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近代史学术动态总结(二)

2017-04-26 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一、中国近代史开始于何时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实为明万历九年”(1581年);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史的上限应当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前一种观点是南京大学许苏民提出的,他在检讨20世纪以来海内外对近代史研究的三种模式后,提出“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首要标志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中国近代社会开始其转型过程中,1581年(明万历九年)具有关键性”,因为该年确立了“一条鞭法”。所以,“将晚明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具有意义的万历九年(1581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①。后一种观点是李殿元等提出的。他认为“历史学上公认近代史应当指资本主义时代”,“世界各国近代史的开始,如英法俄美日等,无

不是以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取得成功而作为开始时间的。”“近代史必然以资产阶级作为主体”。因此,中国近代史的上限应当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②

二、鸦片战争前的禁烟问题

传统的观点认为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待鸦片问题的态度上分为弛禁和严禁两派。有的论著指出,弛禁派的主张为外国烟贩以及在鸦片贸易中获利的官吏们所欢迎。严禁与弛禁两种主张的矛盾、分歧暴露了清政府内部在民族危机面前存在着矛盾、分歧,其实质是对鸦片侵略进行坚决抵抗还是妥协投降。③近些年来,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些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清朝统治集团对待禁烟的讨论不存在弛禁派与严禁派之争,而只有禁烟策略上的分歧。④也有学者仍坚持说确有弛禁与严禁之争,1838年

严禁论兴盛于一时,遂有禁烟运动的兴起。①


    三、人物和思想的探讨


龚自珍的思想是属于封建性的还是早期维新思想的先驱,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龚自珍的思想没有超出封建思想的范围。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龚自珍是近代早期改良思想的化身,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奠基者。③

关于魏源的评价,分歧之处也在于魏源的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有学者指出,魏源的思想属于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前身的启蒙思想。④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魏源的“师夷长技”和建立近代工业的主张,都是以保存封建制度为前提的。⑤道光皇帝在鸦片战争中应不应划在投降派之列,史学界争论较为热烈。一种观点认为道光在鸦片战争中基本上是一个投降派。他在英军攻占定海,北迫天津之后,迅速从动摇转向妥协投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道光在鸦片战争中不属于投降派之列。他是战争中“速胜论者”的突出代表,对“亡国论者”琦善等投降派有所抵制和惩治。他不是自觉的卖国之君,而是虚骄误国之主,不能列为投降派。⑥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定海失陷以后,道光并没有迅速地转向妥协投降,而是对英国由主剿转为主抚。此时的“抚”虽是一种退让,具有软弱妥协的一面,但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投降”则完全是不同的概念。⑦


四、太平天国与中国传统文化


有关太平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态度,传统的观点多侧重于摧毁和否定、敌对的一面,但近年来,更多的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王庆成认为早年的洪秀全在太平天国革命初期,曾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儒学,表现为常引用儒学经典,以论证其宗教、社会和伦理思想。⑧崔之清、胡臣

友指出,洪秀全对孔孟儒学的态度经历了推崇一怀疑一否定一推崇的回归历程。一般而言,当他要推翻清朝统治时,对儒学的批判多于继承;当他要自己“开创新朝”时,继承又多于批判。①钟文典认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打的是上帝的旗号,用的是孔夫子的思想,干的是反对封建统治、抵制外国侵略的大事业。②


五、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


关于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至今仍众说纷纭。有学者注意到太平天国政权虽是一个与封建政权有本质区别的农民革命政权,但又是一个过渡性的政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虽然这个政权的封建因素在增长,但是其中资本主义因素或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日益增长,还存在着向资产阶级政权转化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可能性要大于向封建政权转化的可能性,但由于太平天国的失败,两种转化都没有完成。③对此,有学者提出截然不同的看法,认为太平天国没有给农民带来解放,只是换了某种名义把农民仍旧束缚在封建剥削制度之下;太平天国也没有使农民得到政治上的自由,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农民政权。“这样一个标榜空想的平均主义的封建主义加神权主义的专制腐败政权如果统一了中国,难道能比腐败的清王朝好吧?谁好谁坏这要由历史来选择”④。还有学者提出洪秀全等人在定都南京之后的所作所为,表明“他们所营造的天国已经由一个农民政权逐渐转化成一个新式军功贵族政权,而且这个军功贵族政权还算不上一个开明的政权,只

能算是一个吏治腐败较清朝尤甚的劣质政权”⑤。


六、太平天国的历史定位与失败原因


对太平天国的历史定位,近年来争论激烈,“新说”频出。20世纪80年代末曾有人认为太平天国搞的是“神权政治”,退回到中世纪,闹了十几年只是“一个笑话”,没有任何进步意义,只有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才是进

步的。①这一“新论”遭到多数学者否定。有学者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来认识太平天国的地位。经济上,太平天国建国后自耕农增加和永佃制盛行,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政治上,太平天国打乱了清王朝中央集权制,促使湘淮地方实力集团崛起;思想上,太平天国运动对后起的新的政治力量影响深远,孙中山把洪秀全称为“反清第一英雄”,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可以说,没有太平天国失败的悲剧,就没有中华民国的成立”②。


有关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传统的观点认为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走向失败。1991年出版的《太平天国通史》一书对此做出新的解释,认为其主要原因并不是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与镇压,而是太平天国自身的失误和衰落。⑧近年来有的学者指出,太平天国对知识分子缺乏吸引力,是最终败在曾国藩手下的客观社会原因。④还有学者从社会史角度重点探讨太平天国的灾荒问题,认为太平天国辖区连年不断的灾荒,大大加重了太平天国政权所面临的粮食危机,而粮食的匮乏无疑是导致太平军一些战役失利的重要原因,而且严重的瘟疫、雪灾、水灾等灾害也是太平军几次重大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⑤

笔记摘录于: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河南大学出版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