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巧合?俩副省级“大笔杆子”,一位南下,一位北上,同日履新重要职务!

政道儿 2022-07-31


据官方消息:原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已南下转任安徽省委常委、副书记、省政府党组书记、省长;原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胡昌升则北上转任黑龙江省委常委、副书记、省政府党组书记。

巧合的是,这两位同日升迁的新晋大员都出生于1963年,一位出身记者,一位出身教师,都是政界赫赫有名的“大笔杆子”,他们的文章讲话曾多次刷爆朋友圈!亦都是在2019年担任副省级市委书记!

记者出身的王清宪是河北永年人,曾师从知名媒体人艾丰先生、经济学家桂世镛,先后在黑龙江日报、人民日报、中国改革报、中国信息报四家报社任职,曾编著《中国房改忧思录》、《资本运营》、《论中国政府在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作用》、《经济述评——一种思维模式》等多本专著。
而哲学学士、法学硕士、经济学博士的学习背景,被认为是构成了他“一个脑袋、两条腿”(哲学思维,法治、经济两大工具)的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
2004年“空降”山西后先后在省政府研究室、省委宣传部、晋城、运城、吕梁等地方(部门)任职,2017年转任山东,先后担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2019年1月担任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
无论是18年记者生涯还是为官十七载,王清宪一直谨记硕士研究生导师艾丰送他的那句话,社会责任感第一,才华其次。
在这份社会责任感召下,他撰写的住房制度改革系列报道(6篇)获得了1993年全国改革好新闻一等奖;他在塌方式腐败的山西省任职14年而独善其身,脱颖而出;他文字朴实、感情真挚的博士论文后记《感谢生活》刷爆网络……

《感谢生活》全文:

博士论文就要付印了,三年的博士研究生生活真的就要结束了。此文作为博士论文的后记,写下了我艰难的求学之路和永远印在心里的往事。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的第一批学生,入学时大家第一次见面的那份生分、兴奋以及大家自我介绍时的几分羞怯似乎刚刚发生在昨天,可转眼间,我们却又该各奔东西了。

20岁大学毕业,四年后读硕士,硕士毕业十年后读博士。从哲学到新闻学又到经济学,不知不觉中步入中年。古人说,40不惑。这话我正在品味着:奋斗过,空虚过;得到过,也失去过;岁月滤去了热情的浮躁,增添了理性的沉着;弄懂了过去不懂的世界,而最重大的是弄懂了自己。人生苦短,时空永恒;智者所能有限,钝者所悟无极。百川归海,都是由动到静;万物齐一,皆有苦辣酸甜。

感戴天地,感谢生活。

16岁考学使我从一个偏僻而贫困的乡村走出。之后,不断地考啊考,考试这条路引领我一步步地走到今天。教育的功能是伟大的,她可以使更多的人跨越出身、种族、区位、成见等有形与无形的障碍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也许正因为如此,我对教育总是抱着一种神圣的情怀。对学校、老师总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当40岁,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的时候,这种感受愈发浓烈。

三年来,桂世镛老师观察分析问题的眼光与全局感,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治学方法使我深受教益。他对我的论文,从开题到写作到定稿,悉心指导。他的长者与学者的风范,深深地感染我,让我永远敬仰。

艾丰老师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他的智慧与勤奋给我以极大的启迪和激励。他是我永远的鞭策。

我们班共有13位同学,年龄相差悬殊,经历各不相同。尽管如此,但我们班和谐友爱,其情融融。席涛是我们班的老大哥,他丰富的社会阅历,扎实的经济学功底,严谨的治学精神,都给我以极大的帮助。

我要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主任邹东涛老师、研究生院原副院长郑秉文老师对我们系的创办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对我们的关心表示谢意。我要感谢张卓元、吕政、林兆木、周绍朋、李剑阁老师对我的论文从开题到修改、定稿的指导,他们负责与严谨的态度,使我永远难忘。

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桂世镛老师的秘书张红晨。三年来,我给他添了很多麻烦,而他总是那么耐心细致。

是的,我和所有的人一样,要感谢父母。

父亲去世已经四年了。每一次从北京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到村东坟头去给他烧纸。父亲苦力一生,从拉土、打坯,到烧砖窑的把式。小时候,我家在生产队属于人多劳少户,吃返销粮,全靠父亲外出打坯烧窑的钱维持艰难的日子。父亲说,日子多难,书也要读下去。父亲一生都处在家庭经济重压的愁苦之下,等我们都能挣钱的时候,他却病倒了。没几年,他就去世了。

前两天,弟弟从老家来,他向我述说了一件事,他还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出。

去年秋天,家里翻盖老西屋,弟弟抬出母亲已经20年没有用过的织布机,要拆掉当柴禾烧。母亲一听,坚决不同意,弟弟做了几天的思想工作:留着占地方,以后也不可能再用了。什么年代了谁家里还会织布?母亲哭了一夜,第二天,对弟弟说:“你可以拆,要等我不在家的时候。”后来,她老人家到大姨家躲了两天。

织布机,是母亲的“大件”。在那困难的年代,纺线、浆线、染线、织布,昼夜不断咔嚓咔嚓地投梭的声音,伴我们入梦,又伴我们醒来。织布机伴随母亲20年,她靠织布机织出我们的课本费,织出我们的铅笔、橡皮……还有我上大学时,她为我包行李的那块花格粗布单子。她有多少情感注入其中啊!

父母都不识字,他们不可能理解博士是什么。对他们来说,勒紧了腰带挺着也要供我们读书,是因为他们朴素地知道让孩子考上大学就可以挣到工资,可以吃饱饭。

大学三年级的暑假,父亲告诉我,我参加高考的三天,母亲为我祈祷,在北屋门口敬天的天台前跪着连烧了四夜箔纸,花了40块钱!我感到震惊。要知道,我当时在学校寄宿,一个月的菜钱只有三块钱!可到今天,母亲没向我提过这件事。我知道,母亲不是迷信,母亲祈盼我能读书的心有多重,有多高啊!

我的妻子小霞,嫁给我时,我连举办婚礼的钱都没有,她是从娘家带着婚礼的钱嫁给我的。她从条件优越的父母家搬进我借来的六平方米的平房。十二年来,我的一切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内容,我所有的事,都是她最重要的事。她支持我的工作、学业,还代我操心父母、兄弟。我的每一个进步,带给她的兴奋与骄傲远胜于我自己。

我们的生活条件曾经很困难,她受了很多的苦,但她从不抱怨。还常常安慰我,给我鼓励。她承担了几乎全部家务,还要常常忍受和包容我个性中的缺点。这些年,我写过不少文章,获得过不少奖励。我曾想,我一生最好的文章应该是我的婚姻!尽管对我的妻子很不公平。

扯的远了,可笔下却不能自休,很多的话一下子涌上来,实在是情之所至……


而曾经当过16年高校教师的胡昌升是江西高安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山东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历史学博士,副教授。

从政后历任四川省雅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青海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福建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兼省委党校校长等职务,2019年2月起担任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

2017年10月,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的胡昌升曾亲自率队赴京高校“抢人”,并分别于10月31日、11月1日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三大顶尖学府发表演讲,推介福建,其演讲精彩纷呈、妙语连珠,飞扬的文采、精妙的话语,求贤若渴的态度,使人回味无穷,在微信朋友圈里被笔杆子们点赞转发,一度在网络上走红。


胸怀家国 逐梦福建

——在北京大学报告会上的演讲

(根据2017年10月31日录音整理)
 
各位老师、同学们:
“燕园情,千千结。”北大,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我多次到这个地方,这是第三次了。每次走进燕园,浓郁的文化气息、厚重的历史积淀,总是让人肃然起敬,总是让人流连忘返。
北大是知识的海洋、思想的殿堂、精神的圣地。“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在这所校园生生不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一直在这里永续相传。
受省委书记于伟国同志的委托,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北京大学长期以来给予福建的倾力支持、倾情帮助表示感谢!
福建与北大渊源深厚。北大的首任校长严复先生,出生于福建福州的中医世家,他少年时期放弃科举,以笔试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后来被公派到英国留学,他广泛涉猎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西方社会文明给他极大的冲击,更加坚定了严复先生立志报国的决心;回国后,他用了13年时间翻译了8本西方名著,启蒙和教育了一代国人,成为中西贯通的“思想先驱”。
大家都知道他的代表作《天演论》,他的观点是: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不在于武器装备,而在于人民的心态和国家的制度。所以,他大声疾呼“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严复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故事,他的一生始终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这种救国救民、胸怀天下的精神一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和全中国的有志青年。
今天我们身处在这个伟大时代,充满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所以,我就围绕“胸怀家国、逐梦福建”这个主题,与大家一起作个交流。刚才宝剑副校长讲得非常精彩,充满了激情,讲了四个“好”,好地方、好学校、好路子、好状态,讲得非常到位。
在这里,我想讲三个“新”,新机遇,新天地,新舞台。
第一,建设新福建,为北大学子胸怀家国、追逐青春梦想提供了新机遇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这就是君子的“道”。每位有志青年,只有把自己的青春梦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地书写壮丽的人生篇章。
长期以来,北京大学为福建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他们怀揣炽热的家国情怀,在八闽大地上挥洒青春热血,奉献智慧才华。目前,在福建工作的北大校友1000多人,他们都是我省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当前,福建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全省上下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的美好远景,紧紧抓住了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新区建设,这是国家给的政策,是国家级的开发区。实施赶超战略,推动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深化闽台交流合作,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可以说,今天的福建到处充满了生机活力,是有志青年放飞青春梦想的一片沃土。党的十九大,站在了“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描绘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我很感动刚才在候会的时候,宝剑副校长告诉我:“十九大结束之后,我们北大的学子充满了激情,许下了再过30年,我们来相会。社会主义现代化成果属于谁?属于你,属于我,属于北大圆梦的新一代!”我当时认认真真地听完之后,我就在想,北大青年学子的心声代表着中国青年前进的方向。
事实上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在座的同学们差不多30岁左右;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大家才45岁左右;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强国时,大家也就接近60岁左右。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这一代人是主要的参与者、建设者、见证者。
从这个意义上讲,你们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因为同学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与这个伟大的时代完全交织在一起;同时,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也赋予青年一代沉甸甸的责任,需要你们去拼搏、去奋斗,“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这个时候,同学们到福建来,投身到新福建建设的大潮中,应该说是最大的人生际遇、是难得的宝贵机遇。
这是我想和大家说的第一个“新”—新机遇。


第二,建设新福建,为北大学子情系乡野、绽放出彩人生提供了新天地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这是咱们北大校歌《燕园情》里的歌词,它道出了北大人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也表达了北大人对祖国每一片土地深深的爱恋。
刚才在交流的时候,我知道我们北大的学子不为名、不为利,到最艰苦的基层去不断地施展自己的才智。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也为青年干部成长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大家都知道一句古话:“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我们党历来重视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地方的干部,也注重在这些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的干部。
基层是锻炼干部、培养干部的熔炉。我们青年一代大学生,只有在乡村的摸爬滚打中,经历一些“风霜雨雪”的考验,才能深刻地感受国情、社情、民情;只有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才能牢固地树立起群众观点、才能增进与群众的真挚感情;只有在与群众的朝夕相处中,才能真正理解群众,从而把根深深扎进群众这片沃土之中。
跟群众心连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你要真正与群众心连心,首先你必须要走进田坎,跨进百姓的家门,和群众坐一条板凳;只有和群众面对面,才能手握手,只有手握手,才能心连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汲取成长的养分和前行的动力。
从2012年开始,我们先后从北大、清华、人大等高校引进了6批毕业生到福建工作,其中来自北大的近70名。这些优秀毕业生到岗后先到乡、村工作1年。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让大家在基层接受锻炼,增长才干。
到福建工作的北大引进生没有辜负组织和母校的期望,主动融入基层、主动扎根基层、主动奉献基层,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出色业绩,受到我们福建干部群众的纷纷点赞。
比如,一名北大引进生,在担任副镇长期间,主动申请到贫困村挂任村书记,挨家挨户摸底调查,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带动贫困群众增收500多万元;期满后他继续留在村里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我已经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
另一名北大引进生,在担任副县长期间,走遍了所有的村庄,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一次一位老阿婆碰到他,说他瘦了不少,没过两天,老阿婆专门熬了土鸡汤给他送来,这在当地干部群众中传为佳话。
北大引进生在福建真情投入,干事创业,充分体现了北大学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体现了北大学子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体现了北大学子“学以致用、经世济民”的价值追求。
实践证明,基层是一个大舞台,是一个大课堂,只要扑下身子,埋头苦干,就能赢得民心、干出一番事业。希望同学们到福建来、到基层去,在推进城镇乡野发展中成就自我、成就未来、成就人生。
这是我想和大家说的第二个“新”—新天地。
第三,建设新福建,为北大学子忧民为民、实现美好理想提供了新舞台
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提到“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北大人的家国情怀,就蕴含着心系苍生、忧国为民的崇高境界,蕴含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
这里我想和同学们共同分享北大林毅夫教授讲过的一段话,“只要天下还有贫穷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贫穷中;只要天下还有饥饿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饥饿中;只要天下还有苦难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苦难中;这是我们北大人的胸怀,也是我们北大人的庄严承诺!”
前两个月,我们在省里召开了每年一度的引进生座谈会。会上,我听了几位引进生代表的发言,他们介绍了在基层如何发动群众脱贫攻坚,如何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办,如何组织群众防抗台风,等等,讲的很生动、很感人、很精彩。
有几句话,我印象很深刻:
一句是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让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
第二句是脚上沾有多少泥土,与群众就有多深的感情。
第三句是人生不是索取的枯井,而是赐予的泉源,只有在为人民服务中无私奉献,才能获得无穷的快乐和满足。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新福建建设,为同学们情系百姓、怀抱理想,提供了广阔舞台。希望同学们把自己的职业选择,与服务群众紧密结合起来,在增进人民福祉中实现自我价值,真正让生命变得更加丰富、让人生变得更加厚重。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同学们在胸怀家国、逐梦福建的征程中,有坦途也会有泥泞,有鲜花也一定会有荆棘,有阳光也一定会有风雨。无数成功者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就是选择收获,选择奉献就是选择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令你感动的不是甜言蜜语,而是相信你、陪伴你前行的人”。同学们到福建来,我们一定会和大家携手同行,和大家共同成长。
我们将始终坚持“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这是北宋思想家胡瑗说的一句话,意思是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关键在于人才。
我们将把人才资源作为最宝贵的资源,把人才优势作为最根本的优势,11月5号左右,许多留学生将汇聚福州,我们也在向全世界招聘人才,真正地海纳百川,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我们将始终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人的真谛在于取其所长,用人的关键在于用当其时。我们将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每个人才的特点和专长,把他们安排在最合适的岗位上,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使他们的才智真正得到充分释放。
我们将始终坚持“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中有一个记载: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让辖区内的人才不断地成长而心情愉悦,让外面的人才接踵而至建设新福建。
我想我们一定会一如既往地为来闽人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健全制度机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让广大人才在福建安身、安心、安业。
这是我想和大家说的第三个“新”—新舞台。
在结束前,我想再回到严复先生的话题。严复先生讲过,“世道必进,后胜于今”。万事万物都是在向前发展的,一代更比一代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同学们身处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正是立身报国、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衷心希望大家到福建来拼搏、来砥砺、来奉献,在充满生机的八闽大地上书写我们家国情怀、绘就人生华章,干出一番无愧于这个新时代的新业绩,创造出一番绚丽多彩的新天地。
同学们, 
明年七月,我们在福建等着大家;
明年七月,我们相约在有福之地——福建!

向美而行 到八闽大地放飞青春梦想 

——在清华大学报告会上的演讲 

(根据2017年10月31日录音整理) 

各位老师、同学们:
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刚才在校园中看到了最美的银杏树。很高兴在这个美好时节,我和省直有关单位的厅长们,还有各市的组织部长们,同时还和20所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以及11家省属国有大型企业的董事长,到清华来,在这里和大家见面,开展“人才福建周”活动,与清华签订新的《省校战略合作协议》,开启校地合作的新征程。
受省委书记于伟国同志的委托,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清华大学长期以来给予福建的倾力支持、倾情帮助表示感谢!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每次走进清华园,都让我有一种诗意盎然、满怀崇敬的感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追求卓越的品质,“行胜于言”的校风,令人肃然起敬,给人以深刻启迪。
106年来,清华大学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为己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术大师、治国栋梁,无愧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无愧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正是这个原因,我基本上每年都会到清华来,和同学们在一起交流,和老师们在一起畅谈。
说到这里,我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福建人到清华、成了清华人的故事。这个人就是林语堂,他有一句话:“梦想无论怎么模糊,总潜伏在我们的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
这个时候让我想起前不久到漳州去,看到一张照片,是林语堂当年在九龙江畔坐着一叶扁舟,然后途经厦门,再到清华读书的情景。
在那个时代,梦想是每位有志青年前行的信仰、追求向上的一缕曙光;今天,我们身处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每位有志青年都可以自由地去拥抱未来,去触摸梦想成真的收获与喜悦。
在这里,我就围绕“向美而行,到八闽大地放飞青春梦想”作为一个主题,与同学们一起作个简短的交流。
一、美丽清新的福建,是清华学子施展才华的人间福地
爱迪生有句名言,“最能打动人的是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福建之美,不仅体现在人文之美、生态之美上,更体现为发展蓝图之美,值得每一位有志青年去为之拼搏奋斗。
福建历史文化厚重,具有兼容并包、丰富多元的文化特性,中原的本土文化与海洋文明在这里交汇,蕴育了独具特色的海丝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船政文化等地域文化。福建的土楼、鼓浪屿是世界文化遗产而且举世闻名。
泉州开元寺有一副对联,上面写着:“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讲的是福建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朱熹、郑成功、林则徐、严复、陈嘉庚、冰心、林语堂等都是福建的历史文化名人。
福建生态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碧海蓝天,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一位,是全国一个水、空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无论在福建哪个地方,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以武夷山、泰宁丹霞地貌为代表的山水风光,非常美丽,这两个地方都是世界自然遗产,碧水丹山、秀甲东南。作家刘白羽讲,“武夷占尽人间美,愿乘长风我再来”
更让福建人民无比自豪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福建发展谋划未来,擘画了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的宏伟蓝图。全省上下把总书记的巨大关怀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着力机制活,全力打造优良的市场、开放、社会、生态“四个环境”,推动生态文明体制、医改、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着力产业优,精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全省生产总值达2.85万亿元,整个过去五年,净增一万亿GDP,服务业实现产值1.2万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
着力百姓富,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福建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130万人减少到目前的20万人,人均GDP超过1.1万美元,居全国第7位;
着力生态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清新福建的品牌擦得更亮、擦得更美,擦得让世人更喜爱、更流连忘返。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长期以来,清华为福建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目前,在福建工作的清华校友就有2000多名,他们都是各领域、各条战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坚力量。
同学们到福建来,和你们的学长、和广大干部群众一道,共同绘就新福建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够施展才华、大有作为。
二、开放创新的福建,是清华学子成就事业的广阔舞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推动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福建人最深沉的禀赋。
福建有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歌,有句歌词“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就是福建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爱拼会赢的生动写照。
福建人自古就有闯荡四海的传统,只要有海水的地方都有福建人。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福州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驻泊地,全省现旅居海外的闽籍侨胞就有1580多万,闽籍港澳同胞120多万,80%的台湾同胞祖籍地在福建,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有很多的实业家、企业家是福建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400多万闽商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为各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福建还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厦门是全国首批“四大经济特区”之一,上个月,金砖会晤在厦门成功举办,取得了丰硕成果,向世界展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鲜明的福建风格,受到与会各国首脑和政要的高度评价,厦门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特殊的文化,孕育了福建人开放包容、改革创新的精神气质,促进了一大批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我来跟大家数一数咱们福建家里的事。
今天,全球70%的指针式石英钟机芯,都来自漳州;在中国,70%的隧道,是由平潭的建设队伍承建;每三辆汽车中,就有两辆在使用福建的福耀玻璃;每个家庭三个水龙头,就有一个产自泉州南安;坐飞机,也少不了福建的影子,厦门太古飞机维修厂,是全国最大、世界前三的“一站式飞机4S店”,厦门修飞机的产值,占到国内的1/4;全世界养殖的10只鲍鱼中,有7只出生在福建。5年来,全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3.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6个百分点;去年这方面的投入达到454亿元。
福建已经成为了极富发展潜力、最具创新活力的地方。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新区建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进一步推动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国家级“六区叠加”的政策优势前所未有,创新空间之大前所未有,创新活力之强前所未有。这既为福建发展开辟了光明前景,也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成就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同学们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优秀群体,这个时候到福建来,一定会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干出一番无愧于新时代、无愧于自己青春的骄人业绩。
三、海纳百川的福建,是清华学子厚植自我的一方沃土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有了优秀的人才,一个地方的发展将势不可挡。什么事都是人做的,什么项目都是人推进的,所以不管是一个地方的美、一个地方的和谐、一个地方的老百姓享不享福,也是由一个地方的人才组成来决定的。
建设新福建,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福建不是希望人才按百分比的增长,而是希望呈几何级数的增长。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深入推进“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采取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加大引才聚才力度,真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大家肯定看过很多历史书籍,中国历史从春秋时期以来,所有的故事最终归结为一点,就是人才的故事,就是争夺人才的故事,就是吸引人才的故事,就是把人才用当其时的故事,所以我们特别渴望用人才给福建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从2012年开始,省委出台了引进生政策,先后从北大、清华、人大等高校选拔引进了6批两百多名毕业生到福建工作,其中清华有104人。博士、硕士到岗后先到乡、村工作1年。
今年我们新增了国企类引进生,明年继续增加科研类、医疗卫生类、规划建设类,充分体现了福建求贤若渴、延揽人才的信心和决心。
这一次我们福建拿出了3000多个岗位,希望能够招到优秀的学子。但是我们有个原则:宁缺毋滥,一定要招优秀的人才。
清华引进生到福建后,主动融入、积极作为,赢得了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比如,一位清华引进生,他到任后主动申请包村工作一年,用双脚丈量民情,吃在村里、住在村里,很快学会了闽南话,被村民亲切称为“头戴博士帽,脚踩黑泥巴”的副县长;
为了帮助村里发展,他多次到市、县跑资金、跑项目,多方争取支持,硬化村道,他还在村里建起了闽南第一座乡愁馆,吸引走出去的海外乡贤来建设美丽的村庄,得到了村民的交口称赞,去年他所挂点的村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试点村”。
还有一位清华引进生,组织安排他到全县综合排名倒数第一的镇当党委书记,有的人不相信他能干得好。面对压力和各种揣测怀疑,他沉下心来,搞好调研,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引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组织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种植苗木5000余亩,建成全市首个苗木电子商务平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短短一年时间,这个镇的综合排名就由倒数第一提升到前三名,许多干部都对他刮目相看。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清华引进生在福建忘我工作、全身心投入,体现了清华学子敢于担当、拼搏奋斗的进取精神,有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相信同学们到福建,一定会跟你们的学长一样,在福建这片沃土上创造出一番新天地。
同学们,福建是一个有梦的地方,是一个让你梦想成真的地方。林语堂先生背着行囊,坐着小叶舟,寻找自己的梦,到了清华园。我希望清华园的优秀的学子们,你们来一个林语堂的逆向思维,背着行囊到福建来。
在你们进行人生选择的重要关口,我们衷心希望你们能够倾听内心的呼唤,选择到福建来,与美相伴、向美而行,在八闽大地上放飞青春梦想,书写多姿多彩的人生华章。
明年七月, 
美丽清新的福建等着你!
开放创新的福建等着你!
海纳百川的福建等着你!
愿你们的青春绚丽多彩!
愿你们的前程光明灿烂!
谢谢大家!


到福建书写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精彩华章

——在中国人民大学报告会上的演讲 

(根据2017年11月1日录音整理)


各位老师、同学们:
“巍巍明德,庄严世纪”。一走进校园,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人大的景观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人大是我们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在人大80周年校庆时,发来贺电,赞誉人大“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一直以来,人大秉承“实事求是”的校训,弘扬“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不愧为“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不愧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面旗帜。
福建与人大历来关系紧密。在福建工作的人大校友有1800多名,他们都是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福建也有不少杰出人才在人大,大家都知道,著名的政治学家高放、著名的理论家许征帆、英语教育家许孟雄、数据库学科泰斗萨师煊等,都是福建人。同时,人大还是第一个与福建签订人才战略合作协议的高校。
刚才和刘伟校长在交谈会晤时,专门谈到人大与福建在战略决策咨询、干部教育培训、后备干部挂职锻炼、优秀毕业生选拔引进以及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刚才,我们又签订了新一轮人才战略合作协议,这必将推动校地合作再上新台阶。
这里,我代表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同志,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人大长期以来对福建发展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们到人大来,主要是向大家介绍福建的人才政策,也介绍我们的省情,希望我们所有的优秀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到福建来。这次我们不只是做引进生,还将进一步扩大引才范围,让怀揣着家国情怀的同学们,都能够奔赴到福建来。
在这里,我围绕“‘立学为民、治学报国’,到八闽大地书写人生精彩华章”这个主题,跟同学们一起做个交流。
一、福建是人大学子滋养情怀、涵养精神的好地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人民大学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成就了今天这所政治坚定、特色鲜明、学风优良、底蕴深厚的著名学府,也造就了同学们无私奉献、拼搏进取的崇高情怀和人文精神,这是人大给同学们一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福建是一块红色热土,是思想建党的发源地。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为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和思想基础。长征从这里开始,胜利从这里开始。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八闽儿女慷慨激扬、共赴国难,长征路上平均每一里地就有一个福建子弟牺牲,他们为的是寻求民族独立,为的是寻求人民解放。
福建向海而生、因海而兴。福建文化底蕴特别深厚,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文化特性。为什么说特别深厚呢?因为,中原文化与海洋文明在这里交汇,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海丝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地域文化。朱熹、郑成功、林则徐、严复、林觉民、陈嘉庚、林语堂、冰心这些历史名人都生于斯、长于斯。
福建人敢闯敢试、爱拼会赢,自古就有闯荡四海的传统,都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福建人”,现旅居海外的闽籍侨胞有1580多万,闽籍的港澳同胞120多万,宝岛台湾有80%的同胞祖籍地是福建。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有很多祖籍福建的实业家、企业家。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福州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驻泊地。
福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福建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据不完全统计, 400多万闽商推动了各地经济的繁荣发展。厦门是全国首批“四大经济特区”之一,九月初,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厦门成功举办,取得了丰硕成果,向世界展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福建风格,受到与会各国首脑和政要的高度评价,也获得了全世界各大媒体的广泛赞誉。
“一个地方能让心灵和想象力展翅飞翔,就必能吸引我们。”我想,福建就是这样的一个极富吸引力的好地方。同学们到福建,一定能把母校的红色基因更好地传承下去,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滋养为民报国的高尚情怀。
二、福建是人大学子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好地方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拥抱伟大梦想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描绘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同学们的年龄,刚好和我们国家两步走战略吻合,你们将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到本世纪中叶,你们也就60岁左右,全程参与我们国家的新时代建设。
说到这里我想到,大家都在研究梦想,梦是一种强烈的目标指向、愿望、远景,想是一种追求、一种行动。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无比神圣。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更是我们今天在座各位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优秀青年的梦。
长期以来,人大始终不忘“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追求,不忘“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责任担当,不忘培养“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光荣使命,不忘“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大学子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展示了时代先锋的形象。
当前,福建与全国一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围绕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紧紧抓住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新区建设,经济社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过去五年,经济年均增速达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排在东部前列。去年全省GDP达到2.85万元;人均GDP超过1.1万美元,居全国第7位。今年上半年,全省GDP同比增长8.3%,增速在不断地推进,福建已经成为了极富潜力、最具活力的地方。
刚才进人大校门的时候,我看到了著名的教育家、人大老校长吴玉章先生的雕塑,所以在这里,引用他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要度衡量力,决心为国家、人民作一个有用的人才;为此就要选择一个奋斗的目标来努力学习和实践。
80年前,以“抗日救亡”为办学使命的陕北公学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树立了一面民族精神的旗帜;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每一个有志青年都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火热实践中。
同学们,这个时候到福建,做新时代的弄潮儿、奋进者,可以说正逢其时、前景无限光明。
三、福建是人大学子燃烧激情、创新创业的好地方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年轻干部培养,积极为年轻干部干事创业搭建平台。青年人满身都是精力,就像春天的河水一样富厚。相信同学们到福建后一定能够充分释放自己青春的激情,去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为了战略性地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从2012年开始,我们先后从北大、清华、人大等高校选拔引进了6批两百多名毕业生到福建工作,其中人大有40多人。博士、硕士到岗后先到乡、村工作1年。这样做,目的就是让大家在基层接受锻炼,在基层增长才干。
这些年,人民大学到福建工作的引进生没有辜负组织和母校的期望,主动融入基层、扎根基层、奉献基层,在各自岗位上展示了聪明才智、做出了出色业绩。
有一位学农业经济管理的人大引进生,担任副镇长后,主动要求挂村,在进村入户开展调研中,发现当地有养殖紫菜的传统,但属于粗放经营、效益不高。他决定从成立专业合作社入手,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对合作社一头雾水,他就一家一户地做工作;一些农民不识字,他就帮他们写申请材料、跑县城办证件;农民不懂电商是什么,他就手把手地教。在他的努力下,这个村紫菜种植面积达800亩,产值达600多万元,带动了120户农民增收致富。乡亲们都亲切地用闽南话夸他“猴新给,亚吼泄”(意思是年轻人、好样的)。
还有一名学金融的人大引进生,是市金融办副主任。刚到任时,当地一些企业由于信贷紧缩,资金链断裂,面临金融风险。她主动请缨,带着同事进企业、访银行,耐心地听诉求、摸实情、商对策。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较好地化解了风险。但她并不满足于此,认真撰写金融运行分析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还积极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推动建立政府、银行、保险合作机制。当地干部和企业都夸她,人大高材生就是不一样。
“乐莫乐于好善,成莫成于无私”。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服务他人,一个优秀青年的成功就在于奉献自己的才智,这是我的感悟。人大引进生在福建忘我工作,全身心投入,充分体现了人大学子实事求是、务实肯干的精神,体现了人大学子艰苦奋斗、敢于担当的品格,体现了人大学子“行为精英、心为平民”的价值追求。
实践证明,基层是一个干事创业的大舞台,也是一个锤炼意志品质的大课堂。青年时代,选择扎根广袤大地,扎根社会基层,扎根人民群众,你的思想境界就会不断得到升华,你的人生道路就会行稳致远。与勤者同行,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会登上高峰。相信同学们到福建工作,一定会跟你们的学长一样,在希望的田野上燃烧青春激情、绽放青春梦想。
同时,福建还是一个非常宜居宜业的地方。福建到处都是绿意盎然、繁花似锦,蔚蓝的大海、金色的阳光,景色非常迷人,空气都是甜的。福建森林覆盖率达到66%、排名全国第一。
山的雄伟与海的博大在这里交汇激荡,世界自然遗产武夷山和泰宁丹霞地貌鬼斧神工、驰名中外;我们有3700多公里的海岸线,排名全国第二,像一条长长的项链,将1000多个珍珠一般的岛屿串联起来,秀美灵动。
“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更是让人们的生活十分便捷。所以很多人说,福建是“人间福地”。只要同学们在福建生活一段时间,就会有“不辞长作福建人”的想法。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所以,在即将离开校园走向社会之时的选择尤为重要。
明年七月,又有一批人大的优秀毕业生怀揣炽热的家国情怀,背着行囊,走向祖国各地,走向大江南北。在你们进行人生重大选择之时,真诚地希望同学们选择福建。

因为,选择了福建,就是选择创造自己美好人生的新起点。

来源 | 演讲与人生、仕道、新华社、政事儿 等

-- END --


                       

     观政坛风云变迁   

 悟兴衰进退之道

▲长按二维码“识别"订阅▲


政 道 儿

职场奥妙 尽在政道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哦

主编微信:xiangcunyuweng

商务合作:17851150335(微信同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