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零夜话|本雅明:灵韵消逝中·第一章

马蕊含 第零空间 798第零空间 2023-05-0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Welcome to 第零夜话



「第零夜话」是第零空间公众号推出的全新栏目。


在这里,我们谈论那一阵阵影响了当今艺术风貌的思潮,谈论艺术作品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是为「话」。


在这里,我们不进行“严肃”的学术论证。你与我闲坐,长谈,进行思想的交汇。我们好似围坐在夜晚的火炉旁,是为「夜话」。


我们希望「第零夜话」能拉近空间与你之间的距离,你听我说话,听到人类历史的回声,也听到了入睡前一位挚友同你的耳语。



🌟


今晚,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瓦尔特·本雅明的“灵韵世界”。


本雅明肖像照,来源于维基百科。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7.15-1940.9.27)是一位德国犹太哲学家、文学评论家、折衷主义思想家。他的写作碎片,思想驳杂且暧昧,往往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与阐释的可能。


出生于柏林,本雅明的思想融合了德国唯心主义、浪漫主义、唯物史观以及犹太神秘主义。1930年代,或许是因为他的苏联女友阿丝亚·拉希斯的影响,或许是因为以间离效果闻名的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影响,他开始偏向于马克思主义,并在法兰克福学派 (Frankfrurt School) 占有重要位置。一句话概括本雅明的思想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不如用文学批评家汉娜·阿伦特 (Hannah Arendt)对他的形容一言以蔽之——“不是诗人却诗化地思考”。


1940年9月,法西边界的波尔特沃,本雅明在躲避纳粹的逃亡途中用吗啡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Chapter 1

本雅明与“灵韵”



“灵韵是生命的呼吸,它是每一种物质形态都散发出来的,它冲破自身而出,又将自身包围。”

——卡尔·沃尔福斯凯尔

Karl Wolfskehl


“灵韵” (aura) 这个概念并非由本雅明创立。在19世纪末,关于灵韵的讨论就已经出现。艺术史学家阿洛伊德·利格尔提出情绪在近代艺术内容里的心理学价值,这无疑影响了后续本雅明对人类发展与形而上学法则之间关系的看法。慕尼黑宇宙派的阿尔弗雷德·舒勒将灵韵与消逝的事物连接在一起,并提出“创造艺术的,是透过灵韵的燃烧一般的面纱的眼神,”这无疑更加确信了“灵韵”的不可捉摸性,为本就不明朗的概念笼罩上了神秘主义的元素。然而,本雅明在后续对灵韵这一概念中的思想观念转化成清楚明白的定义的时候,将灵韵纳入了具体的历史范畴,使之更加容易把握。


让我们由本雅明《摄影小史》(A Short History of Photography, 1932年)开始,了解本雅明笔下的灵韵概念。


在书中,本雅明有感于“伴随摄影兴衰的历史性或哲学性的问题都被人忽略了”,将早期摄影的长曝光形式做出了灵韵的阐释。文中,本雅明以《卡夫卡童年肖像》为例,指出这张经过长时间曝光的影像——作为摄影诞生之初的肖像摄影作品——比之后拍摄的很多照片更具有穿透时光的能力,这是因为长曝光的摄影方式不是捕捉一个瞬间性的东西,而是刻画出一段相对较长时间中模特的综合表情。


卡夫卡童年肖像照,来源于卡夫卡博物馆网页。


这样的影像具有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延续性,是存在于同一张影像中的多重记忆,是将多维的印象重复又具有细微差别地反映于同一维度——通过重复,其涵义进行了加深与取舍;通过时间流逝所造成的表象的微妙变化,其细节更加得以丰富。至此,长曝光的肖像摄影脱离了瞬时的绝对性捕捉所带来的表象的巧合,揭露了无限接近本真的存在于主体存在的时空中的“灵韵”。


那么,到底什么是灵韵?本雅明在发表于1936年的著名论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中提到,所谓灵韵,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化氛围,即艺术存在于它独特的时间与空间之中,灵韵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被感知。然而,人就算处在灵韵之中,看见了客体反馈给自己的凝视,但却始终无法接近灵韵的客体,从而产生一种敬畏感与距离感。该距离感的来源不仅是灵韵与生俱来的品质,更是来源于艺术诞生之时具有的巫术与宗教的崇拜价值,这为灵韵添加了一层神秘性的色彩。最后,本雅明在那个时代的工业革命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浪潮下,得出了“灵韵消逝”的结论:“即使是艺术作品最完美的复制品也不可避免地缺少原本 (the original) 在时空中的存在”,本雅明如是说。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灵韵的三点特征:


☀1)灵韵的独特性与本真性。灵韵焕发自艺术作品所处的独特时空之中,艺术作品的发生是历史巧合的结果,是即时即地的。故,灵韵是在时间与空间共同作用下的独特存在。


☀2)灵韵的神秘性。艺术的原始功能是为巫术与宗教服务。神灵的力量通过仪式注入到艺术之中,使艺术作品成为了神与人对话的媒介。这样的原始力量让人崇拜,也是灵韵这个概念的物质来源——你处于尖顶的教堂之中,你觉得你在一种宗教力量下得以飞升,这就是你对灵韵神秘性的感知。

☀3)灵韵的距离感,不可捉摸性。这种距离感本质上来源于宗教的崇拜。人与理念的联结来源于感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引力)。然而,理念是一种可感知事物之外无与伦比的意境,人可以处在灵韵的时空中靠近灵韵,但不能消除距离。



乔治·莫兰迪,《风景》,布面油画,1943


“灵韵是一种来源于时间与空间的独特烟霭,像是在一个夏日午后,你的目光越过地平线的群山,停留在为你洒下荫蔽的树枝之上。”

——本雅明


除了上述三个特征,灵韵还具有“消逝”的性质。灵韵的消逝也可以基于上述三个特征来展开描述。六百余年前,文艺复兴的风吹过欧罗巴,世俗之美代替了神性之美,灵韵的神秘与距离开始消亡。工业革命兴起,科技发展,摄影技术日趋繁荣,机械复制时代为艺术品带来无限复制的可能,进一步磨灭了的艺术品单一独特性与本真性。从另一方面来讲,科技的发展使人与人、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更加贴近,距离感也就此消除。


“灵韵的消逝”是本雅明对时代与艺术进行的考察,他对这个结论保留客观的态度。然而,灵韵的消逝引发了传统艺术与传统观看之道的崩塌,引发了信息交流的浅显化,这让本雅明扼腕叹息。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你将看到基于以上四点对灵韵这个概念进行的深入阐释,希望能为你带来传统价值中通过灵韵感知世界的方式。我也将回答由灵韵的消逝引发的对当下的思考:艺术的新角色、在灵韵指引下的观看之道······「灵韵消逝中」系列将持续更新,期待你的关注。




文/马蕊含

图片来源/网络,在正文页皆有来源标注







“第零空间”是重新开始的信号,当代艺术永远需要我们不间断的重新开始。

“第零”是一个原点,它可以沿着坐标向所有方向延伸,表示它的发展是不受约束的,是自由的。

“第零”是我们对自己的苛求,我们虽然已经做过了无数的事情,但是所有的工作都还必须重新学习,重新开放,重新接受,重新联合。

“零”,看似一无所有,但是和一切关联。

 


第零空间(原名库画廊)成立于2006年7月,由大库艺术中心投资创建(大库艺术中心于1996年入驻798)。空间现位于798艺术区,主体建筑在废弃的706电镀车间基础上重新设计建造,下设300平方米的艺术展览空间、多媒体展示厅及艺术广场。第零空间关注国内国际当代艺术的发展动向和最新思潮,推动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文化艺术的交流,支持包括视觉艺术、行为艺术、实验音乐以及跨媒介的新媒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积极发现、培养、推出年轻的新锐艺术家。同时,空间致力于以出版、发行以及组织策划国内国际间的艺术项目等方式推广当代艺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