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疫情背后的疾

Bert 肖一凉介 2022-03-19

疫情之下,弥漫着沉重的气息,充斥着荒诞的戏谑,而疫情背后,还有疾。

惜命背后的狗智主义

最近有条热搜引人注目——“买口罩的主力军”,话题之内谈到,当代90后平时叫嚷各种“不值得”,而临大事则纷纷投入惜命的主力军,甚至对中老年的漠然态度感到怒不可遏。资本逻辑构筑的现代社会日益物化,越来越多的青年成了马尔库塞口中的“单向度的人”,理想主义情怀和超越意识消失的同时,崇高和伟大成了群嘲的对象,这便是当代盛行的犬儒主义(Cynicism)。
然而却有另一群人,如齐泽克所言:“他看到也重视掩藏在意识形态普遍性下面的特定利益,承认也重视意识形态面具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但它依然寻找理由来保留面具”,而这种犬儒化的背后依然选择佯装崇高的态度,被称作狗智主义(Kynicism)。在这个疫情四起的时节,青年们在后现代背景下的戏谑演变成密切关注,进而采取一系列可能的措施去自我保护,甚至强烈呼吁无为的群类积极面对。实际上,这样一种截然相反的姿态,并非是出于焦虑恐慌去谋求的的社群共情,而是一种认知科学的自发行为。或许青年们的积极行动与狗智的内涵相去甚远,但内里存在的思维逻辑却是如出一辙。
他看到也考虑到物化世界之下的不值得,但他依然选择不放弃一切自我保护的应对。

养生背后的伪养身学

亚文化中一个颇有热度的现象就是“父母们的养生之道”。中年一族在新媒体平台上的社交行为,大抵诸如转发标题党文章、盲信虚假消息以及迷信思想的媒介表现等。新媒体的包容性接纳了中年一代,基于群体特色的媒介内容大行其道。蔬果汁静脉注射、芝麻糊养发、熏醋防流感等,这些在那个纸媒时代或许少被传播甚至传而无效,然而在新场域下,它们披上伪数据和多媒体信息的外衣后,就轻松获得了自诩老道的中年们的拥趸。
对于非典,他们是亲历者,更多是旁观者,不明就里地熬过那场黑天灰地后,没烧到身上的火自然不会有痛。集体记忆对他们来说,只是共享了那件往事,仅此而已。中年们只把亲眼获取的伪科普当作值得奉为圭臬的健康之道,这种主动学就的教条甚至成为了他们劝诫年轻人们的资本,从而引发了后者的时常吐槽和闲侃。但可爱也分时候,时机不对就成了不可理喻,当遇到迫在眉睫的传染疫情时,中年人们的漠不关己就成了青年们的谴责对象。中年一代的基模业已形成,从而形成了难以改变的认知态度,对于事物的理解有其先入为主的处理过程,难以撼动。
养生本质上实为一种自我增强的精神安慰剂,暗含着盲从下的心理危机。

代沟背后的巴尔干化

代沟的概念素来提出已久,随着代际群体的更新迭代,目前代际沟通障碍主要以70与90后的博弈最为突出,即当下中青年之间的群体冲突。尽管时代的日新月异正在逐渐加速代沟的缩小,但群体间的边界却难以打破。两代人由于年龄差的问题,存在着话语权之争。长幼秩序是素来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由此导致的首因效应,让中年一代长期以来对青年一族持有一种等级思维下的认知偏误。因此,后者在面临对前者的态度劝服中时常感到无力却又无可奈何。
对于武汉疫情,活在社交平台的青年一族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流攻势下,对事态的认知和重视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旧媒介下成长起来的中年一代,随着传统视听媒介的衰落,在新媒体场域下需要更长的适应过程,加之墨守成规的观念礼俗,在危机应对中则显得满不在乎,不以为意。两代群体之间的壁垒日益增长,变得难以逾越。柯林斯的仪式链提到,集体内所共同注意的对象本身就对局外人设限,而在内部共享情绪式的情感体验。白天不懂夜的黑,新老群体分化犹如巴尔干半岛的局势一般,分崩离析,各自为政。
你的如履薄冰是他们眼中的草木皆兵,口罩背后联结的实际是信息不对称下的群际关系。

疫情背后,是积年累月的疾,是药石无医的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