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越民生· 跟着弘虫读乡村】铁匠

弘虫 越民生
2024-09-04

点击“越民生”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

 


铁匠

 

打铁是一门古老的手艺,于公元前500年就出现了,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时人们已普遍使用铁器,铁匠这一行业也就应运而生。在出土文物中,已发现当时用生铁铸成的耕犁和箭镞。


这一点,从铁匠师傅供奉的祖师爷中也可以找出些依据。铁匠师傅所供的祖师爷各有不同。有的供奉太上老君为祖师爷,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可使任何东西入炉即化,铁匠师傅认为他们的铁匠炉是太上老君传下来的。有的供奉战国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祖师爷,因为他们为了铸剑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有的则供奉吴越春秋中的欧冶子,因为他为勾践锻造的越王剑锋利无比天下绝伦。不管供谁为祖师爷,都说明这一行业历史远古,而且出现了人们引以为豪的英雄与楷模。


一部行业的历史有时候就是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因为铁匠所从事的,与战争有关,与生产有关,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铁匠打出了士兵手里的各种兵器,农民手中的铁制农具,家庭生活的铁制用具,铁匠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人类文明的锻造者这一角色。


如今科技发达,什么东西都大批量机械化生产了,古老的铁匠活,也终于完成了它肩负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命,它是那么地老态龙钟和步履蹒跚,它再也跟不上现代化的矫健步伐了。于是,铁匠也成为我们偶尔怀旧的一个内容。


童年时住在乡村,每当稻麦收割来临的时候,农户家里的铁制农具大多都有待修理,有的刀刃钝了,有的刀口缺了,有的该打磨,有的该淬火,反正都不能继续尽心尽职地服务了,这时候,街头铁匠铺的生意就像铁炉一样红红火火了。


铁匠师傅只负责加工,打制的东西都是老百姓从自己家里拿来的,或是用旧的铁器,或是不知从何处捡来的废铜烂铁。铁匠师傅按照加工的时间,来确定收费多少,加工费高不到哪里,一般都是几毛钱到块把钱左右,肯定比你新买一件便宜得多。加工费都是现钱,很少有赊账,也很少有赖账。铁匠师傅接活时,先得看看带来的铁具能不能打好,否则就不接这个生意了,他们可不想因此而坏了铁匠铺的名气。


打铁的工具很简单,一个炉子,一个风箱,一方铁砧,几把铁锤,一箩煤炭,就能把坚硬的钢铁锤炼成各式各样的实用工具。


铁匠铺一般都是两到三个人,他们分工很明确。一个人专门负责烧火,主要任务是添煤、拉风箱。打铁用的风箱个头很大,拉起来很吃力,拉风箱的人往往是光背躬腰,大幅度地伸缩手臂,一下一下地,把鼓足了劲的风吹进炉底,让炭火有足够的温度去熔化坚硬的钢铁。掌砧的人叫大师傅,他才是打铁的关键人物,他不但把握着铁器打制的整个过程,而且掌控着打制的全部工艺细节,掌砧的师傅通常都扎着一个护到胸的靛蓝色厚布围裙,以防锤打时飞溅的火花灼伤身体。另外就是师傅边上抡大锤的伙计了,那通常是年轻力壮的学徒。


打铁的场面很热烈,铁锤叮叮当当,风箱呼哧作响。当炉火中吞吐出红里透蓝的烈焰时,大师傅就将烧红的铁器搁在铁砧上,一边有顺序有间隔地调整着锤打面,一边有节奏有轻重地锤打下去。飞溅的铁花亮丽夺目,那上下翻飞的手臂,被炉火映照出生命的无穷活力。叮叮当当锤打时,师徒嘴里还会哼出或低或高的号子,“嘿哟嘿哟——嘿哟嘿哟”,那是抡锤的节奏,更是使劲的动力。敲打完了,大师傅拿钳子夹住依旧红热的铁器,将它伸到水里淬一下,顿时,水里响起滋滋的声音,冒出浓浓的水气。那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那转瞬即逝的滋滋声,至今还回响在耳边,在那个年代,在缺少乐趣的日子里,那就是美丽动听的音乐。


打铁的现场总是围着一圈人,有的是来打制东西的,有的纯粹是来看热闹的。看打铁就像是看表演。在场的人都不敢说话,大家只是用眼睛盯着看,看铁匠师傅粗壮的手臂和厚实的胸脯于一招一式中展示健美,看烧得火红的铁块如何在不断锤打之中变成需要的工具。偶尔也有看得入神的,会向铁匠师傅提个外行的问题,但也就一问一答简单的两句对话。有些不知深浅的孩子在边上看着看着就会靠近去,此时就怪不得打铁的师傅毫不客气,对你大声喝止了。


打铁整天就是抡胳膊,一天之内拿着铁锤抡几百下是家常便饭,是一门很辛苦的劳动,所以有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但是,对于铁匠师傅来说,光有力气还远远不够。他们能打制的东西几乎囊括与老百姓生产生活相配套的所有铁制品,最常见的生产用品如锄头、铁锹、镰刀、犁铧、耙齿、抓钩、羊犁等等,生活用品如菜刀、锅铲、剪刀、门环、刨刀、剪刀等等,还有就是像斧头、钩刀、瓦刀、泥抹等用于其他劳动的工具,可谓琳琅满目,千姿百态。打制这些铁家伙还需要一定技术和工艺,尤其是有轴度、平度要求的物件和带刃的利器,没有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那是打造不出合格用品的。譬如剪刀、菜刀、镰刀都需要淬火,而淬火工艺运用得如何就得看铁匠师傅的本事了。淬火处理得好,刀口锋利柔韧,否则,不仅刀口不快且不耐用。

许多铁匠师傅都有独特的技巧和绝招,只有他们信得过的晚辈或徒弟才会略教一二。


如今,乡村的街头巷尾再也见不到红彤彤的炉火和赤膊挥臂的铁匠了,那节奏感极强的叮叮当当声,逐渐湮灭在轰轰烈烈的机械欢叫声中。社会文明的标志,往往是以工具的制造变化来划分的,譬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电气化时代等等。我们感叹时代的进步,我们期望更加美好的明天,就不得不忍痛地将打铁这一民间工艺定格于历史的黑白底片中。


(本文选自弘虫的《老家》)




作者简介

弘虫,真名陈强,1969年出生,浙江诸暨枫桥人。名中有“强”,拆开成了“弘虫”。先后在学校、媒体和政府机关工作,业务爱好阅读写作。先后出版个人作品集《男人而已》《黄酒加冰》《老家》《诸暨孝事》《蓼莪情》《那时候》《解密陈励忠》《寻找施耐庵》《杨维桢与水浒》《南楼美人》《清气满乾坤》《新长乐》《高湖村》等十余部。



推荐阅读:

1.诸暨市乡土文化读本·马剑

2.文言公益讲堂

3.读写公益讲堂

4.作文公益讲堂

5.公益古诗讲堂

6.小古文讲堂

7.主题聊聊吧

8.标点符号8讲

9.小学生必读经典文言文

10.小学生必背经典古诗词


11.跟着梅芷读童年

12.少年版 三国演义

13.海底两万里

14.昆虫记

15.唐宋名家诗词故事

16.跟着弘虫读乡村

17.越民生|2020.7—2020.12侯门山上的公益故事

18.走读乡村习作篇

19.草房子

20.纪录片 故宫100


21.傅雷家书

22.纪录片 汉字五千年

23.纪录片 史说汉字

24.纪录片 中国文字发展史

25.纪录片 百年巨匠

26、越民生|2021.7.12.-2021.8.12“抗逆星”成长营

27.越民生|2021.1-2021.6 侯门山上的公益故事

28.绿珍珠 

29.一只蛤蟆叫太阳

30.青草国的鹅


31.守护神一个

32.大马梦里来

33.爱在他乡项目——关怀外来建设者子女

34.“壹心”关爱儿童项目

35.焕新乐园项目

36.阳光少年大声说项目

37.牵手成长 爱在诸暨项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越民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