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论神聊‖与做菜有关的采访经历
2016年8月25日,《国土微论坛》微信群举办第三场“微论神聊”活动,由广西陶琦主聊“与做菜有关的采访经历”。主持人佳木秀。
主聊人:陶琦,网名琦琦,笔名姗妮,就职于广西国土资源宣传中心,任《南方国土资源》杂志编辑部副主任,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会员。曾在广西民族报社、《女性天地》杂志、《三月三》杂志任记者、编辑。已出版国土资源题材长篇报告文学《非常突破》(获第五届宝石文学奖提名奖)、《良田梦》。致力于宣传普及地质地理知识,写有广西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广西温泉等系列地学科普游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324vwjtw5&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我很喜欢做菜,平时在家,为家人做菜是我最大的乐趣之一。每次出差吃到觉得好的菜式,我都要回家试做给家人吃。所以我家的菜谱常新。
做菜的爱好,不自觉带到工作和写作中,对我的采访风格也有一定的影响。
有时下乡镇采访,中途在国土所的厨房或农家乐等饭吃的时候,我会主动地做一两道菜,与陪着我在户外跑农田爬山的同仁们,在厨房齐心协力,共同整出几碟菜一同分享,让相互间的关系更为融洽,为更深入的采访铺垫。
记者的采访,本质上是与陌生人聊天,但与一般的陌生人之间无任务压力的聊天不同,记者必须在短短的时间里,听到陌生人倾诉的工作故事。如果采访对象半天说不出一句话,采访的时间就一点点地失去,采访最终可能会失败。记者和采访对象一般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却是一个完整的人际交往的过程。如何与陌生人聊天,打开他们的话闸子,方法其实有很多。今天,我要讲的我两个故事,是通过做菜,拉近基层采访对象的距离,使他们乐于接受和配合采访。
我的一点点的经验,希望能给年轻的记者一点点启示。
采访行为我接受这样的观点,认为至少有三个工作过程,一是有效提问的准备,二是营造平等交流的融洽氛围,三是对话题的控制。
有效提问的准备,是为倾听故事而准备,我的做法:在分析和总结收集到的采访资料后,至少预列三个问题。要注意的是,一些采访对象,需要提前传一两个问题供他们思考准备。
而对在访谈中对话题的控制,往往与一个人的阅历和气场有关。
我曾经给几个刚入行的年轻人指导写一个“三八”节人物专题。
当时和他们一起商量列出三个问题,让他们两个一组去采访。回馈说与采访对象三人,五分钟后常常陷入默默无语的尴尬中,这与我的指导水平太差有关。当时我不知道如何教下去,之后带队在钦州,海边,正好当地一个分局有一位女同志很能干,建议我们采访,很符合这个专题写作,那位女同志来了,很黑,比非洲朋友还黑,为建设保税港服务晒黑的。我心中马上起了敬意,我想这肯定也影响我谈话时的态度。
当时由我提问示范采访,身旁几位年轻记者坐着旁听,还是那三个问题,采访对象连续说了一个小时,讲到中途还流着泪,我递过纸巾她平复了一下,还是继续说。年轻人总结,虽然我提的问题还是那些问题,但语境语气,表情等与他们有区别,但究竟我是怎么做到的,我也讲不清楚。我想是阅历使然,人年纪大经验自然多些,所以点到为止,这些我都不打算细讲。
今天我聊天的重点,是营造平等交流的融洽氛围,与大家分享一种采访时友善美好的感觉。
故事一
工作任务:在国土所主题聊天
菜谱:辣椒西红柿炒蛋
关键词:恰当、尊重、友好、平等
要使整个采访过程氛围融洽,一是采访的时间、地点、场合要恰当。二是从见面开口就有善意的态度,好的开头是成功的大半。三是要始终保持尊重和友好的态度,保持平等交流。
采访的时间、地点、场合要恰当。
美联社记者休•马利根认为:“选择访问的场所,要设法做到在后台约见演员,在车站约见侦探,在会议室约见法官,在室外竞选讲台约见政治家,在栏圈里约见野牛骑士。”
他进一步解释“这样即使没有恰当的话可供引用,你至少也可以从他所在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主题。”
休•马利根还说:“要避免在旅馆的房间里约见被访问人。”这想这指的应该是采访的谈话要有正式工作感。因为自己是个女的,我采访时,非在宾馆见,我一般会约在一楼大厅。
采访时我的做法往往是:去工作现场采访。该去一线去一线,该蹲国土所蹲国土所,总之看采访对象工作过程。采访矿山就戴着安全帽进矿道,采访海监就穿上救生衣上舰艇,采访测绘就带草帽跟队员走测区。
在户外,与采访对象边走边看边聊,就容易聊出更多的内容,有时走着走着,对方专心地工作时蹦出的一两句向我们解释的话,比一整天促膝相谈得到的还珍贵。
有一次我在红树林保护区,要采访一个农民护林员,在陆地上他只会用带着很重的土白话口音,腼腆地回答一两个词。可是我坐上他的小船行走在红树林潮间带的时候,海风这么一吹,这老哥化身成一个导游,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红树林,说的普通话仍然带着很重的土白话口音,但听起来是那么地神采飞扬。
需要注意的是,见面开始,就要给人足够的尊重和友好。
有的时候,和谐氛围往往始于采访对象对记者的气质和风度的认可。采访对象会因此在心理上真正接受你,继而愿意与你交谈。但作为记者本人,不要在显示气质风度过度关注,那容易变作秀,你只要保持与人为善,认真地工作,自然的态度就是那时那刻你所能展示的最良好的气质和风度。
有一次我去一个高山地区县看地质灾害现场,了解受灾和应急工作。地灾点在云雾缭绕的山上。山顶上每年有三个月被雪封路,每天下午(注意,是每天下午)公路就被浓雾锁住,能见度大约是两三米,下面是悬崖,视线差车子走不了。所以,我们必须看完点不能那里吃午饭,必须马上回来,大约两三点才能赶到山下的国土所吃饭。
开车的是县局地环股长,他看见我愣了一下,也许是他没想到来看地质灾害点的是个年纪都这么大的女记者,也许是我坚持到现场、去那么深的山里看,感动了他。
他一看到我,他的脸上有着略为敬佩的表情,脸色非常和悦。我的心里对这次的采访也有了一个底。
开始的路上显得有些安静。他并没有侃侃而谈,而是适时久不久讲一两句,因为他在开车,把着生命安全,我不会拿生命开玩笑,更不可能在这样的情形下强求进入集中聊天状态,很自然地接受这种沉默,欣赏沿途风光,虽然采访时间紧,有时留白也美的。
有的初入行的行业宣传的记者容易紧张,想在几分钟内让别人认可他是一个可信任的好朋友,又一心马上想当采访对象是亲近的朋友,他想多了。我们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交朋友的,真正的朋友和爱人一样,可遇不可求,一旦执着,容易失去。我这样说,不是否定交往中广交朋友的理念,只是说,不要用交朋友来绑架我们的工作,不要将交朋友成为工作的硬性任务。而且,我们平时在工作中说的交朋友,其实是要求友善的工作态度。这样与人为善的自然态度下工作,最后反而会交到许多真正的朋友。
现场离县城较远,山道弯弯拐来拐去,股长常巡山,开山路车转弯时,并不因没有发现有其他车而不鸣喇叭,让我很信任。于是我向他请教了一些山路开车的注意事项和特点,他向我介绍了在山路开车拐弯时必须做的三件事:减速靠右鸣喇叭,这是自己的命,遵守就是珍惜自己的命,由此他的话头打开了。
开了一个多小时后,车子一直在高山上开着,突然前面远远有一辆面包车停了下来,我们经过时,看了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发现停车原因只是两个小伙子晕车,在呕吐,于是就放心地前行。
股长这时很惊奇地发现我居然不晕车,对我刮目相看,话开始多了起来。我告诉他,我有时候很累的时候是会晕车的,表现就是吃不下东西,但现在这点路对我这样常年跑户外采访的人来说,还真是常事。他记在了心中,这在之后吃饭的时候,我感觉到他的关心。
与他的交谈自然不做作,始终保持尊重和友好的态度。
行业宣传的人,虽然是记者,但因是在机关环境中工作,又常跟领导走,有的人容易被官本位传染,说话做事不自觉地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面对基层采访容易把提问当审问,结果往往令自己陷入被动局面,这是要切忌的。
记者要不忘初心,在访谈时,面对官员的时候要直着腰,与基层工作人员要可共进退,面对田中劳作的农民要在田埂蹲得下。
我经常提醒自己,无论是对部领导、厅领导,还是对基层国土所的同志,我都把采访对象当老师。以讨教的心态聊天。
地灾现场在高山上的一个山冲,是在建公路削坡引发的地灾,村民的菜地出现落差近十米的地陷,由平地变梯田,深山中几户农户房屋的地基出现裂缝,已经采取的一些应急措施。我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有条不紊一个点一个点地拍,并入户采访了村民,询问事情发生的前后情况,询问老百姓眼中的政府的应急措施、国土部门采取的技术手段,由于时间有限,对股长,我只是就现场的一些现象提出问题,因为我是真的不知道,必须要问。他有问必答,业务十分熟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基层的同志,我们需要更随和些,使他们不那么拘束,使聊天的话题更深入。
虽然我尽量随和,毕竟他认定我是省厅记者,他对我的态度仍然属于恭谨敬佩的,我为工作所做的一切,在他的眼里,与他的距离还是挺远的,有些高高在上的。这是我的职业使然,我断然是不敢骄傲的。
与股长接触了一天,真正的谈话,是在回到国土所后。
因为县城还远,午饭就在路上的一个国土所吃。因为回去已经是近三点,主菜是一只土鸡,已经凉了,副菜见我没到还没炒。几个人合起来不超标,却已很丰富。国土所旁有一片地种油菜,已过季,荒的状态,但仍有不少花,我趁等菜,就去摘花,纯的菜花,想炒来吃。后来股长和所里的几个人商量,怕我在山坡爬上爬下看险情,想做一道开胃的菜给我,正好所里有一位同志中午刚从田沟里抓了些泥鳅,于是就想做道青椒炒泥鳅,我说别太辣哦,我只能吃微辣。
无以回报,我也决定炒一道菜给他们,就来个西红柿炒鸡蛋,这个常见菜,厨房有备材。
“还是炒个辣菜吧,我们怕不辣。”马上有个小伙子说,我自信一笑,“保证辣,保证符合你们的口味!”“你不会是最后搅点辣椒酱吧?”我不理他们,我在厨房里要比写稿编稿自信得多了。
很辣对吧,指天椒辣吧?我用两个指天椒配一个鸡蛋的比例,抓了一小把辣椒,将辣椒切丝丝,野生的小西红柿用刀随便地拍一下,拍烂,再随便剁几下。鸡蛋则打散在碗内搅均。
“要姜不?”“不要!”“要蒜不?”“不要!”“要豆豉不?”“不要!”“那你还讲是符合我们这里的口味!”
“辣椒符合啊!一白遮百丑,一辣遮百味!”大家听了都乐了。
我将油一下锅,就将辣椒丝放入划几下,马上放盐炒匀看得见白盐略铺满锅底,盐要保证整个菜包括鸡蛋西红柿的份量略咸(因为是辣菜),然后放鸡蛋下去摊炒,略黄就捞起,将西红柿就着锅中底油炒软,要的就是油中已炒出的辣味,放些水闷煮,一看,有几个人围着我,看我炒菜。我马上指派人,把鸡蛋切小块,“怎么切?”“随便,小块就可以了。”看见西红柿汁已浓稠,我叫道:“倒进锅!”“好,装盘!”
吃的时候,大家都夸这是一道没吃过的家常菜,当然还包括炒菜花。国土所的同志真可爱,真会聊天,好给我面子!说真的,对喜欢辣味的人,我自信肯定不难吃,重要的是,这时,他们就当我是他们的邻家姐姐,距离拉近了。
吃饭时候的聊天,我早有目的要将话题把握在地灾防治这项工作上。拿起筷子,主题聊天会就
正式开始了。别怪我把吃饭变成工作,我的目的自然是想听到与在会议室正经座谈时不一样的东西。
其实吃饭时聊聊与工作有关的趣事,也是很好玩的,同事聚餐时,都会说到单位的趣事的,所以,我们采访在吃饭时也能听到有趣的故事。
这一下子,东一句,西一句,现场谈话就没停过,笑声也没停过,成了一个活跃的主题聊天会。把平时巡查地质灾害的故事,都绘声绘色地告诉我听,简直就像在听广播剧。他们分享自己在做这项工作遇到的难事趣事尴尬事,股长更是把这次灾害的前前后后,如何监测,如何预警,县里的应急启动的经过,都详详细细地告诉我听。
就这样在座的各位,已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采访。
这时候,我已经不需要刻意地去控制话题,只需适时引导,使大家保持良好的谈话热情,
不时用一两个词一两句话鼓励。还不时会意的微笑、适时的点头等方式对大家的话给予肯定,有时候也说上一小段,使谈话处于愉悦气氛中。
这样的场合,有些跑题也不打紧,生活就是这样的。重要的是不要跑太久,在过度跑题后,要注意拉扯一下回来而已。同时要注意的是,当采访对象有些地方谈得不太清楚时,则要及时提问,把问题搞明白。
一道辣椒西红柿炒蛋,将采访变成了活跃的主题聊天会,会不会是因为在平常的西红柿炒蛋中加了辣椒的原因呢,也许吧。
故事二
工作任务:取得旱区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配合
菜谱:肉片炒萝卜
关键词:与人为善,团队精神
做为省厅的记者,除了自己采访,还常有带队联合采访陪同采访的任务,在这样一个团队中,在完成自己采访任务的同时,更要身兼联络人身份,做好采访服务。
在前年找水打井中,国土部门为一个特旱乡镇打出了一口大井。交付地方管理的仪式,我们领导带广西电视台和广西日报等的记者去现场报道,我作为小跟班去了,具体的与市县局的协调、住宿吃饭行程安排等琐碎工作肯定应该是我做的了。
这个乡镇,是广西东兰县一个偏远的乡镇。东兰县,就是百色起义领袖之一韦拔群烈士的家乡。红色老区,山高崖陡沟深,特别合适长期的革命斗争,但工作和生活条件,无疑是艰苦的。公路在高高的悬崖边上东拐西弯很久,然后下到深沟里,镇子就在一条狭长的岩溶坡立谷里,有一些田地,这个镇上有四千多居民。
最要命的是,这里缺水,地表没有河流甚至小溪,田地只能种点玉米。喀斯特地形漏水,存不住水。老百姓盼水吃喝,种庄稼养牲畜。这些我们理解但是并没有切肤感受。
我们打出的井,每天出水200吨,解决全镇居民的用水和附近几个村农民的人畜用水。这些我们都心中有数,电视台的同志打算拍一个仪式的新闻就完成任务,出镜的除了国土部门的技术专家,还打算采访一位乡镇领导和一两位村民。这几乎算是程序化资料类的工作了。
我们头一天已到达隔壁县的县城,因为它比东兰县城离这个乡还要近。但再近,也是一个多钟头的路程。按计划,我们先在镇上集中,吃午饭然后一同前往井口所在的村子。记者们近十点钟到达镇里的时候,感觉来这里一趟不容易,想马上进入采访,却找不着人。交付仪式除了我们厅的领导来之外,地调院的同志,打井队的同志,市里的领导也来,除了我们,先期到达的几位领导也在操场的寒风里聊天打发时间。
电视台的记者闷闷地拍着外景。别说技术人员找到水源有多难,打井的过程有多坎坷,就冲着我们冒着严寒大老远来到这里,来一趟不容易,仪式过后就各奔东西,记者们希望他们能收集到更多素材。我一问周围的人,才知道乡镇领导都在准备午餐,地方太远,时间太紧,大部队来了就吃,吃了就走,所以保证吃倒是一大任务。
作为团队成员进行联合采访的时候,我觉得要首先照顾摄像摄影记者,因为某些场景过去后是不可能重拍的,所以这些协调由我这个文字记者做比较合适。与镇政府的协调,应该是市县的责任,但我们比他们先到,在深山沟里,要找的人就在附近,而且他对我们的到来是知道的,如果还打电话要外面的同志协调,麻烦不说也太矫情。我问了路就直接拐到用宿舍改成的食堂厨房,心里还真有些埋怨:叫手下人做就行了嘛,不然仪式完记者一走,镇上镜头轻描淡写,再辛苦没有知道!
可是我进去一看,也没几个人,其他工作人员现在应该在井口位置了。厨房里的大家手忙脚乱的样子,是火锅,方便,但洗切菜也是挺重的工作,书记镇长都在切菜洗菜,我别的话都说不出,心里很为这帮朴实的乡镇干部感动。
感动归感动,该做的事还是得做。我径直走向正在满头大汗切菜的镇领导前,请求他去向记者介绍一下情况,提供些外景点,并派个人带他们拍,还告诉他,外面有一些领导正在操场站着。
他一听有些为难地看看手下刚切好的菜,我马上卷起袖子,一副女汉子的模样,这道菜要炒是吗?我来!你们有一个久不久帮我看看火就行!他们明显人手不够,有人帮忙当然乐意,但有些犹豫。
我们做记者的,要善于和采访对象交朋友,交朋友不是马上成为朋友,而是走近别人的生活,与人友善。理解别人的难处,责怪谁都没有用,何况我们对人家为何这样做的前因并不清楚,遇事想办法解决就好。
我动手把已切的菜放一个大筐里,说着:快去快去,交了井后,还有水管等供水设备跟进等许多实际的问题要解决,这时候不跟市县领导汇报,什么时候汇报,另外坐车去一个一个部门地汇报多麻烦,快去快去!
镇里的几位同志感受到我的善意提醒,两位同志离开去招呼客人和记者,我就顶了他们的位置炒开一道菜。
我们单位扛摄像机的年轻记者是个小伙子,看老大姐这样,也想来帮做点什么,我把他赶走,姐在这炒菜,是为了你们那采访顺利,别添乱,姐也不是来炒菜的,只是见机行事,都是为革命工作。要不然你来炒了,我就得去扛摄像机了。他还挺内疚的。内疚就对了,还知道老大姐被柴火熏内疚,还算有革命感情,我没白炒,赶紧去拍。
我记得那天我炒的是一大锅萝卜,说是炒,其实是焖比较合适,先用肥猪肉煎出油,然后就加姜丝放肉片爆炒一下,然后就倒入一大盆萝卜,量太大锅又大我根本没力气翻炒。
勉强翻几下我只有加水焖了,近二十分钟,然后放盐加葱,然后就出锅了事。普普通通,如果硬要谈特点的话,就是用猪油渣和柴火焖的。但我实在没啥功劳,就有点点苦劳。
我炒完萝卜出来一看,看见操场这边双摄像机打开着,镜头前镇委书记正接受记者采访,为本镇能拥有一口井的那种激动,已经在电视台的记者引导下自然地表达出来,滔滔不绝将本镇因干旱的怪现象告诉电视台记者,约好吃了饭马上带我们去看,好开心。
这锅萝卜,我没有吃到,不知道是什么味道,也没有见有任何人评价,但是我马上感受到了镇里面同志友善的回报。此后的采访活动,一直在非常融洽的氛围中进行着。
镇里的同志招呼我们记者先吃了饭,之后镇分管领导马上带着我们在镇上四处看。
先去看了镇上建的一个公共的大水柜,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接的是山泉水,很细,看上去根本不知道啥时候才满,据说就这样的水,一年还要断三个月的供应,然后要向二十公里外的一个大水柜求助。水柜里拉回来的水,首先供应的是小学校,每天定时供应。为了让我们了解更多,分管领导还带我们去小学看。
在小学,我们看到孩子们正下课,有些人饭还没打,就赶紧先排着队打水。来打水的学生每人提一个约十来二十斤的塑料桶来接,这是一天的吃喝洗衣洗澡的水。他们的衣服脏倒不是很脏,就是灰重,颜色暗暗些。看了他们的伙食,汤水是没有多少的,倒还有汁。孩子们热情地带我们去他们的宿舍,看每张床铺底下的水桶,还知足地对我们说够喝的。
分管领导还带我们到屋顶去看,我们这才发现,这里家家的屋顶上都起成一个大池子,是接雨水用的。分管领导对我们说,每年在断水的三个月中,镇上的人包括在乡镇政府工作的同志们,每周的周末,都会两三个家庭相约一起到隔壁天峨县城,约去干啥呢,约一起去找间旅社开一间房,分担钱轮流洗澡。难怪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这么少,如果不是政治任务,谁愿意来这工作啊?难怪镇一二把手都在洗菜切菜。
记者们真切地感受到震憾,电视台的记者将这些细节细细地拍着。
这些细节大大丰富了我们的采访内容,再加上现场井口喷水时对农民的采访,我们更为真实地理解这个每天出200吨水的井,对民生的重大意义,理解为何十几分钟的仪式显得比三月三的聚会还盛大。四面八方的农民自发地用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赶来,包括牛车马车,其他村的农民拉着我们的手,要求拉水管到他们村。
素材十分丰富,电视台的同志摄影采访很给力,本来计划是短新闻,后来出了个新闻专题。
一道炒萝卜,采访到丰富的细节,换来一个专题片的顺利拍摄,值!
结语:大菜
说到这里,有人问,你不是会做不少漂亮的大菜吗?为什么不展示风采镇住大家?为什么只是炒萝卜、西红柿、蛋,这样简单普通的菜。
对,在采访的场合,我一般只能做一些小菜,炒青菜,醋溜土豆丝、凉拌啥啥啥的,采访中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做菜上,那做的就不是菜,而是做秀了。大家只记得我是一个会做菜的女人,并不利于对我职业的认可,不利于采访工作的开展。
因为我毕竟不是美食记者,而且美食记者也是展示别人的手艺居多。
我只是用小菜表达我的善意。在那样的工作任务下有些累,我也只有精力做小菜。而且主菜不应该是主人早准备了吗?我可不会越位。
当然我也不是绝对不亮一下大菜,在桂北一个土地整理项目区,种罗汉果的,我也指导农家乐老板做过一道罗汉果红烧肉,用罗汉果肉代替糖煮肉,最后将肉块装到罗汉果皮里上碟。在餐桌上特别上档次,有大菜风范。在场的工作队和老板都开心。
在桂中土地整治项目区一个整治完成村庄过丰收节,一个鱼塘塘主打鱼,我花了十几分钟做了几碟简易清甜松软的鱼丸给怕刺的孩子们,与平时脆脆已感觉不出鱼味的鱼丸味觉完全不同。还将锅巴做了些卤汁淋上去,传说中的锅巴大菜就摆在家中常有锅巴的人家台上。
生活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民以食为天”,在现代社会,做菜有的时候真的如同弹琴作画一样,是一种适合展示的个人才能。
但做菜也就如同琴棋书画一样,在生活工作中的展示都只能适可而止,要看场合看氛围。
炒得合适,让大家开心,是利于工作的开展的。
因为,于工作而言,我的大菜应该而且必须是我的稿子!
美食为我们的工作减压,让我的采访充满温馨欢乐。
你可能会发现,
在会做菜的人中,我写稿还看得过去,
而在编稿写稿的人中,我做菜真的还不错哟!
轻松生活,开心工作,愿你记住,在广西,你有琦琦这样的一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