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概览:《外国文学》(2022年第5期)目录及其摘要



主编:金莉 

副主编:姜红 马海良

ISSN号:1002-5529

CN11-1248/I 


01

本期目录

02

本期摘要


评论

试论勒克莱齐奥的《物质的迷狂》和《非洲人》的生态意识

史忠义

关键词:勒克莱齐奥、《物质的迷狂》、《非洲人》 环保意识、生态批评、寓意 


内容提要:批评界对勒克莱齐奥的《流浪的星星》的环境意识有所涉猎,那是对作品的战争书写和流浪书写的理解和褒扬。本文从若干维度,有时甚至从比较生态批 评的维度,分析勒克莱齐奥早期的作品《物质的迷狂》和中年时期的作品《非洲人》,以期与读者一起,深化对勒克莱齐奥生态意识的理解。勒克莱齐奥作品的显著特点是寓意的普遍性。  


马尔罗《西方的诱惑》中的危机与启示

车  琳

关键词:马尔罗、《西方的诱惑》、危机、荒诞、文明互鉴 


内容提要: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在其早期书信体作品《西方的诱惑》中以一个法国青年和一个中国青年的交互视角对东西方文化和思想进行双向审视和批判,以 他者为镜像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检视,表达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知识分子的文明危机意识。马尔罗以写作、艺术和行动作为摆脱个体危机的方式,同时尝试在东方传统思想中探求解决西方人信仰危机的方法,从而启示同样处于百年未有之世界变局中的今人以对话超越对立、以交流互鉴抑制文明冲突。


杜拉斯:在报纸上写作

黄  荭

关键词:杜拉斯、新闻写作、《外面的世界 I、II》、《80 年夏》 


内容提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杜拉斯在法国多家知名报纸杂志上断断续续从事了三十多年的非典型新闻写作。这种针对外面世界的即时写作,一方面继承了法国知识界用文学介入现实的传统,另一方面女作家对底层、罪案、司法公正的关注和个性化解读带有强烈的情感和道德倾向,使杜拉斯的新闻报道、访谈、人物特写和评论充满了颠覆性和独创性,也为她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灵感和形式,打破了体裁的界限,成为了联系现实和想象的神奇纽带。 



暗流与管涌 ——论萨洛特的对白式戏剧

罗  湉

关键词:萨洛特、戏剧、对白、预对白、潜对话 


内容提要:萨洛特是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也是优秀的戏剧家。她在小说创作中重视“对白”对潜意识心理的揭示作用,并逐渐将文学实验拓展至戏剧领域,形成独具风格的“对白式”戏剧。她的剧本刻意淡化人物性格、行动等传统戏剧因素,专注于日常对话与潜对话之间的动态关系,强调内心活动的隐秘性与流动性。在她笔下,对 白既是内心戏的外延,也是内心戏的催化剂。人物在话语的碰撞中保持高度敏感,日常谈话隐含充沛的戏剧张力;观众则在话语的引导下潜入最幽暗的内心世界,窥见难以捕捉的心理现实。


“无意义”在尤奈斯库戏剧中的批判意义

李佳颖

关键词:无意义、尤奈斯库、荒诞派戏剧、语言的悲剧


内容提要:“无意义”语言以自由而非理性的孩童视角为起点,通过对既定意义的逃离和否定,揭示和批判基于理性的人类现实。作为反叛力量的“无意义”在法国“荒诞派”剧作家欧仁·尤奈斯库20世纪50年代的反现实主义戏剧中尤为突出。作家在对白中通过模仿和颠覆教条、口号、常识、套话等不同形式的陈词滥调,一方面放大了 它们的机械与滑稽,嘲讽了其背后的权威和盲从;另一方面构建了以词语间内在联系取代语意逻辑的“反语言”,发展了“无意义”在中世纪口语文学中的传统形式。在喜 剧性的外表之下,“无意义”实则是作者呈现“语言的悲剧”的途径,也是他挽救语言、 解放思想的尝试。 


从对照到同一:论雨果的怪诞与崇高

贵雪佼

关键词:雨果、怪诞、崇高、对照美学、《克伦威尔序》 


内容提要:本文从《克伦威尔序》切入,结合雨果不同时期的诗歌、叙事作品及理论性文章,考察崇高与怪诞这对概念在作家文本中的存在方式,阐明二者之间的对照关系并不仅限于严肃与诙谐的艺术风格对比,而是表现为不同形式,并在道德、政治、宗教、哲学等多个维度产生意义。在雨果的中后期作品中,怪诞极少被论及,逐渐让位于崇高。这一变化看似标志着某种思想转变,实则隐藏着一种必然性和连贯性,彰显出两个概念之间潜在的动态关联:作家尝试以不同方式来表述思想,怪诞与崇高也从 对照走向同一,在意义的滑动之中勾勒出一幅独特的想象与思维图景。 


后人类幸福 ——维勒贝克《一个岛的可能性》中的生命伦理问题

张  璐

关键词:维勒贝克、《一个岛的可能性》、后人类 幸福、生命伦理辩论、生物技术


内容提要:伴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的生命伦理问题不仅引发了科技哲学领域的激烈争辩,也影响着一些西方作家的文学创作。法国作家维勒贝克的小说 《一个岛的可能性》围绕“增强技术能否给人类带来幸福”这个生命伦理辩论中的核心议题展开想象,将哲学论辩寓言化,用文学的方式既反映又拓展了生命伦理辩论关于幸福的探讨。在维勒贝克的推演想象中,技术赋予的后人类幸福以操纵身体为基础,以趋利避害为手段,其追求幸福的最终目标终究是难以实现的。作家在反讽后人类幸福观念的同时,也将生物技术发展的终极目的置入社会文化语境进行反思,批判了当代消费文化和技术决定论对新兴技术发展的控制。  


伦理

无意识:从弗洛伊德到拉康

马元龙

关键词:无意识、隐喻、换喻、能指


内容提要:在精神分析学的众多概念中,无意识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自弗洛伊德之后,不同的精神分析学家对无意识有不同的理解。然而就无意识这个概念而言,最为重要的两个人物就是弗洛伊德和拉康。弗洛伊德虽然曾经提出过三种认识无意识的观点:地形学的、动力学的、经济学的,但他最终未能揭示无意识的性质。借助现代语言学的启发,拉康为无意识提供了一种语言学的解释:无意识就是大他者的话语。拉康不仅不认为这个解释与弗洛伊德对立,而且有力地证明了语言学的观点早就以实践形态存在于弗洛伊德的文本中。


诗人、超灵与“解救万物的诸神”

 ——爱默生论莎士比亚及其内在悖论

冯  伟

关键词:爱默生、莎士比亚、诗人、超灵 


内容提要:19世纪美国思想家爱默生对莎士比亚的持续关注,既不是出于猎奇或盲目崇拜心理,也不是纯粹文学批评意义上的作家作品研究,而是为了阐述和建构其超验主义哲学体系,归根结底是一种哲学和意识形态话语,并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在爱默生评论和建构莎士比亚形象过程中有两大关键问题:一个是探究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的奥秘,另一个则是其如何让每个美国读者都成为莎士比亚的雄心。此两种情怀无不与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哲学立场息息相关。


西方文论关键词:技艺

刘  晖

关键词:无意识、隐喻、换喻、能指


内容提要: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定义,“技艺”包含素养、规则、制作和行动四种意义。由于兼容理性与非理性,在西方美学发展过程中,技艺的含义常常以其同义词的变相形式不断发生对抗。在文艺理论方面,技艺成为规则与素养、制作与创造、执行与做、机械论与有机论、理论与实践的斗争地点;在接受美学方面,技艺体现着艺术制作与鉴赏、天才与趣味、想象力与判断力、做与重做、创造与接受的互动。从法国17世纪到20世纪90年代,布瓦洛、圣伯夫、朗松、布尔迪厄等理论家利用“技艺”遗产,力图将技艺从诗学制作整合为美学的、伦理的和政治的生成模式,使之成为社会历史诗学、实践美学乃至科学认识论的基石。 


西方文论关键词:朋克小说

霍盛亚

关键词:赛博朋克小说、蒸汽朋克小说、生物朋克小说、丝绸朋克小说 


内容提要:朋克小说是西方当代文学最重要的文类之一。20世纪末兴起的朋克文化在与网络、蒸汽、基因和古代丝绸技术文化结合后分别产生了赛博、蒸汽、生物和丝绸朋克推想小说。本文在对这四种主要朋克小说文类生成与转换的历史梳理基础上,研究了它们各自的文类特征,并对朋克小说的技术推想小说的本质和当代技术神话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对朋克小说的相关研究已成为更为宏大的技术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当代技术及技术文化的批评与反思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化研究

俄国小说中的战争

王  炎

关键词:无意识、隐喻、换喻、能指


内容提要:透过卢卡奇分析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理论框架,比较《战争与和平》与《静静的顿河》再现历史的不同风格,剖析托尔斯泰的全景历史现实主义,以及肖洛霍夫存在论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比较两部巨著再现实现风格的不同,分析俄国长篇小说现实主义观念的演变,从中折射了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历史的变迁,以及俄国文学巨匠在不同的语境中追求历史真实的不同哲学观。


创伤、失语及隐秘的女性主义 

——门罗的《荨麻》与改写的《格林童话》

周  怡

关键词:无意识、隐喻、换喻、能指


内容提要: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推动了当代《格林童话》的改写热潮,而艾丽斯·门罗的短篇小说《荨麻》亦是源自同一女性主义的童话改写传统。门罗的童话改写,是在表面截然不同的情节、人物、时代背景的演绎中,通过某一“暗线”,找到其中的 “基本的相似点”与“联接口”,从而探究隐秘于其中的权力机制。通过荨麻/爱情、充饥生存/精神寄托、刺痛/创伤、隐秘/失语等一系列的“联结口”,门罗构建出当代女性具有共性的成长体验,展现出历史进程中不断成长与增强的现代女性的自我觉醒。


论《荒原》中的阶级导向优生学观点

黄  强

关键词:艾略特、《荒原》、优生学、阶级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荒原》中的优生学主题,结合艾略特在其诗歌、散文作品中关于人口和阶级问题的描写和论述,认为《荒原》通过描写具有不同阶级背景人物的生育问题,不仅反映了20世纪初英国社会中的人口发展问题、特别是各阶层具有差异性的生育率情况,而且还关注甚至试图参与当时英国优生学家群体关于优生学的讨论,而其在该议题上所持的观点具有较为明显的阶级导向特点。


《亚瑟王之死》与英国中世纪的司法制度

张素雪

关键词:《亚瑟王之死》、骑士精神、议会、中世纪英国司法制度、马洛礼爵士


内容提要:创作于15世纪的散文体传奇《亚瑟王之死》是研究中世纪后期英格兰历史与骑士文学传统的一部很有价值的文学文本。这篇论文重点从王权的司法职责、议会在立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郡骑士在法律体系中的角色等三个方面讨论了作者马洛礼关于英国中世纪晚期司法制度之远见。通过对比《亚瑟王之死》及其素材、尤其是古法语《梅林传》中关于亚瑟王登基前后及建立圆桌骑士团的相应情节的叙述,本文详细探讨了文本间的差异,梳理了中世纪英国司法制度及早期议会下院功能的历史变化,并尝试辨明作者的创作意图。


论《荒原狼》中的表达机器

董克非

关键词:赫尔曼·黑塞、吉尔·德勒兹、菲利克斯·加塔利、荒原狼、表达机器


内容提要:瑞典籍德裔作家黑塞于1927年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荒原狼》,这是他最受关注的文本之一。此前评论界论及《荒原狼》,一般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政治语境入手,将主人公解读为以个人意志抵抗主流意识形态的“局外人”,而将小说的实验性文体特征视为黑塞对现代主义先锋性的探索。本文将《荒原狼》置于德勒兹与加塔利的理论透镜之下,解析黑塞在《荒原狼》中所实验的文学表达形式及其效果。本文认为《荒原狼》中存在着一部德勒兹与加塔利所说的“表达机器”,“序言”“论文”与“自传”这三种表达形式相互连接、相互协作,共同构成了小说内部的共振。这部内置于《荒原狼》的表达机器既显现了精神分裂患者无意识的运动轨迹,无意识的自动生产又构成了这部表达机器的内在动力。 


书评

坚定的批判立场与清醒的理论反思 ——《21 世纪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复兴》评析

许  钧

关键词:后现代、文学批评、批判立场、理论反思


内容提要:里奇的《21世纪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复兴》是对21世纪文学批评的发展或者理论复兴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力作。里奇秉持“亲近式”的批判观念,从个人的切身体悟和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出发,探讨后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之源与发展之路,展现文学批评理论复兴的后现代特征,反映现代与后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发展历史的复杂性。本文以对文学批评的批评性反思为出发点,探讨该书的主要内容与思考进路、批判立场与理论反思及其对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影响等方面的意义与价值。 


在线阅读及其下载


学术期刊官网,阅读全文

https://www.bfsujournals.com/c/2019-07-18/486526.shtml


期刊官网下载期刊全文

https://wgwxqk.cbpt.cnki.net/WKH/WebPublication/index.aspx?mid=ghjk


往期精选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学术期刊官网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北外学术期刊

北外学术期刊官网:https://www.bfsujournals.com/

欢迎分享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期刊概览:《外国文学》(2022年第5期)目录及其摘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