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衛紅《韓國木簡研究》出版(附目錄/緒論/後記)
簡帛研究文庫
戴衛紅《韓國木簡研究》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發行
2017年10月第1版
ISBN 978-7-5598-0450-1
目錄
緒 論/1
上 編 韓國木簡的發現及研究
第一章 韓國木簡的發現及解要/3
第一節 韓國木簡出土概况/4
第二節 韓國出土木簡的形制、内容/14
第二章 韓國學者對韓國木簡的研究/19
第一節 百濟木簡研究/19
第二節 新羅木簡研究/27
第三節 金海鳳凰洞和仁川桂陽山城«論語»木簡研究/37
附:樂浪地區出土«論語»竹簡研究/40
第三章 韓國學者對中國簡牘的研究/44
第四章 韓國木簡研究團體及學術活動/54
第五章 日本、中國學者對韓國木簡的研究/58
第一節 日本學者對韓國木簡的研究/58
第二節 中國學者對韓國木簡的研究/66
下 編 韓國木簡研究
第一章 百濟木簡中所見地方行政體制/75
第一節 百濟木簡中所見地方行政體制/77
第二節 出土墓誌中所見百濟地方行政體制/87
第三節 傳世文獻中所見百濟地方行政體制及辨析/91
第二章 百濟木簡中所見職官制度/105
第一節 百濟木簡中所見職官制度/107
第二節 石刻、墓誌中所見百濟職官制度/121
第三節 百濟與倭國、中國王朝交往時的職官記載/128
第三章 韓國木簡所見百濟丁中制、户籍/137
第一節 韓國木簡中丁中、田地等的記載/138
第二節 百濟丁中制及其源流/146
第三節 秦、漢晋以來的簡、紙户籍/153
第四節 西魏籍帳及其東亞影響/167
第四章 中、韓出土貸食簡研究/170
第一節 三國吴簡中的貸食簡/172
第二節 韓國“戊寅年六月中佐官貸食記”木簡/202
第五章 韓國木簡中所見倉庫制度/210
第一節 韓國木簡中的“椋”/211
第二節 “椋”的來源與流播/216
第六章 東亞簡牘文化的傳播/230
圖 版/236
參考文獻/242
後 記/268
緒論
20世紀初以來,大量簡牘在中國陸續問世。之後,朝鮮、韓國、日本等其他亞洲國家也相繼有數量不等的簡牘出土,這表明在亞洲歷史上曾存在一個以中國爲中心的簡牘時代和簡牘文化圈。這些簡牘資料的發現對於各國古代歷史的研究以及古代東亞地區文化交流的認識皆有重要意義。
從目前所出簡牘資料的年代來看,中國簡牘爲最早,日本木簡最晚,韓國木簡年代大約爲公元6世紀前期至公元8世紀間,恰好介於二者之間。雖然韓國木簡出土數量有限,但其時間、記録内容和形制表明在古代東亞木簡的傳播過程中,尤其是中國大陸向日本列島的傳播中,韓國木簡充當了重要的交流媒介。因此,韓國木簡對於中、日、韓三國的古代歷史和文化交流史研究來説,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正是基於這一點,隨着韓國木簡發現數量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韓國學者創立了“韓國木簡學會”,金慶浩等學者倡導建立“東亞資料學”,主張通過出土文獻資料來研究東亞社會的共同現象,理解東亞社會共同的文化性質。
自從1975年在新羅國都雁鴨池發現50餘枚木簡以來,韓國學術界開始關注木簡的研究。也正是這個時期,以李成珪、金燁爲代表的韓國學者也開始關注中國出土的云夢秦簡。進入21世紀後,隨着簡牘資料的不斷面世和中韓兩國學者的交流增多,韓國學者對中國簡牘和韓國出土木簡展開深入研究,取得了許多值得重視的研究成果。由於語言障礙等因素,目前中國簡牘學界對韓國出土木簡及其研究狀况的了解,主要依賴韓國學者的零星介紹,缺乏系統詳實的認識和把握,中國學者研究韓國木簡的成果更是鳳毛麟角。
本書分爲上、下編,上編共五章,主要介紹韓國木簡的發現及主要内容,韓國學者對韓國木簡、中國簡牘的研究狀况,韓國木簡研究團體及其組織的學術活動,日本、中國學術界對韓國木簡的研究狀况。下編主要是筆者對韓國出土木簡進行的粗淺研究。基於出土的百濟、新羅木簡,分別對韓國木簡中所反映的户籍、倉庫制度,百濟時期的地方行政體制、職官制度,以及貸食制度進行探討。通過出土實物資料,對百濟、新羅歷史進行深入考察,進而探討簡牘文化在中、韓、日等東亞國家間的傳播及其衍變與再生過程。同時,期望促進中、韓兩國學者在東亞簡牘文化研究領域的交流。
後記
2002年,在韓國教育財團的支持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創辦了韓國語學習班,我有機會學習了一年韓國語。當時韓語老師是中韓建交後第一批來中國留學的李泰洙先生。之後,因爲学校在望京地區,認識了一些韓國朋友,包括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訪問交流的尹在碩、金慶浩先生。
工作之後,再也無緣於韓語及與韓國相關的工作,只是性情所致,有空時追一追主角溫柔時尚、服裝場景精美的韓劇。直到2010年,拜讀了《簡帛研究二○○七》刊載的楊振紅、尹在碩先生合寫的《韓半島出土簡牘及韓國慶州、扶餘木簡釋文補正》一文後,才得以了解韓國木簡。2012年機緣巧合,我申請了韓國高等教育財團的ISEF項目,訪學於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合作教授便是金慶浩先生。金先生事務繁忙,却盡心幫我安排辦公室、住宿,解决了我的後顧之憂。在大東文化研究中心大辦公室中,我感受到了韓國大學濃厚的學習、研究氛圍,感受到來自異國學者之間的尊重和熱情。每天“大學—食堂—國際公寓”三點一綫的生活讓我忘却了離家別子的孤寂;每個周末的遠足,又讓我領略了韓國的風土人情。
在這一年中,我在圖書館、網上搜集了韓國木簡的資料、韓國學者研究的論文,走訪了慶州博物館、中央國立博物館,看到了新羅時期的木簡以及高麗王朝時期沉船中的簽牌。但遺憾的是,無緣親眼見到百濟木簡的實物。爲了了解韓國學者的研究成果,采用了最笨的方法,對一個個陌生的單詞、語法查字典,平均花費一個月的時間來通讀一篇韓國學者的論文,以期真正了解韓國學者對韓國木簡、對中國簡牘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也許正是這份笨拙和堅持,讓我在異國踏踏實實地渡過了一年。
這個小册子便是對我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在韓國成均館大學訪學的一個紀念,讓我銘記曾經在那一段時光給我無限支持的家人,以及幫助過我的老師、朋友。
感謝家翁和愛人,在我訪學韓國一年中義無反顧地挑起了照顧孩子的重担,幼子逸陽在每次視頻時沒有表現出母子情深,却在我回國後的一個星期中,小手一直牽着我,緊跟着我寸步不離,這情景現在想起來仍覺心酸。最初因書畫與愛人結緣,二十載互相扶持、相濡以沫,此次得他書名題款,敝帚自珍。
感謝業師澳門大學李憑教授,對我的研究計劃和研究方向一如既往地支持。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的文春美老師,當我把蹩腳的韓語短文給她看時,她逐字給我改正,并鼓勵我堅持。感謝韓國高等教育財團2012-2013年度ISEF項目的訪問學者,浙江大學方潔、林勁松、陳勝、中國傳媒大學王琴、南開大學王時中、中山大學李安勇等先生,在他鄉遇見你們真好。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卜憲群、齊克琛、樓勁、楊振紅、馬怡、鄔文玲、趙凱、趙現海等老師及辦公室同仁,在如此融洽的大家庭中工作,幸莫大焉。感謝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辛承雲、金慶浩、河元洙、裴成國、孫丙圭等諸位教授,感謝慶北大學尹在碩教授、淑明大學任仲爀教授、首爾大學金秉駿教授,感謝韓國高等教育財團金璟美老師,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周雲帆、金香、賈俐、劉影翔老師,感謝故宮博物院王素先生、華南師範大學陳長琦教授、長春師範大學鄭春穎教授、首都師範大學孫正軍副教授,感謝成均館大學的金玟址同學、吴姝琪、朱玫女士,給我的支持和幫助。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研究中心的資助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的支持,感谢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羅文波女士辛勤的編輯,小書得以付梓。
然而,這個小册子只是一個小小的起步,基本上没有對新羅木簡進行深入研究,對日本學界的研究成果也只是浮光掠影的介紹,對中、日、韓三國簡牘文化的交流、東亞簡牘文化傳播等遠未進行深入探討,這與它們本身具有的重大意義完全不相匹配。惟願在以後的時光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아자아자,fighting!
戴衛紅於
美術館東街寓所
2016年11月
长按二维码关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