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缪可馨、中产阶级的父母和家庭教育
“脸皮厚和平平安安,是有一点联系的。”“缪可馨事件里,几乎没有一个家长是合格的,包括缪可馨的家长。”
01
我和E有一次聊小城的未来。E说,我不想他成功,只希望他普普通通、平平安安就好。
我听了没立刻说话,因为我觉得E的重点在“平平安安”,而在我看来,平平安安和成功之间,其实没什么冲突。
那次,我小心地回说,我还是希望他成功的,为此我准备把他培养得脸皮厚一点,虽然脸皮厚不一定能保证成功,但能保证基本的抗击打能力,甚至能做成一些事情。
02
我希望小城脸皮厚一点,其实是来自自己的经验。
我高中三个班主任都是语文老师,第一位李老师、第三位杨老师对我很好,第二位一般般,说是一般般,其实也就是瞧不起我而已。
其实也不能怪人家,我入校的时候成绩不错,等到了二号班主任班上的时候,已经掉到班级倒数了。在理科重点班,一个物理化学都不好,且已经经过事实检验的废物,看上去还不够稳重谦虚——要我是人家,也不会太把我自己当回事。
那一年流传高考改革的消息,录取的时候要按语数外三门算分,其余两门按成绩全省排名次,给等级。学校里的排名跟着改变,每次排一个五门总分的名次,一个三门总分加两门等级的名次。
排三门总分,我还是有点优势的,有一次进了年级前十。二号班主任让三门总分年级前十的站起来,我跟另一个同学起立。那个同学物理化学成绩也好,老师劝勉了他几句。轮到我,老师怕我站着辛苦,直接就让我坐下了。
后来高考以后,有一次闲聊,我妈告诉我,她曾经去找过二号班主任,希望老师夸夸我,或者骂骂我,她说我儿子吃夸吃骂,尤其吃夸,但一被无视,就很可能自暴自弃。
我妈问我这位老师后来找你谈过话吗?我说没有。
03
我后来给校长写了封信,要求转到文科班。通过了一场考试,我转到了杨老师班上,再后来,高考考得不错,尤其是语文一科,大概在省里能排前三。每届应考生人手一份的《江苏教育考试报》(我记得好像是这个名字)跟我约稿,让我写一篇介绍语文学习方法的文章。
我很鸡贼地没有写学习方法,而写了我的三位班主任,说:遇到好的语文老师了,激发了我学习语文的热情。
我给三位老师各写了一个故事。
第一位李老师,写的是他学识深厚,一次实习老师在讲台上卖弄,背课纲之外的杜甫诗《曲江》,实习老师背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卡住了,愣在讲台上,好不尴尬,这时坐在后面的李老师不疾不徐地续道:“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第三位杨老师,写的是他上课时逸兴遄飞的状态。当时课外读物里有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有个句子给我的印象很深:“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我就模仿着这句写杨老师,写他举手投足,顾盼神飞。
至于二号班主任,我是这么写的:二号班主任告诉我们,他是学校里第一个研究生学历的语文老师,这让他显得很像一个有思想的人。可能是为了表现自己有见解,他的口头禅是“我就找了校长”。比如三楼的楼梯扶手松了,他就找了校长。比如他数了数学校里的路灯,居然有十一盏是坏的,他又找了校长。有一天上课,他突然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新闻,82岁的杨振宁娶了28岁的翁帆……然后我们在下面小声说,然后你就找了校长。
我那时确实是个小肚鸡肠的人,抓住机会,就报复老师。
我后来想,还好当年我脸皮厚了一点,要是没撑过来,就没有报复的机会了。
04
谢谢你忍受我腐臭的自吹自擂,下面我开始谈缪可馨小朋友的悲剧。
目前对事件的还原主要来自缪可馨家长单方面的陈述,事实如何,是否还有其他可补充的细节,暂时不好多做评价。但已经公布出来的信息里面确实有一些值得我们警醒的成分。
比如对这个“正能量”的批判,网上很多文章说的很有道理。
又比如,缪可馨小朋友跳楼之后,有家长在班级群里发起挺老师的活动,让大家给老师点赞。看看微信截图,触目惊心。
缪可馨小朋友解读《三打白骨精》的读后感,说:“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却是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排队点赞的微信截图,恰恰是缪可馨小朋友所描述的“虚情假意的一面”。
我不知道那个发起点赞活动的家长是怎么想的,在我看来,这种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以后可能也很成问题。
这就引出了我想说的东西——家庭教育。
无论多少人批评教育制度、无论多少人批评老师,我认为,我们首先要反省的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每个孩子接受到的第一份教育、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他们影响最深刻却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教育。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学校教育是一种公共资源,是公共资源就有稀缺性,就不可能对每个孩子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家庭教育来补充。
目前的社会现实是:学校教育主要管教授知识,家庭教育依旧负担着人格培养的重任。
在我看来,缪可馨事件中,几乎没有一个家长是合格的。那些个点赞的家长就不说了,缪可馨的家长,大概也有不小的问题。
首先因为作文、因为被老师骂就去跳楼,说明缪可馨小朋友平时的心理疏导工作大概是没做好。即使按家长说的,被打了巴掌,也不应该构成去跳楼的理由。孩子肯定是哪根弦转不过弯来了,这才走了极端。而转这个弯的能力,是要靠家长平常的教导慢慢培养的。
从家长发的微博来看,他们声称去年10月缪可馨小朋友就被同一个老师打过了。他们是怎么处理的呢?
“(我们家长)支持她去教育,哪怕是打手,但是不支持打嘴巴。”
老实说,我很不喜欢这种“哪怕是打手”的言论。这说明家长自己心里,也没搞清楚状况。
我不知道家长最后有没有去找老师,找了以后又是怎么沟通的。但显然,他们只顾着跟老师“沟通”了,却没有去好好地跟孩子沟通。不然他们不会说“哪怕是打手”这样的话。
我忍不住想,如果缪可馨小朋友觉得可以求助于爸爸妈妈,父母会为自己主持公道,她还会决然地选择跳楼吗?
老师要打你,你未尝就一定要挨打。她要骂你,你未尝就一定要挨骂。就算被打了,没法还手,也未尝就一定要跳楼。这些难道不应该由父母教给孩子吗?
孩子虽然小,但想法是很多的。做家长的不要低估孩子的思考能力,也不要忽视孩子的烦恼,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环境,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可能发生的情况,家长最好能提前帮孩子发现,做好准备,这是家庭教育的意义所在。
05
我给E看缪可馨小朋友的新闻,E的第一反应是觉得这个老师太恶心了,第二反应是,去年孩子就被打了,为什么家长不给孩子转班或者转学?
E小时候也遇到过不好的老师,她最后转了学。
我想了想,跟她说,对一些家长来说,转学或者转班并不容易,我们不能想当然。
E冷静下来,同意了我的话。
对普通人来说,给孩子转学并不容易,不是说转就转的。这可以作为一种切入视角。
缪可馨小朋友不得不待在这所学校,接受这位老师的教育。同样,她的同学们,也不得不待在这所学校,接受这位老师的教育。
我相信大多数点赞的家长,内心深处不是不知道这么做很残忍,之所以还这么做,肯定是觉得为了孩子,不能得罪学校,不能得罪老师,所以,他们觉得自己也是迫不得已。
幸好,还有敢说真话的,他可能是本次事件中唯一正常的家长。
但即使这位家长,可以看出来,说话也是字斟句酌,非常谨慎,甚至要请求其他人的理解。
这就是当事人和我们旁观者的区别。
我想说的是,本质上,那些点赞的家长和缪可馨小朋友的家长,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主动把自己摆在了比学校、比老师弱势的位置,这样的家长,更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
我之前跟朋友讨论过学区房的问题。问,为什么我们家长愿意花那么多钱买学区房,就为了孩子能进某所学校就读?
我的答案是,中产阶级——尤其是受儒家影响、极度重视教育的社会里的中产阶级,害怕自己的孩子将来在社会竞争中向下滑落,但对自己教育孩子又没有充分的信心,所以就特别重视选择学校,寄希望于学校发挥主导作用。
这个原理也可以应用到这里。许多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依赖、恭维甚至是巴结,本质上源于对自己家庭教育的缺乏信心,所以不知不觉,养成了学校依赖症,把学校当成了衙门,把老师当成了领导。
于是,当有人发起点赞活动时(对这个发起人,我觉得骂一句是不够的,他自己没底线,还绑架了别的家长),这些家长发觉自己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最终,现实的需求压倒了良知,他们成了那一串竖起大拇指的队伍中的一员。
06
我觉得有必要就缪可馨小朋友的作文说两句。
网上对作文的评论,大部分我是赞同的,只有一点,我觉得可以商榷:有人引用缪可馨小朋友说“伪善”的那句话,来证明缪可馨小朋友是一个“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小孩,进而说学校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
在我看来,事情不一定是这样。
我们再重看一遍缪可馨小朋友的原话:
“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却是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乐观主义者看到这句话,大概会觉得说的没错,但在我这样的悲观主义者看来,这句话说得其实很有问题:不只是在“如今的社会里”,古今中外、自有历史以来、所有的社会里、所有有人的地方,都“有人表面善良,内心阴暗”。
有人的地方就有坏人,完全没有坏人的地方只存在于乌托邦之中。
孩子可能会对历史和世界做想象性的描绘,成年人不应该被孩子带跑了,也采取大而化之的态度。如果连成年人都跟着大而化之了,久而久之,就会像罗素说的那样,伪装独立思考的人,消灭真正独立思考的人。
说实话,我有点怀疑缪可馨小朋友的那句话是不是“独立思考”的产物。
我注意到,缪可馨小朋友的家长说,缪可馨常常上网,所以写的文章都很有梗。
“有梗”,可从两方面理解,有利有弊。从缪可馨的个案来看,我偏向于觉得弊大于利。
我自己,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见识过所谓的亲人为了一点点钱,撕破脸皮的丑态了。这让我变成了一个愤世嫉俗、阴阳怪气的人,我用了十几年时间,才意识到任何一个社会,都是有好有坏的,而好人与坏人的标准,也不是泾渭分明的。当E和小城走入我的生活,我逐渐平静下来,但有的时候,仍然无法完全克制住自己的偏激。
如果你问我,小学五年级的缪可馨对三打白骨精做这种解读,你会怎么想?我会诚实地告诉你:从大人的视角看,写的很棒,但依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我会表达对这个孩子的担忧。
更何况,从家长发的微博中看,这是一个比较幸福的家庭,缪可馨小朋友的此类观点,大概率是从网上看来的。
成年人都知道,网上是个大染缸。就这样将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扔进大染缸,学大人说话,真的好吗?
我们激赏一个五年级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真的是因为她有“独立思考精神”,而不是因为她发泄了我们想发泄的吗?
07
现在你知道我讲自己故事的原因了。我是很真诚地相信,脸皮厚是有一些正面作用的。
在我长大的过程中,有一个都市传说非常流行,就是,那些学习成绩好的人,将来会成为高级打工仔,而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则成了打工仔们的老板。
我小时候对这是嗤之以鼻的,现在,经过了社会的毒打,我不得不承认它有某些合理之处:学习不好的同学,从小受到更多的挫折教育,在逆境中成长,与不喜欢自己的人相处,这些都是有利于开创事业的。
有一种独立思考,叫“正确认识别人对我的看法”。她骂我,不代表我该被骂;她说我不行,不代表我真的不行。哪怕她是老师,她是家长,或是别的什么“权威”。
看到缪可馨小朋友的新闻时,我忍不住想,如果缪可馨小朋友不把这位老师的话当回事,或者她的家长之前教过她如何面对类似的批评与巴掌,即使这位老师无恶不赦,是不是悲剧也可以避免?
E说希望小城将来平平安安,我说希望他将来脸皮厚,缪可馨小朋友的悲剧让我意识到,其实脸皮厚有时是能保平安的。
如何面对挫折与不公,是个老问题,也是个新问题。
我们说家庭是一个人最后的港湾,这句话还可以从以下这个角度来理解:
家庭教育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培养了他面对挫折、面对不公正待遇时的抗打击能力。就目前的社会现实来看,这个任务只能由家庭教育完成,很难完全指望学校。
缪可馨小朋友的悲剧,提醒了我们,对脆弱的孩子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独立思考能力。
身为家长,应该在早有苗头的时候,就给孩子建立一套心理疏通机制,告诉她面对最坏的情况时该怎么办。你不可能让孩子完全不遇到坏人,但你可以教会他如何防身。
父母保护自己的孩子,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
- end -
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