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美好生活,从家门口的好学校开始...
教育因城市而兴,城市因教育而强
“十四五”期间,成都决定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其中老百姓最关心的“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被写进计划:
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400所新增学位30万个,高品质幼儿园数量在2020年基础上翻番,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优质学校覆盖率提升到70%……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成都改革创新推动着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扩容”。如今面对老百姓对教育多样化、优质化的新期待,成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发力点转向“全域优质”“高位均衡”,朝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跃进。
科学规划布局 全市“一盘棋”
让孩子在哪都能“有学上”
“过去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
现在是四时景不同,校园胜花园”
在师生们看来,坐落于青龙湖畔的青龙湖小学现在是一年一个样。从一所不起眼的村小到获得“国际生态学校”“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学校”等一串串荣誉,成为成都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一个“样本”,青龙湖小学成长的每一步都走在全市“一盘棋”的总体规划上。
全域发展一张图
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为支持城市发展,成都坚持“城市更新到哪里、教育就跟进到哪里,产业布局到哪里,教育就配套到哪里”,科学实施教育“全域规划”,调整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编制新一轮的专项规划,做到全域发展“一张图”。
处处“有学上”
处处“有学上”,学校规划建设有量更要有“质”,这也使得城乡学校标准规划的统一显得尤为重要。
成都建立起了一套符合成都实际的地方教育办学标准,是城乡学校规划和建设的参照系。立足实际,成都在教育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方面积极探索,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启了崭新的、现代化的成都教育模式。
构建教育行业地方标准
截至目前,成都已先后制定和出台《农村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标准》《农村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设计和设施设备配置基本要求》《幼儿园等级评定办法》等文件。
在国家、省、市已有标准基础上,坚持“互相衔接、互为补充”的原则,按照“全域成都”理念,构建起五大类24项教育行业地方标准。
如今,越来越多的精美校舍拔地而起,校园外碧野环绕,校园内绿树成荫。城乡学校的点滴变化,既是成都教育发展的缩影,更投射出成都城市发展的人本逻辑。
“软件”与“内涵” 一个都不能少
让孩子在哪都能“上好学”
“每走一步都是美景,都有历史和典故。”
成都市红专西路小学门外不远处是一条绵延一百多公里的沿江绿道,它串连起了武侯祠、万里桥、百花潭、杜甫草堂等人文胜地。“每走一步都是美景,都有历史和典故。”红专西路小学把语文课、科技课、劳动实践课等部分内容,放到了绿道,让学生零距离接触自然与人文之美。
绿道已成金牛区教学新场景
在金牛区,绿道早就成为全区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场景。该区开展的“绿道+”系列活动,以绿道为线,以公园为点,将区域内学校归到线上,落到点上,把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生态教育等课堂直接放进“公园城市”里。
近年来,成都已建成的城市绿道犹如绿色的“毛细血管”,串起青少年素质拓展、科普实践基地等诸多要素,为学校内涵发展提供了新的探索空间。
硬件与软件的共同支撑
当然“内涵”发展需要硬件与软件的共同支撑。“软件升级”就是成都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把好学校建到群众家门口”的关键引擎。
近年来,成都通过名校集团发展、学校结对帮扶、委托管理以及“新优质学校”培育等多种创新方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并通过“两自一包”“县管校聘”等改革措施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以“常青树”等计划推动薄弱地区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
让孩子在哪儿都能上好学
但是如何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让老百姓在哪都能“上好学”呢?
放眼成都的教育,64所在蓉高校或将成为新的解决方案。自《关于推进校地共建高校附属学校的指导意见》印发以来,成都市原有高校附属学校纷纷进入发展2.0版:
武侯区、成华区与川大、电子科大分别就附属学校形成新的共建策略;新都区接受西南石油大学委托管理其附属幼儿园;双流区、龙泉驿区、新都区与驻地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加强合作、建立机制,实现环高校的学前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共建共享……
“理念先行、路径明晰,
校地共建不断深化发展、初见成效。”
依托高校资源培育和打造一批环高校的高水平基础教育学校,将助推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加有效地服务市民需求,服务高校发展,服务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
坚守着“城市发展为人民”的初心
践行新发展理念
成都教育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人人都能享受优质教育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赵子君
推荐阅读
编辑|佳佳 校对|木子 责编|洛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