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一凉介

其他

不是中文死了,而是使用者思想死了

语言本身作为一种符号,无论言说还是书写,均为传播载具般的存在。而谈及传播,就一定无法脱离语境化的空间生产。有人指出,在当前的中文语境中,各种流行词层出不穷,低幼庸俗的表达洗刷互联网,由此导致的后果是中文已死。对于这一问题,媒体人韩葵曾在节目「欧洲13点」中邀请旅美学者李骏分享了他的看法,现将原文摘编如下:李骏|作者欧洲13点|来源肖一
2022年5月21日
其他

直击|2022年普利策新闻奖名单揭晓

北京时间5月10日凌晨,第106届普利策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普利策奖是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遗愿设立的奖项,后发展成美国乃至国际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被誉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普利策奖自1917年开始评选,每年评选一次,目前共包括15项新闻类奖项、7项创作类奖项和1项特别褒扬奖。今年的普利策奖于2021年12月23日开始申报,2022年1月25日截止,作品评议周期近四个月。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普利策奖颁布会依然通过YouTube在大奖官网主页进行线上直播,由3月新任命的执行人Marjorie
2022年5月10日
其他

马赛克下,被遮蔽的性少数群体

5月5日晚10点,B站美食up主「一食纪」发布了一条名为《谢谢,再见》的视频,其中提到:“当你们看到这条视频时,我已经不在了,不必难过,我本过客”,疑似轻生。视频发出一个多小时后,B站官方留言称正在通过多种渠道尝试联系并已向当地警方报案。6日,该up主所在的山东临沂市警方回应媒体称已介入此事,待调查清楚后会发布情况通报。截至目前,尚未有更多信息披露。有媒体在报道该事件时,将该博主视频中公开性向的一段话呈现出来,并给“我是gay”几个字打上了马赛克。无独有偶,2018年国内某电视台在转播欧洲电视歌唱大赛时,对画面里出现的彩虹旗也进行了马赛克模糊处理。这种处理方式至少指涉了一个问题,即性少数群体的可见性(Visibility)至今仍在主流社会讳莫如深。但讨论可见性并非旨在倾轧异性恋叙事,它的必要在于争取性少数群体的栖息空间,帮助更多隐蔽在角落的个体建立正视自身取向的认同,而非陷于精神内耗甚至走向绝望的深渊。我们收集了up主「一食纪」及其评论区里关于性少数群体的声音,意在去马赛克化地公开言说性取向,整理如下:Bilibili|来源肖一|编辑
2022年5月7日
其他

颁奖在即,普利策新闻奖遭到施压

普利策新闻奖是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设立的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自1917年开始评选,每年评选一次。2022年5月9日,第106届普利策新闻奖获奖名单将正式揭晓。然而就在这一西方新闻界盛事到来前,普利策奖却收到了来自新闻业界的一封施压书。肖一|文肖一|编辑
2022年5月3日
其他

永志不忘记念,往事不如烟

END另:文首提到的男性研究还在进行中,如果您有类似经历且您愿意的话,可在后台发送「参与访谈」,添加研究负责人微信详谈。—往期精选—杂谈|
2022年4月20日
其他

「人物」报道笔下的侵扰悲痛问题

02.关于侵扰悲痛在灾难或不幸事件中,出于新闻报道的目的,记者可能会对事故创伤者带来侵扰,西方新闻界称之为“侵扰悲痛”(intrusion
2022年3月22日
其他

元宇宙?魅他域?超元域?Metaverse到底该如何翻译

凉介|文凉介|编辑7054|字数从Roblox上市股价暴涨到Facebook宣布更名为“Meta”,“Metaverse“无疑是去年当之无愧的全球热词。随着“Metaverse“爆火,苹果、微软、腾讯、字节跳动等国内外众多科技、游戏以及互联网企业等纷纷入局。一个舶来概念的落地离不开本土化的转译。目前“Metaverse”的主流中文翻译为「元宇宙」,出自中国大陆地区,但尚不能确切得知是由谁翻译并引进的。目前可考证的较早使用「元宇宙」的出处为2021年3月13日腾讯网刊出的一篇文章《这家中国公司吃到了“元宇宙”红利:语音社交有多少潜力尚未挖掘?》[1]。5月7日,腾讯再次在刊发的文章《NFT接下来会怎么发展?区块链大咖高泽龙带你全面研判深度解读》中提到了「元宇宙」一词[2]。8月18日晚,由中国市场信息调查业协会区块链委员会主办的第一届中国NFT及元宇宙线上论坛成功举办[3]。9月1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主办的“第35期京师中国传媒智库发布”会议更是发布了120余页的《2020年-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4]。从科技文章到研讨会的举办,「元宇宙」这一译词算是成功奠定了在中文圈的主流地位,目前国内各大网络词典以及百科也均将「元宇宙」这一词汇作为“Metverse”的通用翻译。然而,「元宇宙」这一词汇却很容易让人不明所以。台湾大学教授赵坤茂认为,“「元宇宙」令人看得雾煞煞,将Meta通译为「元」,既不是音译,也不算意译,读来玄之又玄,期盼未来能有更适切的译名。”[5]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更是于其最近发表的学术论文中直接指出:“在我国网络及其学术界,不顾Metaverse一词的原意,鼓捣出“元宇宙”一词雷人,就像一桩无厘头的爆款,除了引发人们的离奇和神秘感外,毫无任何意义。”[6]论文《“元宇宙”臆造的新式乌托邦
2022年3月17日
其他

阅听人?数位汇流?巨量资料?盘点港台地区新传学术名词

robots)”生产新闻报导的“先行者”。——刘昌德(2020)11.资料探勘(資料探勘)英文原词:Data
2022年3月15日
其他

国家线刚出,新传考研人哭得好大声

3月11日下午,考研国家线终于公布,标志着2022届的研招工作正式进入复试流程。对于等候已久的2022届考生来说,这本该是个好消息,然而上涨的分数线却让考研人笑不出来。因为除了农学、军事学等少数几个专业外,几乎所有专业的分数线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上调,此前网传的遍地高分神话成为了现实。一时间,「考研国家线」相关话题火速登上热搜,其中,「新传考研」词条更是迅速冲到热搜前列。不少新传考研人在广场集体刷屏表示:人可以有新闻的理想,但不能有考新传的念头。肖一|采访肖一|编辑2009|字数作为文学里数一数二的热门专业,新闻传播学因不设数学考试科目、专业知识壁垒不高,历来都是报考热门,分数线始终居高不下。
2022年3月11日
其他

来自远方的哭声

这是一个魔幻的现实世界。冬奥会开幕式上列侬的《Imagine》曲犹在耳,可如今在远方,那不断回响的却是呼天抢地的哭声。俄乌战争之下,是无数微观个体的至暗时刻。他们被迫颠沛流离,他们不幸家破人亡,他们抬头间已是满目苍夷。在战争这种恐怖的强权叙事下,沉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某些大张旗鼓的呐喊。这些声音好似一曲高亢激越的交响乐,残暴地将撕心裂肺的哭声所淹没裹挟。凡人的小确幸仿佛顷刻间如同炮灰下的灰烬一般,不值一提。我们收集了社交平台Redit上乌克兰、俄罗斯等国网友的声音,编译如下。希望在谈论战争之前,有人愿意聆听这些炮火之下的平民大众所最真切的心声。Reddit|来源肖一|编译
2022年2月24日
其他

消失的61篇裁判文书

注:本文仅为个人收集到的小部分数据验证,假设也存不全之处,无法反映整个裁判文书网的文书变化情况,仅作理性探讨之用。参考资料
2022年2月22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报道不足——“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中的新闻业症候

Basu在网站上写道,“这不是一个公民新闻网站,这是一个由经验丰富的记者组成的社区,他们与新闻业同呼吸,但不幸的是,他们的报道没有得到发表的空间。”在Reporter
2022年2月12日
其他

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我没找到工作

2018年,梅拉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毕业。一年里她不断投递简历,回应她的却是一封又一封的拒信。在入学之初,哥大确乎为她描绘了一幅成功的蓝图,但现在,她倍感挫败。同样哥大毕业的阿德尔森表示,新闻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灌输的是:如何成为别人公司的一份子,仅此而已。斯坦福大学的莱拉入职不到一年即被解雇,她开始想到,斯坦福的研究生课程没有提供一种指导——关于如何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作为记者工作。保罗毕业于纽约大学,一毕业就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为了在裁员浪潮中就业,她转向社交媒体寻求信息和帮助,而非她的教授。长期以来,新闻毕业生在专业媒体机构找到一份全职工作似乎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这种认知被书写进招生简章,被投射进学生想象,被嵌刻进社会时钟。但现实是,越来越多的新闻毕业生在入海之后,面对职业生涯一筹莫展,高校的招生宣讲和职业规划课程里所列举的就业神话,开始跌下神坛。对于毕业没能进入社会时钟,转而在自由职业里寻得自由与满足,梅拉写下了她的心路历程,英文原文发表在Business
2022年1月30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策划|下一代新闻人如何思考2022中国新闻业?

@浩贤指出“严肃新闻和深度报道越来越少人看,只能用‘持续性失望’展望未来的中国新闻业。”更多的受访学生(44%)持中性态度,认为“2022年中国新闻业的发展仍将处于一个稳定的持续的态势”(上海大学
2022年1月16日
其他

当大师们相继辞世,传播学科已逐渐不再年轻

19202021年末,伊莱休·卡茨(Elihu
2022年1月3日
其他

禁止在了无学生新闻的寂静之地产生幻想

Sessions)受邀前往西北大学演讲,题为“特朗普议程的真正含义”,然而此举造到了大量该校学生的严重抗议。当日晚间七点,大约
2021年12月23日
其他

可供性?平台劳动?情境坍塌?100篇核心文献带你读懂社交媒体

248-273.简介:本研究通过调查隐私问题、心理特征、对社交网络的态度和年龄对网民自我呈现的潜在影响,证明了“隐私悖论”,即尽管网民关注隐私,但他们的行为并没有反映出这些担忧。4.Trepte,
2021年11月12日
其他

在5万字采访札记中追忆唐纳德·肖

Times)做了一名记者,工作了大概两年左右的时间。1962年到1966年,肖前往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在此期间,肖还作为预备役成员进了军队,于1965年被任命为中尉。▲
2021年10月22日
其他

元宇宙?元传播?元认知?盘点那些与“元”有关的概念或理论

元语言(Metalanguage)元语言元语言(Metalanguage)又称“纯理语言”、“第二级语言”,指被用来谈论、观察和分析另一种语言的符号语言。简介:“元语言”(meta
2021年9月28日
其他

AI新闻、混合媒体、非正式新闻网络?9个数字新闻业的最新研究选题

等科技巨头还发起了培训计划、实验室,并与新闻机构进行了持续的合作。为了突出公司的技术专长,这些大型科技公司制定计划,帮助新闻编辑室在新闻制作和分发方面创新,帮助新闻业在新的数字媒体环境中蓬勃发展。
2021年7月12日
其他

从2021年普利策获奖作品中,新闻人可以学到什么

Yong的报道因通俗易懂,易于读者理解而收效良好。路透社的一个系列调查报道《屏蔽》也十分值得借鉴。“在最高法院受理的案件中,法院几乎总是做出有利于警察的决定”,调查报道的第一部分《Supreme
2021年6月12日
其他

十年过去,在报道名人逝世消息上,媒体进步了吗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现在还可以点赞哦
2021年5月22日
其他

流动的学术:当情报学撞上新闻传播学

情报学(Informatics)是管理学下属的二级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科学情报及其活动所涉及的各种规律,涉及情报信息的标引方案、信息检索、信息计量、情报分析方法等”[1]。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解构了传统信息链的渐进模式,改变了情报学的研究范式[2],情报学所关心的社会现象和研究议题也愈加广泛。那么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之间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本期肖一数说通过关键词搜索和质性阅读归纳的方法,提取了2020年《情报科学》、《情报杂志》、《图书情报知识》三种情报学代表性核心期刊中所有有关新闻传播学的论文。我们对这些论文的来源、研究议题、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算法模型应用五个方面展开了统计分析,旨在描绘出两个学科之间的互动关系。以2020年为例,情报学都在关注哪些新闻传播议题,一起来看看吧。12个月,114篇2020年,《情报科学》、《情报杂志》和《图书情报知识》三大情报学期刊共计刊出900篇论文。其中,《情报科学》发文量最大,达418篇
2021年5月18日
其他

考研回忆录:没上岸,好像也没有太糟糕

积极主动积极主动能够体现出你对这份工作的热情和渴望,在面试中增加印象分。比如可以提前到面试地点、及时询问招聘进度、主动和面试老师交流,在群面时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
2021年5月14日
其他

你会把另一半写进论文致谢里吗

在很多人眼中,学生时代的恋爱是永远的白月光,象征着青春年华的单纯与美好。记录下那些在校时期发生的恋爱点滴是许多校园情侣热衷的仪式感,而有的人甚至把这种仪式感写进了学位论文的致谢里。与可以销毁的礼物、日记本和聊天记录不同的是,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会全文上网且不可变更。这就意味着,如果不能终成眷属,把恋爱对象写进论文致谢里或许会为以后的人生添上一颗无法抹去的朱砂痣,抑或埋下一根永远拔不掉的刺。但尽管争议纷纷,把表白写进致谢里也依然被当代许多研究生视作“专属浪漫”。我们在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感谢女友/女朋友”、“
2021年5月11日
其他

考研回忆录:属于我的种子,终于开出了花

do记录了我每天的学习时间分布,给了我复盘和修正的机会。在大概背完四遍新闻学和传播学后,穿堂风变凉变急,蝉鸣渐渐停息,秋天来了。为什么只剩我了
2021年4月20日
其他

舌尖上的“恶魔”

从打了甜蜜素的鸭舌到用毒药种植的生姜,从震惊世界的“三聚氰胺毒奶粉”,到后面层出不穷的“瘦肉精”、“地沟油”、“胶酸奶”......每一起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曝光都在不断刷新着国人认知的下限,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以至于在街头巷尾,诸如“老鼠肉做的”、“僵尸油做的”以及“烂皮鞋做的”之类的传言屡见不鲜,并很快成为大多数中国家庭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诲”。在饮食健康问题的认知上,不同年龄段的国人态度不一,青年人的“不以为意”和中老年的“草木皆兵”往往形成鲜明对比。本期肖一数说挖掘十年食品安全数据,旨在解答什么是舌尖上的“恶魔”?病为何会从口入?什么不能吃?什么又要小心吃?舌尖上有美食,也有“恶魔”医学上把一切与摄入食物有关的疾病称作“食源性疾病”,也即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病从口入”。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第二位,由食品污染而引起的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卫生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统计年报数据,从2011到2019年,九年间共计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7,438起,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1至2015年,事件由789件增至3119件,平均每年增加466起,增速较缓。而在2017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由3119起骤增至5142起,至2018年,已达6537起,两年内共计增长3418起,是过去五年平均增速的3.6倍多。到了2019年,事件数降至6385起,首次出现回落,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有所缓解。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数量统计可以很好地看出年度内国家食品安全情况和相关监测工作的有效进展状况。一方面,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起数的增长确实可以说明全国各地监测哨点医院和机构的数量增加、相关监测统计手段的进步与各地各单位主动上报意识的增强,从而降低了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瞒报率;但另一方面,总体上升的问题事件也极大地反映出“病从口入”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与日俱增的食品安全风险带来了如影随形的恶魔,挥之不去,这其实是中国人越来越“爱吃”惹的祸。随着时代发展,全国各地的美食可以出现在任意一个商场或美食街,时常开到各大城市的地方美食节以及日益发的电商、外卖服务等都让空间距离不再成为限制国人品尝异地美食的阻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主要生活开销都花在了“吃”上。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6397元,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30.2%,连续多年稳居各项消费支出之首。无论是家庭日常饮食,还是在单位、学校食堂就餐,抑或在外聚餐、下馆子、吃路边摊,同一问题食物往往都会接触多人,由此导致每一起食源性疾病事件往往不是个体患病,而是多人同时感染。据2015年统计资料,同时导致10-29人感染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共有449起,引起发病人数最多,高达7645人,并且造成21人死亡。除了问题食品引发集体感染或中毒,饮食习惯的问题也经常是饮食健康的“头号杀手”。在中国,分餐制的普及情况不容乐观,大的文化氛围里,聚餐和分享美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共餐的人群中患有幽门螺杆菌导致的胃肠疾病,就存在极大被传染的风险。因为幽门螺杆菌除了在胃内生存,还会存在于口腔中,共餐则可以让其肆无忌惮的进行传播。“爱吃、会吃、一起吃”,这条完整的饮食逻辑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也为细菌病毒等恶魔提供了长驱直入、直捣胃肠的良机。为何会吃出“恶魔”与难知其源的疑难杂症相比,食源性疾病显得相对简单,“吃”就是它最直接的病因。《2020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18年与2019年,致病因素明确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别有3580起和3567起,占比54.8%和55.9%,而致病因素尚未明确的则还有2857件和2818件,占比45.2%和44.1%。已明确致病因素中,微生物性和化学性因素约有800和200起左右,分别以沙门菌和亚硝酸盐中毒为主。动植物及毒蘑菇一项包括我们日常肉眼可见的食物或药材,是最高危致病因素,两年就发生了5000多起食源性疾病事件。▲
2021年3月23日
其他

在数据可视化中,颜色可以随便使用吗?

分享:肖一编辑:肖一在这篇文章正式开始之前,先跟大家说明一下这期文章的用意:说实话,我做数据可视化还未超过一年,很多东西自己都还在慢慢摸索。但通过之前做的一些数据作品,确实感受到很多小伙伴都对数据可视化有很浓厚的兴趣,我也时常收到一些关于如何做可视化的私信。所以不管我目前可视化的能力有多薄弱和不足,我也打算尝试把我自己一些小小的经验体会分享给大家,让更多人参与到数据可视化的生产中来,至少我会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把这个全新的栏目命名为「肖一数说的菜鸟级可视化分享」,因为我的经验是真的很初级,我也尽量把它表达得通俗易懂,让大家能够更容易上手操作。每期的选题来源或是一些我自己看到的有趣的可视化现象,或是一些读者来询的可视化问题,所以大家如果有什么关于数据可视化的想法,可以随时给我留言或私信,我们一起交流分享~话不多说,马上进入「肖一数说的菜鸟级可视化分享」第一弹吧:昨天微信收到一小伙伴私信,询问我一张图是怎么做的。我点开看了看,一共两张图:一张是词云图,一张是一个组合图。词云图就不必说了,非常常规,很多网站都可以轻松实现。但另一张图乍一看是挺好看,但细看就有些问题了:图源:某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问题出在最显眼的左上角部分,我把它单拎出来说:这是一个扇形的组合图,但要说出它都包含了什么图表类型,有点难,因为它不太规范。综合来看,其问题有二:Q1:文字大小的设定标准何在?首先是右下角分布的一些「中央新闻单位」,分别对应了毕业生就业数量,文字做了大小处理,从“中国妇女报”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由小变大。按照这个逻辑,文字大小与就业数量呈正相关。但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70位毕业生选择的“新华社”与25位毕业生选择的“人民日报社”在文字大小上是相等的。所以这里就有些迷惑了,此处设定文字大小的意义何在呢?按照新闻单位的知名度来排序的吗?好像也并没有一个对所有中央新闻单位排名的标准......Q2:颜色渐变只是为了美观吗?这个问题更为明显,因为整张图片最亮眼的地方就是此处的色彩分布。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分展示了“毕业生在省级主流媒体就业情况”,一共统计到了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数据分布是从“澳门”到“北京”由小到大,呈环状分布,在每个数据旁,都设置了一个对应的icon(图标)。这些icon也是根据数据大小,呈环状分布,并且在填充颜色上,设置为了由浅到深的渐变,因此,颜色渐变和数据大小也可以说是呈正相关的。但我们可以看到,有485位毕业生就业的“北京”和有69位毕业生就业的“广东”的icon色差极小,肉眼几乎不可辨。所以这里就要打上一个问号了,此处设置颜色渐变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好看吗?如果是,那在整张图较大、数据标签又较小的情况下,醒目的颜色变化是会干扰判断的。也就是说,如果不放大查看数据,一眼看过去,“北京”、“广州”以及“江苏”等地的毕业生就业数量几乎相等,这就失去了可视化的意义。因此,此处的icon要么就设置成统一的颜色,要么根据数据量的大小设置颜色深浅程度,如下图所示:P1就不讨论了,非常简单,但是P2的颜色变化该如何实现呢?所以在这里,肖一就以前两天做的一张运用了同样逻辑的图为大家演示:如何用颜色深浅程度来表示数据量的大小。这张图的主要部分是根据“2021年1月1日-3月15日北京市空气质量指数(AQI)”的变化情况,数据量的大小与两处地方有关:一是面积的大小,二是颜色的深浅。从图中可以看到,北京市在3月15日这天图形面积最大,颜色也是最深,这样就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北京这天的天气异常状况。接下来,肖一就为大家演示这张图是如何做出来的~方法其实有很多,为了方便大家快速上手,这里就介绍运用的软件是最基础的、可操作性最强的一种。由于我写得较细,所以拆分成3个部分讲解:Step1:在EXCEL中打开准备好的数据(在公众号后台发送关键词“AQI”即可获取示例数据),选择“插入图表”。Step2:选择插入“二维面积图”。Step3:为了使得到的面积图在视觉上更具有冲击力,也方便后面插入其它的图表,我们在这里调转一下X轴和Y轴,让整个面积图倒过来。Step4:接下来,我们更改面积图的颜色,由于我们这次的主题是沙尘暴,所以我设定了一个接近这个天气的颜色:深棕色(#7F6000)。Step5:为了便于后面操作,我们把面积图的背景和边的颜色都设为透明底。Step6:最后选中做好的面积图区域,导出PDF格式备用。(注:记得要先在“页面布局”里把“页面设置”调整为“1:1”,这样可以保证不管你的图有多大,导出PDF后它都会显示在一页里)Step1:在EXCEL中选中AQI指数的数据栏。Step2:点击“条件格式”,选择“新建规则”里的“双色刻度”。Step3:然后设置二级颜色,为了满足可视化需要,我把最低值的颜色设置为了白色(#FFFFFF),最高值的颜色依然设置为了深棕色(#7F6000)。Step4:然后就可以看到每一个数据栏都根据数据量的大小填充好了颜色,颜色深浅表示数据大小。为了方便后面操作,现在尽量把数据条拉长一点。Step5:同样地,我们导出做好的数据栏区域为PDF格式。Step6:然后在任意处理图片的软件里把图片顺时针旋转90度,裁剪掉带数字的部分即可。(此处肖一以PS为例)Step1:在PS中同时打开备用的热力图和面积图,然后先选中热力图并复制。Step2:同样地,这一步选中面积图。Step3:接下来点击顶部操作栏“编辑”一项,选择“选择性粘贴”中的“贴入”,将复制好的热力图贴进面积图里。Step4:然后再改变一下热力图的大小,直到其可以完全覆盖面积图即可,这样我们就大功告成啦!以上就是本期菜鸟级可视化分享的全部内容啦,再次提示:示例数据在后台发送关键词「AQI」即可领取。赶紧试试吧,如果成功了,记得给肖一反馈!此外,这是我第一次做可视化经验分享,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大家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可以在留言区评论,我争取改善。最后,关于数据可视化,大家还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或者还有什么想学习的,留言告诉我吧,下期分享我们再来交流~END—添加星标——往期精选—杂谈|
2021年3月21日
其他

肖一凉介1周年报告来啦,快进来领红包!

其实一年走来,被夸过,也被骂过。有过兴奋,也曾崩溃。但越来越多小伙伴的肯定与支持,让我坚定做下去的希望。
2021年2月11日
其他

「男性必须要有阳刚之气吗」

最近教育部在针对《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的复函中提到「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一时激起千层浪引发舆论热议对于该问题我们在想如果把它作为一场辩论赛的辩题大家会怎么辩论?为此本期策划专栏特意展开一场「肖一凉介」辩论赛我们共邀请到六位辩手参与他们将分成正反两支队伍围绕「男性必须要有阳刚之气吗」开辩话不多说我们立刻进入本期专栏▼大家好我是本场辩论赛主持人:肖一最近啊,有个词特别火叫做「阳刚之气」。而关于男性是否要有阳刚之气的问题,网上可以说是吵翻了天。于是本场“肖一凉介辩论赛”就以「男性必须要有阳刚之气吗」为辩题开辩在此前我们已经分别划分出正反两支队伍▼1.正方观点:男性必须要有阳刚之气由「骆驼、小百合、文君」组成正方辩论队2.反方观点:男性并不必须要有阳刚之气由「臧青、PP、半个路」组成反方辩论队介绍完战队我们还需要猜拳确定辩论先后顺序现在由正反方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猜拳正方我来好的反方获胜请选择先开还是后开我们先开吧OK那么本场辩论赛就由反方先开先杠后结话不多说我们接下来正式进入辩论赛下面进入第一环节首先是双方立论,限时5分钟请反方一辩先发言男生必须要有阳刚之气吗?我拿到这个辩题真的既无语又想笑。我就奇了怪了,我们这些年轻人天天在社交媒体上像孔雀开屏一样展示自己自由的人格和不羁的灵魂,释放自己与这个开放包容的世界紧紧拥抱着的信号,恨不得向所有人(实际上翻看你微博的人只有个位数)展露自己的先进理念。结果现在指着一个什么也没做错只是不那么强壮威武、只是多愁善感一点的男生说:你居然没有作为男生必须具备的阳刚之气,你还是不是人?网上一套现实一套,你是哪个乡镇的顶流大明星啊需要这么费劲地立人设。
2021年2月1日
其他

一周年了,有点累了

Hello,各位,今天其实是肖一凉介一周年生日。之前想了很久,觉得说一定要在这天推送一篇特别有意义的文章,但很多时候就真的只是想想......前段时间忙着做那篇关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数据作品,前前后后自己一个人又鼓捣了四五天,构思框架、收集资料、整理清洗、数据可视、文稿撰写、编辑排版、拍板推送......最终于21日早推送。但推完惊觉原来已经还有一天就该写周年纪念文了。说实话,公众号一直都是我一个人在负责所有事宜,我也不是什么无所事事的写稿机器,研究生在读的身份让我还得必须应付学术之路上的修行,有的时候,我的确感觉到力不从心。所以我一下子觉得没时间了,我不知道怎么在一天内去做一篇惊艳的纪念文。因为我曾想过以我过去一年所有的文章为文本,直接做一篇数据作品;我还想过做一期条漫,活泼俏皮地跟大家分享这件有意义的事;我甚至还想过做个创意H5,让读者在动态的过程一步步走进我这一年创作的心路历程......但现的骨感给了我一记狠狠的耳光,因为这剩余的一天我还有一个既定任务要要完成,所以就这样,我鸽了我预想很久的这一篇文。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最近一次遗憾也是预想很久的节点。去年12月末我就开始准备做一篇分析南方周末“1997-2021”共25年新年献词的数据作品,数据真的都收集完了,编码单元也设计好了,但最后囿于期末作业不得不搁浅,等到回过神来,已经是1月10日了,错过了最佳推送节点,它好像就没那么有意义了。所以这样的遗憾今天又再次上演,直到晚上在我的社群里大家突然讨论起群名的时候,让我再次陷入到底要不要推这篇文的纠结。因为虽然我不敢保证我的每一篇文章质量都很高,但我能保证每一篇我都花了很多心思和功夫,绝不是敷衍了事,所以没有完备的作品我不会推。不过,今天我可能要破例了......这篇文章很平淡,甚至有点语无伦次,但我觉得还是要把它推出来,因为它确实是肖一凉介现在最真实的状态,或许也是一直以来用作品把自己包裹得看起来很精致的面具下——肖一凉介最真实的样子。最后,过去的一年我承认,我得到的远比失去的多,所以我感恩过往的一切人和事。未来的一年,也许会更累,我也不知道肖一凉介还能呈现多少作品,但我争取一直用心经营下去。❤️—添加星标——往期精选—今天只有一篇精选因为这是去年今日推的第一篇文杂谈|
2021年1月23日
其他

21世纪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学界都在研究什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国家社科基金)于1991年设立,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社科规划办)负责管理。与1986年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样,国家社科基金也是中国在科学研究领域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国家社科基金设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哲学”等23个学科规划评审小组以及教育学、艺术学、军事学三个单列学科,已形成重大项目、年度项目、特别委托项目等六个类别的立项资助体系。从设立之初开始,全国社科规划办(19年后为全国社科工作办)每年都会在第四季度发布下一年的《课题指南》。课题指南由全国社科规划(工作)办首先向有关部门广泛征集研究课题,并委托各学科规划评审组提出建议,最后汇总整理,报全国社科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选题,是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选题还注重基础研究、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积极推进理论创新,支持具有重大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整理工作。国家社科基金的年度课题指南能够最大程度地刻画我国社科领域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故研究学习课题指南,可以准确地洞悉和把握某一学科的研究方向和趋势。以「新闻与传媒」领域为例,自2000年以来,该领域的文献支撑基金就主要以国家社科基金为主。为此,肖一数说选取了2000年-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新闻学与传播学”课题指南作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寻自21世纪以来,新闻传播学研究议题的热点重点和演化趋势,为新闻传播学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研究重点总体增多主要聚焦应用研究22年来,“新闻学与传播学”课题指南共计发布了1116条指南。逐年观之,新闻传播学的课题条目总体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在2000年仅有9项课题,逐渐缓慢增长至2013年的54项。到2014年,条目陡增至91项,并在2015年达到有史以来的峰值:118项。虽然从2016年起,项目数又有所回落,但总体保持在70以上,又趋于稳定的状态。课题条目数量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新闻传播学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逐渐深入,新增了许多重要议题,研究视角也愈加细致全面。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在当今这个“万物皆媒体”的时代,新闻传播学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为了进一步探寻每一年份新增热点,肖一数说对课题指南年度突现词进行了统计。年度突现词可以大致反映出新闻传播学领域研究热点的变迁,从这22年的突现词可以看到,除了时政热点部分的新增词,媒介技术变迁带来的研究热点变化较为显著。因此,以媒介技术的发展和研究聚集程度可以笼统地将课题指南分为“2009年之前”和“2009年之后”两大阶段。从2009开始,首次出现“媒体融合”一词,在2010年则又改成了“媒介融合”的表述,到了2011年,又开始着手对“三网融合”的研究。2011年之后,媒介技术发展又有了一个新的飞跃。“数字出版”、“全媒体”、“数据新闻”、“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最新的“5G技术”等都相继成为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由于课题指南的分类仅具体到了每一学科类别,并未再就某一学科内进行进一步的主题划分。为了便于细化研究,肖一数说根据选题的不同性质编码为三大类:「史学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史学研究主要关注新闻传播领域发展沿革的事件和过程,如“古代新闻传播史研究”、“传播思想史研究”;理论研究侧重学科基础性理论的研究,旨在推动学科发展,对整个领域具有宏观性的建树,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新闻传播效果研究”;而应用研究则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或情况的研究,主要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如“对外宣传策略研究”、“中外传媒集团”的比较研究等。通过主题甄别,肖一数说提取出了每一年度不同类别研究的数目。从中可以发现,应用研究占据了课题指南的主要部分,其演变趋势与新闻传播学保持一致,都是总体上升。在2015年的118项课题中,应用研究就占了112项;而在课题最少的2000年,应用研究也独占6项。史学和理论研究相对占比较少,虽也有上升趋势,但幅度较小,甚至在某些年份出现了空白。如在2000年和2008年没有对应的史学研究课题;而2003年与2007年又缺失了理论研究。不同类别研究的比重差异其实与新闻传播学的特色有关。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新闻传播学本身的积淀并不深厚,且又吸纳了众多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导致“无学论”、“边缘论”等争议就一直围绕在其身边。但随着时代的嬗变,新闻传播学裹挟着争议和歧视,在瞬息万变的媒介社会不断深入应用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了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甚至举足轻重的一门学科。为了进一步获悉不同类别课题的研究重点和演变趋势,肖一数说将分别对史学、理论和应用三个类别的研究进行讨论。史学研究主要聚焦近现代国内的新闻传播史通过对历年选题指南中有关史学研究的81项课题进行分词,并过滤掉部分无意义词汇后,可以发现,“中国”一词出现次数最多,达32次,而“新闻”、“传播”及“出版”紧随其后,分别出现了16、16和10次。从中可以看出,史学研究课题主要关注中国的新闻传播史,并对出版史有重点研究。为了验证并深化探索史学研究重点,肖一数说根据81项课题的不同性质划分出“不同体制”、“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类型”三大类,并归纳提取了部分类中主题词。首先,从时期上来看,史学研究对古代和近现代新闻传播史都有所关注。古代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先秦”、“宋元”和“晚清”时期上;而近现代则重点关注了“19世纪传教士来华办报”、“中华民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后”以及“改革开放后”等几大时期。其次,从体制上看,史学研究较关注中国共产党新闻史,如“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史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新闻舆论工作史研究”等;而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史则在“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中进行呈现。再次,从类型上来看,研究视角丰富。将出版史、报刊史、广告史、宣传史、播音史、媒介史、舆论史、互联网史、纪录片史、传播学史、新闻教育史以及广播电视史等12小类新闻传播史分别进行了研究。其中,重点关注了出版史和宣传史。对史学研究课题的历时性分析可以了解21世纪以来,学界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兴趣和关注重点的变化。通过主题甄别,肖一数说将81项课题分别划归进“近现代国内”、“近现代国外”、“古代国内”以及“古代国外”四大类。由图可得,史学研究主要将研究视角聚焦在近现代尤其是“近现代国内”的新闻传播史,如在2020年的18项课题中,有12项都在研究近现代国内史。不过,古代史尤其是“古代国外”新闻传播史的研究颇少,大部分仅有1项或2项相关课题,甚至在许多年份完全不涉及。史学研究课题在时期和国别上的差异其实与国家社科基金的特色密切相关。因为国家社科基金选题的主攻方向就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相应地,针对近现代国内的史学研究自然就是研究重点。理论研究重点关注中国特色的体系建构从2000年至2021年,理论研究共计发布51项课题。通过对这51项理论研究类课题进行主题甄别,肖一数说划分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学基础研究”、“传播学基础研究”以及“新闻传播学其它理论研究”四大类,并归纳总提取了部分类中主题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研究中,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展开,随着国家政策的时代变化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如“新媒体语境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研究”、“新闻宣传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宣传思想研究”等课题。在新闻学基础研究中,对西方“新闻自由”思潮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而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从2009年起理论研究开始探索媒体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此外,对于新闻学的基础概念研究也有所涉及,如“辨析'宣传'与'新闻'的异同”。传播学基础研究主要聚焦于传播理论的本地/在地化研究,如“中国梦话语体系的修辞和全球传播效果研究”、“'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理论分析与诠释”、“中国传播学话语体系构建研究”等。这一类课题还对新闻传播效果、传播学批判学派等基础理论进行了延伸研究。此外,舆论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等新闻传播学其它理论研究也在理论研究类课题考察之列。总的说来,理论研究类课题对新闻传播学基础和前沿理论都有所关照,并特别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体系的建构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历时性分析中,肖一数说将其拆解为三大阶段,每一关键节点前后研究主题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阶段是2000年-2008年,这段时期的理论研究主题较单一。主要承接上一世纪的研究主题,仍将研究重点集中在传播效果、传播学批判学派等基础理论上。同期,还对新闻传播事业与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新闻工作的理论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进行了探寻。第二阶段是2008年-2015年,这一阶段的理论研究开始丰富了起来,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研究。一方面不再只关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而是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体系的建设,并在2014年进一步发展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研究;另一方面,开始强调对传播理论的本地/在地化研究,而不再仅局限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并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对媒介融合展开研究。第三阶段则是2015年迄今,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又进一步发展深入,开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体系的研究,注重构建中国传播学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此外,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还对传播学基础理论建设的最新发展,以及传播学理论范式构建的符号学路径进行了探索,旨在对整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从时间轴来看,理论研究从一开始虽然进展缓慢,残存国外研究范式的影子,但渐入佳境,逐渐培育出了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生长土壤,并进一步建构出自身的话语体系和理论范式。应用研究议题丰富探索学科解困之道与史学和理论研究课题相比,应用研究课题的主题内容十分丰富,并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同样通过主题甄别,肖一数说将22年来共计984项课题划分为了“时事政治”、“学科教育”、“传媒经济”等十一大类,并提取出部分类中主题词。时事政治研究充分展现出了应用研究类课题的前瞻性。这一部分研究主要围绕历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党的中央全会等的会议精神进行总结性研究,如“党的十四大以来新闻工作的实践和主要经验”、“'十三五'时期新闻传播新格局研究”等,同时,还紧跟了影响全局的国家大事,如“加入WTO对我国新闻传播业或出版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以及“2008年北京奧运会的宣传报道研究”等。从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起,中国新闻教育开始发端,关于新闻传播学科教育的研究就从未停下脚步。当下,这部分的应用研究重点关注我国新闻教育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传媒经济研究算是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对于媒体资本运作的理论、传媒集团经营以及中国动漫产业、IP内容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同时,也积极关注新闻竞争、传媒商业化倾向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传媒体制研究主要围绕中国文化体制下的新闻传播行业建设发展问题展开,具体来说,对广播电视体制、报刊经营体制以及出版发行业体制等进行深入研究,还密切关注制播分离、转企改制等改革举措的收效。传媒功能研究主要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下开展的研究,具体方向主要是:“新形势下大众传媒如何发挥党和人民的耳目与喉舌作用研究”、舆论监督思想及机制研究、国家新闻宣传策略研究等。随着伦理问题越来越成为新闻传播领域不可忽视的一大议题,伦理道德研究也日益举足轻重。这部分的研究关注重点主要放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伦理与规范研究,并强调行业内部的自律和职业道德建设。法律问题其实和伦理道德研究密不可分,但这个层面的研究更加强调外部约束,注重对新媒体传播的法律规制以及互联网信息法律体系的研究,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出台新闻法,法律问题的研究依旧任重道远。新闻业务的研究稳中有进,除了关注传统的采写编评,还越来越重视对记者和新闻发言人等媒体角色的媒介素养研究,并对中国本土的民意、舆情调查,以及事实核查给予了关切。媒介技术的发展促使了这一部分的研究与时俱进。从3G应用到5G技术,从三网融合到媒介融合,从中央厨房到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迭代让新闻生产传播流程重构,但同时也亟需风险防范与规制的研究。政策策略研究与时事政治一脉相承,但主要聚焦于每一具体政策的细化研究。如广播电视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农家书屋的建设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西文化传播与交流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全球传播秩序重建研究”等。此外,应用研究课题还对性别研究、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医患关系、老年问题以及突发公共事件等议题等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切。如2020年暴发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在2021年度的选题指南中,就出现了“新冠肺炎疫情视角下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教育与传播研究”等7项与之相关的课题。总的来说,应用研究一直在探索新闻传播学领域忧思的解困之道,并和史学理论研究相关照,积极丰富着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体系的实践。结语及问题说明据以上分析,21世纪以来,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议题不断丰富和完善,研究特色日趋明显和独到,适应了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需要,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不足之处则在于:史论研究相对较少,在创新且有建设性的理论开拓上劲头不足,此外,对于中外新闻传播学发展的比较研究也十分缺乏。最后,本研究中尚存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改进。例如:课题指南主题甄别后类目构建的标准以及类中主题词的提取存在一定的主观倾向,需要以后不断修缮改进。同时,国家社科基金的新闻传播学课题指南也并不能囊括新闻传播领域所有的研究重点,可以结合其它基金以及公开发表的各类文献加以丰富和拓展。END
2021年1月21日
其他

当代青年鱼塘调查:1509位养鱼男女的集体坦白

文中报告来自公众号「WhatYouNeed」授权转载正所谓“饮食男女”,性关系自古以来就被视作与人类吃喝一般重要的基本需求。也如同五花八门的饮食文化一样,性文化发展到现在亦是多姿多彩。在当下网络社交语境中,“养鱼”一词就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语义变迁。“鱼”不再是鱼,而成了备胎的代指,即暧昧不清但又恋人未满的对象。一个人寻觅暧昧对象的行为叫“钓鱼”,而同时跟多个备胎暧昧的行为就叫做“养鱼”。备胎们共同组成了一片鱼塘,鱼塘的拥有者则俗称“海王”。在当代青年群体中,“养鱼”和“被养鱼”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与“劈腿”和“出轨”不同,“养鱼”的行为似乎可被美化为“多样化尝试与选择”。也正基于此,部分当代年轻人一方面痛恨被备胎,而另一方面又对养鱼乐此不疲。「WhatYouNeed」针对青年群体中这一突出现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发布了《20年代年轻人鱼塘调查报告》。吊诡的循环背后,你是否有在养鱼?还是“鱼人”而不自知?抑或早已“像只鱼儿在别人的鱼塘”?让我们来一窥究竟▼END
2021年1月11日
其他

如何撰写科研设想/研究计划

。当然,这并不是说让你一定要把每一部分都塞得满满当当,你应该根据你的研究主题进行适当地详略分配。总之,做学术看起来难,实际做起来也非常不易,且行且学且悟,与诸君共勉。ENDV
2021年1月9日
其他

我把聊天记录编织成了一个属于我们的考研故事

一做笔记时间就跟玩似的没了不慢不慢,你能在暑假前做完就行(虽然可能没暑假)就是很艰难,而且是一个不断修改的动态过程可能是我不太会抓重点(因为我觉得每句话都是重点)就导致做着做着就不自觉的开始抄书了
2020年12月24日
其他

如何糊弄出一篇数据新闻作品

如题,这是一篇大家期待已久的数据新闻制作小指南,然而你目之所及的还有“糊弄”二字。没错,更文不稳定到把自己越作越糊的肖一,今天只是来发点敷衍的东西凑这个月的KPI罢鸟~话不多说,切入正题:搞个选题第一步干饭很简单,但干什么饭才令人头疼。同理,做数据新闻不难,但做什么样的数据新闻就是个拧巴的故事了。故事的开始,我豪情满怀,扬言要做一篇有深度、有广度、有创新度的数据新闻。找个新冠肺炎主题?遍地都是。聚焦热门综艺?都被做烂了。研究性别平等?那还不如写论文投期刊。......正当我绞尽脑汁、不知所措的时候,我刷起了多姿多彩的朋友圈。咦?怎么大家都在转这个:然而就在我发出不屑之声的刹那,灵感迸发了。就决定是你了,研究“肖一朋友圈好友对肖一的情感取向”!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链接没错,就是这么自恋
2020年12月19日
其他

“离婚冷静期”,合理吗?

5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民法典》,将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新设了关于“离婚冷静期”制度的规定。民法典婚姻的家庭编中,第1077条规定了协议离婚的流程: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前款规定届满后三十日内,双方应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未申请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这意味着“离婚冷静期”实行之后,“协议离婚”的时长延长为一个月到两个月不等。“离婚冷静期“规定一出,立即引发舆论热议,在相关微博热搜中,达到了6.3亿左右的讨论热度。其实自民法典草案提请审议以来,关于“离婚冷静期”的讨论热度就一直居高不下,故本文将从数据的角度,解答“离婚冷静期”的设立是否有必要的问题。离婚冷静期设立的背景依据民政局截止到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离婚率已经多年持续上涨,而结婚率却持续走低。从离婚率的地域差异来看,仅在2019年第四季度,吉林省就有75551对,居全国之最,而全国离婚率最低的西藏,也有40起离婚事件。持续走高的离婚率已然成为当下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关于如何提高结婚率、降低离婚率的讨论此起彼伏,由是也极大程度推动了“离婚冷静期”的设立。离婚率的提高能说明冲动离婚的增加吗?在对”离婚冷静期“的讨论中,“冲动型离婚“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词汇。当离婚冷静期写进民法典草案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主任沈春耀曾对此进行说明:“实践中,由于离婚登记手续过于简便,轻率离婚的现象增多,不利于家庭稳定。为此,草案规定了一个月的离婚冷静期”。然而,究竟何为“轻率离婚”、“冲动型离婚”?其判断标准是什么?中国法院网2018年9月的文章中提到,“尽管绝大多数夫妻劳燕分飞确系感情破裂,但这其中也不乏感情尚未破裂的冲动型离婚”。“感情是否破灭”,即便是当事人自己也不一定清楚,这是一个无法具化的指标。在此基础上,又如何得到量化的数据,下定“轻率离婚的现象增多”的结论呢?
2020年12月4日
其他

一个有趣的研究:基于Ward法系统聚类2020年度重大网络舆情事件

随着互联网进入下半场,我国的网民规模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依据第46次CNNIC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较2020年3月新增3546万,而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2%。与网民数量增长相伴而生的则是热点频出的网络舆情现象。唐纳德·肖提出,在垂直媒体议程和水平媒体议程共同作用下正形成了一个新型社会——纸草社会。新媒体的崛起导致议程设置主体泛化,新旧媒体双向互动频繁,反向议程设置增加。以往的广大受众也被赋权,共同参与到内容生产和议题设置中。当大众们更加深度地参与到网络场域中,专业媒体的权威再次被削减,再加上资本力量的参与,就形成了一个媒体、商业巨头以及大众互相搏杀的网络场。在这样的情况下,舆论生态变得愈来愈复杂多变。因此,分析网络舆情事件对于捕捉网络舆论动态,丰富相关学术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故本文选取2020年度20起重大网络舆情事件作为样本,以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平台为聚类分析指标,采用Ward系统聚类法对之进行分类,并阐明其不同特点,从而为研究2020年舆论生态环境提供一些简单的思考。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商“知微”旗下网络舆情分析网站
2020年12月3日
其他

特朗普退场,美国媒体的治愈时刻

特朗普上传的未剪辑的37分钟视频截图而特朗普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对记者斯塔尔采访的方式感到不满,他多次威胁到,他将试图通过提前发布采访来破坏“
2020年11月11日
其他

从1920到2020,美国大选的百年头版

ELECTORS)1928年11月7日当选总统:赫伯特·克拉克·胡佛(Herbert
2020年11月5日
其他

在中国,有一些研究生正走上绝路

十月过半,先后两起自杀事件走入公众视野。一个是研三学生,一个是校党委书记,二者毫无交际,但都死于神圣的象牙塔。在校园待的第七年,也本该是最后一年,那位研三学生却在微博留下遗言,选择了在深秋的一个凌晨离开人世。有网友留言:“这不是个例,这是全国大部分研究生的现状”。
2020年10月21日
其他

还在提信息茧房?赶快来好好了解一下过滤气泡和回声室吧

1995)。但是,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可能会限制人们所接触的媒体内容的多样性,从而对民主话语,思想开放和健康的公共领域产生不利影响,这种个性化导致人们担心“过滤气泡”的产生(Pariser,
2020年10月12日
其他

2.8万名女性医务人员:抗疫中的女子力不应被遗忘

2.8万名女性构成了“援鄂主力军”
2020年10月4日
其他

后信任、算法黑箱、自动化新闻?13个数字新闻业的最新研究选题

Analytica的网络政治丑闻[2]、清理保存多年的不必要的政治电子邮件、收到来自未知的政治竞选活动的短信后,许多美国人相信他们的个人数据不知怎的在政治市场上被出售。Cambridge
2020年9月30日
其他

3026篇新冠肺炎主题论文,来自新传学界的声音

新传学界对新冠肺炎关注密切北京之外湖北地区研究数量最多研究聚焦于媒体表现媒体融合议题热度不减>
2020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