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分类管理名录,你可能没想过这些事儿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清合 Author 清小编

【小编注: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仅做参考】
原编者按: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举办2020年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培训班的通知》时,广大普通群友都蠢蠢欲动,都想办法蹭进机制内的会议去听一听、学一学。18号培训当天,果然有神通广大的网友在群中分享了视频培训的现场图片,后来又有人分享5堂培训课的7个课件。后再有网友无间跑者根据上述资料及自己的理解,写就此文,真乃深思熟虑之片石韩棱,特刊发供其它从业人士参阅品评。
文/无间跑者


据网友分享,生态环境部12月18日组织召开了2020年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培训班,解读了新发布的分类管理名录。
本跑者通过网友分享的点滴资讯,以管窥豹,对培训内容也略知一二。本以为会详细地解读重要类别的变化之处,但仅仅是对修订背景和个别问题进行了解读。
当然这让我们对于背景方面的确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但是“未解之谜依然未解”,各大群里也有激烈讨论。
本跑者将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其中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人的讨论,共同促进名录更好地执行,最大程度达成共识。

(一)不纳入环评管理

不得不说,名录第五条是个巨大的进步。相比征求意见稿,“原则上”3个字删除掉了,即生态环境部自我解读的“名录外,无审批”。
名录外,无审批”是负面清单的思维,市面上所有的不纳入环评管理名录均可休矣。因为不纳入环评名录是正面清单,而正面清单挂一漏万、无法穷尽。
本来嘛,“原则上”就是个神奇的词语,到底什么情况是原则外,鬼才知道。删掉原则上几个字,让意思明确,减小自由裁量的空间,一定算是个进步。
同时,第五条也删除掉了指代不明的新兴行业。对于这种新兴行业,也许什么新出现的行业都可以算。
环评类别本来是依据环境影响程度而进行分类管理的,管它什么新兴行业还是没落行业。
早在名录征求意见的时候,【清合】就发表过一篇文章《就算环评已死,也应主动烧纸》,对该条给出了建议。
这难道是部里相关人员看了清合的文章?至少是想法不谋而合,所见略同。
对于地方认为需要环评的行业,名录最终还是由省级生态部门对类别提出建议,得报部里确认后实施,这条没有采纳。
考虑到环评法授权环境部对名录制定、修订,若市县级部门可以认定的话,岂不是抢了部里的权力了?
但是从实际出发来说,谁认定也没太大区别,结果也不会有多大偏差,还不都是咨询专家嘛?
虽然说这是个巨大的进步,但是考虑到早在十三五环评改革方案2016年就已经给出了指导意见(名录外,无审批),直到十三五末部里才敢如此规定,也说明改革是多么的不容易。
再想想生态环境部连小鸡孵化都要纠结半天,对此也就好理解了。

(二)涉及环境敏感区

“涉及敏感区”这一问题,就是属于未解之谜依然未解。实在是搞不懂,规定了这么一条至今无法解释、无法操作的条文,是何种意思。
但实践工作中,各种环评报告照常编制、批复,似乎未被此问题挡住。
无论怎么规定,涉及环境敏感区总得便于操作吧?
因为该条直接决定项目环评文件编制的类别,应该要在环评初始阶段确定才行。你总不能根据企业提供的初步资料,进行预测确定影响范围吧?
这样的话这环评工作还怎么做呢?
部分项目的环境影响程度、范围,限于现有技术,也许要多年后才清楚,这也就是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出发点之一。这种情况,怎么确定环境影响范围呢?
就连部里目前都没有想到解决办法,更别说基层,大家在实践中该如何操作呢?
其实最有操作性的规定,就是“建设项目位于、穿越、跨越环境敏感区,或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涵盖环境敏感区”。
不过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包括大气、地表水、地下水、风险等,这一堆操作下来环评人也崩溃了。
涉及环境敏感区”几个字,未解之谜依然未解。
(三)新旧名录衔接按审批时间算
据生态环境部解读,新旧名录衔接期间,编制环评文件类别按审批时间算。即审批之日名录规定编制什么类别的环评文件,就要编制什么类别的环评文件。
本跑者查阅了相关依据: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许可案件,应当以申请人提出行政许可申请后实施的新的法律规范为依据;行政机关在旧的法律规范实施期间,无正当理由拖延审查行政许可申请至新的法律规范实施,适用新的法律规范不利于申请人的,以旧的法律规范为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许可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9〕20号)第九条之规定


该条司法解释实际上并不是新规定,而是对行政案件的一种普遍性规定。
《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法[2004]96号)早就对此进行了规定。
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18)苏06行终444号即引用该会议纪要,对新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衔接过程中的案件作出判决:

然而名录是个奇怪的东西,它主要是对建设项目根据环境影响程度作出的分类管理,即编制报告书、报告表,或者填报登记表。

是否属于法释〔2009〕20号中所说的法律规范呢?亦或是否就是部里解读名录的时候说那个意思:以审批的时候应该编制的环评文件类别为准?
如果真是这样,就有点尴尬了。
受理的时候是报告书,审查完了进行公示,公示结束的时候新名录生效变成报告表。此刻难道退回报告书按报告表重来一遍?这似乎就是瞎折腾。
或者旧名录规定目前做报告书,报批后审查过程中新名录生效变成了报告表,难道在受理的时候要求建设单位按新名录编制报告表?这样能符合“现行有效”的名录的规定吗?
本跑者始终认为,部里解读是对法释〔2009〕20号司法解释第九条的误解。
作为环评文件类别,理应按照现行有效名录进行受理、审批,即编制何种环评文件,应该以受理时间为准。
由于本跑者不是法律专业,以上理解可能不准确,希望各位法律大师加入解读。
(四)涉及多个类别按最高级别定
无论旧名录“跨行业、复合型”,还是新名录“涉及本名录中两个及以上项目类别“,环评行业对此从无争议,相应司法判例理解也无偏差。
但的确跨行业、复合型项目会有一定的歧义,特别是遇到清合读者如“我不是不明白”老师们的时候,真能给整出一堆稀奇古怪的内容。
本跑者犹记得有篇文章《关于分类管理名录,其实你不明白》,作者(委托小编)在评论区给“不明白”老师摆事实、讲道理(汤贤乱按:后来还组织他们几个在微信群论战)。
奈何“不明白”老师就是倔强,硬是搞出了自己的一套说辞,因发表在中国环境报而以权威自居,大有一种众人皆醉他独醒的意思。
中国环境报又能代表什么呢?只不过是多刊登一种奇葩的观点供大家争论罢了。
环评法写得很清楚,根据环境影响程度对环评进行分类管理,就是根据项目原辅材料、工艺流程、污染物排放等确定书、表的。
这是根本,离开根本去理解是不对的。
也许你会说案审人员或司法人员对这一条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你一定要清楚这一条的出发点和本意是什么。
恰好本次部里解读举得例子即使“不明白”老师经常说的,什么企业配套锅炉不属于热力生产和供应,因为热力没有外卖经营,凡此种种。
你难不成说部里解读理解不准确吧?难道你比规章制定的人还了解其本人在想什么吗?
在此专门点名批评“不明白”老师的这种倔强。
(五)租厂房与家庭作坊
本次名录引入了工业建筑的概念,作为区别于家庭作坊。
也就是明确将家庭作坊和商铺门店等小微项目不纳入环评管理。
这也符合实际情况,实践中的很多司法判例都支持了这个做法:租赁商铺从事餐饮、娱乐,不属于建设项目,自然就不纳入环评管理。
还记得【清合】文章《法院说:这类项目不属“建设项目”,不用履行环评手续》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引入工业建筑固然是个新的突破,但是实实在在定义一下建设项目不是更好吗?
这么多年了,建设项目总是有多种理解,而环评又是基于建设项目的。不属于建设项目,自然就不在环评考虑的范畴。
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各部门对环评的依赖,豁免环评的一些项目,后续监管需要进一步摸索、明确。
比如执行标准该怎么确定,还要不要“从严执行”?按规定配套治理设施,按什么规定配套?
对一个企业而言,浓度、速率(排放量)达标可以说已经尽到了环保责任。但是达标不意味着不扰民,不意味着不会被投诉。
结束语
本文写完之际,又恰逢新版的报告书审批基础信息表发布,真是百感交集。
环评越来越不像环评
排污许可已经变成了核心
全覆盖无论如何都已经完成
回头看看得真是闹心
复核搞得轰轰烈烈
却还没个规范指引
似乎一切都不是问题
反正都有专家那伟岸的身影
编辑:君君.环评互联网
来源:清合

MORE | 更多精彩文章

下载[环评云助手]app

扫描上方二维码

和30W+环评人一起进入云时代

10000+法律法规库、免费环评公开课、全国机构人员库

| 声明:本号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已申明原创之作品,转载需申请并获本号授权!

| 投稿、授权、商务及其他请加微信号:eianet2016

联系邮箱:zmlsnh@eiacloud.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