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老兵尹吉先”,实为美日台特务?五毛粉红没文化丢人现眼
图:老兵尹吉先
我对微博ID“老兵尹吉先”的真实身份不感兴趣,也不做探究。零星看到的一些只言片语,比如上刺刀是为了射击更准确,也确实很荒谬,堪比某些体制内专家说自动步枪上设计空仓挂机功能属于“返祖现象”。
但我可以百分百的断定,截图中这个猎巫的五毛,是一头不学无术的蠢猪。当然这样的蠢猪在网络上到处都是,军政论坛里尤其多。
老一代(至少人设上是)的人,语言上用了个“信管”,就人设破灭、实锤是美日台人士了?我不知道这头蠢猪是不是中华鳖精吃多了撑坏了脑子,但是这头蠢猪欠缺最基本的军事历史常识是毫无疑问的。
图:五十年代,“信管”就是我国的标准用法,本书1957年出版
图:1959年出版,按五毛的说法,这一定是美日台特务翻译的
整个中国近现代的科学工程体系的基础,都是或主动或被动,从外部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引进而来。这个过程在清末、北洋、抗战,内战阶段,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在一个框架下推进。
因此直到建国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很多术语在国内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统一。
指代同一个事物的称谓,往往会存在多种版本:或是来自不同语言(英语、俄语、日语等)不同译者的不同译名,或是直接使用日文汉字,或是甚至把外语直接用地方方言进行音译。
比如重庆一些老一代的兵器口专家,用四川话吐出的“范儿”,这个词其实指的是阀门,即valve。
图:解放军十大元帅,有八个出身旧军队,只有陈毅和罗荣恒是例外。就算是罗荣恒,也有短暂的旧军队生涯
特别是在解放军自从建军到50年代初期的人员构成,从元帅到士兵,大量都是吸收自原旧军队、伪军,乃至还留用了大量日籍人员作为技术骨干和教官。因此无论术语、行文格式里面,大量采用旧军队乃至日军风格的词汇、格式的现象,都是非常普遍的。
图:图为上海解放,这东西当年在我军,叫战车不叫坦克。类似装甲部队这样的技术性兵种,在解放战争中为了快速开上前线,经常出现成建制的留用俘虏或者起义人员。根据周恩来总理的估计,到1949年时,解放军有70%的人员来自旧军队
直到今天,由原铁道兵部队改组而来的铁道部、铁路集团,在术语和文书习惯上,都还保留着非常浓重的日式风格。“小破”、“中破”、“大破”、“XX动车运用所”,全都是在汉语中直接套用日文术语的产物,类似于中二萌豚们在汉语交流中也一口一个“私以为”、“残念”。
在建国之后,解放军的军语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
1、1951到1956年。其关键是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训部组织编写的《军语汇编(初稿)》,标志着我军军语使用规范化的开始,而这一版军语中,保留了大量来自旧时期、旧军队的内容。
图:解放军空军的摇篮,东北老航校,教官和飞机维护人员大量留用原日军人员。因此在初期相当一段时间内,该校的自编教材和实际工作中,都是协和语、日语、汉语混用
2、1956年到1972年。其关键是刘伯承元帅领导下,南京军事学院编撰的《军语划一(初稿)》,这部军语是汉语俄语的双语种军语。其时代背景是,在五十年代全面学习苏联的过程中,旧军语和俄语教材出现了大量的冲突和混乱,这部军语就是当时试图理顺整个军事思想和学术体系的关键措施之一。
56版军语的全部词目都源于俄文的翻译,是国内军语和旧军语进一步脱钩的重要节点。比如日本、中国港台至今使用的“战车”,在中国大陆变为“坦克”;“冲锋”变为“冲击”,就是这一版军语中定下来的。
图:很多军内的老同志,喜欢把连衣裙叫做布拉吉,就是受俄语的影响
3、1972-1982年。其关键是1972年总参、总后、各军兵种和军事科学院共同编写的《军语(军内试行本)》。直到此时,解放军的军语体系才真正的初步形成。
该版本中引入了大量文革政治色彩非常浓重的新增词目,或因此对原有词目进行了针对性修饰;在82及之后的版本中,这些词目或被逐步去除,或被修正。
4、1982年至今,历经82版、97版、2011版,三个大版本的迭代完善。而现有的军语体系,则是以2011版为主干,扩展出各军兵种(如《陆军军语》)和专业性军语(如《作战指挥用语》),共计20余部。
建国70年代,军语发展了四代,每一代的差别都很大。对自己国家和军队的历史完全无知,还拿今天的术语当标准,去给接受40、50年代军语教育的人做猎巫鉴定,还嘲讽别人“文化水平不高”,对这种人,我觉得有一句话非常适合:
人蠢就该多读书!
关于五毛小粉红和敌性语的故事,可以扩展阅读下面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