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论神聊‖陶琦/全程跟踪采访记录:国土宣传基本功练兵场和考场
2016年10月27日,《国土微论坛》微信群举办第八场“微论神聊”活动,由陶琦主聊“全程跟踪采访记录:国土宣传基本功练兵场和考场”。主持人;何娜。
主聊人:陶琦,网名琦琦,笔名姗妮,就职于广西国土资源宣传中心,任《南方国土资源》杂志编辑部副主任,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会员。长期在国土资源一线工作进行采写,所著长篇报告文学《非常突破》(获第五届宝石文学奖提名奖)、《良田梦》为陶琦对专项业务工作进行全程跟踪记录采访的成果。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341jwjaz8&width=500&height=375&auto=0
全程跟踪采访,这对大家都不算陌生。一些备受关注的社会事件,很多社会媒体都采取让一个资深记者或记者团队全程跟踪采访报道的方法,赢得读者。
与社会媒体对社会新闻的跟踪采访相比,行业宣传的全程跟踪采访除了外发宣传报道作品,还要留存大量详细的工作档案资料,要对整个事件做较完整的记录,记录的面和点要更为全和细。
可以说,在行业宣传全程跟踪记录采访中,“记录”这个工作与“采访”并重,甚至可以说,采访仅是记录工作其中的重要部分而已。
行业全程跟踪采访记录,需要保留的记录包括有图片、视频、文字,对会议、座谈、实地调研、一线工作等各种工作场景记录,必要的话要同期发布视频、音频、纸媒、网络等新闻报道,之后还必须有整理出来的全程采访成果。
在这个采访过程中,你所有的知识储备,所有已具备的宣传工作技能,都随时用上,有的甚至要求你边学边用,同时得到磨炼和提高。
可以说,全程跟踪记录采访,检验着一个行业记者和通讯员的基本功究竟扎不扎实, 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练兵场。
没有经历过全程记录的采访工作,一个行业记者和通讯员很难让自己的宣传业务水平快速地上一层台阶。
行业全程跟踪采访的工作量大,建议大家可从较短期的全程跟踪采访开始练手。
短期,一般指的是一周到半个月。可以从跟踪一个现场会、跟踪一次调研开始。长期,半年以上,二三年,三四年都有。
因为短期的跟踪采访一项重点工作,相对较容易把握,体力、精力也相对容易适应,工作也较为紧凑,高度聚焦、快速反应的工作,更让人容易体会和记住“紧跟目标、随时抓拍、及时出稿、全信息展示行业工作……”这些工作任务。
这样大的题目,如果仔细全面地讲,我的水平并不能担当,讲的人和听的人都可能因此晕过去。
因此,我在这里谈的是,我在国土资源行业宣传工作中,所经历的一些与全程跟踪采访记录有关的事,是将一些工作片断和想法,与大家分享,如果能对大家的国土资源宣传工作有所启发,那是最好,如果不能,也就相当于大家不必经过青梅煮酒的仪式,就可以在一起聊天,图个开心。
进国土部门八年来,我所经历的全程跟踪采访工作,土地、地矿、测绘、海洋各业务工作都有涉及,有广西扩大内需用地审批百日大会战,有桂中土地整治两年的跟踪采访,有桂林市二调工作近一年的跟踪采访,有地质遗迹保护三四年的采访,有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跟踪采访,等等。
有人说,国土行业宣传的全程跟踪采访工作量大,辛苦且很复杂,问我是怎么做到的。有没有什么窍门。
说真的,我是用简单的笨办法挺过来的。把笨办法当小窍门,还请大家不要笑话。
我喜欢用简单的原则和方法做事。就象一个单位总要有一个主持工作的人才行,我们必须要一个简单的原则来进行一票管理。
下面,我以参加原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来广西调研的采访为例,与大家分享本人全程跟踪采访一些经历。这是一个短期的跟踪,跟踪采访期为十一天。
笨办法一:
基本原则,细致且机械地全程完整记录
较短期的跟踪采访,难度在于:全面记录、及时发稿。
我的窍门就是:死死牢记最为基本的要求:全程记录!一定要记录到!一定要不怕麻烦地、细致且机械地全程记录,不要被其他复杂的高要求、高标准搞晕,免得最后忽略初衷,本末倒置!
因为我个人认为,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那些高要求、高标准如何达得到?
在我参加原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来广西调研的随团采访工作中,在拍摄图片方面,我第一次细致而机械地拍照进行全面记录,效果明显。
为期十一天的跟踪采访,要求纸媒、网络、视频及音频新闻,当天及时出稿发出。
途中虽然有同事在外围补充拍照和摄影,而且水平很高,但是因为不能跟队,而且当天外发文字和视频新闻都是由我和拍视频的一名同事当天夜晚发出,我们宣传中心覃主任是以厅领导随同的名义参加,由于采访任务重,也得补充拍照,且要负责每天审稿。所以我们三个人的跟踪工作量还是非常大。这是对体力和精力的一种考验。
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我和同事眼里只有拍摄目标,一整天都是或站或走,就是没有坐。到了晚上吃完晚饭,我要整理当天的图片,写消息和短通讯,当天跑了多少个点,就要写出多少个消息,同事要整理影像编发视频新闻,我们将收集到的资料复制,互相间聊一下当天采访的感觉,就分头工作至深夜,而中心覃主任要等我俩把稿子、带子都做好,还要审稿,有时还会被他打回来重新做,待覃主任审稿通过,我们才将各自的消息投发出去,才休息,一般到凌晨两点钟左右。
这个告诉我们,记者和通讯员平时一定要注意锻炼身体,要不然,重要的采访任务都扛不起来。
徐部长到广西调研这短短十一天的采访,于我而言,实际上是我个人跟踪采访三个多月广西国土系统参与扩大内需保增长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新闻事件,同时也是独立的全程跟踪采访的实例。
对采访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过程,对策划、采访前准备、采访中快速集中准确的应急反应,及时播发新闻等等,都有较高的要求。我们做宣传的,在其中要付出的除了智慧外,还有体力精力。
即使是单项拍照,对宣传各基本功的要求也是全面的。这时候,平时的基本功扎不扎实,就在台上见了。
(一)对宣传策划能力的考核
首先要做的就是策划、预测
按有关要求,陪同徐部长的地方人员中,随行记者只能有两名,随行的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不带着相机,因此我们广西国土资源宣传中心这边考虑摄像肯定有一个,我们影视部的主任是第一人选,另一名必须要兼顾文字和摄影报道记录进行综合考虑,在这个人选上,当时大家有点犹豫的。因为在这样紧急的任务中,能同时文字和摄影拿出的人并不多。
因为我本身是文字记者,文字不能说优秀,但写稿较快,这多少应该算是一个优势。而摄影对我来说是有些弱的,说老实话,在我们广西国土资源宣传中心,我的摄影水平当时根本排不上号,几年过去现在我也排不上号,在这方面我进步不大。我们中心有摄影方面非常优秀的人才。综合文字和摄影等各方面,再加上我摄影方面也不算差得离谱,而且我收集现场材料快速,新闻点找得快而准,在新闻摄像方面还勉强有能力同时给其他同事进行补充,领导决定派我去。
当然,同时,为防漏拍漏记录,我们宣传中心的领导想得很周到,还安排了我们中心几个摄影水平高、设备先进的记者,另行驾车,在调研的第二个城市开始在团外加入采访,因为不能跟团的车队和住宿,挺辛苦的。但也出了不少大片好片。
之前,厅领导已经把我们召去,一再强调,部长从进到广西到出广西,我们都要有记录。
对于具体的采访,中心覃主任召集大家讨论策划了好几次。大家根据将要到的点,对将发生的一些场景,做了一些预测,强调着重记录什么,强调千方百计也要记录到哪类型场景,这都是要进行策划的。后勤的同志已对部长要去的地方,做了一些资料收集等准备工作,我和另一个主要负责摄像的同事,也分别向相关市县局收集新闻线索,与当地通讯员取得联系,以便得到及时支持,在报道时,马上可以用到。
(二)内容为上:“一定要记录到”给我带来的考验
我将这次重大的采访任务,当成一个难得的学习提升的机会。
我心中也对具新闻或保存资料意义的拍摄场景和点,进行更细的预测和预了解,对何时出稿拍照心中有数。
针对自己的短板,我当时对摄影要求自己强制机械地要达到“一定要记录到”,这样一个执念,让我撇开一些看似不利于甚至不适应摄影的因素,不停地在拍。而且在那样的以五分钟十分钟来控制行程的急促情况下,我只能选择以内容为第一位。
基于“全程”、“一定要记录到”的执念和目的,我从见到徐部长第一面就开始不停地拍摄,我首先是把记录内容放第一位,其次才考虑如何拍好。
同时,工作责任也在第一位。
因为虽然沿途在外围的记者补充,我们中心覃主任作也有机会就拍,但我知道主要责任在我,我必须尽量多拍,并不能因为“也许”别人会拍到,自己会松懈甚至遇上难拍的时候干脆不拍。
“也许”两个字是会害人的!虽然“也许”我的同事或其他媒体记者会拍到,但我的外围同事,“也许”并不在现场,“也许”并没有看到这个角度。所以,我把“也许”两字丢了,始终站到拍摄最前面。
今天我聊天所使用的照片例子,全部都是我当时拍到的原始照片。
领导见面这些画面的拍摄,肯定都要拍到的,清楚而且准确。理想不理想的,只有比较才出得来。
我不敢幻想“也许”,只能踏踏实实对细节场景始终在忠实地记录着。
因为知道自己的责任,因此,在机场等候时,就连领导走出机场这样的照片,其他记者不拍的,我也机械、程序地将当时的自治区副主席李金早请徐部长走出安全门的镜头拍下来,将两人面带自然的微笑,徐部长第一次来到广西这样一个温馨的画面,记录了下来,成为此次全程采访成果之一画册中不可替代的画面之一。
11月9日晚,徐绍史在李金早陪同下走出桂林机场
也因为“一定要记录到”的责任在肩,即使在光线十分不好的情况下,其他记者都不拍的情况下,我仍然坚持以内容为重,以记录为重,进行拍摄。比如,天色昏暗中徐部长一行进入红树林保护区的拍摄,还有大雨中的拍摄。
大雨中,部长临时改变行程,考察建设中的中石油项目区,原来二三十部相机和七八台摄像机没跟上,大部分人认为这样大的雨,部长不会下来看。再加上一些记者也累了,懒得动了。车停了,最初只有我和同事毫不犹豫扛着摄像机和相机跟着。我们在雨中按部就班地记录拍摄。等其他设备到,大家也已往回走了。
(三)紧跟目标:临场抓拍能力的考核
工作量大,有时累有时忽视,一些镜头就容易失去捕捉机会。
我的经验是要紧跟目标,注意随时抓拍。
在桂林,徐部长安排的行程中,有岩溶所,他特别提出想要拜访袁道先院士。当时,领导要求随行记者要拍到徐部长拜访袁院士时见面的照片,最好拍到握手等互动。
在场的媒体记者以及我们宣传中心的其他摄影同事都接到这个任务。我知道如果我出了漏,也许可能会有人补充,但是这个任务其实是在我身上,如果漏拍,错误首先就在我。
我依然不敢靠“也许”,我就一直盯着,关注着他们的互动。
然而,部长和院士见面时,只是两人对面坐着,只拍到了他们说话的场面,但两个人一起的照片,却因长桌挡着很不理想。后来一起拍合影,部长站起来和职工们说几句话,当时场面挺热烈,我勉强拍到一张图片,部长讲话时看着袁先生,所有在场的记者都觉得不可能拍到这两人握手的镜头。因为时间过得很快,部长应该准备离开了。
拍完合影大家都要散开的时候,我也转身准备跟进下一个点拍摄。
然而,我听到有人叫了声袁先生,那不是徐部长的声音吗?我毫不犹豫马上转身同时拿起相机准备,看见部长正朝着袁先生走去,打招呼道别,我就直接开拍了。
全场二十几位记者,只有我抢拍到了部长和袁先生握手的照片,我非常幸运。画面上两人笑盈盈地自然地交流,非常亲切。这张照片配发给了当天中国国土资源报头版头条的文章。
自然交流
头版头条配图
抓拍是一个靠运气的基本功,在运气的同时考验临场经验技巧,这都是需要有准备的。任何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瞬间,稍纵即逝,但出现也一定会有规律。
记者要尽量能够提前预想,预知在何时、何处、何种场景会以何种形式发生,明白自己应该站在什么位置,选取什么角度,使用什么镜头,采取什么表现方式来拍摄这一新闻事实。然后就是站好位置,等待时机,连续拍摄。
在徐部长向烈士献花篮的时候,我快步绕到了这一边拍摄。拍出这一套几张图。
献花篮人的名字写在这一侧,所以我在这一边等,一些没留意到这个细节的其他记者,则在对面站着看着我,那对面拍的图片信息量就不够我所在位置角度的完整。
笨办法二:
基本原则——工作照要照出工作的样子
(一)会议和调研拍照:对日常宣传功课的考核
要展示工作,注意全信息国土资源工作内容。
兴安局,档案工作在当时走在前面。湘漓国土所在2010年,已有单独的档案室。空间因为进去的人多而狭小,给拍摄带来一定难度。拍出来不是这个表情欠,就是那个动作不合适,我连拍再连拍,终于得到了三四张。照片上,国土所长拿出档案给领导看,部长、厅长、市委书记和市长都在场。
工作中的自然互动,人物全又突出,更重要是必须表达出工作内容
平果铝用地改革,与农民交谈
听旅游用地规划,调研会场如比较呆板,非拍不可,也要尽量找到突出中心人物及思考的瞬间
在会议拍摄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一是照片不要模糊,保持照片的水平(可以横幅为参照),曝光要准确。二是主席台上有台卡的人物尽量拍全。且保证每个人的眼睛都是睁开,表情正常,动作衣着正常。
所以,我们所能做的是多按几次快门,以求在多张照片中选到满意的照片,并在当场检查,以便及时补救。开场时候拍照的人特别多,可以等大家都拍得差不多了,你再去拍,这样可以少拍到闲杂人等。要尽快完成,不要影响会议。
调研照片要灵活得多,要求也高一些。主题要鲜明,要看得出来,大家的思考、观察的状态,和一种想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态度。这些都是一种感觉,我们想这样拍,遇到这样的场景出现,你的手必然就会反应很快地按快门。
(二)内容为上,对新闻要素把握的考核
新闻图片内容为首位要素,然后才是视觉冲击力和情感方面的张力。
关于图片,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特别是现在很多人醉心于拍色彩构图等冲击力极强的美图,我们别忘记了我们记者拍新闻照的初衷,图片首先是看内容,必须具有新闻价值。新鲜、重要、接近、趣味。具备新闻的5W(何时,何地,何人、事,何因,何果),然后才要求形式上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方面的张力。
可保存的资料照片
我拍得这张图片,从构图到角度应该不是很好的,但是,它是一张有内容的图。在湘漓所的过道上,贴着这张《办法》,这是2010年,这个办法在全国属于较具探索性,涉及农民的权益,部长很感兴趣看得很认真,此图并未发表,但我以此图为证,广西在这方面,较早进行了积极探索。这张图印在画册上。后来国家土地督察局对这个办法很感兴趣,一再下去调研,欲形成新的可推广的办法。
有缺陷但可保存的资料照片
我拍得这张图片仔细看,是有毛病的,解说员没有面对徐部长说话,但在当时,由于解说员站位偏了,他也不可能扭头去盯着部长。再加上在场的领导多,解说员可能也有点忽视了。但有胜于无,这张照片做为资料照片保存了下来。
笨办法三:短期跟踪串起的长期跟踪采访
上面所讲的,徐部长来广西考察调研的跟踪采访,其实仅是我一项为期大半年的2009年国土资源管理服务提速保增长的全程跟踪采访的一部分,我将其写入我的《非常突破》书稿的开篇。
短期的跟踪采访往往可以成为较长时期的跟踪采访的高潮部分。每个较长时期的关键时点,都可以成为短期全程跟踪采访的。
2009年这个特殊的扩内需保增长的时段,我跟踪采访测绘、地勘、海洋、土地管理服务经济发展,审批提速保资源、保发展、保民生,是由一系列短期跟踪采访组成的。
在广西有人居住海岛的海岸线测量测区跟踪采访
长丰镇农居集中区,跟踪报道。这是广西厅去兄弟省市学习调研考察增减挂工作的镜头。
跟踪用地审批加速工作。这组是厅领导到政务中心指导工作的镜头
大家今后遇上需要跟踪采访一两年的,可以分解成短期跟踪采访。
这样当然会出现更多的短期全程跟踪采访。然而只要一件一件的做,整个工作就象被蚕食一样,一点点地吃掉吃透。
比如我接到全程跟踪桂中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的任务后,也首先进行分解。
先是思考怎么采访,花了很长时间。45个亿资金的143个子项目,究竟应该怎么实现全程跟踪。光存资料,就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因为除了我本人亲手拍的、记的,还有各县各乡镇主动提供的。
后来,我就将单一的土地整治项目的过程梳理了一遍,将其程序列出,建立文件夹,好有目的地采访,并方便归类保存。选址踏勘的,规划初稿征求农民意见的,权属调整的,施工的,督查的,管理办法改进的,规划规模经营的,分田的,各种各样,都得跟踪,采访出一大堆看上去乱七八糟的故事,但一分类,整整齐齐。
最后发现,自己可以将这些程序放大,成为专项工作进行跟踪,还有划分大致节点,把握工作节奏。
除了采访时的各种笔记,别忘了,还要每天在电脑上做采访笔记,将当天采访故事内容简单记录下来。
因为这样连续的高强度采访,如果不及时记录,你的记性会背叛你。这样你就白白花费了精力和体力。
在跟踪采访期间,自然是会拍了很多照片。照片的直观方便查看,使它成为资料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如何拍好,我始终还是强调那一句话:拍工作照要拍出工作的样子。尽量不要只拍一排工作人员站着听领导讲话或握手的样子。
徐部长在广西考察调研后,我们宣传中心将大家全程采访记录中获得的资料照片,制作出一本精美的画册。
而我用着笨笨的收集资料和脚踏实地的采访,我终于挺过去,完成了一串全程跟踪采访。
2009年,除了徐部长调研采访外,我当时最为密集的跟踪采访是,以一天一个县的进度,走了39个县。除了拍照,每天及时将采访听到的故事记录下来。最终根据这些采访素材,写出了21.5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非常突破》。
更为细致且机械地全程完整记录,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学习提升,思考沉淀,带给我们的除了宣传水平的提升,还有阅历的增长,理论和知识的提升。
大家想快速地提升,或者自己宣传工作小有成绩了,却自己感觉似乎上面有一个透明的天花板档着,很难提升,处于一个瓶颈阶段。即使领导没有给你任务,我建议,你不妨主动地先将一项具体的业务工作列入自己全程跟踪记录的范围。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在你做日常宣传工作的同时,始终关注这项工作,并进行详细的采访和记录,相信半年一年后,辛苦一定会有回报,其中短篇幅稿不断出现不说,经历一次全程跟踪记录的过程,你还可能会有胜读十年书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