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 | 梁小斌:我长时间地蹲在修理风筝的时光里
6月,在合肥卡夫卡书店,梁小斌接受《安徽画报》专访。他说,不需要在姓名之前加上许多定语,“朦胧派代表诗人”“钥匙”等等,不需要再提。
十七岁开始写作,如今仍旧每年有十几万字的创作量,较少参加社会活动,在人群中是寡言少语的那一个,和陌生人对谈时时常陷入沉思,推翻上一秒自己提出的观点,也会逗得身边的人大笑,但自己却很少笑……这是梁小斌,一个写作者的模样。
在随笔集《地洞笔记》中,他提出书名的副标题为“被全世界开除”。可是懂得梁小斌的人,知道是他开除了全世界,或者说,二者互相开除了对方。对于外部的世界,他有一种疏离感,这种疏离感,近乎冷漠,近乎厌倦。
梁小斌接受《安徽画报》记者采访
在1986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少女军鼓队》中,梁小斌在自述中回忆了自己的童年,胆小、敏感,“父亲认为我是一个复杂的人,我对思想复杂感到自卑。我从未体验到自己的单纯。”
那个时候,梁小斌已经参加过中国第一届青春诗会,已经写出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和《雪白的墙》,这些中国朦胧诗歌的代表作。
而直接影响到梁小斌写作的,最初是插队时接触的陕北民歌,他用仿照信天游的格式写了《第一次进村》等早期诗歌,“公社开完欢迎会,一颗心飞到生产队 / 公社美景看不够,一颗麦苗采在手”,而实际上,梁小斌刚刚下放到村里时,并不分得清麦苗还是秧苗。
那个年代的梁小斌,跟大自然打成一片,他的单纯,没有跟整个国家的命运捆绑在一起,直到读到海涅、普希金,“才知道天下的句子还可以那样写,被他们诗歌里那种实在的失落感而击中,而当时我们中国的少年,还沉浸在灰色的田园生活中。”
他希望自己可以向这样的诗人形象靠拢,“那种伟岸的诗人形象、很实在的失落感,静悄悄地蔓延,让人有一种追求博大的爱的念头。”
那么“钥匙”究竟指什么?钥匙其实是一种方法、工具。
“一个人跟他所梦想的世界,钥匙丢了,到达彼岸世界的路,断掉了”。
“棱镜”诗歌发布会梁小斌发言
生活中的梁小斌 组图
参加第一届青春诗会后,梁小斌结识了顾城、北岛和舒婷。北岛不爱写信,梁小斌和另外两位的书信多达几十封。那时的顾城,还没有戴他的那顶帽子,写给梁小斌的信,字很大、方方正正。谈起顾城,梁小斌说他有那种不掺任何杂质的童心,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奇迹。
1979年,在北戴河期间,顾城对梁小斌的看法是:“你跑到北戴河干嘛来的,怎么不出去玩 ? 你是个罐头诗人。”后来梁小斌在散文《怀念顾城》中,曾回忆起这个细节。
顾城还进一步说道 :“别人都说我们很像。像吗 ? 天国比罐头要亮多了。不见得 , 罐头要比天国实在。”顾城的话一语中的。
梁小斌写道:“为纠正我的封闭性格,他向我推荐了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我喜欢毛姆的生活。’ 他说……我没有认真地去找那本书,自然不会找到。对我来说,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书必须非看不可。当我真正做了父亲,要为生活琐事忙碌的那天起,我就和顾城停止了书信往来……”
徐敬亚这样评价顾城和梁小斌,“我曾经说过,在荒原上,中国有两个天真的孩子,一个是顾城,一个就是梁小斌。我们要像热爱顾城一样热爱梁小斌……而梁小斌也是宿命的,他的宿命对命运和文学的不妥协,其灵魂一直在白纸和黑墨间挣扎,这种挣扎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扭曲,他的那些汉字堆积在一起,让他进入了一个危机四伏、四处刀锋的汉文化境界。”
我们已经失去了顾城,天才只应天上有。
我们还庆幸有梁小斌,他长时间蹲在修理风筝的时光里。
梁小斌登《诗歌月刊》封面
梁小斌作品选封面 组图
梁小斌早期手稿
梁小斌早期作品手稿
手稿《道路》
手稿《第一次进村》片段
梁小斌诗选
02
03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文字: 孙 婷
图片:张倩莹
编辑:刘润宇
《安徽画报》开放办刊,将面向社会征集优秀文章和精美图片,期待文思敏捷、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你;期待一部相机扫天下,大美安徽尽收镜中的你;《安徽画报》等你来激扬文字,行摄江山。
投稿邮箱:ahhb2017@126.com
赐稿热线:0551-64376898
洽谈合作:13665697794
(文中图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