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设计课堂问题?来自一线近40年教龄的老教师的实战经验

学科网 许兴华数学 2022-07-17

【读者必看】为防止喜欢《许兴华数学》的朋友失联,敬请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备用公众号《许兴华文摘》:

【几点说明】公众号《许兴华数学》诚邀全国各地中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和数学爱好者热情投稿!来稿时请注意以下五点:(1)来稿请注明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无具体工作单位和真实姓名的投稿,一般都不会采用)。

(2)来稿一般要求同时用word文档和PDF格式的电子稿件(防止不同版本的Word打开时出现乱码)。另外,也接受少数著名教师的手写稿(手写稿必须清晰可读)。

(3)每篇文章请认真审查复核,防止错误发生,来稿文责自负。如有抄袭,则有可能被举报并受到有关著作版权部门的追责。
(4)投稿邮箱:chinamatha@163.com;或投稿到QQ邮箱: 81983781@qq.com.

(5)本公众号对优秀作者和名师一般会附上“作者简介”,以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研究成果和方向,以便进一步学习作者的相关数学思想或解题方法。

有多少人还记得,老师课堂提问时的那种紧张感,尤其是遇到难题时,心里一直默念——别点我、别点我、别点我……


课堂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好的问题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小编特邀学科网名师堂的李海老师,结合其丰富的、近40年的教学经历,分享课堂问题设计的技巧。对各科教学,均有借鉴意义哦😀!


学科网名师堂 李海

政治高级教师,荣获东北三省十佳政治教师、全国教研骨干教师、全国教育课改先进个人、市级教学能手、市级教育科研能手等荣誉称号;获得省级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省级优秀指导教师等优异成绩;指导学生先后荣获全国政治类竞赛大奖。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教研文章600余篇,23项科研成果受到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奖励,其中一篇文章被收入《中国百科成果全书》,主编与合著30余本教学用书;其名字和业绩先后被收录在《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辞典》《中国当代知名学者辞典》等辞书中。


以下是来自李海老师的建议!

教师备课时,应充分考虑问题设计的角度、梯度、难度、跨度、广度等方面,使其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


简而言之,备课中的问题设计应依“度”而行。


1

设计问题的角度要巧选


设置问题时应该注意角度,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角度选得好,就会在教学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新颖性,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我国的国家性质”时,教师可以这样设问——我国国徽的含义是什么?国徽,大家都经常看见,却未必清楚它的构成及象征的意义。如此一问,立刻就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教师便可紧紧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自然地导入新课。


其次,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这一角度出发。


2

设计问题的梯度要把握


梯度就是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


例如:在学习“中国共产党”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设计了如下几问:

①党的执政地位是如何形成的?

②坚持党的领导有何作用?

③党的执政方式有哪些?

④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是什么关系?


这几问的难度呈梯度增加,学生每答对一问都为解答下一题打下了基础,每答对一问都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们钻研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同时也教给学生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考方法。


3

设计问题的难度要控制


问题设计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实质,理解知识的内涵,使学生实现能力和知识的迁移。


设置的问题如果太容易,则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起不到思维训练的作用。所以,一些问题在设置时需要变换角度,适当增加难度,以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例如:在讲我国“国家职能”时,如果就问题设问:我国的国家职能活动的主体是什么?学生会笼统地回答:国家机关。如果换个角度: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号召,这是不是在履行国家职能?由于变换了角度,这个问题的难度显然加大了。那么,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知道执行国家职能的主要是政府,而不是党的机关,使学生对国家职能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当然,如果设置的问题太难,学生回答不出,就会挫伤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所以,问题的设置应该具体一些,难易要适中。


4

设计问题的跨度要关注


从纵向上说,问题的设计要具备一定的梯度。那么,从横向上看,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跨度,即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如果问题设计的跨度太小,则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反之,如果跨度太大,由于学生不可能立即想起许多有关知识而难以作答,反而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来说,在新课教学中设计问题的跨度宜小,而在复习课中设计问题的跨度宜大。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有相当一部分题目的跨度较大,综合性比较强,要求我们必须注意这方面设计和训练。例如:高三总复习时,可这么设问:管得越少越是好政府吗?本题需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及政府的职能范围等方面去考虑,将《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的有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显示政治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


5

设置问题的广度要拓展


在备课中设计问题,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大部分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能够回答。在某些情况下,可通过适当增加问题的梯度来增加问题的广度;也可变更问题的角度,使其具有更广泛的思维空间,从而增加问题的广度。


例如: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对此问题回答得不准确、不全面。为了增加此问题的广度,教师可以将其转化成如下几问:

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③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使用价值量的关系。

④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⑤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

⑥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的关系。


很明显,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降低了难度,增加了广度,也拓展了该题的内涵,能使更多学生参与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来源】学科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