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越民生· 跟着弘虫读乡村】烟囱

弘虫 越民生
2024-09-04

点击“越民生”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

 


烟囱

 

童年时候,烟囱在我的潜意识里,便是吃饭的预告。烟囱冒烟了,我的肚皮也开始笑了,烟囱袅袅娜娜地飘出炊烟,我的肚皮叽里咕噜地冒出欲望。我怀疑,古战场的烽火台,或许正是从炊烟里得到的启发。炊烟与意识,它们竟如此紧密相连着。


至于那首歌里唱的,“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毫无疑问,这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情调,对于饿惯了肚皮的我来说,我想问阵阵炊烟的,绝不是它的去向,而是烟囱下真实的食物形状。


但有一点必须承认,即最宜在田野里看烟囱与炊烟。远远地看着村庄,远远地盯着烟囱,那炊烟挑逗得我神情恍惚,培养我超强的想象力。


为什么还没有升起炊烟呢?别人家的烟囱像一个个虚荣心十足的女生,争先恐后地向天空这个老师请示汇报了,唯独我家的烟囱赖着不动。生产队明明收工了的,母亲应该烧饭了的,母亲该烧饭而没有烧饭,定有缘故。或许,我闯下的祸被她发现了。因为我钻到床底下,将母亲东藏西藏的一包“秘密”偷吃了,我不仅偷吃了“秘密”,且无意中又撞破了藏“秘密”的甏。此刻,破甏面前,母亲一定气得发抖,气得咬牙切齿,气得饭也不烧了,如果她此时活捉了我,说不定会将我当柴烧。她不会真的把我烧了,但她的确有这样的愤怒,因为,我太了解母亲的心思了。


为什么炊烟冒那么长的时间呢?村子里的烟囱,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那一缕缕炊烟,虽然从烟囱出发的时间参差不齐,但如果拿一条绳子去丈量,它们在天空中划过的痕迹却是长短相称的。我家的烟囱今天冒烟的神气有些趾高气扬,一点也不想停歇下来,那么这炊烟里就颇有嚼头了。我的直觉告诉我,今天是个好日子,家里或许有客人来了。家里很久没有客人来过,会是谁来呢?来客人真好,来客人就有好东西吃,客人来了父母不再骂我打我,家里会倾其所有,做出好吃的,不杀鸡宰鸭,也起码要烤几个鸡蛋糕,最不济的,也要比平时多弄几碗菜。那么我的心情,就会像过年过节一样高兴。


农民家里的烟囱,有简装的,有精装的。那些形状,至今留在我的记忆里。简装的烟囱只在墙壁上凿一个洞,凿壁不是借光,是为了排烟。一般这样的烟囱下面,寄居的多是孤家寡人,是年老体弱的,农村里称呼他们“老勿死”。老勿死活着还讲究个屁啊,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所以打的灶台是一口镬的,与灶头连成一体的烟囱,按理应该像根尾巴,理直气壮地爬到屋顶,但既然活一天少一天,也就用不着脱裤子放屁,穷讲究,索性掐菜似的掐掉了,反正那炊烟最终都是跑向天空。那个烟洞在墙壁上的位置,比我的个头高不了多少,我的头颅当然伸不进去,但只要我的双手愿意,一定可以像小兵张嘎那样,用茅草塞住那个烟洞,让里面的人呛得啊哼啊哼的。我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因为里面的人始终在啊哼啊哼。老人在屋里苟延残喘,从屋里爬出来的烟,也老弱病残得没了样子。真实记录生活的,是那堵墙壁。凿在墙壁上的烟洞确似一张嘴,嘴的两边留下两道斜斜的黑痕,那是炊烟走熟了的路径,我看上去,总觉得它像两道未经修理的胡子。当然那是墙壁的胡子,也是生活潦倒的胡子。我这是倒着看的,如果正的看,那黑痕其实更像怒目而视的双眉,我不知道它流露的是不是屋里人的情绪?


一般新造的房屋都有一支像模像样的烟囱。由于烟囱跟吃饭关系密切,所以建造烟囱前,都要对火神祝融来一番祭奠,希望火神能够在此安身。烟囱一般是四棱形,用青砖、石灰筑成,从灶台间窗户旁边的烟洞起步,缓缓地依着墙壁攀爬到房顶。爬上房顶的烟囱神气活现,它的头上戴着一顶塔形的帽子,颇似西湖三潭印月景点里露出水面的那个东西,其实那是用来替烟囱挡风避雨的,不让雨水倒灌到家里来。一支烟囱以烟洞为界,折成两截,一截留在屋内,与灶台相连,一截伸出屋外,与房顶相连。露在屋外的烟囱,就是家的身份证,一支烟囱代表着一户人家。想知道那户人家有没有人,只要注意他家的烟囱就行了。


那些曾经以掸烟煤为业的人,就是靠烟囱吃饭的,他们循着一支支烟囱而来,除了眼睛里泛动着一丝白色,除了嘴巴张开来露出一副白牙,他们整个人影都是黑漆漆的,活像个野鬼。他们蹲在你家镬灶口,兜一个黑袋,伸一把长长的掸子,在你家里的那根烟囱里上下捣鼓。手臂极力往烟囱里捅,脸孔别转朝外面躲,那些在烟道里沉积多年的烟煤,本来睡得很熟,现在被他弄醒了,淅淅沥沥地掉下来,正好落进那只袋子。然后,他捏拢袋口,贼似的从你家溜走。


掸了烟煤的烟囱,跟抠过鼻子似的,一下子就通气通畅了。于是,炊烟在天空里抒写的姿势更加潇洒自如。烟囱在天空抒写出的欲望地图,就像房主鼻孔喷出的气,财大气粗的自然趾高气扬,青烟袅袅;穷人的则依然气息奄奄,黑烟翻滚。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因为条件好的人家是用柴烧饭的,而穷人,那柴早已砍下来变卖了,只好用并不干燥的稻草烧饭,偏偏雨不停脚,稻草沾湿了,烟囱打湿了,斜风细雨又恶作习刁难人,于是烧起饭来吃力异常,那些原本该从烟囱里出去的烟,全部倒灌进了屋子,于是满屋子笼罩着贫苦交加的浓厚气息。


曾经写过一篇《老家的记忆碎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语:如果说,炊烟是一个声音,炊烟是一种味道,炊烟是一面旗帜,那么升腾袅袅炊烟的烟囱,则是家的尾巴,家的胡子,更贴切地说,烟囱是家的呼吸!烟囱里喷出来的,就是生存的欲望,生活的希望。


(本文选自弘虫的《老家》)




作者简介

弘虫,真名陈强,1969年出生,浙江诸暨枫桥人。名中有“强”,拆开成了“弘虫”。先后在学校、媒体和政府机关工作,业务爱好阅读写作。先后出版个人作品集《男人而已》《黄酒加冰》《老家》《诸暨孝事》《蓼莪情》《那时候》《解密陈励忠》《寻找施耐庵》《杨维桢与水浒》《南楼美人》《清气满乾坤》《新长乐》《高湖村》等十余部。



推荐阅读:

1.诸暨市乡土文化读本·马剑

2.文言公益讲堂

3.读写公益讲堂

4.作文公益讲堂

5.公益古诗讲堂

6.小古文讲堂

7.主题聊聊吧

8.标点符号8讲

9.小学生必读经典文言文

10.小学生必背经典古诗词


11.跟着梅芷读童年

12.少年版 三国演义

13.海底两万里

14.昆虫记

15.唐宋名家诗词故事

16.跟着弘虫读乡村

17.越民生|2020.7—2020.12侯门山上的公益故事

18.走读乡村习作篇

19.草房子

20.纪录片 故宫100


21.傅雷家书

22.纪录片 汉字五千年

23.纪录片 史说汉字

24.纪录片 中国文字发展史

25.纪录片 百年巨匠

26、越民生|2021.7.12.-2021.8.12“抗逆星”成长营

27.越民生|2021.1-2021.6 侯门山上的公益故事

28.绿珍珠 

29.一只蛤蟆叫太阳

30.青草国的鹅


31.守护神一个

32.大马梦里来

33.爱在他乡项目——关怀外来建设者子女

34.“壹心”关爱儿童项目

35.焕新乐园项目

36.阳光少年大声说项目

37.牵手成长 爱在诸暨项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越民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