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可参照!将环境空气质量管理经验应用到“双碳”工作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石油和化工园区 Author 李连飞





联合国环境署曾表示:“在2013年至2017年的短短五年间,北京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了约35.6%,京津冀地区的PM2.5浓度下降了39.6%。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或地区做到了这一点。”这一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的部署与实施,区域空气质量管理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有一定的相似性,需要总结回顾改善空气质量的模式和经验,提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比照建议,因地制宜地应用于碳达峰与碳中和行动中。



  “大气十条”主要内容


一、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改善过程与成果

2012年底,北京及周边区域在秋冬季连续发生空气重污染,引发了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担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空气污染带来的严峻挑战,原环境保护部修订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 PM2.5列为控制指标。2013 年,按照国家大气十条的要求,北京市制定实施了以防治 PM2.5污染为重点的《北京市2013-2017 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五年中,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手段,在减少燃煤、工业污染减排、移动源排放控制、减少降尘等重点领域采取了持续的治理措施,减轻 PM2.5污染。

1.1 北京空气质量改善成果

在2013-2017的5年间,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步伐加快,优良达标天数增加,重污染频次减少,主要污染物浓度下降明显(如图1)。

图1 2013-2017 年北京市各项污染物年均浓度及下降幅度。


1.2 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成果

2013-2017 年,即“大气十条”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整体得到了有效改善,PM2.5、PM10、SO2 年均浓度及重污染天数都显著下降。2013-2017 年五个地域尺度 PM2.5、PM10、SO2 年均浓度的下降率分别在 35%-41%、21-38%、50%-70%之间,京津冀 13 个城市2017 年的重污染天数较 2013 年均减少了 50%以上。

表1 京津冀13个城市2013-2017年重污染天数

 

二、环境空气质量管理经验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影响范围相对大,又涉及政府、企业、公众、行业、技术、经济、宣传等多重因素,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

2.1 空气质量管理规划

源解析。为了有针对性地治理以PM2.5为重点的空气污染问题,北京市组织开展了 PM2.5 源解析工作。2014 年北京市首次发布了 PM2.5 源解析结果,研究表明:区域传输对北京空气中 PM2.5 的贡献约占 28%-36%, 本地污染排放贡献占 64%-72%。在本地污染贡献中,机动车、燃煤、工业生产、扬尘为主要来源, 分别占 31%、22%、1 8% 和 15%,餐饮、汽车修理、畜禽养殖、建筑涂装等其他排放约占14%。

本地污染源治理。到2017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在2012年的基础上下降 25%,控制在60µg/m3 左右。针对此目标,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2013-2017 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针对各个污染源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治理措施和方案设计。通过对各个措施模拟计算减排效果,建立减排模型分析,而后,进一步通过标准设定与严格执法,有效控制本地污染排放。



区域协作机制。为落实“大气十条”要求,2013 年10月,由北京市牵头,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原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气象局、国家能源局共同成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启动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各地按照“责任共担、信息共享、协商统筹、联防联控”的原则,共同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2016 年,《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2016-2017 年)》出台,确定了“2+18”传输通道城市,明确了重点治污范围。2017 年,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2017 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又将传输通道城市范围拓展到“2+26”城市。随着区域协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与加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也逐步深化。 

北京本地和区域协作治理大气污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得北京市顺利在2017年实现了“京60”的目标,京津冀区域的空气质量也得到整体提高。

2.2 建立监测体系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完成修订,把PM2.5列为控制指标后,2012 年进—步扩充并新增了PM2.5和03的监测能力。35个自动监测子站覆盖了北京市全境,包括城市环境评价点、城市清洁对照点、交通污染监控点、区域背景传输点等。全部监测站点使用国家标准方法自动监测PM2.5、PM10、SO2、CO、N02、03 等6项污染物,监测数据对社会实时公开发布。

图3、2017 年建成的北京市高密度 PM2.5 传感器监测网络


监测手段的提升带来了管理水平的提升,北京市细化到街道层面的空气质量排名督促相应地域管理部门开展执法工作,推进合理的减排手段,有效地保障了空气质量。

2.3 经济政策与财政投入

环保税。经过税务总局、财政部和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协作,我国顺利完成了环保税的税费转换。2018年前三季度,我国环保税累计税额达218.4亿元。其中大气污染物共征税135亿元,占89.8%。

财政支出。北京市一方面不断加大财政资金对大气污染治理领域的投入, 同时带动了全社会环保投资,为治理措施的落实和空气质量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北京市投入大气污染治理的财政资金为17亿元,2017年达到 182.2 亿元,8年间增长了近10 倍。财政资金主要用千燃煤锅炉和散煤清洁能源改造补贴、老旧车淘汰补贴、企业调整退出补贴、绿色建筑和生态示范区建设补贴等。

绿色金融。2016年8月3 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推动证券市场支持绿色投资,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发展绿色保险,完善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丰富融资工具,支持地方发展绿色金融等多项措施。很多金融机构都在积极支持大气污染治理,如亚洲开发银行(以下简称“亚行”)发起的亚行贷款“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中投保投融资促进项目”。该项目是亚行在中国资金量单体最大的项目之一,贷款4.58亿欧元,贷款支持期限可达15年,总投资规模将超过270亿人民币。贷款资金投向京津冀及山东、山西、河南、内蒙、辽宁等周边区域,支持优化能源结构、移动源污染防治、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及面源污染治理等类项目的实施。

2.4 技术进步与支撑

大气污染的传统治理技术包括工业脱硫、脱硝、除尘以及机动车污染治理技术,其技术可靠,随着排放标准升级,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固定源和移动源排放的治理起到了积极左右。另外,VOCs治理领域,包括沸石转轮、光催化技术等都在发挥作用。此外,替代燃煤锅炉、散煤、燃油车使用的部分替代类技术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如可再生能源、燃气、电取暖以及电动车推广等技术和措施。

《2008—2017年全球环境技术专利热度分析报告》显示,我国环境技术专利布局热度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近十年间,我国环境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008年6349件上升至2017年的52245件,增长了8.23倍,而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相关数据计算,我国同期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仅为4.76倍,环境技术领域的研发热度可见一斑。科技创新有效地支撑了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提升。 

2.5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环境空气质量保护的驱动力在于公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对空气质量要求的提高。信息公开公示制度有效地支持了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工作,提高了公众的信任度。政府和诸多团体通过科普雾霾危害性,介绍治理雾霾措施,使得公众对于散煤治理,电动车推广等措施产生共识,支持政策落地。

三、碳达峰碳中和可以借鉴的经验

3.1 环境空气质量管理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异同

环境空气质量管理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有明显的差异。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二者的主要异同。



3.2 经验借鉴

在我国政府高效的行政水平和政策推动下,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已经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碳达峰碳中和涉及到以全国范围内化石能源为主的当前能源体系的调整,因此被称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需要有所针对性的借鉴经验。

提升监测水平。相较于大气空气质量监测相对单一的标准,设立在线的实时监测系统,可以提升管控和执法能力。而碳排放的数据要涉及到能耗、过程排放等不同环节,又要涉及工业、交通、农业等不同行业,核算周期长,数据上报频率低,需要信息化手段提升数据监测水平,为碳交易、绿色金融等政策制度提供有效的数据保障,也为行业政策和减排措施提供充足的依据。另一方面,企业碳排放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对未来企业产品碳足迹的核算做好基础,有利于提升全社会碳排放管理水平。   

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可行性,可靠性都是影响能源变革的重要依据,风光电消纳、储能与绿氢成本在当前都是依然需要进步。技术创新,尤其是化工技术、材料技术的创新都对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以产业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在我国电动汽车的推广和电动汽车技术进步层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其发展经验也可以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参考。

做好区域合作。以企业为核算单元,对应以市场导向为主体的碳交易,需要逐渐严格的配额分配和执法,才能保障顺利推进。以区域为核算单元能更好得配合大项目实施,做好区域内减排项目合作,可以更有效地平衡经济发展与双碳管理之间的关系,是提升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加快推动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于2021年12月15日印发了《关于做好“十四五”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以包括化工园区在内的工业园区作为重要核算和管控单元是未来提升碳排放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据悉,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牵头,近50家单位参编的石化联合会团体标准《化工园区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指南》已经在编制中,未来将有效支撑区域和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编辑:君君.环评互联网

来源:石油和化工园区

下载[环评云助手]app

扫描上方二维码
50W+环评人一起进入云时代
18000+法律法规库、百万下载量、免费环评公开课

| 声明:本号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已申明原创之作品,转载需申请并获本号授权!

| 投稿、授权、商务及其他请加微信号:eianet201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