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绘新图——岭南画派画家描绘新中国作品展重庆站
翰墨绘新图
岭南画派画家描绘新中国作品展重庆站
主办单位:王琦美术博物馆
岭南画派纪念馆
指导单位:重庆市美术家协会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开幕座谈会:2020年9月29日上午9:30
专题讲座:2020年9月29日下午2:30
展览时间:2020年9月26日—10月20日
展览地点:王琦美术博物馆1-4层
展馆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75号
门 票:免 费
前 言
岭南画派是二十世纪初期随着民主革命思潮的勃兴崛起于中国现代画坛的中国画流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受到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美术近代化运动的启发,高举“政治革命”与“艺术革命”的大旗,锐意改革中国画。虽然他们的作品在今天看来尚处于研究及实验阶段,但他们尝试以调和中西画法的写实主义语言,反映正在发生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主题的实验精神,对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的历史条件给予秉承“笔墨当随时代”理念的岭南画派艺术家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关山月、黎雄才等艺术家继承了“二高一陈”的艺术革新精神,将画笔与时代变迁、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创作出一系列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的优秀作品。比如关山月到抚顺露天煤矿体验生活后创作的《煤都》,黎雄才以32米的长卷再现武汉三镇军民修筑抗洪堤坝的《武汉防汛图卷》等,这些都是前人从未表现过的内容。他们在描绘祖国大地沧桑巨变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画现实题材的表现手法,笔墨语言也随着题材的创新而不断调整。可以说,他们无论在审美意识,还是在艺术成就上都将岭南画派表现时代精神的理念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为了弘扬岭南画派“关怀现实、服务人民”的崇高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策划本次展览,通过多位岭南画派艺术家的原作以及相关文献,展示他们在新中国时期的创作面貌,呈现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他们创作思想的变化以及实践路径的尝试,希望对当今中国画的创作与革新有所启迪。
01
建设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启动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艺术家们也被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和新的社会理想所鼓舞,由衷地希望用画笔反映时代变迁中“改天换地”的建设图景。但是有人认为,传统中国画的审美趣味和笔墨意境无法很好地表现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难以承载“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功能。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术界就“如何改造中国画”“如何在创作中继承优秀的民族绘画遗产”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开启了中国画改造的序幕。
1954年2月23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召开山水画创作问题座谈会,明确了“中国画写生”的创作途径,自此,一场以写生为基础和创作导向的“新国画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许多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工农一线生产场地中,都留下了中国画家的身影,他们尝试把轰轰烈烈的建设场景转变成中国画的表现题材,涌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关山月、黎雄才等岭南画派艺术家无疑是其中成就卓著的代表,他们早在20世纪40年代便已深入祖国西南、西北地区旅行写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与经验,走出了传统的固定程式,故而能在时代变迁中积极调整、拓展笔墨形态,迅速投入以建设场景为表现主题的中国画创新实践,画前人所不能画,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富有时代气息的精品力作。
(岭南画派纪念馆藏)
《堵海工地速写》画幅尺寸不大,但作者却通过前景与远景的透视变化,营造出宽阔的视觉空间,在远景的处理上,用淡墨涂染,并用涩笔添景,用笔轻松灵动,极大地丰富了画面质感。人物形象鲜活,使忙碌的堵海情景跃然纸面。
赵崇正 茂名油城 42cm×56.5cm 1960年
(岭南画派纪念馆藏)
赵崇正花鸟、山水、人物均有涉猎,尤擅长翎毛走兽,成就甚高。上世纪50年代,在“改造中国画”与“写生运动”倡引下,他远赴生产一线写生,创作了《森林的早晨》《茂名油城》等反映新中国建设场景的优秀作品。《茂名油城》描绘了那个火热年代广东茂名新开发的油田上,工人们在炼油厂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通幅笔墨新颖,富含时代气息。此画采用焦点透视法,炼油设备、厂房、工人的造型写实生动,展现了赵崇正扎实的素描功底,也体现了他运用中国画描绘物象的纯熟境界。
02
物阜民丰
经过深入农村、工厂生产一线进行写生创作,岭南画派艺术家们练就了敏于观察、精于造型的本领,他们不断地探索最适合表现现代人物与生产场景的笔墨形态,认为继承传统绘画与为工农兵服务并不矛盾,以传统中国画线描为造型基础,一样可以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及他们所创造的美好新生活画像。如关山月带学生到汕尾渔村等地写生后创作的《渔歌》《纺线图》等作品,很好地将传统艺术形式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通过岭南画派艺术家在上个世纪中期的创作,可看到他们从人物的精神面貌入手,将各行各业劳动人民的勤劳、淳朴而真挚的情感表现得入木三分,细节的丰富性以及个性的饱满度相比传统国画大幅提升。他们同时期创作的花鸟画具有很强的纪实性,但又有着“平淡之中见真情”的艺术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呼应着那个时代的精神状态和理想追求。
关山月 听毛主席的话 150cm×69cm 1963年
(岭南画派纪念馆藏)
20世纪60年代,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关山月的女儿关怡也被安排到中山的农村。临行前,关山月以女儿作为模特,为她画了一幅人像,将深沉而温暖的情感付诸笔端。画面上,下乡的行李已经打包好,戴着“劳动光荣”大红花的关怡在出发前,仍抱着《毛主席选集》沉思,呼应着此画的主题——听毛主席的话。作品的细节表现尤为动人:关山月在女儿的行李箱中还放了一套经典文学作品《创业史》,书中讲述了一个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成功创业的故事,以此寄托对女儿的厚望。墙上挂着一幅由关山月题款的挂轴,不仅以雪中松树勉励女儿锤炼品格,还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画中画”手法,让作品趣味盎然。
何磊 春江水暖鸭先知 238cm×96cm×3 1964年
(岭南画派纪念馆藏)
何磊早年多画山水,后在高剑父的指导下专攻花鸟、走兽,《春江水暖鸭先知》系其重要的代表作品,以饱满的构图,丰富的色彩表现岭南风物。该图用没骨法画成,层层渲染,并将西方写实绘画中表现明暗透视的技巧融入传统中国画的创作当中,提升了画面的整体氛围以及造型的准确性。画家将繁茂的瓜棚和欢快的鸭群并置,很好地传达了人民生活的闲适与丰足。
03
江山新貌
自古以来,关于山水画革新的实践层出不穷,新中国成立后,悠久的山水画传统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艺术家们需要改变旧时文人“遣兴自娱”的观念,与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产生共鸣,才能更好地为祖国的壮丽山河立传,表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崭新气象。
为了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岭南画派艺术家引领风气之先,走遍大地神州,不断地向山河湖海及城乡风貌寻找新的题材,汲取新的视觉经验,进而调整写实主义笔墨秩序,树立起“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理念。因此,无论是三川五岳、革命胜迹,还是城乡风物、劳动场景,都在他们的笔下焕然一新,丰富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拓宽了中国画的现实表现力。
在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间,岭南画派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创作面貌,诞生了许多不可磨灭的经典,如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与傅抱石合作)《俏不争春》《绿色长城》《碧浪涌南天》,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护林》《万古长青》《珠江长卷》等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极具个性的“关梅”与“黎家松”亦跟随时代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成为将时代精神和艺术语言完美结合的典范。
黎雄才 珠江长卷·卷一 36.5cm×2190.5cm 1995年
(岭南画派纪念馆藏)
展览长卷作品欣赏
黎雄才 黄河三门峡工地 39cm×263cm 1958年
(岭南画派纪念馆藏)
关山月 武昌造船厂工地 32cm×136cm 1954年
(岭南画派纪念馆藏)
黎雄才 武汉郊区之农业生产合作社 34.5cm×253.5cm 1956年
(岭南画派纪念馆藏)
专题讲座
讲座主题:20世纪中国画变革之先声——岭南画派
主讲人:韦承红(岭南画派纪念馆原副馆长、学术总监)
时 间:2020年9月29日(周二)下午2:30—4:30
地 点:王琦美术博物馆四楼大厅
主 办:王琦美术博物馆 岭南画派纪念馆
门 票:免 费
参观预约指南
扫码下方二维码
搜索“王琦美术博物馆”小程序
参观、预约展览及讲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