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不等式的证明看如何获得思维方法的灵感之3
(许兴华数学/选编)
从一道不等式的证明看如何获得思维方法的灵感(3)
(广东深圳育才中学 王扬)
首先声明,从前天开始,笔者打算写一个分析解题的系列,昨天(从一道分式不等式的证明看如何获得思维方法的灵感10281005)的一文作为系列(1),和大家一起探索数学问题的由来以及解法的获得过程,基本素材我们将大多选择一些竞赛题目或经典题目为蓝本,展示问题以及解法的渊源。
第一阶段,我们将选择一些不等式问题展开,后面我们还将选择一些平面几何赛题进行展开,敬请关注。
今天我们将从一道熟悉的竞赛分式不等式以及解答过程,从分析该题的解决过程为大家展示如何发现一道好题,又如何完成一道好题的证明过程,从而让读者也能领悟到一些命题与解题的方法,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题目解说:本题为上一题的空间移植,可以看作是一个新题。
渊源探索:从平面(二维)到空间(三围)升维处理问题,便掌握了一种编拟数学问题的方法。
方法透析:仔细分析上面一题的解法可以看出,第一种解法仍然可行,而第二种解法则显得不好运用,因为要引进几个角才可以,使得求解变得复杂,难以驾驭,所以上面的解法一是通法。
解答:对已知等式两端平方,得
这就是说,数学不是看会的,是老老实实算会的。
今天这道题目很简单,但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升维方法,来编拟数学新问题的方法。
笔者为何要写解题方法分析,请看笔者的新作品《从分析解题过程学解题》的前沿介绍,这就是笔者写此类文章的初衷。
【从分析解题过程学解题——著作介绍】在浩瀚的数学典籍里,无处不在讨论数学解题,更有不少的书籍谈论解题方法,也有很多老师给学生讲解精湛的数学解题艺术,但是大部分人还是感到困惑,一是这么多优美的题目如何得来?二是那么多奇妙的解法又是如何获得的?特别是许多竞赛题好像都十分陌生,解法也千奇百怪!伴随的奇妙方法又是如何想出来的?如此等等的问题,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从笔者读到的关于解题的书籍来看,大部分都是题解式的,即只给出题目和解答,尤其是较难的题目,读者往往看后不知所措,于是便产生问题——解法是如何想到的?我如何能够编拟这样的好题?并给出一些好的解法?本书将告诉你一些诀窍.
还有更多的青年教师,对数学竞赛辅导具有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培养学生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但是由于竞赛题目之难,一时半刻也找不到合适的突破口,怎么办?本书可能是你的好助手.
笔者以为,数学解题需要从如下几个方向去思考,解决完一个问题后不要急于收手,而要继续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回顾问题解决过程中所用的知识和方法;第二,抓住解决问题所用的技巧和关键;第三,总结解决问题所用的方法;第四,思考与本问题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第五,认真回顾问题的来历;第六,问题的结论和方法有何应用?——问题的工具作用;第七,问题还可以演变出哪些其他的好问题?——题目的进一步发展前景.以上这些都要做出书面资料整理出来,如果能够长此以往地坚持,相信你的数学解题能力必能突飞猛进.
本书将秉承上述思路,并尽力展示“从分析解题过程学解题——我的解题观”,引导读者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轨道上一起去思考,一起去探索,一起去发现,一起去解决,获得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快乐,尽快将我们的解题研究方法丰富起来,以便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收获.
【作者简介】王扬,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早期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中国北方多省数学竞赛活动的主讲教师,广东省数学奥林匹克业余学校特邀教练,发表初等数学、中学数学教学、数学竞赛方面有影响(被别人作为参考文献)的论文100多篇,创立了多个数学定理和数学方法(斯蒂瓦特定的空间移植;张角定理的空间移植;费尔马点的空间移植),籍20余年业余时间写作《从分析解题过程学解题——竞赛中的几何问题研究》一书,该书主要介绍平面几何竞赛题以及解法的渊源演变,成功演绎出后来几年的若干竞赛题,试图为学生提供一套解决竞赛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