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越民生· 跟着弘虫读乡村】蚂蟥

弘虫 越民生
2024-09-04

点击“越民生”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

      


蚂蟥

 

割稻种田,我最怕田里的蚂蟥。尽管我现在有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了,但想起当初做百姓时被蚂蟥叮咬的日子,还是后怕不已。


所有水里的动物,除水蛇之外,我以为最令人起鸡皮疙瘩的,就要数蚂蟥了。这东西无比地滑溜,最喜蜷缩于阴冷的死水,平素就附着在水草丛中,伺机寻找猎物,一旦发现了有血有肉的动物,它就一漂一漂地扭着“S”形舞步,极韧地粘贴住你的皮肤,匍匐在那里吮吸你的鲜血,且能让你觉不出一丝的痛苦。等你感觉皮肤有些发痒时,它扁如柳叶的身体早已大腹便便,状若浑圆的茄子,摇摇欲坠地生长在你的腿肚子上。你一看这情景,全身毛骨悚然。你才骂一句该死的蚂蟥,正要想办法处决它时,它却酒足饭饱似的坠落在水中了。


孩提的时候,我们在河里摸螺蛳,在田里捉泥鳅,看见这该死的蚂蟥,就惶惶然避而远之。有时候,当我们正赤条条地在水中嬉戏的时候,只要听到岸上有人高喊“某某的卵泡上有支蚂蟥”或者“某某的屁股上有支蚂蟥”,水中的我们就会活跌死撞地爬上岸,扭来扭去地检查身体,一脸的着急相,一脸的惊恐状。于是,小孩与小孩之间,有时也就以“哟,一支蚂蟥”这样的话来惊吓对方。


在蚂蟥中,有一种个子特别巨大而数量相对稀少的品种,我们称之为“天搭”。这种天搭,其身板足有毛竹叶一样阔,可称蚂蟥的太公太婆辈了,所以用一个“天”字来形容。在孩子们心目中,大莫过于天了,而一个“搭”字,则说明一旦天搭“搭”住了你,就像男人被路边的妓女搭住一样,是极难挣脱甩掉的,有时候真的会把命都搭上了,所以“天搭”这东西在我们的想象中竟是如此地厉害。我的记忆中,有时候在河里翻石蟹,一块石头缓缓翻起来,突然发现石头底下躺着一支天搭,这时就会汗毛树起,落荒而逃,老实说,多看它一眼也需要有一种勇气。


不独小孩怕蚂蟥,大人尤其是女人们也怕蚂蟥。我有时候就想,面对细而小的蚂蟥,相对庞然的人们为什么竟对它大呼小叫、大惊小怪呢?想来,这里的原因有三:一是这东西吸血,它吸饱自己的胃口不说,还留下一个疮口,让鲜血在那里淋漓地流淌,汗滴禾下土的农民就肉痛得要命,按照他们的说法,血是饭变的,血流失了,得用饭来滋补和营养,所以流一次血就等于这一天的饭算是白吃了。二是这东西无赖,一旦蚂蟥叮在了你的身上,他就咬住不放松,赖着不肯走,它的头和尾已死死地注入你的肌肉了,几乎成了你身上一块病态的肉,无论你怎样拍它打它,它丝毫不为所动,你用手去捋它,它竟在你的指间滑来滑去,你只有凭借锋利的手指甲,用力死死拧住它的身体,才能像拉牛皮筋一样把它拉下来。三是这东西恶心,要有多恶心就有多恶心。集雌雄于一身,真正应验了停留于农民口头的“雌雄婆”一说;死去活来,愤怒的农民用“腰折”以泄恨,将它的身体从中间拧断,它竟然一分为二,转眼就成了两条鲜活的蚂蟥;而且,这该死的蚂蟥一旦被农家鸡鸭家禽误入口中,难说不叮死正下着蛋的鸡呀鸭呀什么的。


因为蚂蟥的可恶,因为对蚂蟥的惧怕,所以处死蚂蟥倒是一件十分解恨的事情。这里,小人有小人的把戏,大人有大人的办法。我们小时候最常用的办法是两种。一种是翻蚂蟥“八屌”:其动作如杀猪佬翻猪大肠,用一根细细的竹签,顶住蚂蟥的一头,然后用力将它整个的身体依着竹签捋下来,于是蚂蟥的肚里被翻到了肚外,肚外被翻进了肚里,直挺挺地穿在竹签上不能动弹。一种是烤蚂蟥:把一支水淋而滑腻的蚂蟥放在滚烫的岩石上,笑看热锅上的蚂蟥挣扎弹跳、拼命打滚,直至烫死蜷缩成颗粒状。大人们的办法就更直接而狠毒些,用一只破盆子,撒上些石灰,然后把捉下来的蚂蟥放在里面,活活地咸死它;或者用一只瓶子,里面倒些剧毒农药,把叮在脚上的蚂蟥放进瓶子,叫它们服毒而死。命运最惨的是叮着人家脚肚子回家的蚂蟥,一旦被闲下来的人们发现,就有的是苦头吃,先是血债血还,朝它浑圆的身体一脚狠蹬,吸进去的鲜血一滴不剩地迸射出来,然后用冒着火星的烟蒂头活活施之以火刑,唯此,人们总算平息了对蚂蟥的刻骨仇恨。


我对蚂蟥的深刻记忆,源于自己曾做过十年的百姓。自从家里分得了几亩责任田以后,几乎每年的暑假,我都是在与蚂蟥的殊死斗争中艰难度过的。那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啊!特别是在秧田里拔秧,成为我最怕的一门农活。在相对凉爽的秧田,人的脚有时候简直无立足之地,你的脚才伸进田里,饿扁了肚皮的大小蚂蟥们,就爬树似的爬到你的脚杆子上来,也顾不得给你注射麻药,一接触皮肤,就狠命地咬吸,让你先是疼痛,再是奇痒,于是只得拔一会儿秧,再捉一会儿蚂蟥。人的脚最怕有伤疤,饿瘦了的蚂蟥早已没了气力,所以一见了这些疤痕,就争先恐后地把它们的吸盘贴上去,蚂蟥的吸盘很像现在城市大街上的吸尘器。有时候一个疮口上会挤着五六支蚂蟥,你就像是一个无偿献血者,其情其景惨不忍睹。所以,几乎每个暑假,我的双脚总是满目疮痍,千疮百孔,那都是蚂蟥侵略过的地方。


如今走出田畈也已经二十多年了,但害怕蚂蟥的余悸始终拭抹不掉。我不知道现在的田里是否还有那么多的蚂蟥,倘是有,我想,它们也一定饿得差不多死光了吧。因为现在赤着脚在田里的农民百姓已经寥寥,割稻用的是机械化的收割机,育秧有专门的塑料秧盘,种田是懒汉种田——抛秧,一桶除草剂代替了一遍两遍艰苦的耘田,田里的泥鳅黄鳝什么的也差不多断子绝孙了,蚂蟥若果真还想生存,那就只得改变食物结构,去吸污染了的空气,去喝污染了的河水。真是活该这些蚂蟥!


有时候坐在办公室里看书看报的时候,冷不丁地会看到“蚂蟥精神”之类的话语,我总有气塞的感觉。把蚂蟥的吸血说成一种精神,那简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是真正的四体不勤了,我估计他根本不识蚂蟥的本性,视敌为友,好坏不分了。我总觉得,把时下口诛笔伐的贪污腐败、严厉打击的黑恶势力说成蚂蟥,才有点像人话。


(本文选自弘虫的《老家》)




作者简介

弘虫,真名陈强,1969年出生,浙江诸暨枫桥人。名中有“强”,拆开成了“弘虫”。先后在学校、媒体和政府机关工作,业务爱好阅读写作。先后出版个人作品集《男人而已》《黄酒加冰》《老家》《诸暨孝事》《蓼莪情》《那时候》《解密陈励忠》《寻找施耐庵》《杨维桢与水浒》《南楼美人》《清气满乾坤》《新长乐》《高湖村》等十余部。



推荐阅读:

1.诸暨市乡土文化读本·马剑

2.文言公益讲堂

3.读写公益讲堂

4.作文公益讲堂

5.公益古诗讲堂

6.小古文讲堂

7.主题聊聊吧

8.标点符号8讲

9.小学生必读经典文言文

10.小学生必背经典古诗词


11.跟着梅芷读童年

12.少年版 三国演义

13.海底两万里

14.昆虫记

15.唐宋名家诗词故事

16.跟着弘虫读乡村

17.越民生|2020.7—2020.12侯门山上的公益故事

18.走读乡村习作篇

19.草房子

20.纪录片 故宫100


21.傅雷家书

22.纪录片 汉字五千年

23.纪录片 史说汉字

24.纪录片 中国文字发展史

25.纪录片 百年巨匠

26、越民生|2021.7.12.-2021.8.12“抗逆星”成长营

27.越民生|2021.1-2021.6 侯门山上的公益故事

28.绿珍珠 

29.一只蛤蟆叫太阳

30.青草国的鹅


31.守护神一个

32.大马梦里来

33.爱在他乡项目——关怀外来建设者子女

34.“壹心”关爱儿童项目

35.焕新乐园项目

36.阳光少年大声说项目

37.牵手成长 爱在诸暨项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越民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