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疆棉”博弈的几点冷知识
HM、Nike等品牌在境外官网发布“禁止使用新疆棉花”的声明最近被翻出来后,舆论已经发酵三天了。
这三天里我尽可能地把这事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结果就是抬起头来,发现该写的大部分都被别人写完了。
相信不少读者朋友已经从各种各样的渠道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解读,这些解读可以解答大部分的疑惑,然而还有少部分的盲点,似乎还没有被触及。
本文就是试图查漏补缺,填补这些不甚为人注意的空白的一次努力。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更专业的朋友参与讨论,不吝赐教。
在研究资料和翻阅其他人的解读时,我脑海中萦绕不去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目前最流行的解读——西方国家主导的对新疆棉的禁用,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反中的政治宣传需要,一方面是打击新疆经济与就业试图扰乱新疆稳定,最后还有一方面是为美国等国棉纺业竞争获取不正当的优势——这个说法我基本上是赞同的。但是,对“新疆棉自己都不够用”这一类说法,我个人觉得表述并不够严谨。
以下分点论述。
第一个问题,“强制劳动”一说从何而来?
首先是一切的起点,西方国家所谓新疆“强迫劳动”一说的出处。这个荒谬的观点主要来自前些日子被我们制裁的德国人郑国恩(Adrian Zenz)。
我花了几个小时研究郑国恩的报告,研究完有一种瞎了的感觉,于是发了一条朋友圈:
好几位老师留言让我写一写,我都回复道:写他总觉得是在侮辱自己。
但一个例子都不举好像也不太好,所以我这里放一个被德国之声隆而重之介绍的观点,权当我报复社会了。
德国之声这个媒体每周都要炮制大量关于新疆的谣言,供其他西方媒体转载。3月3日,它发了这样一篇报道:
注意,是“扶贫报告”。
这篇报告是南开大学2019年12月发布的,报告中的两段话被德国之声和郑国恩引用:
许多朋友刚看完《山海情》,对劳务输出的扶贫模式一定不陌生,劳务输出一方面打通了贫困落后地区与外界的通道,帮助贫困人口了解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这些打工者可以学到技术、赚到钱,以后回去建设家乡。这是扶贫的第一步。
然而就是这两段话,却被郑国恩和德国之声当成了“种族灭绝”和“强制劳动”的“有力证据”:
按照郑国恩的逻辑,扶贫=“强制劳动”,这还不是最过分的,最过分的是之后他建立了另一个等式:去外省务工=“文化灭绝”=“种族灭绝”。
我轻易不骂脏话,但是看完这个,E%^&#¥%次奥……
这让我联想到前一阵子被扒皮的BBC驻华记者John Sudworth,这老兄把2017年央视扶贫纪录片《皮山姑娘要远行》剪剪裁裁,放到网上说自己发现了“强制劳动”的新证据,完全不管视频点开来以后扶贫干部说的中文句句与他的解读相反。
西方的一些学者和记者“朋友”,你们以前撒谎时的那股优雅巧妙的劲儿,哪儿去了?
第二个问题,西方建立在谎言基础上的禁用新疆棉,肇始于去年年中,为什么现在才成为爆炸性新闻呢?
对这半年的时间差,有一种说法是,去年川普为了大选表现得很疯狂,我们没必要跟疯子硬碰硬。
这种讲法有一定的道理,可在我看来,并不完全。
我们对新闻热度的感知,因为语言问题,有时是有偏差的。实际上去年九十月份,HM等几个品牌一发声明,路透社等英语媒体就跟进报道了。慢一点的,像德国几个报纸,相关新闻是去年十二月大规模报道的。
当时国内有零星的报道,但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真正得到关注,是三月末的这几天。这里面,人民日报等官媒的下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想提醒各位注意其他几个细节。首先3月24日,几乎在禁用事件引爆舆论的同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2020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报告是中英文双语的,所以不仅仅是写给中国人看的。
此外,3月24日也是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6次会议闭幕的日子。闭幕前一天,会议通过了中国提交的“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决议。在会议后期,中方没少抨击理事会非会员国美国的人权问题。
综合来看,事情虽然是美国挑起的,但目前战略上是谁在进攻(或者双方同时进攻),还不一定。似乎我们是准备了半年时间才出击的。
准备什么呢?先来看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抓典型抓的是HM?
直接说观点了,我认为选HM有其必然性。
第一个原因跟BCI(Better Cotton Initiative)有关。
BCI的背景已经有许多人介绍过了,在所有被披露出来的信息中,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其大金主美国国际开发署。这是美国国务院下面的一个机构,这个公号的老读者应该对它不陌生。在讲缅甸政变的那一篇文章中,我介绍过美国国务院通过的《缅甸综合国家战略(Myanmar Integrated Country Strtegy)》,这个报告就挂在国际开发署的官网上,美国对缅甸的渗透,主要就由国际开发署负责实施。更早之前,我介绍CIA前高层约翰·斯托克维尔披露美国在南美洲和非洲的颠覆行动时,也提到过国际开发署。
不用怀疑,国际开发署就是美国政府的政治工具,BCI就是美国操纵的傀儡。
当美国国际开发署向BCI注资之后,紧跟着打钱的是Nike、阿迪达斯、HM等企业,据说BCI的管理层里,就有HM指派的人员。如果这个传言是真的,那么打HM就是敲打BCI。
选HM的第二个原因,在于HM是一家瑞典企业。中美阿拉斯加会谈之后,俄罗斯外长访华,与王毅外长会面,而布林肯马不停蹄立即跑去了欧洲,昨天各大美媒的消息,刚刚走马上任的拜登贸易代表戴琦以高密度的方式与欧洲各国的商务部长开展了视讯通话。不少评论人士都已经指出,中美下一场角逐,在欧洲。
欧盟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指望它能倒向我们这边。我们寄予希望的是默克尔、马克龙这种希望欧洲走出自主道路的政治家。他们要对抗的,是一帮欧洲的亲美派政治人物。
欧盟和中国这两天互相制裁,看着很热闹,但如果往细里看,我们的制裁,主要针对欧洲那帮亲美派。《中欧全面投资协议》本来就不单纯是个经济协定,而担负着政治上拉扯欧盟的任务。现在面对欧盟先发起制裁这种首鼠两端的做法,我们不应姑息养奸,忘记《中欧全面投资协议》的初衷。所以,欧盟暂时取消协议的审议会,不算好消息,但也不全然是一个坏消息。
能发挥政治作用的《中欧全面投资协议》才是好的协议。审议停一停,冷一冷,拿上蹿下跳的HM这家欧盟企业杀鸡儆猴,立立规矩,显得很有必要。
还有第三个原因,如果仔细观察,网上对HM和Nike等其他品牌的声讨力度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性里是有门道的。出过国的人都知道,HM质量不高,设计平庸,在国外就是个低端品牌,跑到中国摇身一变,搞得好像中高端,这事就离谱。这种扭曲的品牌定位早就应该纠正纠正了。
况且抵制HM,可以为诸多国产品牌腾出空间。实话实说,国产品牌的运营,离Nike等西方顶级品牌,还有差距,想立刻靠抵制取代,希望不大,而且Nike是美国品牌,起不到敲打欧盟的效果,这几个方面,HM相比Nike,“优势”都太明显了。
综合上述三个原因,HM被挑出来,处处透着合理。
第四个问题,来谈禁用对新疆棉花的影响有多大。
现在国内网络上最流行的一句话是,新疆棉我们自己用都不够,禁用没什么大不了的。另外还有人说这是西方在拿自己的七寸打我们,傻的可笑。
我觉得这么说未免太乐观了一点,这类解读里有几个问题。
首当其冲的,美国的禁令不仅针对新疆棉,还针对以新疆棉为原材料、以新疆企业为生产商的棉纺织品。这就不单单是“我们自己用都不够”的问题了,而是除了众多棉花种植者,还有不少代工厂与供应商的生意也要受影响。
美国禁新疆棉,打的不只是原材料,打的是我们的整个产业链。
商务部研究院的研究员、经济学家梅新育先生去年给《第一财经》写了一篇名为“中国棉花产业面临多重挑战”的文章,文中提到,2018年以来,随着国际形势变动,中国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关键落到了“粮(棉花、食用油、肉)+能源+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产业部门上,其中前两项决定着中国社会和经济总体能否稳定。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第一棉花生产大国,第一棉花进口大国。印度和美国是世界第二、第三大棉花生产大国,第一和第二棉花出口大国。
简单对比就可以发现,所谓的“我们自己都不够”,某种程度上很可能是因为我们作为世界第一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需要进口棉花用于服装生产,这些服装,许多之后还是要出口的。
“我们自己都不够用”,这句话是对的。可是,现在美国禁的不止是棉花,还有用新疆棉制成的纺织品。美国这一招,对我们的影响,不能用简简单单一句“我们自己都不够用”带过去。
《南方周末》昨天发了一篇调查《瑞士BCI“翻脸”,瑞典HM停用,新疆棉花遭遇“明枪”与“暗战”》,文中表达了两个意思,第一,美国的禁令、BCI和西方跨国企业的表态,对新疆的棉纺企业是造成了实实在在的伤害的;第二,从业者呼吁我们自己制定自己的标准。
我又翻到《中华工商时报》去年12月11日的一篇报道《美“禁令”对新疆棉消费造成负面影响》,其中提到:
归根结底,我们不能轻敌。
最后一点,也是第五个问题,我想谈谈我们该怎么办?以及我们已经做了什么?
前文已述,美国这一招,是很阴险的,“山巅之城”已经失去了明刀明枪正面竞争的勇气(其实纵观美国历史,灯塔国有自信有勇气的日子总共也没多久),禁用新疆棉花,是想打击中国的纺织业,进而打击中国的出口,进而破坏中国的稳定。
就像许多朋友已经指出的,欧美这些人,嘴上漂亮,其实并不真的关心我们维吾尔族同胞的切身利益,不然现在就不会想方设法让他们返贫了。
我甚至还有一个猜想,在新冠中遭受重创的欧美,又想发挥传统艺能,吸血回复,可在今天中国拒绝再被他们吸血,所以他们想把中国的一部分利益驱赶到南亚东南亚去(比如棉纺织业南移)。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可能还会觉得有机可趁,在旁帮忙,殊不知往后很可能成为欧美直接收割的对象,毕竟收割印度比收割中国容易多了。
从长远来说,我们肯定是要产业升级、培育出我们自己的高端品牌的,但目前离那一天还有一段距离,此时我们并不希望跨国公司太快地离开中国,这与GDP、就业都有关系,最重要的,这跟和美国的政治博弈有关系,长期以来,跨国企业都是中美之间的天然缓冲垫。所以,断其一指的反击,就必然优于伤其十指的漫射,抓住HM杀一儆百势必就是目前的最优解。
HM肯定是要抵制的,说到底它不算太好看质量还差,可替代性强,装中高端在国内骗钱也骗了几十年了,今天它求仁,就应该得仁,拿它祭旗,再适合不过。
另一方面,面对新疆棉花遭遇的挑战,国家其实早在去年就出手了。《中国纺织报》2020年10月底消息,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及财政部发布公告,我国从2020年12月1日到2021年3月31日,将轮入总量50万吨左右的新疆棉做储备棉。短期来看,这能缓解棉农目前的困境,为长期应对争取时间。
最后我要提一下澳大利亚,我已经很久没有讲到莫里森先生了,现在谈新疆棉,倒是可以把他请出来谈一谈。
澳大利亚是全世界十大产棉国之一,从前,他们丰收的棉花主要卖往中国。
在上面说的《中国纺织报》那篇报道里,有一句提到:“近期我国纺织厂被警告不要使用澳大利亚产品,否则将面临配额削减的风险。”
而进入2021年,有这么一条新闻:
这点不提,很多人可能忘了,澳大利亚这只最早被提溜出来杀给猴子看的鸡,现在还被摁在砧板上。
美国打我,我暂时教训不了美国,然而教训美国的马仔,能力绰绰有余。棉花问题上,要辛苦澳大利亚了。
总而言之,有关新疆棉花的博弈与攻防战,在我看来比许多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现在要下结论还为时尚早。我愿意把这看成阿拉斯加会谈的延续,是中国明确了要“平视”美国、挑战霸权以后,与霸权的第一场硬仗。
这场仗刚开始打就高潮迭起,因为所有的跨国企业都必须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谨慎地寻找自己的位置,一不小心,就可能粉身碎骨。
— END —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