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年历史学考研模拟题(真题)及参考答案(5月16日)

2017-05-16 真题解析 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每日一练


1.简述中国古代都城迁移原因(复旦,陕西师大真题)

总体看来,中国古代都城经过了一个从西向东南迁移又向北移的过程,也即学者们所说的中原期到近海期的一个发展过程。这种移动趋势和中国近4000年来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经济重心的东南迁移、大漠内外的游牧民族活动东移有关。

(1)气候寒冷干燥趋势,对于中高纬度地区影响明显,东南季风对西北带来的温暖湿润的气候减弱,这些地区的大陆性气候增强,恶劣的环境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都城周边自然、社会环境恶化。

(2)都城作为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在一般意义上是相互重合的,宋代以前是这样,宋代以后经济中心的东南迁移自然决定了都城的选址。

(3)特殊的地理环境,大漠内外的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最大,元明清以降,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也开始向东活动,由以前的西北威胁变为华北、东北地区,建造都城在北方也主要是对游牧民族威胁压力的应对。

2.从一战与二战联系角度说说二战爆发的原因。(15南大)

(1)对战败国的掠夺性报复

一战结束后,协约国和其他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形成了战后的“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的苛刻掠夺基础上,以德国为例:

德国疆界缩小,殖民地被瓜分,军备被限制在仅可维持国内秩序和边境巡逻,还要承担大量战争赔款。《凡尔赛和约》签订不久,1920年初,反对裁军的军队在冯·吕特维茨将军的率领下,占领柏林政府区,并拥立东普鲁士的地方长官卡普为总理,此即卡普暴动。在柏林工人罢工的情况下,反叛势力才出逃柏林。但卡普暴动是巴黎和会后德意志人民对凡尔赛体系压迫不满的体现。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打着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幌子,在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扩军备战,逐步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2)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

巴黎和会及其后建立的凡尔赛体系,并没有解决战胜国内部的矛盾。

①意大利

意大利在巴黎和会前的诉求是索取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的大块领土,获得阜姆港,确立自己在亚得里亚海和东地中海的霸权。但在巴黎和会上并未实现,在瓜分德国殖民地时,意大利寸土未得。

本来经济军事实力就不强的意大利在一战后不久即建立了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政权,对外实行扩张政策,力图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建立地中海霸权。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即是一例。

②日本

巴黎和会前,日本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亚太地区。巴黎和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满足了日本部分目标。和会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海军军备竞赛。1922年,华盛顿会议召开,通过《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一方面抑制了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一方面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日本自然是不满于这个体系的束缚的。经济危机期间,日本法西斯上台,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早在《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初,法国元帅福煦就感叹“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重新崛起的德国和对旧体系不满的意、日本要求重新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20世纪30年代初,正如福煦元帅预料的那样,世界已处在战争的边缘。

3简述清代的文化政策(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真题,苏州大学真题

清代借鉴历代优秀文化政策的同时,结合时代及统治需求,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文化管理体系,为文化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1清前期统治者在不弃本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以“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为文化方针,实施了一系列儒学文化政策,保障了清朝政权在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地区统治不辍。在面对多民族多信仰的统治现状时,清朝统治者能够制定灵活的宗教管理政策,井然地将各种宗教归为所用。

2在图书文献的管理方面,清代前期统治者为了取得文化道统上的控制权,将史书的修撰权力掌控在手中,不但如此,清朝统治者还亲自参与经书重释,对经典进行全新诠释,后冠以“御解”等字样刊印传行。

3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控制,清廷通过“多文互译”的方式,将传统典籍译成多种少数民族文字,藉用书籍的传阅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统治思想。

4禁书、毁书与文字狱虽然加强了文化专制,暂时性巩固了统治政权,但其影响更多的体现在禁锢思想,造成学术文化发展泥古不前。

5在文化的管理与交流方面,清廷对其统治内的少数民族实行文化管理政策,通过联姻与改土归流等形式将文化统治延伸到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则实行文化交流政策,本着“怀柔远人”的目的,善待外国使者,与外国友好接触,处处体现礼仪之邦的宽容与大度;

6而当清朝统治者感到这种交流威胁到统治政权时,便毅然决然的采取了禁教闭关政策,甚至不许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最终也使在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脱离了与世界先进文明同步发展的机会。

4.简评斯大林模式(热题)

(一)特点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主要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

(1)共产党领导一切,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绝对控制,以苏共中央取代中央政府职能,管理国家事务;

(2)联盟制也有名无实,少数民族权益无法保障;

(3)民主法制被忽视,限制以致取消党网民主;

(4)总书记个人专权政治模式的建立。干部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权力向苏共的最高领袖个人手中集中,使总书记变成全党的最高领袖和国家的首脑。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特点是:建立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

(1)管理方式上的中央绝对的集中统一管理。最高管理机构是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设各部门的总管理局,以下是各加盟共和国专业部门和各行业的企业。

(2)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下达严格的指令性计划。与指令性计划的特点相关联和相适应,行政命令手段成为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主要管理方法。

(二)教训

①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地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集中于某一部门或某一重大项目。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顺利并提前完成,苏联的工业化和全盘农业集体化顺利完成,以及卫国战争前苏联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军事和军备的全国总动员都足以证明这个体制的高效率。

②但是这种体制违背了党政分工和联邦制原则,过分强调行政命令和计划经济,根本忽视商品价值规律,使中央与地方、企业与个人的关系长期处于极度不正常的状态。

5.论述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甲午战争是远东国际关系上一次重大的事件,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日本和远东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对中国的影响

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利权,给战后中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它不仅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而且使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深渊越陷越深。战争的失败给中国人也极大的刺激,它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战后中国出现了空前的民族救亡高潮。清政府在战后鉴于战争的失败不得不进行了编练新军、整理财政、派遣留学等改革措施;康有为等维新派在甲午战争的影响下发起“公车上书”,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热潮。孙中山则于1894年成立兴中会,发动反清革命。这一切都有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二)对日本的影响

就日本而言,甲午战争中的日胜中败使日本军国主义迅速膨胀起来。日本通过《马关条约》从中国获得诸多得利权,战后的日本利用中国的大量赔款。其中军费二亿两,利息1083万两,还辽赎银3000万两。威海卫守备偿银150万两,共24233万两,折合日元为36408万元,当时日本年财政收入仅八九千万日元,这相当于它4年的财政收入。扩军备战、发展经济。同时,它还积极向中朝两国进行政治和经济侵略。日本很快挤入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成为中朝等国的凶恶敌人。

(三)对远东国际形势的影响

甲午战争不仅关系着中朝日三国,而且使英法俄德等都有参与进去,它们的干涉和调停对战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战前它们为各自利益耸恿日本侵略;战争中又进行调停活动,对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产生影响。条约签订后,俄法德三国出于自身利益又干涉日本退还辽东半岛给中国[国际影响:瓜分狂潮的开始,使日本政界、军产生了强烈的仇俄和复杂情绪,加深了日俄矛盾。他们认为三国干涉还辽是千古未有之奇辱。提出“十年再战”以雪奇耻。]。战争的结果使远东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前,远东国际形势基本的基本结构是,围绕远东霸权,俄国和英国展开激烈争夺;为了侵略朝鲜,并进一步侵略中国,新兴的日本不断向中国挑战。战后,日本迫使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并逐步将朝鲜变为殖民地,中国的传统宗藩体制崩溃。远东的国际政治格局形成为:日本一方面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共同侵害中国;另一方面,日本在英美等国支持下,为独占朝鲜和我国东北的利益同俄国严重对抗。1902年,英国同日签订《日英同盟协定》,从此两结盟在东亚共同对付俄国。日俄对中国东北的争夺终于导致了1904年-1905年年日俄战争的爆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