全国划定的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有7个涉及甘肃,总面积达14.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0.94%。甘肃全省共有233个自然保护地,其中国家公园两个、自然保护区56个(国家级21个、省级35个)、自然公园151个、风景名胜区24个。甘肃全省有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和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0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余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
据统计,全省境内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059种,约占全国脊椎动物总种数的 13%,其中鸟类和哺乳类占比在全国位列较前。根据最新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据学界统计,甘肃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1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58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52种。全省有记录的高等植物超过5200余种(包括亚种和变种),隶属243科1216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46种和9类(27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植物3种和1类(2种),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有43种和8类。
为此,甘肃省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先后制定出台《甘肃省环境保护条例》《甘肃省自然保护区条例》《甘肃省湿地保护条例》《甘肃省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等省级地方性法规、规章,启动《甘肃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还开展形式多样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工作,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保护的新局面。
生态文明建设载体更加丰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推进,甘肃省突出生态优先、绿色低碳,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绿水青山”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甘肃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各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祁连山专项督查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113项问题已整改完成91项。不断更新技术手段,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生态建设破题兰西城市群发展,并主动服务重大项目落地。
同时,甘肃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引领。各地立足实际和地域特色,已有43个地区开展了创建工作,7个地区获得命名。2021年,甘南州合作市和张掖市临泽县被分别命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平台和载体不断丰富。
通过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推动甘肃省内各地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培育打造了一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的鲜活案例和样本,示范带动效应显现,全省绿色转型发展也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如今,一幅秀美的生态画卷在西北大地上徐徐展开,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为牢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大幅提高,生态文明在这片土地扎根生长。下一步,甘肃省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奋力建设山川秀美、生态优良的美丽甘肃。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成健
审核:汪蛟
近期重点文章推荐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苏君、厅长葛建团在《甘肃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以法治力量护航美丽甘肃建设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深入推进大气污染“冬防”攻坚 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