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推荐︱《翻译史论丛》第1辑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北外学术期刊”
翻译史论丛
编者的话 | 张旭
《翻译史论丛》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广西民族大学中国翻译文献整理研究中心承办,并得到广西民族大学的大力支持。
本刊欢迎以下领域具有独到见解的理论性、实证性和综述性论文投稿:翻译史研究理论、策略与方法,翻译史研究的历史学视角,翻译史书写的原则与方法,翻译史研究的国际话语体系构建等,以及介绍相关学科最新动态的新书评介、名家访谈等。
在第一辑即将付梓之际,主编向在第一辑组稿、编校和出版过程中付出辛勤劳动的诸多同仁致以真挚谢忱,诚邀广大学者投稿,也欢迎读者批评和建言。
目
录
摘
要
01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民国时期李达的马克思主义翻译活动寻踪
【作者】张旭
【关键词】李达;马克思主义;赞助;意识形态;接受
本文尝试在现代翻译理论的观照下,以湘人李达(1890—1966)为个案,追寻他早年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踪迹。文章重点讨论作为翻译家和赞助人的他所发挥的作用,讨论他的翻译策略,及其译作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02
微观史与 20 世纪中国文学自译
【作者】段峰
【关键词】微观史;文学自译;语际书写;文化建构
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学翻译活动,文学自译具备了微观史所具有的“小事件大意义”特征,其边缘性叙述与主流的宏大叙事形成张力,扩撑出有价值的研究空间。本文以 20 世纪中国文学自译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微观史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文学自译者在自译活动中所展现的语际书写(基于中国文化的他语写作和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和文化构建(中国文化传播和在他语文化中的影响和接受度)为观察切入点,提出 20 世纪中国文学自译史的书写可能性和原则。
03
《法句经·序》——
中国翻译学术史的滥觞
【作者】黄立波
【关键词】《法句经·序》;佛经翻译;翻译学术史
通常认为,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记载的讨论翻译的文字。从文本所涉及的论题看,当时的译经师已对许多翻译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不仅包括对佛经翻译时期总体翻译策略的集中讨论,即译文 应当重“质”还是重“文”的核心问题,还涉及《法句经》源文本的由来、版本、体裁、成文方式,以及对既有《法句经》汉译情况的综述。本文认为《法句经·序》是我国自佛经翻译以来传统翻译理论的母题来源。本研究提出翻译学术史研究是翻译史研究的分支,并将《法句经·序》视为中国翻译学术史的滥觞。
04
安乐哲中国典籍英译的价值:
一个翻译史的视角
【作者】李伟荣
【关键词】安乐哲;中国典籍英译;历时研究;共时研究
安乐哲(1945- )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作 为 享 誉 中 外 的 著 名 中 国 哲 学 研 究 学 者, 安 乐 哲(Roger T. Ames)(1947—)在中国典籍英译领域成就显赫。通过历时和共时两个向度的比较,可以发现,安乐哲中国典籍英译之所以在中外享有盛誉,其原因主要在于他在东亚的游学经历,他与汉学家如葛瑞汉(Augus. C. Granham)的学术往还,他与国际著名学者如刘殿爵、郝大维和罗思文等的深度合作, 以及他在翻译中国典籍时所采用的过程哲学方法。尤其后三者,是迥异于其他译者的。通过研究安乐哲的中国典籍翻译,可以明显找到一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以资借鉴。
05
“信、达、雅”与中文《圣经》新译
【作者】任东升
【关键词】“信、达、雅”;《圣经》汉译;关联;汉语基督教话语
本文追溯《圣经》翻译的理论探索历程,探讨源自于中国文论的“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之于当代《圣经》新译的指导价值及其对汉语基督教话语更新的启示意义。“信”,类似于西方译论中的“忠实”(faithfulness;fifidelity),是基于“神的话语”(Word of God)彼岸性质的《圣经》文本统一性;“ 达”,类似于西方译论中《圣经》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动态对 等”(dynamic equivalence),是基督教对于《圣经》译本“大使命”(Great Mission)的传播学需求;“ 雅”,类似于马礼逊所谓的elegance,是基于 “人言”(Manʼs language)性质的《圣经》文本多样性的经典化追求。“信、达、雅”承载的语言审美意义和文化心理是《圣经》译者通过《圣经》新译而追求符合中国文化语境的汉语基督教话语的重要动力。
06
西方《圣经》翻译思想的衍变
——从斐洛到路德
【作者】蓝红军
【关键词】《圣经》;西方;翻译思想;衍变
图片来源:凤凰网
《圣经》翻译史就是西方文明和文化传播史的一个侧面,人们对《圣经》翻译的理性认识是人类翻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斐洛·尤迪厄斯 (Philo Judeaus)、奥古斯丁(Augustine)、哲罗姆(Jerome),到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西方早期《圣经》翻译经历了数个里程碑式的阶段,产生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译本,也经历了数次重要的翻译思想转变:从最早的专注《圣经》文本,强调上帝的感召,到关注《圣经》翻译作为与文学翻译相对的存在,再到认识《圣经》翻译的宗教功能与文学功能的 共存。古代西方《圣经》翻译思想呈现出了宗教世俗化的萌芽,发生了由忠于上帝转向服务信徒、由专注宗教伦理传播转向兼顾审美需求的变化。
07
明清之际西药译介传入中国考
【作者】王银泉
【关键词】明末清初;耶稣会士;西方医学;吸毒石
明末清初来华的西方耶稣会士译介了大量西方科学技术著作,其中包括介绍西方医学知识的译著。但是迄今为止,由南怀仁翻译的西方药学著作《吸毒石原由用法》在相关研究中鲜有提及。本文依据大量最新文献,对 吸毒石这一西药传入中国之过程进行了考证。
08
沙博理的中国文学英译成就考
【作者】刘红华 张冬梅
【关键词】沙博理;翻译成就;中国当代文学;《水浒传》
沙博理译《水浒传》
图片来源:豆瓣读书
美裔中国籍译者沙博理在其 50 余年的翻译生涯中翻译和编译中国文学作品 203 部,为中国文学的英译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通过梳理西德尼·沙博理(Sidney Shapiro,1915—2014)的主要翻译和编译活动,以真实数据呈现其部分译作被再版、馆藏、收录等情况,以考察沙博理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国古代犹太人研究成果及中国古代刑法英译等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客观评价其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所做的贡献,展现沙博理研究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意义。
09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当代文学的编译及特点
【作者】张曼
【关键词】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台湾;当代文学;译者认同;编译特点
中国台湾地区当代文学的编译始于1960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共编译、出版15本选集,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英译台湾地区当代文学专辑, 一类是在英译的中国文学选集中辑入了台湾地区当代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因编译者的认知差异而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是以服务于读者为主;第二是编译者通过编译彰显其诗学观、审美和欣赏趣味;第三是双语作者通过编译出版自己的诗集或小说集试验文学的“公共性”;第四是编 译者在迎合读者与彰显文化国家主体性之间平衡。总之,这一时期编译并出版的中国台湾地区当代文学及文选,因其多元化特点消除了英译中国当代文学在美国只是社会学附庸的偏见。
10
英美现代诗在中国香港的书写 ——以马朗在《文艺新潮》的诗歌译介为考察中心
【作者】李茜 李德超
【关键词】马朗;《文艺新潮》;诗歌翻译;现代主义
近年来,《文艺新潮》的翻译已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讨,但相关研究多侧重于宏观论述,对译文的挖掘相对较少。本文从文本出发,以格律及意象的翻译为视角,对马朗在《文艺新潮》“英美现代诗特辑”中的 译介进行考察分析。研究发现,从整体来看,译诗所再现的英美现代诗是不受格律束缚、注重诗歌形式实验的自由诗,而意象在一定程度上与原诗产生偏离,原因是其不仅受到译者诗学观的影响,也与目的语的文化系统以及译者所处的历史语境有着紧密的关系。
11
“跨学科视野——第五届全国翻译史研究高层论坛” 会议综述
【作者】姜学龙
【关键词】跨学科视野;翻译史研究;会议综述
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承办的“跨学科视野——第五届全国翻译史研究高层论坛”于2019年9月21—22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国内外60余所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会议就翻译史的跨学科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此次会议是一次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学术盛会。
点击在看推荐《翻译史论丛》
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