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灭亡原因的综述(17南大真题)
在经历了东汉末年的动乱以及三国纷争的动荡以后,中国迎来了统一全国的王朝——西晋,但是西晋政权从265年建立并于280年灭东吴一统中国,到316年西晋灭亡,只运行了52年,如果从统一全国算起,到灭亡仅仅是36年时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短命王朝。那么这个一同全国的王朝,为什么会如此短暂呢?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统治集团内部原因① 晋武帝司马炎的局限:晋武帝在平定东吴一统全国以前,他是兢兢业业,勤于政事的,雅好直言,留心纳贤,还带头节约宫廷开支,制止铺张浪费,经济上推行占田制,政治上惩处贪官污吏,军事上练兵讲武,表现出奋发有为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并且出现了“太康之治”。但是后期的晋武帝却一改节俭之风,变得奢华无比,并且带起了这股奢华之风,朝堂中的各个大臣也开始攀比,历史上就有石崇和王恺斗富之说,而晋武帝不止没有制止,反而帮助王恺斗石崇。而且后期的晋武帝耽于女色,疏于政事,将政事交给后父杨俊料理。
② 晋武帝眼光短浅。在传位于谁的问题上,晋武帝有几次想要废除痴傻的太子司马衷,但是他听信妇言,听信小人之言,不仅没有废除太子,反而还为太子取了贾南风为太子妃,并且最终没有废了贾南风,造成了日后的杨党和贾党之争。
③ 皇室内部为了争夺王位,削弱了自身的统治力量。
④ 西晋建立之初实行分封以及宗王出镇,导致中央式微,地方军事武装的崛起,中央无法很好的控制地方,甚至出现了“八王之乱”。魏晋间帝位的更替,是通过宫廷政变来实现的。晋武帝认为,要防止这种事变的重演,就必须培植皇族在地方上的势力,使其成为维护朝廷的可靠力量。因此,武帝在泰始元年即位后,就大封宗室。以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晋书•地理志上》)。
晋继承了两汉的封国制,有王、侯两级。因有西周五等爵制的传说,又定了五等爵。在魏陈留王咸熙元年(公元 264 年)五月庚中复设“五等爵”(《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纪》)。总的说来,晋“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封”,又“有开国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伯、子、男及乡亭、关内、关外等侯之爵”(《通典•职官典•历代王侯封爵》)。
西晋初年,大封同姓王,有二十七王之多。地方都督,都是由皇帝任命的。建立都督制的目的也是为了巩固皇权捍卫统一。但都督坐镇一方,手握一方军政大权,可以成为维护皇权的力量,也可以成为地方割据的势力。晋因惩魏氏孤立之敝而建立的宗室诸侯王的特权,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度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发展,宗室诸侯王恰好成为分割皇权的势力,以致出现了八王之乱。
南方流民的暴动在八王混战期间,各地水利失修,吏治混乱。正在这时,天灾也连年流行,各地大量人口的流亡也开始了。
据史书记载,这时期关中人口有十余万流入汉川(《晋书•李特载记》)。河东、平阳、弘农、上党诸郡人民流入颍川、汝南、南阳、河南的有数万家(《晋书•王弥传》)。益州流民流入荆、湘的也有数万家(《晋书•杜弢传》)。刘琨上疏陈述他在并州目睹人民流亡的情况:“臣自涉州疆,目睹困乏,流民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幼,不绝于路。”(《晋书•刘琨传》)。
流民到新的地方,生活的困难是可以想见的。当地官府和地主阶级,给他们的不是帮助和同情,而是歧视和欺压。如关中流民在四川遇到的是官吏的贪暴,官吏们甚至想“杀流人首领取其资货”(《晋书•李特载记》)。巴蜀流民在荆、湘为旧百姓之所侵苦(《晋书•杜弢传》)。流民没有活路,便起而暴动。
任人唯亲,导致统治集团内部腐败不断加深。西晋沿用了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形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工具,形成了等级性的士族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度的运行使得当时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朝野上下,真正有权利的都是名门望族,而真正有能力的却没有权利,也不能为国家和社会真正的出到力,从人才方面动摇了西晋的统治根基。
贾后专政,动摇了统治根基。公元 290 年,晋武帝死,子惠帝即位。惠帝是一个近乎白痴的庸人,而皇后贾后,却怀有政治野心,并手段毒辣。晋武帝时,外戚贾氏和杨氏都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武帝死后,外戚杨骏和杨太后,父女合谋,掌握了朝廷大权。惠帝无康元年(291),贾后联络楚王司马玮,杀了杨峻及其家属和党羽数千人,命汝南王司马亮与太保卫瓘共录尚书事以辅政;楚王司马玮为卫将军,领北军中侯。北军,是守卫京城的禁军,是军队的精锐和骨干。不久,贾后又以惠帝的手诏,责楚王玮擅杀大臣,杀楚王玮。至此,朝廷权力都落在贾后手里。
在东汉、三国时期便造成了人口的锐减,从公元88年得将近六千万人口降低到公元280年得八百万,而当时的朝鲜半岛的人口就有五百多万,西域的羌、氐族,北方的匈奴等等人口密度都超过中原,如此多的人一拥而入似得南下,五胡十六国的形势在所难免,中原也无实力再抵挡如此多的人的入侵。
当时的西晋比富炫富之风盛行,对金钱无限崇拜,当时南阳的鲁褒就有一首讽刺诗《钱神论》“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钱多者居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
谈玄本是文人雅士的功课。而西晋的很多官僚为了追求所谓的“风度”,整日谈玄论道,故弄玄虚,主要讨论一些脱离实际抽象的东西,甚至极端放纵任性的局面。他们还担任了官职,却仍然玩世不恭,导致政事荒废。玄学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是无过错的。但它影响了政府机构的运转,使得社会风气变为空谈,不务实际之风。这对国家的统治与稳定有着极大的影响。明清之际的顾炎武也认为清谈之风使“国亡于上,教沦于下”,这就是清谈误国。
与西方强大的罗马帝国同期的是中国强大的汉朝。汉末、魏晋时期,往往被今人形容为一个人性觉醒、思想解放的时代。魏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淫乱的时代,士族饮酒服药(五石散等毒品),放浪形骸,尽情享受声色,崇尚空谈和阴柔美,玄学兴起。好男色,“狎昵娈童”成为一种时尚,且公然予以歌咏。美男子潘岳每次乘车出游,女人们不但围追堵截他,还争相向他丢水果,每每满载而归。“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儒家东晋史家干宝《搜神记》卷七:“元康中,贵游子弟相与为散发倮身之饮,对弄婢妾。逆之者伤好,非之者负讥”。干宝评价“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故观阮籍之行,而觉礼教崩弛之所由”。干宝将这些现象与一系列其他怪异等量齐观,视为西晋败亡之兆。
由于当时大旱,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南下,民族大迁徙也冲击了西晋的统治,最后导致了五胡乱华的局面。汉朝以来,就有胡人不断向中原内地迁徙,逐渐盘踞中国北部地区,势力不断壮大。西晋元康九年(299年)江统著《徙戎论》,文中提到“关中之八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在很多地方人口超过汉族。
西晋王朝爆发八王之乱
从公元291年开始到公元306年,共持续16年,各派皇室宗亲和军阀们为了争夺权利,竞相雇佣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军队,大批蛮族部族潮涌般冲入华夏文明的中心中原地带。一方面是淫乱、礼崩乐坏的西晋王朝,一方面是剽悍的胡风。在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从永嘉五年(311年)开始,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少数民族趁机起兵作乱,开始了对汉人社会的大肆杀戮和抢劫,《晋书》记录当时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游牧民族在人口上占有绝对多数。整个中原地区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长达130多年的分裂割据、互相混战的动荡时期,史称“五胡乱华”。
个人观点: 大乱之后的王朝总是短暂的,春秋战国之后的秦国,后来的西晋,隋朝都是如此,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大乱后人口减少,经济萧条,导致人民生活困苦,统治基础薄弱,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八王之乱,农民起义,本是一些可以避免或者说不该如此之快发生的事件。而接下来的外族入侵,更是击碎了西晋政权。若是西晋自身足够强大,不说必胜外族,至少能形成相持之势。所以我的看法是,西晋的短期而亡,不仅仅是自身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大乱后没有明主抚慰百姓,稳定生产的王朝必然遇到的问题。
综合以上所列,西进的灭亡是各种因素综合的作用。我们不可以抛开其他仅仅叙述其中一条,要通过整体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