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整理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2017-06-30 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第二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

一、名词解释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气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这次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新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技术群。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诸多领域。第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如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第三,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成了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生产力,如生物工程这一综合性科学技术的兴起。第四,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进步日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并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科技进步使人类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第四,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科技,提高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科技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对中国而言,既存在机遇,也面临挑战。

 

星球大战计划

美国前总统里根1983年3月23日提出的一项“战略防御倡议”。该倡议要求在20世纪末以前,在空间和地面部署以定向能(激光、粒子束、微波)武器为主、包括攻击卫星和截击导弹的新型反导弹系统,以便在空中拦截和摧毁来袭的弹头。这项计划被西方报刊称为“星球大战”计划。美国设想的反导弹防御系统分为三层:第一线拦截,即在来袭的弹道导弹发射后不久即予以拦截。由432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网,部署在550公里高的轨道上,每颗卫星带有40—50枚常规导弹。第二线拦截,即在来袭的弹道导弹进入大气层之前,由装置在卫星上的激光武器摧毁。第三线拦截,即在第一、二线末被摧毁的“漏网”弹道导弹进入大气层后进行拦截。这种拦截导弹部署在地面。该计划从1985年开始研究,到2005年最后部署完成,估计耗资5000 —8000亿美元。里根的“战略防御倡议”公布后,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应。苏联反对该计划,担心美国在反导弹武器系统上占优势,要求美国停止研制和部署太空武器, 主张通过谈判防止太空军事化。

 

“新边疆”政策

美国总统肯尼迪1960年7月在洛杉矶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中提出的政治口号。是指新的领域和新的挑战。开拓“新边疆”就是要利用美国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去开拓新的领域,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边疆”政策的指导下,美国政府提出了登月方案,增加了对科研和开发的政府投入。与此同时,肯尼迪政府还提出了反经济衰退计划,并且促成国会拨款4亿美元去帮助国内的贫困地区。在住房和城市建设方面,肯尼迪政府也尽力投入资金予以改善。这一系列“新边疆”政策的措施导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大增,推行长期赤字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亦成为肯尼迪政府的经济纲领。

 

伟大社会

1963年约翰逊竞选连任成功。约翰逊政府的国内施政纲领延续了肯尼迪政府的路线,他提出的纲领性口号是建设“伟大的社会”。为了建设“伟大的社会”约翰逊政府不遗余力地促使国会通过了一系列立法,其中包括“经济可能性法”,“阿巴拉契亚地区发展法”,“公共工程与经济法”等。虽然约翰逊政府在教育、解决失业、提高最低工资等方面做了许多事,但是由于约翰逊政府在越南战争中不断升级,国防开支急剧增加,因此解决美国贫困问题的“伟大社会”的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伟大社会”计划,使民主党自罗斯福新政以来所推行的社会改革达到新高潮,集中反映了美国政府在不触动原由社会制度的情况下,借助于国家干预的力量来消除贫困的现象。但是,过度的财政赤字必然会引起恶性的通货膨胀,加上越南战争不断升级,国防开支大增,60年代中后期,美国社会异常动荡。

 

水门事件

1972年6月17日,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等5人,闯入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安装窃听器时,当场被捕。民主党就此事提出诉讼。水门事件使尼克松面对被弹劾或辞职两个选择,最后他宣布辞职,有副总统福特救任总统。水门事件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宪法危机,导致美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到了最低点。

 

七国自由贸易区

欧共体成立后,英国组织了一个“小自由贸易区”以期和欧共体对抗。参加“小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有英国、瑞典、丹麦、挪威、奥地利等七国。这个经济集团内部只在工业产品方面互相减免关税,而不涉及农产品和对外经济政策的协调。但是,战后国际经济格局逼迫英国、丹麦、挪威等国相继想欧共体提出正式申请,这个举动即宣布了七国自由贸易区的解体。

 

里根革命

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在国家战略上提出了“里根主义”,目的是以主动进攻的态势,灵活地在全球展开对前苏联的反击。“里根主义”强调以军备竞赛为手段,以扩军备战将前苏联的经济拖垮,其核心是在任何出现前苏联侵略或前苏联支持的侵略行动的地方进行抵制,力图将前苏联的影响推回到苏联的国土范围之内。

 

公平施政

杜鲁门政府解决战后一系列国内问题的重要举措就是提出“公平施政”纲领。“公平施政”纲领的核心是通过立法保障美国普通公众的经济权利。“公平施政”纲领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最重要的一项立法就是1946年通过的“就业法”。1949年杜鲁门政府便开始着手实施第二阶段的“公平施政”纲领,其内容主要为:废除“塔夫脱-哈特莱法”;提高最低工资额;扩大社会保险,建立医疗保险制度;改善各州的教育状况;建造廉价住房以保障低收入家庭居有其屋;联邦政府在经济上保障农场主有稳定的收入等。杜鲁门政府的第二阶段“公平施政”纲领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麦卡锡主义

1950年2月19日,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州发表演说,扬言他掌握了205名渗入国务院的共产人名单,麦卡锡主义拉开序幕。他肆意煽动反共,制造白色恐怖。后来,麦卡锡主义又把矛头指向艾森豪威尔政府,极大地妨碍了政府内外政策的推行,遭到美国社会各界的反对和抵制。1954年,参议院通过了谴责麦卡锡的决议案,麦卡锡主义从此衰落。麦卡锡主义主要源于美国的全球霸权主义政策,其阴影长期不能消除。

 

旧金山体制

1948年美国实现了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后,加速扶植日本,积极策划对日媾和。1951年9月,美国在旧金山召开了有52个国家参加的对日媾和会议。在美国的强制下,最终有49个国家在和约上签字。不久,美日又签订《安全保障条约》。1952年,又签订了《日美行政协定》和《日台和约》。上述条约和协定,宣告美国对日公开占领结束,开始了美国对日半占领状态的“旧金山体制”。旧金山体制是美国转变对日占领政策的必然产物,使日本置于美国的军事力量保护之下,得以安心地走发展经济的道路。

 

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的简称,它包括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欧共体创立于1957年3月,创始国为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6国。后经4次扩大发展到包括英国等的15个欧洲国家。欧共体的主要组织机构有:欧洲理事会、欧洲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欧洲审计院。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欧共体不段的扩大,欧共体也不断的进行改革。1991年在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正式生效,欧共体正式改名为欧盟,随着欧洲联合的深入发展,欧盟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东方政策

新东方政策是德国总理于1969年提出的目的在于改善联邦德国与苏联、民主德国、东欧其他各国关系的政策。此前联邦德国因实行哈尔斯坦主义造成它与苏联长期对立,并加深了对美国的依赖。新东方政策的出台,反映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它实质上以联邦德国的地位和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德国统一为目标,它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新东方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自主地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这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三环外交

二战后50~60年代英国两党共同奉行的由丘吉尔提出的基本外交政策。“三环”是指是以英美联盟为基础的说英语的国家、英国和欧洲、英国和英联邦。“三环外交”指英国的外交政策要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并以英国为中心,发展外交优势。该政策的目的是希望与法德和解,振兴西欧,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以对抗苏联,以及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由于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三环外交并未能继续贯彻下去,但这种政策的痕迹仍然存在于当代英国外交之中。

 

英美特殊关系

二战后,英国实力下降和帝国瓦解,这是迫使其调整其对外策略的重点。由坚持维护独立大国地位转向追随美国,建立英美的世界霸权。丘吉尔是英美特殊关系的鼓吹者,1946年3月,他在富尔顿演说中建议成立“操英语各族人民的联盟”,他认为这是英联邦和英帝国为一方和美国一方的特殊关系。

 

柏林墙

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修筑于东西柏林之间的一堵围墙,正式建立于1961年8月。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批民主德国公民从东柏林逃往西柏林。东德政府颁布法令,修筑围墙以阻止公民外逃。1961年8月12日,工程技术人员和军队在东西柏林分界处抢修围墙。此后,围墙不断加高加长。至20世纪70年代,该墙高达3米,总长154公里。在战后东西方关系的紧张时期内,柏林墙始终是两大军事集团北约和华约所对峙的前沿阵地。

 

新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吸取非凯恩斯主义某些观点与方法形成的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产生于80年代,其政策主张兴盛于90年代。其代表人物多为美国经济学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但是,却吸收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的观点和“预期到的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的观点。新凯恩斯主义同传统凯恩斯主义相比,已经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他们所主张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全面,也更深入,既考虑需求方面,也考虑供给方面;既考虑长期,又考虑短期;既注重微调政策在短期的作用,又重视结构性政策在长期的效果。可以说,新凯恩斯主义者继承了传统凯恩斯主义者关于国家应该干预经济的基本主张,既吸收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合理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又在吸取80年代以来一些宏观经济实践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体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舒曼计划欧洲煤钢联营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发表了一项带有历史性的声明,即所谓“舒曼计划”。计划提出法国政府的建议:“把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它欧洲国家均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并指出这个步骤将为未来欧洲联邦建立共同的经济基础。据此,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联营条约。舒曼计划促进了法德和解,由此计划而产生的煤钢联营结束了战后欧洲统一运动的舆论准备阶段,成为统一欧洲的第一个实际步骤,从此欧洲统一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特需订货

1950年6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充当了美国侵朝战争的军事基地及补给基地,接受了大量军事物资及后勤服务等特需订货,从1950年至1953年,特需订货约24亿美元,之后两年又增加12亿美元,总计约3亿美元。

 

尼克松主义

1970年,尼克松提出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作为美国全球外交三原则,从而形成了所谓“尼克松主义”。其内容包括: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二、简答题、论述题

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奥秘何在?

(1)国内因素:

A、民主化改革铲除了封建因素残余,为经济腾飞扫清了障碍

B、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十分重视教育事业

C、实行高积累高投资的政策

D、充分发挥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

E、确立贸易立国的思想,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F、建立了高效率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

(2) 外部因素:

A、日本作为战败国,放弃了参战和发动战争的权力,使其每年的军费开支被压缩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以下,政府可以拿出较多资金发展经济

B、美国的扶植与军需订货

C、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

D、国际市场上廉价的原料和燃料

 

 

试分析联邦德国经济奇迹的原因?

1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2、利用外国资本。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增加了联邦德国的工业发展资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3、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战后德国人不能在国际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很短时间里在经济上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4、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的发展走出了冤冤相报的怪圈,并走上了“欧洲自主”的发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国、联邦德国(西德)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至此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它结束了两国争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纠正。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和德国经济的发展。5、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6、进行社会政治改革。战后,德国清除法西斯主义,建立民主化的国家,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形势。7、联邦德国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和他们的辛勤劳动。1950年联邦德国的在校大学生为10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学生,到1970年增加到41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学生。此外,联邦德国还非常重视职工的业余教育,由于教育和训练,联邦德国就业的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联邦德国人民的敬业精神,极大地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腾飞。

 

分析西欧经高速发展的原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较快,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1)第一,以科技为导向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同生产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科技生产一体化,科技已名副其实地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2)第二,在社会生产关系领域进行的调整,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国家政府在国际经济领域里直接出面,在开放市场、保护贸易、协调经济等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

(3)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存程度加深,协调加强,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战后,互为市场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趋向。经济全球化和地区集团化的发展,使发达国家经济依存性加大,相互之间的协调加强,从而缓和了矛盾,促进了发展。

(4)第四,国内外环境稳定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世界和平局面和这些国家内部阶级斗争明显趋向缓和,使得它们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来发展社会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

(5)第五,掠夺第三世界廉价的原材料和燃料,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连西方国家自己也认为,战后第一个20年的经济繁荣是以廉价能源为前提的。

 

尼克松主义的内容及其意义?

尼克松总统制订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加剧,第二世界力量增长、尤其是第三世界崛起,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及国内多种危机进发,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其要点是: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恪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集体安全是美支持其盟友对付国内或核大国的威胁所谋求的一个目标。这一亚洲政策被称为“关岛主义。以后,尼克松在历年的国情咨文中,进而把这一政策延伸为全球政策,以及处理与其盟友全面关系的总方针。1970年他把这个主义归结为美国与其全球盟友之间的“伙伴关系”(包括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并指出,其中心点是,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这个主义是尼克松政府多极均势外交的指南,在其任内,美军退出了越南战场,改善了中美关系,把战略重点转向苏联,从而调整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它是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标志着从杜鲁门主义开始的冷战、遏制政策的结束,成为以后几届政府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当代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背景

1)相对论等科学理论的提出,机械、电子等技术的进步,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二战对新式武器的研究,加速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战后,美国苏联军备竞赛的加剧对科学发展起了刺激作用。

3)二战后,垄断组织为了增强产品的竞争力,重视科学研究和不断开发新产品。

4)二战后,各国普遍重视教育,促进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2)特点

1)学科林立与相互交叉,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经兴起。它对自然界微观与宇宙层次的揭示,导致众多学科的深入,使许多学科结构发生分化,产生新学科。与此同时,学科深度与难度的加大又要求各学科彼此相互借鉴成果,尤其是战后初期“三论”的出现,更促进了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

2)高新技术的群体化趋势,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群体化的形式出现的,并形成多层次的、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的高技术群。

3)科学技术社会化和大科学时代的开始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揭示了技术系统、生命系统与社会间的共同控制规律。

4)科学——技术——生产转化的加速新技术从发明到应运的时间也大为缩短。一系列的发明应运说明科学——技术——生产转换在加速。现代化生产对科技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3)影响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

2)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

 3)对资本主义的影响: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4)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5)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6)对全球问题的影响: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

 

战后日本社会改革及其意义?

日本人民要求民主权利,改善生活处境,同时反法西斯同盟达成一些协议也为日本战后处理确定了基本原则。在此背景下,没过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对占领的日本实行一系列民主改革,以重建和改造战后的日本。日本战后民主改革的内容:

(1)铲除日本军国主义武装力量,审判战犯和进行“整肃”,美国占领日本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便解除了本土和海外的711万日本武装,同时解散了大本营、陆军省、海军省、军需省等军事机构,废除了兵役法,国防保安法等有关军事法令,禁止从事军事科学研究和军事生产。

(2)颁布一系列民主化措施,1945年10月美国占领当局向日本政府发布了关于“自由权”的指令,要求解除对政治、居民、宗教等方面自由的限制,并撤销了“治安维持法”、“治安警察法”等镇压法令,废除了秘密法令等等。

(3)修改宪法,确立了比较纯粹和完整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体制,“天皇是国家的象征”,确定日本为议会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改革教育制度,1945年10月美国占领当局宣布“禁止普及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思想,废除军事教育和学校军事训练”。

(4)解散财阀,禁止垄断。财阀是日本特有的一种以家族为中心,与政府、皇室有密切联系,带有滞后封建性和排他性,并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的垄断资本集团,是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让财阀分散股权,使子公司独立,令财阀家族一律退出财界。

实行农地改革。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土地所有形态和地租形态依然是半封建性质,而改革使地主的土地通过国家的征购卖给农民,使日本农村的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总之,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是一场以国际民主联合和日本人民运动为动力的、大幅度的、比较彻底的反封建、反军国主义、反法西斯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这次改革是在日本战败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改革基本上消除了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及赖以孽蔓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的封建性基础,完成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近代化和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使日本从法西斯军国主义阶段跨入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阶段。这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对于维护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世界和平具有积极意义。

 

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形式及其表现?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早出现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初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已进行了某些干预,并产生了一些国有或半国有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适应战争需要和反危机的应急措施,虽都有所发展,但时起时落很不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成为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社会化与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矛盾的加深,具体表现有:①科技革命推动生产迅速扩大与消费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②部门间相互依赖加深与私人资本相互竞争加剧之间的矛盾;③社会化大生产对社会固定资本投资的巨大需求与私人垄断资本积累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④高科技的研究开发、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⑤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为争夺国际市场、加强国际竞争实力的问题更加突出等等。上述矛盾仅由私人垄断资本根本无法解决,迫使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要凭借国家的力量加以缓解。可见,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在经济生活中取得支配地位,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的必然结果,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调整。(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借助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参与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这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促进作用又有其局限性,并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深化。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对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它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也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固有矛盾和历史局限性

13、简述英国“三环外交”?

二战后50~60年代英国两党共同奉行的由丘吉尔提出的基本外交政策。“三环”是指是以英美联盟为基础的说英语的国家、英国和欧洲、英国和英联邦。“三环外交”指英国的外交政策要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并以英国为中心,发展外交优势。该政策的目的是希望与法德和解,振兴西欧,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以对抗苏联,以及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由于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三环外交并未能继续贯彻下去,但这种政策的痕迹仍然存在于当代英国外交之中。

 

 

16、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原因?

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布雷顿森林体系、马歇尔计划);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美国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干预经济;
延续并发展了罗斯福新政的社会福利政策。

 

17、评西欧主要国家的福利政策?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普通群众的生活,在满足国民基本生活需要;
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等方面;
有利于扩大消费市场,缓和供求矛盾,从而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但现行的社会福利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
高福利导致社会效率不高、活力缺乏;
造成了一些人的劳动积极性不高,劳动效率低下,使很多人陷入了对福利制度的依赖;
普遍存在失业率高、劳动力年龄老化等突出问题;
过高的税收成了企业的沉重包袱,压制了企业活力,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高福利导致国家不堪重负,过高的福利和保障体系,在经济增长减速以后,有的已陷入窘境。

 

20、评述欧洲走向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1)进程:

1)关税同盟:

欧盟是以关税同盟为起点,着手建立共同市场,并向经济与货币联盟这种经济一体化的最高形式发展的。因此,关税同盟是欧洲联盟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欧盟于1968年7月1日完成了罗马条约赋予的取消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限制和关税以及统一各国对外关税税率的任务,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半建成了关税同盟。但是,欧盟成员国之间虽然取消了所有关税并建立了统一的共同海关税则,但在较长时间内成员国之间的海关手续和许多无形的壁垒仍阻碍着商品的自由流通。1994年1月1日欧盟颁布了新的海关法,简化了海关程序和手续,统一了海关规则。

2)统一大市场

1985年6月米兰首脑会议期间,欧委会正式提出了关于建设内部统一大市场的白皮书,其中列举了300项具体措施(最后定为282项),提出要在欧共体内部建立“无国界”

的统一大市场,真正实行人员、商品、资本、服务的自由流通。

3)签订协议为了进一步消除人员自由流动方面的障碍,1985年6月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5国在卢森堡与法国和德国交界的小镇申根签署了关于人员自由流通的协议,简称《申根协议》,意大利(1990年11月27日)、西班牙和葡萄牙(1991年11月18日)、希腊(1992年11月6日)、奥地利(1995年4月21日)也先后加入。1995年3月26日,申根协议首先在法、德、荷、比、卢、葡、西7国生效,7国人员及其他欧盟国家的人员均可在7国间自由来往,第三国人员只要取得一国的申根签证,也可在签证有效期内在7国之间自由通行。意大利和奥地利分别于1997年10月和12月开始执行申根协议,从1998年3月31日起,意大利和奥地利也都取消了与申根国家之间的所有边境检查,2000年-月-日希腊也开始执行申根协议。1996年12月,丹麦、芬兰和瑞典签署了同意加入申根协议的议定书。英国和爱尔兰目前尚未加入申根协议。1997年10月签署的《阿约》将申根协议所取得的成果纳入一体化。1999年5月1日《阿约》生效,申根协议秘书处被正式并入欧盟理事会秘书处。

(2)意义:(西欧一体化的影响?)

 1)经济上: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2)政治上: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中的影响了,强化了世界多样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图谋。

3)文化上: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盟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4)社会环境:欧洲一体化无论在观念,还是行为方式上对其中国家人民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这也是很多民众始终不愿承认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依然保持着人类永久的原始的国家观念,在面对欧洲一体化时,他们找不到寄托,找不到归宿,早不到认同感。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相信在打破原有国家观念的同时,欧洲会建立新的“国家”观念,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这种观念,而逐渐在文化上走向统一。

5)安全上:强化了欧洲各国经济联系,使欧洲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总体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可能同时也可能增加了各国经济的风险。

 

简述战后英国实行国有化改革的原因和影响。

A、原因:

⑴从英国经济发展的进程来看,进入20世纪,英国经济出现了严重问题,资产阶级深感有必要对社会经济结构进行某种改革,改变单一的资本主义私人经济形式。二战前,英国政府就已经建立了个别国有企业,为战后工党政府实施国有化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⑵从战后英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看,正处于衰退中的英国,不能单靠私人资本进行经济与技术改革,资产阶级欢迎国家直接参预经济与技术改革并进而实施国有化政策;

⑶从国有化政策的实施过程来看,政府采用补偿的办法,以高于市价的政府债券换取企业股票,企业主从中得到不少好处。同时,政府让大批企业董事、经理继续在原企业内任职,并保持原企业内部工人就业的稳定,使工人的利益也得到保障。

B、国有化的影响:

实施国有化之后,英国经济逐渐走出了困境,出现了较长时期的低速稳定增长。同时,也促进了战后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降低了企业成本,从而增强了英国商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过,国有化也使英国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随着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列举战后美国总统沿袭?

答:  哈里·杜鲁门: 1945-1953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1953-1961    约翰·肯尼迪: 1961-1963    林顿·约翰逊: 1963-1969    理查德·尼克松:1969-1974    杰拉尔德·福特: 1974-1977    小詹姆斯·卡特: 1977-1981    罗纳德·里根 :1981-1989    乔治·布什: 1989-1993    比尔·克林顿 : 1993-2001    乔治·W·布什: 2001-2009    奥巴马2009—2017.。。。



 更多精华资料,点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