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真」的环保人和「不当真」的环保行业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青山产业评论 Author 山少爷评环保

「当真」的环保人和「不当真」的环保行业

作者|山少爷

山西人,现居南京

环保产业发展这么多年没有支棱起来,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当真」的环保人和「不当真」的环保产业之间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关于「当真」:

“当真”只能说是环保行业内一部分人的心愿,因为“当真”很少在业内真实存在过。

这个心愿就是环保行业能真正回归本质、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可是,这个愿望盼了多少年也没有达成。

行业里“当真”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想把环保做深、做专、做精、做细的企业家,一类是想把所学施展出来、用在实处的专业人才。

本身这两类人群希望行业“当真”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之事,但现实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合情合理却不能不行。

  关于「不当真」:

从政策端到产业端,环保的几乎各个环节都充斥着“不当真”。

监管不当真——环保督察以来,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几乎是逢察必现,责任空转、监管缺失、伪造数据、侥幸心理、督察当成一阵风、不敢碰硬、办法不多、措施不硬、推进不力、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高、长效机制不健全等“不当真”无处不有。

要知道,这些被看到的也仅仅是曝出来的一部分典型。

环评不当真——环评之于环境健康就好比皮肤之于人体健康,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道“防线”,但现实是这道防线一直都是千疮百孔。

环评抄袭、造假、走过场、两高项目未评先建、恶意杀价、业主让怎么干就怎么干等等乱象随处可见。

去年深圳湾航道疏浚项目因为抄袭、张冠李戴,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可最终引发的反思竟是“抄作业的时候千万别把名字也抄上”。

  • “环保部真正、最大的权力是环评。因为项目环评这关过不了,后面什么手续都办不了。”国家环保局(环保部前身)第一任局长、被誉为中国环保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的曲格平曾经这样表示。

现在来看,在各地方这项权力显然一直没有用好。

设计不当真——设计是环保行业要求专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但也存在很严重的“不当真”情况,倒不是设计单位能力达不到,是其发挥的作用往往不能落在实处,指挥设计师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利益方。

在这种弊病下,有些简单工艺就能搞定的问题,最终硬是花大价钱上了复杂的工艺,就像去看病,吃几颗药的问题硬是给开了刀,中间肥了谁不言自明。

工程不当真——环保做不好,有一种托词,说是没有充足的做环保的钱,这个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但大多数时候都是胡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环保工程,花钱就是为了做了个样子,根本不是真正解决问题。

例如,农村污水处理、黑臭河道治理一度让一体化装备制造在业内泛滥,这种花高价安装的所谓技术装备有多少在应对完领导视察后成了一堆废铁?

运营不当真——环保是个技术服务型行业却门槛极低,“运营不当真”就是最典型的表现之一,行业存在一个荒诞的现象,即一些项目请了这专家、那教授,最后做好了却交给一帮完全不懂专业的人来运营,有的干脆把设备停了。

请教过一位资深人士,他说国内每年投建那么多项目,“当真”运营的三成不足。

所以环保督察下去一捞一网,运营者为了应对检查、强行让数据达标,各种造假手段层出不穷。也就是说,一些投入巨大时间、财力、精力做的项目,最终的结果是一堆虚假的数据。

这些“不当真”的环节环环相扣,造出了一个“不当真”的行业,而“当真”在这样的环境下是格格不入的,最终在这个行业中,事儿“不当真”、人“不当真”、产品“不当真”、技术“不当真”、规则“不当真”,似乎一切都在胡来乱搞。

甚至有时候你跟别人很“当真”地讨论问题,会被认为幼稚、不上路子、脑子有问题……一位做技术的朋友曾诉苦,一次站在专业角度和同是专业出身的老板反映问题,却被硬生生嫌弃并摁了下去,后来出了事却让这位朋友背锅。

今年以来,注意到不少上市公司高管辞职的案例,有些还是技术专家,向这个现象中的一位朋友请教背后的原因,说来说去根源都在上面这些“不当真”中。

环保行业有很多乱象,有观点认为是环保产业没有创造容易被计量的价值,这是一小部分领域的情况,更加深层和共性的原因是“不当真”之下需求端被模糊化了。
因为,“不当真”导致的一大行业流毒就是一些乱七八糟的“资源方”横插在供应端和需求端中间,盘剥利益、扰乱市场。
“资源方”的插入结果往往是把以技术为核心的服务变成了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生意。
而“当真”的人群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自然是异常艰难的,因为在“不当真”的竞争中决定胜负的两大因素永远是关系和价格,劣币驱逐良币是平常之事。
在文章环保老兵文章《畸变的万亿环保产业》下面,有位读者的留言写出了关键:
  • 环保行业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很多时候是割裂的,导致割裂的罪魁祸首就是“资源”导向的弊病,这个问题极大的破坏了行业规则,技术不能发挥专长而是背锅,服务不能安心做服务而是擦屁股。亿万的资金,但凡用好十分之一,环境早就更好了。
还有一个现象:环保股总是那么始终如一的蔫了吧唧,根源在于这些企业处在一个诸多规则、环节“不当真”的行业中,一家企业成立的根基是不深的,其在过往所积累的一切随时都有可能被取代或是崩塌。
显而易见,在这种机制之下,人才难以聚拢、企业难以发展、产业难以进步、环保难以做好。
这种机制苟延一日即是对时机的巨大贻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编辑:君君.环评互联网

来源:青山产业评论


MORE | 更多精彩文章

下载[环评云助手]app

扫描上方二维码
50W+环评人一起进入云时代
18000+法律法规库、百万下载量、免费环评公开课

| 声明:本号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已申明原创之作品,转载需申请并获本号授权!

| 投稿、授权、商务及其他请加微信号:eianet201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