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宇:遥遥指引 受益良多 | 我与集智的故事
2023年是集智俱乐部成立20周年,此前我们曾发布推文,向读者征稿,讲述和集智的故事。「我与集智的故事」系列文章是其中一些朋友的来信。今天的故事来自集智的朋友王泽宇。
王泽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 | 作者
那一年,AlphaGo击败李世石,张江老师在课上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深度学习的原理;《走近2050》出版,张江老师引领我们展望了人机协同的未来。我感到复杂性科学果然是大有文章,能以独特的科学方法与思维方式包罗万象。为了更多地了解复杂性科学,我循着张江老师课上贴出的公众号,关注并试图参与到集智俱乐部的活动中。
走近2050:注意力、互联网与人工智能(2016)
刚巧,集智当时组建了复杂文摘翻译群,任务是翻译复杂性科学前沿论文的摘要。我英语水平一向不太好,通过翻译复杂文摘锻炼英语翻译水平,同时了解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话题,可谓一举两得。
2017年,集智翻译的第一本书《深度思考》招募译者,我有幸参与第一章的翻译工作。这也是我第一次参与图书翻译,在集智的组织下,我进入到了非常有节奏的工作状态。此后我还翻译过几本天文科普书,翻译节奏都得益于集智打下的基础。
深度思考 : 人工智能的终点与人类创造力的起点(2018)
集智的活动不断激发我对复杂性科学的兴趣,让我早早定下考取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研究生的计划。至今我都非常怀念2017年复习考研的日子,那时自驱力很强,每天上午“预习”高数,下午复习英语,晚上翻译《深度思考》作为练习,过得非常规律、充实。
虽然后来因机缘巧合,我保研到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但集智仍在遥遥指引着我的选择方向,我选修了崔鹏老师的大数据分析与处理课程,找工作时也一直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作为方向。
应该说,我与集智俱乐部的联系总是有那样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或许由于专业基础和精力分配的原因,除了翻译任务外,我没有参与过集智那些专业、深入的研究和讨论,2016-2019年每年的学术年会是我参与的最学术的线下活动。
2016年年会,我申请整理了王飞跃老师《人工智能的本源与展望:从亚里士多德到平行智能》文字稿,王飞跃老师全面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历史根源,推衍了未来的智能社会。我惊讶地发现,人工智能这样一个前沿技术,和我所学的哲学专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亚里士多德、莱布尼茨、波普尔这些哲学家竟也是人工智能的奠基人。我曾想,或许我永远没有机会做技术前沿工作,但人工智能的历史可以成为我的一个发力点。
2017年年会,我印象最深的是吴令飞老师提出,现在人工智能处在“第谷时代”,还没有进入“牛顿时代”,倡导成立“第谷读书会”。我从小就是天文爱好者,对这样的说法很有感触。
回顾天文学史时,人们总是赞叹哥白尼、牛顿引发的观念与方法革命,而第谷这样创新观测技术、扎实积累数据的科学家就显得暗淡了。一门学科的突破,第谷和牛顿都不可或缺,“第谷读书会”可能会对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的本科毕业论文《第谷研究》和硕士毕业论文《第谷对天文仪器的革新》选题虽然以天文学史研究范式切入,但也离不开集智的遥遥指引。
2018年“奇点临近”年会和2019年“量子跃迁”年会,印象中张江老师的演讲似乎都把《规模》作为引子,从生物的新陈代谢节奏出发,延伸到城市的增长法则和公司的增长法则。这种模型的大跨越、大嫁接的确很开脑洞,而坚实的数理推导又为创新提供坚实的支撑。记得当时张江老师说,集智的风格就是要有点这种“民科”范,这才是“没有围墙的研究所”的精神所在。
集智的一些书籍
科学的极致:漫谈人工智能(2015)
走近2050:注意力、互联网与人工智能(2016)
深度思考 : 人工智能的终点与人类创造力的起点(2018)
深度学习原理与PyTorch实战(2019)
NetLogo多主体建模入门(2021)
神经网络的统计场论(出版招募中)(2023)
涌现:集智俱乐部20周年学术年会即将启动!邀你共同参与! 中国有“集智俱乐部” 为什么他可以创办集智俱乐部?专访张江成长之路 记录集智2003-2015——一个民间科学探索群体的成长故事 超越与重生-记录集智2015-2016(上) 超越与重生-记录集智2015-2016(下) 我在北京创业的那五年|记录集智的2017-2021 我们的时代:摇滚、互联网与科学
集智俱乐部成立20周年有奖征稿
无论你是集智俱乐部公众号的读者,参加过集智俱乐部的活动,参与过集智俱乐部的工作,或者以任何形式与集智有过交会,在集智俱乐部即将20岁这一年,期待你讲述你和集智的故事。
2023,讲出你和集智的故事丨集智俱乐部成立20周年有奖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