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英译中国文学作品用作美国高校教材的现象渐受学界关注,国内部分有关中国文学英译或海外传播研究的论著中简略论及英译中国文学选集作为美国高校教材的编写(翻译)或选用情况。美国高校从事中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汉学家或学者是英语世界中国文学选集的重要编(译)者群体,其所编写(翻译)的中国文学选集也是海外高校教材选择青睐的对象,他们是中国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积极推动者。正如马会娟指出,由英语国家学术界特别是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发起并翻译,且多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型翻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主要译介模式之一,“翻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教学需要,或者对中国某个作家或作品的特别喜爱”(2013:65)。实际上,美国高校一些从事中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汉学家或学者编写(翻译)中国文学选集的目的即是用于教学,比如,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华裔教授蔡宗齐出于教学需要,编写并出版了《如何读中国诗歌:导读选集》(How to Read Chinese Poetry: A Guided Anthology)等中国古典诗歌选集,这些选集被不少大学用作教材,推动了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王庆环,2014);哈佛大学宇文所安 (Stephen Owen)教授主编并翻译的《中国文学选集:从先秦到1911》(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s to 1911)原本即是为美国大学本科生而编译的(刘宛如& Huang,2018)。显然,这些专门为课程教学而 编(译)的中国文学选集一方面表征着中国文学在海外高校精英阶层的接受,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中国文学在海外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曾任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的华裔学者王际真翻译出版了《阿Q及其他:鲁迅小说选集》(Ah Q and Others: Selected Stories of Lusin)、《中国传统故事集》 (Traditional Chinese Tales)、《当代中国小说选》(Contemporary Chinese Stories)、《中国战时小说》(Stories of China at War)等系列文学选集,其中《当代中国小说选》一度成为美国学生学习中国文学的权威教材(李刚, 2014),《中国传统故事集》特别有助于美国大学的中国文学教学(夏志清, 2011)。冷卫国(2016)对美国华盛顿大学东亚系“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及其教材选用的考察发现,该校汉学家康达维(David R. Knechtges)教授在中国文学教学中以其翻译并自编的中国文学教材为主,辅之以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编译的《中国文学选集:从先秦到1911》。上述研究表明,美国高校从事中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汉学家或学者出于教学目的而进行的中国文学选集编译实践或在教学中对已出版英译中国文学选集的选用,推动了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 美国一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译中国文学选集多是为了学术研究或高校教学,比如,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作品系列即是为了满足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华慧,2009)。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曾推出四部中国现代文学选本作为中国文学专业的参考教材,它们分别是1971 年夏志清编选的《20 世纪中国小说选》(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Stories)、 1981 年刘绍铭、夏志清和李欧梵编选的《现代中国中短篇小说选》(1919—1949)(Modern Chinese Stories and Novels: 1919—1949)、 1995年刘绍铭和葛浩文编选的《哥伦比亚现代中国文学选集》(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和2007年推出的该选集的第二版。这些选集为海外中国文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李刚,2014)。李刚、谢燕红(2016)指出,刘绍铭和葛浩文编选的《哥伦比亚现代中国文学选集》是目前美国高校进行中国文学教学使用最广泛的典范教材,在西方普通读者特别是大学生读者中的影响不可低估,其意义不仅在于向西方读者推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作为大学教材体现出西方知识阶层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和态度。显然,由美国汉学家或学者编写(翻译)并由各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选集多是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教材读本(尽管作为教材不是其唯一目的)。这种教材化中国文学选集的编写(翻译)、出版及其在教学中的选用推动了中国文学在海外大学生群体中的有效传播。 有关英译中国文学选集在美国高校的教材化问题也散见于国外学者的有关论著中。曾任教于美国多所大学的著名华裔学者李欧梵教授(Lee, 1985)在对中国当代文学英译的回顾中指出,1976年以后一些英译中国文学选本为美国的本科课程教学提供了充足的资料,如许芥昱和丁望编选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Litera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林培瑞(Perry Link)编选的《顽固的野草:“文革”后流行及争议性的中国文学》(Stubborn Weeds: Popular and Controversial Chinese Literature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等。美国本土汉学家编(译)的中国文学选集因具有相当的权威性而更易被选作高校教材,比如,任教于美国圣·劳伦斯大学的华裔学者张振军指出,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美国本科教学中最为流行的三种英文版中国文学选集(教材)分别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白之 (Cyril Birch)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选集:从远古到14世纪》(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Early Times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宾夕法尼亚大学梅维恒(Victor Mair)教授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传统文学简编》(The Shorter Columbia Ant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和哈佛大学教授宇文所安主编并翻译的《中国文学选集:从先秦到1911》。限于研究范围和重点,上述有关英译中国文学选集被用作美国高校教材的讨论大多不够深入,但对我们从教材选用的视角探讨中国文学的海外接受与传播具有线索价值和启示意义。
2.2
中国文学译作单行本或节译本的教材化传播
除了英译选集类教材,部分研究还论及一些典籍和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英译本或节译本被选作美国高校中国文学课程教材的问题。管兴忠(2016) 指出,王际真翻译出版的《红楼梦》节译本至今依然被美国不少高校选作重要的辅助读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中文部负责人何剑叶(2017)指出,纽约大学教授罗慕士(Moss Robert)在20世纪70年代翻译出版了《三国演义》的节译本并用于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材料走进美国高校课堂的还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英译单行本或节译本,体现出美国高校中国文学教学材料选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比如,葛文峰(2016)指出,香港《译丛》(Renditions)杂志中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译作入选 美国高校的中国当代文学教材,甚至入编《哥伦比亚现代中国文学选集》(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这类权威文选;《译丛》中的朦胧诗、王安忆的小说等多次被节选编入美国高校的中国文学教程,以教学资料的方式,走进美国大学生群体的阅读视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汉学家安德鲁·琼斯(Andrew F. Jones)称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本作为读本集中出现在中国文学课程中,比如,他1996 年翻译出版的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On the Road at Eighteen)便被俄亥俄州立大学和俄克拉何马大学选为文学课素材(朱振武,2017)。一部英译中国文学选 集的编写(翻译)出版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往往需要数年之久方能完成,且在篇目选择上难免挂一漏万,而文学作品的创作及其译本则是在不断推陈出新的。为了弥补英译选集的不足,海外高校中国文学教授选择译作单行本或节译本作为辅助教学材料的情况应该不在少数,这类教材的选用有助于中国文学在海外得到更为全面或及时的传播。然而,目前学界对此类教材选用的关注显然不足,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领域。
2.3
英译中国文学的教材化传播影响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翻译学界在有关中国文学英译及海外传播的讨论中特别强调了英译中国文学选集作为美国高校教材的传播影响。江帆(2011)在考察柳无忌编选的《中国文学概论》(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Literature) 等文学教材对《红楼梦》译本的选择时指出,20 世纪60 年代英语世界出现的几种中国文学教材如《中国文学概论》、黎明(Lai Ming)编选的《中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和白之编选的《中国文学选集:从远古到14世纪》等影响深远,《中国文学概论》作为北美长期广泛使用的文学教材影响了众多的专业读者。李红绿、赵娟(2017)的研究发现,美国著名汉学家华兹生(Burton Watson)于1971年翻译出版的《中国抒情诗:从2 世纪到12 世纪诗选》(Chinese Lyricism: Shih Poetry from the Second to the Twelfth Century)作为美国本科生教育使用的教材,并在哥伦比亚大学东方人文项目中用作文献资料,在美国影响力较大。美国教育机构将他同年出版的《中国赋:汉魏六朝时期赋体诗》(Chinese Rhymed Prose: Poems in the Fu Form from the Han and Six Dynasty Periods)作为本科生通识教育教材,彰显了华兹生在传播中国文学与文化方面所做的贡献。叶秀娟、马会娟(2017)对1949—1978 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美国的译介研究发现,本阶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主要是以文学选本的形式为美国本科的亚洲地区通识教育编译的教材,英译选本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的重构;白之编译的《中国文学选集:从远古到14 世纪》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各大学教授东亚文学和中国文学的权威教材,影响深远。部分研究强调了一些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因被选入选集作为教材而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王建开指出,由汉学家翻译并入选《诺顿》等各种文学选集作为教材是中国诗歌走向西方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并成为域外经典的重要环节,比如,华兹生英译的不少中国文学作品被收入《诺顿世界文学选集》(The 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Literature)和《贝德福德世界文学选集》(The Bedford Anthology of World Literature),“这两部选集主要用作大学教材尤其是欧美大学的课堂教材……这种方式是作品经典化的一个重要途径”(2016:6),这类教材对中国诗歌在海外的经典化起到了更大的作用。葛文峰指出,美国汉学家傅恩(Lois Fusek)翻译的《花间集》(Among the Flowers)中的多首译作入选汉学家梅维恒编著的《哥伦比亚中国传统文学简编》和蔡宗齐编选的《汉诗阅读:指南选集》等中国文学读本,“进入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扩大了《花间集》译本的读者群体,影响力持续提升”(2017:131)。以上研究突显了英译中国文学作为美国高校教材的传播影响,为教材视角下的英译中国文学海外接受与传播研究奠定了基础。
英译中国文学作为海外高校教材的选用消费实践持续不断,面向海外中国文学教学的教材编写(翻译)推陈出新,并呈现中外学者合作编写 (翻译)的趋势,如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主编的《现代中国新文学史》(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于2017年出版(沈河西,2017), 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蔡宗齐教授与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合编的系列中国古典文学教材丛书于2018 年开始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并将进入美国主流高校使用(陈圆圆,2018)。同时,作为21 世纪世界文学史新建构的重要实践话语,美国的“世界文学经典选本”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即中国文学文本以前所未有的数量和比例与西方文学经典合编在西方 主要的文选之中(方汉文,2017)。显然,英语国家高校对英译中国文学教材的需求前景广阔,而中国文学作为教材的编写(翻译)与选用实践会极大地推动其在海外的经典化和有效传播,其“从精英到大众”的传播影响也将更具可持续性,因而,中国文学在海外的教材化传播研究将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未来研究可在对美国高校的中国文学课程,尤其是可作为通识教育的中国文学课程的设置和教材选用状况、学习者规模、大学生读者的接受等方面进行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英译中国文学在美国高校的教材化传播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