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冠家庭自助指南

林一五 林一五议时 2022-11-16




没有哪个套餐是只上一道菜的。

昨天朋友圈里的大城市白领们,庆祝的居多,看上去没几个担忧英美那边的骨牌效应会不会在国内重演。跟几个朋友私下聊了下,原来该买呼吸机的都已经下好订单了。想来也合理,大城市中产要么有积蓄,要么公司有医保,平时去的是和睦家、维士达这类的私立医院,诊费1600起,看得起高端医疗的人确实更关心平时能不能出差,收入能不能维持,万把块的呼吸机,只要收入不断,就不是问题。可以理解。

但我在群里跟鹏哥聊了下,听他说很多底层工人是没有五险一金的,可能很多人平时去的面包店或者餐饮店的服务员就没有,而他们每天接触的陌生人最多,他们大多也是一周单休或者一周无休。

这些人风险大,出问题要么只能看北京挂号费50的公立医院,要么就生挺着。我记得以前说过,我曾经拿6-24%的感染率和上海期间0.2%的重症率乘以我们老家的人口60万,然后对比了一下我们那儿重症病床的床位数——东部小城大概四五十张,我就很担心故乡那些老人。这几个月国内一直在拨款,昨天也提了要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不过我还是担心。我建议有空的朋友都计算一下,做到心中有数,能做准备的提前做一下准备,至少万一出急事,手头就有电话,知道什么流程,该找谁。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有些专家说了,“大部分”人是没问题的。“大部分”这个词很妙,因为比例上它绝对正确,绝对值上它非常灵活。我要说的是,今天这篇文章,我主要是写给“少部分人”看的,我也是写给觉得自己差点钱的朋友看的。

我一直搬运的是英美那边的消息,所以这次搬运的也是那边的新冠居家经验,毕竟他们经验丰富。今天我首先准备介绍一下2021年美国内外科医师协会出的《居家新冠治疗指南:可能救你命的“手把手”医生方案》和英国NHS官网上的自助指南,主要讲怎么识别症状,轻症怎么缓解痛苦,重症怎么提早发现的。明天我准备介绍一下牛津大学2022年出的《新冠后遗症自助指南:管理症状的实用方法》。亚马逊上今年讲后遗症的畅销书特别多,我随手找了一本。


我不是专业人士,如果专业人士有更好的实用性建议,欢迎到留言区批评指正

另外本篇主要不是讲囤积物资的,而是讲症状辨识和自助流程的,我看知乎上已经有不少海外的朋友在介绍囤积食品和药品的经验,可以参考一下。外语好的朋友也可以到社交媒体上找一下英美那边的自助群,看看他们分享的经验。英美那边有一些人是选择自我隔离的,前一阵子New Yorker还是谁还专门报道过。

好,下面进入正题。

新冠是什么、致死率如何的章节可能过时了,我就不介绍了,我直接从高风险人群部分开始翻译,各位可以自查。

综合《居家新冠治疗指南:可能救你命的“手把手”医生方案》和英国NHS官网上的自助指南,高风险人群一般指

  • 50岁以上,有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的人:
    (1)肥胖症
    (2)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代谢综合征”)
    (3)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变性、哮喘、囊肿性纤维化
    (4)肾病
    (5)肝病
    (6)高血压
    (7)自身免疫病
    (8)癌症治疗史
    (9)经常摄入皮质类固醇的历史
  • 唐氏综合征患者
  • 镰状细胞贫血患者
  • 做过器官或骨髓移植的人
  • 艾滋病等免疫系统病患者
  • 一些大脑或神经疾病患者,比如多发性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病、亨廷顿舞蹈病、重症肌无力、脑瘫
  • 严重或多重学习障碍症患者

推荐重点关注一下高血压和糖尿病,很多人中年人也有。

感染新冠后的典型症状有这些(并非每个人都会有所有症状):

  • 流鼻涕、打喷嚏
  • 突然开始非常疲劳
  • 乏力、莫名烦躁
  • 身体疼、肌肉疼、头疼
  • 咳嗽,常常是干咳,可能不会有痰,如果有痰,痰的颜色不是症状轻重或者疾病种类的可靠判断标准
  • 如果咳嗽让你感到胸闷气短或干扰你的睡眠,这可能意味着病情加重
  • 有“发烧感”,即使体温并不高于38.3度
  • 夜里打寒战
  • 白天没运动,但突然开始流汗
  • 失去味觉或嗅觉(一般在有其他症状1-3天后出现,可能早一点出现,也可能晚一点出现)
  • 没胃口、恶心、肠胃不适
  • 可能会有腹泻,尽管不常见,腹泻很快会引起脱水和电解质不平衡
  • 差不多第5天之后,当发炎变严重了,经常会有胸闷、呼吸困难、气短
  • 血氧浓度下降(可用手指血氧浓度计测量)意味着有严重的呼吸问题
  • 心率加速、心悸
  • 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变差

《居家新冠治疗指南》是2021年8月更新的,所以我也不知道上面的症状现在是不是都适用,反正供大家参考。书里说最典型的严重症状有三个:发烧、气短+呼吸困难+胸闷、严重咳嗽。其中气短可以是休息时的气短,也可以是日常活动时的气短。

如果你怀疑自己感染了,应该怎么办呢?

  • 首先,先跟家人隔离
  • 然后,注意摄入足够的水,不要喝糖分和添加剂的饮料,喝水,足够的水分对免疫系统非常重要
  • 呼吸新鲜空气,并且一天两次10-20分钟晒太阳,促进生成维生素D。很多白领长期在室内,是很缺维生素D的,可以吃维生素片。体内维生素D指标越低,越容易死,书里原话。
  • 健康饮食,新鲜水果和蔬菜
  • 时刻关注自己的症状发展,及时与医生联系
  • 注意发烧症状,发烧意味着病得很重,也意味着身体正在和病毒对抗。如果发高烧,可以吃扑热息痛或布诺分,也可以同时冰敷,用来退烧。冰敷可以敷在后背、肚子或侧肋。扑热息痛对肝可能有副作用,注意一下。吃扑热息痛和布诺分时,注意千万不要吃过量

如果感染了,还在家,应该怎么办呢?

  • 虽然新冠早期症状跟流感类似,但是新冠跟流感不同,新冠可能快速向不可预测的方向发展,这是因为它可能引发重要器官的炎症,也就是“免疫风暴”,新冠病毒引发免疫系统过激反应,免疫系统破坏身体器官;以及可能引发脑、肺、肾、肠道和其他重要器官的凝血,凝血可能发生在静脉,也可能发生在动脉,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

  • 所以基本的药有抗病毒类的药、消炎药、抗凝血药。配以注意补锌、维生素D、维生素C、电解质饮料。另外可以准备家用制氧机

《居家新冠治疗指南》的具体用药建议是分成四个阶段的,从日期分布来看似乎是针对德尔塔的,而且推荐药里有羟氯喹,我记得美国药监局当时紧急批准这个药似乎闹出过一点争议,所以我就不翻译这块了。下面翻译英国NHS官网上的自助指南上和《居家新冠治疗指南》不重合的部分:

  • 如果咳得太厉害,不要平躺着,试试侧躺着,或者坐直

  • 如果是孕妇,最好联系一下医生。作为过来人,我想对新手爸爸们补充几点,了解预产期,关注孕妇心理,注重营养和食谱,很重要。事先摸清楚妊娠流程和要办的相关手续,也很重要。一些在私立医院生产的要注意,万一万一,出现危险,不少私立医院是没有抢救手段的,要把人往公立医院送,了解紧急情况的转运手段,了解好救护车情况以防出现叫不到车等突发状况,也很重要。孩子生出来,还有一系列麻烦的事,姓名登记的手续等等。还有新生儿似乎是不能打疫苗的,怎么做防护,也要事先规划

  • 如果有血氧仪,血氧水平95-100时,不用太担心,正常,保持定期按时测量就行了;如果是93或者94,等一个小时再测,如果还是93或者94,给医生打电话;如果是92或以下,立刻再测,如果依旧是92或以下,立即给120打电话;如果你平时的水平就低于95,但又突然下降了,立刻给120打电话——我查了下,血氧仪不贵,几十块钱,我觉得可以准备一个,定时检查,似乎是个提早发现重症的手段


NHS还有一个针对高危人群的日常行为建议:

  • 打疫苗
  • 公共场合戴口罩
  • 保持两米社交距离
  • 试着说服老板,居家办公
  • 常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 避免聚集,避免去人群密集处,少在室内见人,尽量在室外见人,如果非要在室内见人,开窗通风
  • 在室内碰到别人的话,试着劝别人戴口罩
  • 试着说服会面的人做核酸检测
  • 千万不要见确诊的人,直到确诊至少10天之后
  • 千万不要见有症状的人,直到对方不发烧了或者对方感到好了

之前说过,防疫这事,各人有各人的小账,各国有各国的大账。现在变化到这个阶段,照顾自己的责任更多的来到了我们自己这边。

今天的新冠家庭自主指南就写到这里,明天或者后天介绍牛津那本《新冠后遗症自助指南:管理症状的实用方法》。我还在想要不要从台湾省那边搬运点这几个月的小作文过来,给大家做做心理建设,我再想想。还有之前看到过国外有餐饮业幸存指南,相关经验好像也可以介绍到国内,因为感染多了以后,很多人反而会因为害怕感染,不再堂食,我觉得餐饮业主可以看看,顾客也可以参考参考。

昨天跟朋友聊天,让我想起了《流浪地球》小说里的氦闪。这两天出来了新变种BQ.1,研究人员给起的名字叫“地狱犬”,不太懂,就不多说什么了,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关注一下。总之希望我的读者朋友们都身体健康,家人安康。

— END —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