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重点知识总结
世界近代史重点知识
一、英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共性比较
比较项 | 相同点 |
原因 | 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封建专制制度阻碍 |
任务 | 推翻封建专制度,确立资本主义秩序,发展资本主义 |
阶级 | 新兴阶级或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成为领导者,人民是同盟军 |
过程 | 1、革命的思想理论基础都比较充分,如启蒙运动 2、革命的方式都是通过革命手段夺取政权,并通过法律手段确立治国原则 3、革命道路都是曲折的,都发生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 |
结果 | 1、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2、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未能彻底完成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过渡 |
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启示
1、说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2、胜利表现在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3、从任务来说,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三、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概况
背景 |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 | ||
史实 | 俄国1861年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 德、意统一 | 美国独立战争 |
性质 | 资产阶级改革 | 统一运动 | 既是资产阶级改革,又是民族解放运动 |
影响 |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政治体系确立 |
四、三、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时代特征
1、革命或改革是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深入开展从而在政治领域里的反映
2、革命或改革波及范围广,席卷欧美亚三大洲,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
3、革命或改革具有多样化特征:俄日为改革方式;德意为统一方式;美国为内战方式。
4、革命或改革内容具有多重性特征:美国内战既维护国家统一,又废除了奴隶制度,还解决了土地、市场和劳动力问题;日本明治维新既是资产阶级改革,又是民族振兴运动
5、革命或改革都促下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是本国历史上重大转折点,为后来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奠定基础
五、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和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异同
同 | 1、黑人和农奴都得到人身自由,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自由劳动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2、从废奴者的意愿来看,废奴都是被迫的 |
异 | 方式不同:美是叛乱诸州的黑人奴隶都无条件地获得解放,具有彻底性;俄国仅在法律上废除农奴制,没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保留大量残余 |
六、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不同
明治维新 | 戊戌变法 | |
历史背景 | 封建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 封建统治强大,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
国际环境 | 相对有利 | 帝国主义加紧掠夺中国 |
领导力量 | 倒幕派(掌握较大实权) | 维新派(力量弱小) |
具体措施 | 全面有效 | 大部分没有实施 |
变革影响 | 走直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 失败,但推动民主革命进程 |
七、英美两国政体比较
同: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共和制,二者都是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异:
美国总统共和制 | 英国君主立宪制 | |
国家元首 | 总统 | 国王 |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 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 世袭 |
国家元首任期 | 任期制 | 终身制 |
国家元首权力 | 掌握国家实权 | “统而不治” |
政府首脑 | 总统 | 首相 |
政府产生方式 | 总统任命 | 议会产生 |
国家权力中心 | 总统 | 议会 |
议会与政府关系 | 分权制衡 | 政府对议会负责 |
八、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
1、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
2、民主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
3、中央集权原则:“联邦与州分权”的联邦制原则主要表现为美国国家结构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原则,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原则。联邦的权力是各州赋予的,但是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从而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同时宪法又以“保留权力”的形式,规定一切未经列的权力均属于州。
九、资本主义发展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时期 | 推动因素 | 主要资本 | 显著特点 | 主要途径 | 进程 |
工场手工业时期 |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 | 商业资本 | 暴力手段残酷掠夺 | 殖民扩张和掠夺 | 雏形阶段 |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 工业革命 | 工业资本 | 凭借工业优势输出商品扩大市场 | 武力与不平等贸易结合 | 基本形成 |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垄断资本 | 凭借资本在经济上的控制世界市场 | 武力与资本输出相结合瓜分世界 | 最终形成 |
十、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总体认识
1、不公正、不平等:资本主义列强占主导地位,殖民地半殖民国家成为其经济附庸(宏观)
2、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角度)
3、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双重作用:一方面给当地人民带来贫困、屈辱(道德角度);另一方面瓦解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发展(客观作用)
4、进一步密切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增长,促进了不同类型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全球视野)。
十一、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1、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2、出现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
3、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十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起步(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发展(关税总协定的签署)——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十三、新航路是“文明交往之路”和“殖民掠夺之路”
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各地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不同区域的文明连接在一起,原来区域性的市场开始走向世界
2、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为了获取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对外殖民扩张掠夺,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最终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形成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3、人类思想震撼之路:新航路开辟极大地冲击了西欧思想文化领域。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打击了教会的威信
十四、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革命
1、工业革命是一次技术革命
⑴从生产方式上看: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⑵从生产组织形式上看:工业革命使大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
⑶从产业结构上看:工业革命后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中心发展到以工业为中心
2、工业革命是一场社会革命
⑴工业革命改变了政治结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兴起,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⑵工业革命改变了阶级结构,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⑶工业革命改变了东西方的国际格局,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⑷工业革命开启了城市化进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
十五、马克思主义诞生
必然性 | 社会条件 |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
阶级条件 |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 |
思想条件 | 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 |
意义 | 它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十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期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十七、如何判断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
判断一个政权的性质一是看政权的组织者的阶级属性,二是看该政权采取的措施。巴黎公社是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政权,这一性质可以从巴黎公社的措施中体现出来:
1、公社委员会基本上都由工人阶级组成
2、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
3、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十八、工业革命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诞生
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社会弊端暴露——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经济基础
2、工业革命——两大对立阶级产生——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群众——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阶级基础
十九、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必然性
1、革命爆发的偶然性
⑴普法战争惨败激化国内矛盾
⑵临时政府投降卖国并准备武力解散巴黎人民武装
⑶巴黎工人仓促起义
2、革命失败的必然性
⑴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尚处于上升时期
⑵并非因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而爆发革命
⑶反动力量强大,革命的领导者斗争经验不足
二十、英国经济地位的演变
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2、16世纪,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3、18世纪中期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完成后,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号称“世界工厂”。通过对外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
4、19世纪末,英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开始落后于美德两国
5、一战后,英国成为美国的债务国
6、二战后,英国实力下降,在世界中的霸主地位被美国取代
二十一、英国经济地位演变的启示
1、要解放思想,不断进取
2、发展科技,不断更新技术设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有交利用外资
4、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5、发展外向型经济,拓展海外市场
二十二、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国际关系及其阶段特征
1、国际关系
⑴史实概况:新航路开辟后的16——18世纪中期,法国、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四大商业强国的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中心内容,最终英国确立了优势地位,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准备了市场和资金条件,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⑵主要矛盾:英法荷争夺殖民地的斗争
2、阶段特征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率先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征服美洲和亚洲沿海地带,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出现,英国后来居上乃至逐步建立世界殖民霸权
二十三、英国霸权地位的确立
近代以来,英国之所以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走向,直接原因就是英国确立了世界霸权——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和工业霸权。
1、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2、1756——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英国击败法国,确立世界殖霸权
3、工业革命后,英国号称“世界工厂”,确立工业霸权
二十四、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国际关系及其特征
1、国际关系
⑴为保护海上贸易的力量和维护海外贸易的利益,英国颁布《航海条例》,通过三次项何战争,使荷兰失去海上殖民强国地位,英国则强化了海上殖民强国地位
⑵君主立宪派当权时期,普奥联军干涉法国大革命;吉伦特派统治时期,法国在瓦尔密战役中击败普奥联军,同时又面临以英国为首的反法同盟的干涉;拿破仑帝国时期法国再度与反法同盟对抗,战争由革命性转变为争霸性,之后法国侵略西班牙和俄国,最终被反法同盟击败
⑶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与英国有矛盾的法国的公开援助,加速了北美独立战争胜利的进程
2、阶段特征
主要表现为法国和欧洲列强之间的关系——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价格体系;英国和欧洲封建势力相互勾结,组成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世界近代第一个国际关系格局——维也纳体系确立
二十五、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关系及其特征
1、国际关系
1853——1856年,英法俄为争夺海我殖民地和欧洲霸权,爆发了局部性的国际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三次王朝战争,特别是1866年的普奥战争、1870年的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德国通过战争崛起,成为新兴强国
2、阶段特征
主要表现为争夺欧洲霸权,法国被削弱,德国崛起;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二十六、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关系及其特征
1、国际关系
国际背景 | 国际关系 | 主要史实 |
19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 德国超过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
帝国主义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世界狂潮的同时矛盾激化 | 欧洲列强出现三对基本矛盾,由此形成三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对抗集团 | |
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这家之间最主要的矛盾 | 德国积极挑战英国的殖民霸权、海上霸权和工业霸权地位 |
2、阶段特征
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第的最终形成,以及新老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和斗争
二十七|、以美洲为中心的独立战争
1、背景:西欧各国大肆进行殖民掠夺,以屠杀和贩卖黑妈等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并对殖民地进行殖民统治
2、事件:美国独立战争、海地革命、西属拉美民族独立战争、葡属巴西独立
3、特点:以独立战争形式发生在最早被殖民的地区,运动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二十八、亚洲革命同暴和亚洲的觉醒
亚洲革命风暴 | 亚洲的觉醒 | |
背景 |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列强对整个亚洲展开侵略和掠夺 |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对亚洲展开进一步侵略和瓜分 |
领导 | 农民领袖或封建王公 | 主要是资产阶级 |
性质 | 反殖反封运动,属于旧式的民族解放运动 | 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方式 | 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方式 | 政治斗争和武装斗争相结合 |
结果 | 基本上都被镇压 | 基本上失败,但取得一定成果 |
二十九、国际关第中重要的对外政策
1、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
⑴含义: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陆各国之间相互牵制,防止一国黎霸欧洲的外交政策,也称“欧洲均势”政策
⑵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全面爆发,英国长期推行该政策。二战结束后,因实力削弱,被迫放弃这一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具体表现如下:法国大革命期间(组建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帝国)——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联法败俄)——一战期间(联合法俄,打败德国)——一战后(扶德抑法)
⑶原因:经济军事实力雄厚;掌握欧洲和世界霸权的需要;地处欧洲大陆以处,地缘位置重要
2、日本的“大陆政策”
⑴含义:以征服中国为中心,称霸世界
⑵实施: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侵占台湾)、1904——1905年日俄战争(争夺东北)、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吞并朝鲜)、1914——1915《二十一条》(独霸中国)
⑶原因: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国力强盛;明汉维新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成为“带封建军事性”帝国主义国家,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维护统治秩序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三十、文艺复兴运动
1、背景
⑴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
⑵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兴起
⑶文化因素:文化遗产丰富
2、内容(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反对基督教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3、评价: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借助古典文化的原因
⑴封建神学占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强大,压制其他思想
⑵封建神学的理论体系大多以古希腊罗马的文明成果为依据
⑶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无力与神学正面冲突
三十一、启蒙运动
1、背景
⑴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确立
⑵政治因素:封建专制度腐朽
⑶思想因素:自然科学新发展
2、核心内容:理性主义(强调凡事要以人的思维科学方法支判断,而不是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
含义 | 目的 | 本质 | 地位 | |
内容 | 人的思考、判断 | 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 资产阶级民主科学实验 | 启蒙运动旗帜 |
方法 | 人的思考——怎样思考(科学)——思考什么(人的权利) |
3、具体内容:宣传平等、自由、博爱、法治等思想,反对专制王权和等级制度,反对教权主义
三十二、启蒙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1、推动维新变运动的发展
2、推动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促进辛亥革命的爆发
3、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三十三、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比较
文艺复兴 | 启蒙运动 | |
时间 | 14——15世纪 | 17——18世纪 |
根本原因 | 资本主义萌芽 | 资本主义兴起 |
内容 | 以人文主义为核,反对神学束缚,强调追求现世幸福 | 以理性主义为旗帜,反对都会和封建制度,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
进程 | 从意大利到欧洲,中心在意大利 | 从英法到世界,中心在法国 |
影响 | 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有直接影响,推动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 | 冲击封建制度,为资产阶级革命作舆论准备 |
性质 | 欧洲思想解放运动 |
三十三、近代科技发展与思想解放运动
1、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不仅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2、牛顿的经典力学:用数学方法精确描绘了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3、达尔文进化论:否定了上帝造人说,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以来绝大部分人对人类和其他生物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有力武器。
三十四、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从性质上说,两次运动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运动,但它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却不同
⑴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借助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批判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
⑵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则通过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
2、出现不同态度的原因
⑴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借助传统文化,便于宣传资产阶级文化而古希腊罗马文化有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底蕴,可借其反对天主教的神学禁锢
⑵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高,资产阶级已经登上政治舞台。而中国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加之当时民族危机深重,故容易出现偏激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