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交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条款说明与实施问答(下篇)
七、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34.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计算结果有几种,其中一种情况是无超标点,这种结论是否说明面源之外没超过小时质量浓度,也就相当于不用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了?
如输出结果为“无超标点”,则代表该面源可不需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35. 计算输出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结果之后,是否还需要考虑对计算结果进行提级?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在内部计算时,已经按100m内间隔10m,100m以上间隔50m进行取整,因此不需对最后的输出结果进行提级或取整。
36. 某项目有多个分散的面源,单独核算每个面源的环境防护距离都在距面源中心约300~400m范围,但在使用进一步预测模式逐时计算结果显示,距离场界外600m内一次浓度超标,这种情况下如何确定环境防护距离?
环境防护距离作为环境管理规定,对于单个面源所对应的环境防护距离按计算结果为准。但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而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式由于考虑所有污染源的综合叠加及项目周边实际地形地貌影响,场界外的预测结果可能超过环境防护距离的估算结果。对于在环境防护距离之外出现区域浓度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应考虑采取有效的污染源控制措施,确保环境质量达标。
37. 如何执行现行导则所规定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与卫生防护距离?
关于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的执行概念,参考执行以下要求: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是两个概念,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按导则要求执行,卫生防护距离按国家颁布的各行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执行。
38. 在什么情况下才能(需要)设置环境防护距离?
设置环境防护距离的前提:(1)无组织排放源场界监控点处排放达标。(2)无组织排放源场界外存在一次浓度超过环境质量标准。
39. 《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及“6、环境防护距离 根据正常工况下产生恶臭污染物(氨、硫化氢、甲硫醇、臭气等)无组织排放源强计算的结果并适当考虑环境风险评价结论,提出合理的环境防护距离,作为项目与周围居民区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控制间距,作为规划控制的依据。新改扩建项目环境防护距离不得小于300米。”
该通知是在新大气导则出台之前颁布的,按照以往计算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防护距离是从无组织排放的污染源边界开始计算,请问该通知中要求的300米的环境防护距离应从哪里开始计算。
设置环境防护距离是一种管理手段,对于尚未失效的管理性的文件,仍应执行相应管理规定。
八、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40. 对于预测结果显示,关心点浓度达标,但评价区域有部分点位一次浓度超标,如何确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对于预测结果显示评价区域部分点位出现超标的情况,可结合评价区域的地形特点、环境敏感区的分布、用地规划等项目背景情况,同时依据最大可能超标区域、超标程度、超标概率、超标持续时间等预测结果,综合判断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
九、 附录A: 推荐模式清单
41. AERMOD可以预测线源吗?还是只有ADMS可以预测线源?
用AERMOD对线源进行预测时,可采用分段体源或狭长形的面源来模拟线源,具体做法见AERMOD用户手册。(编者注:新版本的aermod已支持线源的直接输入)
42. 非正常工况的预测也是用AERMOD逐时计算吗?还是说低于一个小时的情况下用估算模式,高于一个小时用AERMOD?
一级和二级评价项目非正常工况下的预测也应采用AERMOD或ADMS进行逐时预测,选取小时最大浓度作为非正常工况下的最大影响。估算模式一般仅用于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的测算。
43. 风险事故下的预测是否也采用推荐模式?
大气导则推荐模式不包括风险预测模式。
44. Calpuff模式能否用于评价范围在50Km以下建设项目环评预测?
没有特殊要求,不推荐使用。
45. 对于采用“烟塔合一”的电厂项目,确定项目评价等级和进行进一步预测是否也只能采用推荐模式清单中的预测模式?
对于采用“烟塔合一”的电厂项目,评价等级的确定仍采用估算模式进行等级的判断与分析。如需进行进一步预测,可采用国内外其它针对性的预测模式,但如果使用不在本附录推荐清单中的模式,应按导则要求提供模式技术说明和验算结果。
十、 附录B: 估算模式
46. 为什么估算模式不需要输入气象条件参数?没有气象数据如何能反映当地的实际气象条件?
估算模式内置13组风速( 10m高度处)和6种稳定度组合共54组气象条件情景,基本覆盖了可能发生的气象条件。估算模式的输出结果是各预测点在所有气象组合条件下的最大浓度。因此在使用估算模式的时候不需要再另行输入气象条件参数,估算模式的输出结果也基本能代表可能发生的最不利气象条件下的预测浓度。
47. 导则规定:计算等级时应输入多年年平均气温。若是某集中供热项目仅在采暖期的3~5个月时间内运行,在计算评价等级时是输入采暖期间的平均气温还是多年均气温?
计算评价等级时,应统一输入当地多年年平均气温。对于污染源排放涉及到周期性排放的,则在进一步预测时输入周期性排放系数参与详细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