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环境影响评价维管植物及植被现状调查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云环发〔2022〕34号
各州、市生态环境局,厅机关各处室、直属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的安排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制度创新,经厅党组2022年度第27次(扩大)会议同意,现将《云南省环境影响评价维管植物及植被现状调查技术要求(试行)》印发给你们,用于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维管植物及植被现状调查工作。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
2022年9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云南省环境影响评价维管植物及植被现状调查技术要求(试行)
云南省环境影响评价维管植物及植被现状调查技术要求
(试行)
1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提出了维管植物及植被现状调查的内容、技术方法、要求,以及分析内容与成果汇总。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云南省范围内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影响一级、二级评价中的维管植物及植被现状调查。生态影响三级评价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22)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维管植物》(HJ710.1—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水生维管植物》(HJ710.12—2016)
《县域陆生高等植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2017)
《县域植被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2017)
《云南植被》(1987)
《云南省自然生态系统名录》(2018)
3术语和定义
3.2栽培植物 cultivated plants指野生植物经过人工培育后,具有一定生产价值或经济性状,遗传性稳定,能适合人类需要的植物。具有维管组织的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3.4物候期 phenological period指维管植物随着季节性气候变化作出相适应的植物器官的形态变化时期。通常分为营养期,花蕾期或抽穗期,开花期,结果期或结实期,落果期、落叶期或枯黄期,休眠期或枯死期。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一植被类型等测量单位中包含的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3.6重要物种 important species在生态影响评价中需要重点关注、具有较高保护价值或保护要求的物种,包括国家及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所列的物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列为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濒危(Endangered)和易危(Vulnerable)的物种,国家和地方政府列入拯救保护的极小种群物种,特有种以及古树名木等。3.7水生维管植物 aquatic vascular plant指一年中至少数月生活于水中或漂浮于水面的维管植物。根据生活型的不同,通常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在一定地域中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引入的或是非人为的从其它地域传入的非本土植物。3.9归化植物 naturalized plants区域内原无分布,而从另一地区移入的种,且在该区域内正常繁育后代,并大量繁衍成野生状态的植物。当外来植物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种群,成为归化植物并改变或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时,就成为入侵植物。因历史、生态或生理因素等原因,造成其分布仅局限于某特定自然地理单元或行政区域范围内,而未在其他地方中出现的物种,前者如云南高原特有种,后者如云南省特有种。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各种植物群体,这里指某一地段内所有植物群落的集合。3.13自然植被 natural vegetation指自然状态下发育的植被,包括未受人类破坏或改变的原生植被和受人类破坏后自然恢复起来的次生植被。3.14人工植被 artificial vegetation又称“栽培植被”,指基于自然或人为改造的生境条件,用有意识选择或长期驯化的植物种苗按照特定规格栽培得到的植物群落的泛称。泛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的集合;或指具有特定外貌、结构、物种构成等特征的植被单元。植物对综合生境条件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表现出来的生长类型,如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等。3.18层间植物 interlayer plants指植物群落中的寄生、附生及藤本植物。由于很难将它们划归群落某一层次,因此常将其称为层间植物。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近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3.20植被亚型 vegetation subtype在植被型内根据优势层片或指示层片的差异进一步划分的群落类型。在植被型或亚型范围内,根据建群种亲缘关系近似(同属或相近属)、生活型近似或生境相近而划分的群系集合。在同一个植被型或亚型内,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在热带或亚热带有时是标志种相同)的植物群落集合。3.23群丛组 association group根据层片结构相似,而且优势层片与次优势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来划分的植物群落类型。植被分类的基本单位,具有相似种类组成、优势种、结构和外貌的同类群落集合。群落调查的所在地,在空间上包含样方,一般没有特定的面积。3.27建群种 constructive species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物种,决定着群落内部的结构和生境条件,通常只有一种,如果存在两个及以上的种,则把它们称为共建种。植物群落中各个层或层片中数量最多、盖度最大、群落学作用最明显的种,各层的优势种可以不止一个种。群落主要层的优势种即是建群种。3.29伴生种 companion species群落中的常见种,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形成不起主要作用的植物种。指植物群落个体或整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方面积的百分比。植物群落单位面积内某一物种的个体数量,又称种群多度。3.32多优度 co-dominance propensity of species pairs以盖度为主结合多度,用于描述和度量群落特征的方法之一。又称为“聚生度”,是指植物个体在群落内的聚生状况,即它们的个体是分散的还是聚集生长的。聚生状况反映了群落内环境的差异、植物的生态生物学特性以及种间竞争状况等。群聚度是定性的群落测定度之一。3.34最小样方面积 minimum quadrat area能够表现出群落类型植物种类组成和结构特征的最小面积。通过绘制“种—面积曲线”获得,通常随着样方面积增大,样方内的植物种类也在增加。但当面积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物种增加趋势逐渐减缓,直至新物种增加很少。通常把“种—面积曲线”陡度变缓时对应的样方面积称为最小样方面积。4调查范围
本技术要求的调查范围遵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22)“生态现状调查范围应不小于评价范围”要求执行,具体内容参见其“6.2 评价范围确定”。5维管植物调查
5.1内容
查明调查范围内维管植物物种种类、分布、生境等;编制调查范围内维管植物名录;识别调查范围内的重要物种及入侵植物,并分析其有关情况。
5.2方法
在植物生长旺盛的典型地段根据生境类型(如阴/阳坡、山脊/山坡/山谷、不同植被类型等)划分调查类型区,在不同类型区内预设适当数量和长度的调查线路;通过徒步行走对预设路线开展调查,生长于河流和大型湖泊等水域水生维管植物的调查可借助船舶等工具。在每条调查线路上随时记录沿途观察到的植物种类、生活型和物候期等信息;野外难以识别的物种,则采集植物标本,拍摄植物及其生境照片,待调查结束后将相关材料带回室内进行鉴定;记录线路起点和终点的地理位置信息(包括经纬度、海拔);将上述相关信息记录于维管植物线路调查记录表(见附录A表A)。当调查线路不能连续行走时,可采取分段线路的方式。同时,还应利用具有轨迹记录功能的设备记录调查线路轨迹。重要物种相关信息调查记录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 19—2022)附录B中的“重要野生植物调查结果统计表”“古树名木调查结果统计表”。入侵植物的判定可参照《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中国外来入侵物种信息系统”(https://www.plantplus.cn/ias/protlist)等资料中的相关信息。
5.3要求
(1)记录的物种拉丁名应符合最新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相关规定,中文名可参照《云南植物志》等专业志书和资料。
(2)植物名录中物种科、属、种的排列应遵照科学的分类系统。如:蕨类植物可参照秦仁昌系统;裸子植物可参照郑万钧系统;被子植物可参照APG系统或恩格勒系统或哈钦松系统,但不可混用不同的分类系统。名录中的栽培植物加“*”符号与野生植物相区别,入侵植物加“△”符号与其他非入侵植物相区别。植物名录的编制参见附录A例A。
(3)调查线路的布设应符合全面性、代表性、可达性原则;调查线路长度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森林类型的调查线路每条长度不低于3km,灌丛类型的调查线路每条长度不低于2km,草甸、湿地类型的调查线路每条长度不低于1km。调查线路应涵盖项目占地区。
(4)记录调查线路起点和终点的地理位置信息,其中经纬度精确读取到秒后两位,海拔以米(m)为单位,精确读取到小数点后一位。
(5)调查结果应充分反映调查范围内重要物种的分布情况,其中项目占地区重要物种的种类和数量调查精度应≥95%,并定位记录重要物种的地理位置信息。
(6)根据调查范围内植物的物候期(特别是花期和果期)特点,安排合适的调查时间;若时间允许,应尽可能分别在湿季和干季开展调查。
5.4分析内容与成果汇总
分析内容包括:
(1)调查范围内维管植物的多样性,包括科、属、种的多样性。
(2)调查范围内维管植物的区系分析。
(3)调查范围内重要物种的种类、分布、生态学特征、种群现状。
(4)调查范围内入侵植物有关情况。
(5)项目占地区维管植物情况。
成果清单包括:
(1)维管植物线路调查记录表(附录A表A)。
(2)调查线路轨迹在调查范围内的位置分布图。
(3)重要物种调查结果统计表。
(4)重要物种分布图。
(5)入侵植物分布范围图。
(6)调查范围内维管植物名录(附录A例A)。
6植被调查
查明调查范围内主要植被类型,梳理出调查范围内的植被分类系统表;描述各代表群系或群丛的群落学特征;制作植被类型分布图。为避免遗漏重要植被类型,首先在调查开展前,收集相关的地方植物志、科考报告、文献、高清遥感影像、林业调查数据等基础资料,充分掌握评价区域的地理位置、水热条件、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基本情况。其次应用GIS技术判读调查范围内植被分布情况。最后结合高清遥感图像和调查范围实际情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斑块作为实地调查区域。植物群落调查结果统计表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 19—2022)中的“表B.1”。就实地调查得到的群丛样方记录表,按照相应的植被分类方法和体系对其进行划分。云南植被类型广义上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其中自然植被主要类型(即植被型和植被亚型)的划分见附录C,人工植被的类型则直接采用其群丛名称。根据上述划分结果,进一步梳理出植被分类系统表。资料准备阶段:参考调查区域植被图或其他专门性植被图、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等,基于高清遥感影像勾绘植被分布斑块,并叠加调查区域地形以及拟进行调查的路线、样地和样方的空间位置。植被预分类制图阶段:基于高清卫星影像数据,结合调查区域环境因子的数字化图层,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调查区域植被监督分类和预制图。野外填图阶段:在野外调查过程中,参照预分类的调查区域植被图,现场检验和校对不同图斑对应实际观察到的植被群系或群丛信息。综合制图阶段:参考植物志、科考报告、文献等资料,根据野外实地调查情况和制图区域特点,制作美观、高精度、符合制图要求的植被类型分布图。(1)调查范围内因交通不便而难以到达的植被茂密区、天然林区或重要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重要区域,应用无人机拍摄高清影像,明确其植被类型、地理分布位置、范围、面积大小以及植被保存概况等。(2)根据植物群落类型(宜以群系及以下分类单位为调查单元)设置调查样地,一级评价每种群落类型设置的样方数量不少于5个,二级评价不少于3个。样地布设应符合科学性、全面性、重点性、可达性、典型性原则。若调查范围内某类群系的实际分布面积较小、达不到样方数量设置要求,则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说明。(3)样方设置涵盖调查范围内不同的植被类型及生境类型,山地区域还应结合海拔段、坡位、坡向进行布设。样方面积大小不小于群落最小样方面积,一般森林群落的样方中,阔叶林面积不小于600m2,针叶林面积不小于400m2,灌丛、草甸、湿地群落的样方面积不小于100m2。项目占地区应设置适当数量的样方。(4)记录样方中心点的地理位置信息,其中经纬度精确读取到秒后两位,海拔以米(m)为单位,精确读取到小数点后一位。(6)根据调查范围内植物的物候期(特别是花期和果期)特点,安排合适的调查时间;若时间允许,应尽可能分别在湿季和干季开展调查。(7)拍摄各个样方的群落彩色照片,照片应包含一张以生境为背景、地理信息定位设备屏幕为前景的照片,设备屏幕上显示内容为调查样方的地理位置信息(包括经纬度、海拔)。(8)数码照片保存为jpg格式,照片命名应与其反映的内容相关,例如:群丛名称-样方编号-群落外貌.jpg、群丛名称-样方编号-群落内部结构.jpg等。如果同一内容出现多张照片,命名时加上阿拉伯数字以区分,例如:群丛名称-样方编号-群落外貌1.jpg、群丛名称-样方编号-群落外貌2.jpg等。(9)植被类型图制作应以植物群落调查成果作为基础制图单位,一般至少确定到植被亚型等级,若涉及重要物种集中分布区,则宜确定到群系或更低等级。植被遥感制图应结合工作底图精度选择适宜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必要时应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山地植被还应完成典型剖面植被示意图。(1)调查范围内主要植被类型及面积、分布现状、受威胁情况。(2)调查范围内主要植被类型各代表群系的群落学特征。(3)难以到达的重要区域的植被类型、地理分布位置、范围、面积大小以及植被保存概况等。(4)难以到达的重要区域分布图及无人机拍摄的高清遥感影像。7专题调查和重点调查
维管植物、植被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重要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重要生境应做专题调查。发现的重要物种应做重点调查,逐个或逐类说明其类型、分布、保护级别、保护状况、数量等。
8报告的编写及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影响一级、二级评价中的维管植物现状调查章节内容编写及要求参照附录D;植被现状调查章节内容编写及要求参照附录E,生态影响三级评价可参照使用。
本技术要求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试行期2年。
下载[环评云助手]app
20000+法律法规库、百万下载量、免费环评公开课
| 声明:本号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已申明原创之作品,转载需申请并获本号授权!
| 投稿、授权、商务及其他请加微信号:eianet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