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题解析]日本唐宋变革论和“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2017-04-24 历史系 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真题解析]日本唐宋变革论

[真题解析]“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真题解析]论述日本唐宋变革论



20世纪初日本史学界有“唐宋变革期”理论范式问世。 1910年,内藤虎次郎(内藤湖南)于《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中指出,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他从政治体制、经济形态、文化演变等方面提出8项论据。1961年,宫崎市定发表《东洋的近世》,对内藤的观点进行补充,认为中国历史分期.可按统一、分裂和再统一分为三段。从春秋战国的分裂到秦汉帝国的统一.为古代。由魏晋南北朝之分裂演变为

隋唐帝国的大一统;中唐以后割据势力再度抬头,至五代十国更甚.此为中世。从宋朝统一中原迄于明清,可大致维持统一之局,是为近世。他也从劳动者地位、官员身份、土地经营、城市商业、学术文化、民族意识等方面的变化着眼,将自己的论据列了10项。


 “唐宋变革期”学说,不仅提示了唐宋间巨大社会变革的事实,而且试图从历史发展全局的高度,予以分析定性,无疑极富启发性。日本史学的京都学派和东京学派,其共识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唐宋之际.中国确实发生了极大的社会变迁;二是唐宋间社会的最显著变化,是门阀贵族的没落和科举出身新官僚阶层的兴起;三是大土地的耕作形态,由部曲制演变为佃户制;四是唐帝国的崩溃,唤醒了周边突厥、契丹等的文化自觉和民族意识。


中国的史学家也很早就意识到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关键地位。

1939年,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唐中期以后有两大变化,一是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南移,二是贵族门第的衰落。由此出现的社会新现象,一是印刷术发达和书院的普遍出现,使学术文化向社会下层沉降.不再仅掌握于贵族之手;二是家族政治瓦解.出现了白衣卿相执政的局面;三是社会阶层之间更加流动消融,以前重家世、重门第的风气不复存在。

1946年,金毓黻在《宋辽金史》中认为,秦汉、隋唐、宋辽金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文化、政治制度的三个大变革时期,而宋代是“古今最剧之变局”。


美籍华裔学者刘子健,则将“唐宋变革”的时间下限定在两宋之交,认为中国文化从开放和具有创新性转向内敛与精细。逐渐失去创造性,终于导致此后近千年中国历史发展的迟滞。


简而言之.唐宋变革期的表现在于:

政治上,由贵族政治转变为皇权独裁政治;

经济上.土地制度由部分国有转变为完全地主私有,部曲制变为佃户制;

文化上,由贵族文化向庶民文化转变,词、曲的普及与时尚乃其典型表征;

思想上,儒学由政治文化学说转而为恪守纲常伦理本位的道德学说;社会风俗上.等级界限被突破。人生理想与价值观念迥异前代。

这一切.不仅构成了宋代社会的全新风貌,而且奠定了其后中国社会的基本文化格局。


[真题解析]谈谈比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看法

[参考答案]

在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所谓“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由于力量微弱,它只是在封建社会内部稀疏地存在着,处于萌芽状态。

学界主流观点认为:

(1)明代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已在某些地方某些手工业中出现,如在苏州丝织业中最为明显。当时出现机户雇佣机工从事生产的情况。机户与机工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显然是一种新的自由雇佣关系。

(2)清代,江南丝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在缓慢地生长。江宁、苏州等地富有的机户,经营着较大的手工业作坊和工场,开设“账房”或“行号”,以从事资本主义的经营。其他行业也存在着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

(1)封建土地所有制造成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的顽强存在,使商品经济很难发展;(2)封建政府多对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地阻碍了工商业及内外贸易的发展;

(3)商业资本多半用于购置土地,很少投诸于手工业生产。


在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所谓“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最早充分论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吕振羽②。他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提出明清之际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939年,毛泽东在著名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从此,这一论断成为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权威性表述。


新中国成立后,从50年代中期讨论《红楼梦》时代背景起,逐渐形成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的热潮,涌现出大量论著。


80年代,在经历“文革”十年沉寂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再次出现兴旺之势。围绕区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明清社会经济结构等问题,发表了许多论文,出版了一些专著③。


特别是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一书,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叙述和分析,是一部对20世纪50~80年代初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总结性著作。这部著作集中反映了我国学者多年来关于此问题研究的学术成果,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具体的实证。以此为标志,学术界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开始明显降温。

②张显清:《近二十年来对国内关于明代社会变迁问题研究状况读书札记》,载《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4期。

③如李文治、经君健、魏金玉著《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傅衣凌著《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分别于1983年、1 985年、1989年问世,成为学术界这个时期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西方关于中国近代化研究的开展,学术界开始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进行反思。作为资本主义萌芽研究集大成者的吴承明,最终放弃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论,认为“在历史研究上,不要提研究资本主义萌芽,与其说资本主义萌芽,不如叫近代化萌芽,即市场经济的萌芽”①。由于在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对“资本主义”的概念始终模糊,各有各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准,在研究中自说白话等②,因而不少学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


李伯重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情结”。他认为,从感情基础来说,这种“资本主义萌芽情结”是一种特定时期中国人民的民族心态的表现,是中国人与西方争平等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体现在史学研究中,就是“别人有,我们也要有”的“争气”心态;其次,从认识基础来说,“资本主义萌芽情结”是~种“单元一直线进化”史观的产物,按照这种史观,世界民族都必须遵循一套共同的道路,也就是说资本主义是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所以中国也必然要经历它。③


王家范认为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死结”,因为“资本主义”一词在“西方早不再用作社会形态的指称”,“资本主义萌芽”一说在中国被灌输且随处应用,误人非浅。


王学典更是把资本主义萌芽看做一个“假问题”,他认为包括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在内的“五朵金花”的纷争产生于浓厚的意识形态话语背景下,在既定话语背景下,这些命题都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些命题背后都有明确的非学术追求”,而今随着话语系统的根本转换和语境的巨大变迁,这些命题本身能否成立早已成为问题,也就是说它已成为“假问题”④

①吴承明:《要重视商品流通在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中的作用》,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

 ②  仲伟民:《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反思》,载《学术界>>2003年第4期。

③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3页。

④  王学典:《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