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部极简货币史,一文看懂货币

一本正经的华仔 一本正经的华仔 2021-04-08
  | 华 仔      编辑  |  齐亮


01.货币:最伟大的创造


钱,也就是货币,也许是人类文明进程和经济发展之中,最重要的创造之一。


在货币出现之前,以物易物的交易就已经出现,那时的人们把自己最擅长生产并有剩余的物品拿出去交换自己需要的物品。


由于交换是在自愿的情况下发生的,交易双方都会从交易中获得好处。但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易非常有局限性,要求交易双方的物品必须刚好是对方想要的。


这种需求的双重巧合性严重限制了交易规模和范围。


后来人们在实践当中发现,有些物品非常适销,而且易于分割、携带和保存。


人们就可以把自己的富余物品换成这种物品,然后再在某个时间用这种物品换成了自己需要的物品。


像这种物品,人们交换它的目的不是用于直接满足需求,而是把它作为一种间接的交易工具,即交易媒介。


当一种商品作为交易媒介用于绝大多数或者全部交易中时,这种商品就成为了货币。历史中最常见的商品货币是金和银。


货币的出现,克服了以物易物的交易障碍和限制,极大的扩大了交易的规模和范围。


它让社会分工成为可能,人们只需要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为他人提供商品或服务以换取货币,然后用货币换取自己需要的物品。


有了货币,企业的盈亏核算得到了解决,让更大、更长远的迂回生产成为可能。以上的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02.货币与统治


货币是经济的命脉。正是基于这一点,历代统治者都觊觎它。


在硬通货(金、银等)时代,最初货币的铸造是自由的,就像其他商品一样,由市场决定。后来在利益的驱使下,货币的铸造权逐渐被统治者垄断。


统治者可以通过降低货币成色,凭空创造出货币来。


比如一两黄金的货币,实际上不足一两,或者参杂了其他金属。这种凭空创造出来的货币,我们通常叫做铸币税,相当于一种税收。


这种税收相当隐蔽,直接加税容易引起民众的抵制、反抗、甚至革命,而铸币税通常发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民众的抵制情绪就小的多。


由于硬通货成色的降低毕竟有限,所以引起的通胀有限,危害不是特别大。


进入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商业发达,商品丰富,交易频繁。又由于硬通货携带、储存不是特别方便,由此银行业在这样的环境下,蓬勃发展。


银行吸收民众的硬通货,并给与民众等值的银行券(仓单),银行券作为硬通货的替代品,行使货币的功能,这就是纸币。


开始银行仅仅作为仓库,储存客户的硬通货,客户可随时用银行券提取硬通货,这样的银行,我们称之为百分百准备金银行。


久之,银行家发现,民众很少会同时提取硬通货,仓库中总有那么一些硬通货闲置。于是他们想到方法,把多余的硬通货以银行券的形式借贷给商人,从中赚取利息。就这样,货币再一次被凭空造出。


像这样,只留部分硬通货供客户兑付的银行,我们称之为部分准备金银行。如果所有的客户向这家银行同时兑付硬通货,银行是不足以兑付的。


如果是在自由银行制度下,因信誉、挤兑、银行之间的竞争下要求的兑付,都限制了银行的信用贷款,所以创造出的货币也是有限的。


但是,事情的发展不是这样的。银行家们跟政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政府需要银行家提供资金支持,而银行家需要政府作为后盾,尽可能发放信用贷款以赚取利润。


特别是在战争、灾难期间,政府需要大量资金,此时银行就会发行大量银行券购入政府债券。


银行券的大量发行,使得通货膨胀厉害,银行券相对于硬通货贬值,民众对银行券失去信心,引起挤兑。


而此时,政府通常就会出台政策,允许银行暂停兑付。历史上的英国,美国,这样的事屡见不鲜。


03.货币与央行


进入近现代,在政客、银行家、大商人和御用经济学家的联合推动下,央行进入了历史舞台。


央行作为一国唯一的垄断性的卡特尔组织,垄断了货币的发行权,这个组织可以使这个国家的银行以一种统筹协调的方式扩大货币供给,还不会遭到现金持有人的报复。


央行作为所有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使得商业银行在扩大信用贷款上再无顾虑。


多数国家在央行成立后不久,实行了法定货币体系下的部分准备金银行体系,也就是货币完全与硬通货(金、银等)脱钩,货币就像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


新增货币进入经济体中,不是步调一致的使得物价同时上涨的,这需要看货币进入经济体的方式。


假设有这么一个淘气的小鬼,它来到人间,发现人们都喜欢钱,于是他乘人们在熟睡之际,把人们的现金,存款等都翻了一倍。


于是,人们醒来发现的自己的钱翻了一倍,都很开心。可社会中的总商品和服务没有因小鬼的闹剧而翻倍,于是人们拿着钱去购物时,发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也翻了一倍。


显然仅仅增加货币的数量,财富是不会增加的。


现实世界中货币注入经济体系很明显不是通过淘气的小鬼的方式的。坎蒂隆效应很好的揭示了这一过程。


假设某银行通过信用贷款的形式贷款给某商人甲,甲应用获得的贷款用于购买机器设备,修建厂房、发放工人工资等。


当随着新注入的货币以类似于甲的方式在经济体中逐渐的扩散,现金余额的增多,人们的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整个社会的物价水平也慢慢被抬高,直到新货币蔓延到整个社会当中时,商品价格又趋于稳定。


整个过程我们看到,由于甲最早拿到货币,其购买时,整个社会的商品价格还是处在注入新货币之前的水平。


而较晚获得新币的,名义上自己的收入增加了,可在此时,商品价格已经普遍上涨。最惨的是那些压根没获得新币的人,如那些手握现金或者固定收入者。


与小鬼模型不同,现实情形下新增加的货币并不是一次性地、均匀地散落于经济中,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不是在所有地区同时出现的。


取而代之的情形是,在新货币在传播过程之中,那些较早获得货币的人,通过牺牲较晚获得新币的人以及从未获得新货币的人利益而受益。


这个过程我们看到,受益最大的是银行,利用凭空造出的信用货币赚取利息,其次是甲,以新货币注入之前的价格购买了物品和服务。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银行和相关利益者(较早获得新货币者)是有足够的动力增发货币的。


以央行为中心的现代金融体系,是由银行家和相关利益者组成垄断性的卡特尔组织,具有内在的货币扩张倾向。


新货币注入的危害远不止于此。


04.货币与经济周期


利用信用扩张方式注入的新货币,人为的压低利率。低利率给了企业家们错误的信号,让他们盲目的扩大投资生产,大量的投资让社会呈现一派的繁荣的景象。


人们似乎都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工资也水涨船高,物价也节节攀升。


但这样的低利率是不可持续的,长此以往,会造成恶性通胀,经济会完全崩溃。委内瑞拉、津巴布韦就是很好的例子。


所以信用扩张之后,通常紧接着是信用的收缩。


信用的收缩,企业得到资金将变得困难,之前的很多投资将难以为继,错误投资将被清算,很多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物价下跌,经济进入衰退期。


这是经济的一个自我修复的过程,是对于信用扩张时期错误投资的清算。


如果政府允许经济进行自我修复,通常在一年甚至更短时间内经济就会步入正轨。美国在1929年之前的多次经济周期都是这样的。


起始于1929的美国大萧条,本是众多经济周期中的一列,并无特殊性。


可由于胡佛和罗斯福两位总统在执政期间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很深:强迫企业维持最低工资率,发放大量贷款勉强维持不健康的企业,扩大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价格,实施赤字财政等。


政府的广泛干预导致衰退无限期地延长下去,使得原本很快就可以结束的衰退变成旷日持久、伤筋动骨的大萧条。


我们看到,现代货币体系下,无论是坎蒂隆效应带来的不公,还是信用扩张-收缩带来繁荣-衰退的经济周期性变化,都是内生于该体系下的。


再加上御用经济学家的鼓吹,我们似乎已经理所当然以为,这一切都是正常的。


我们出生在一个法定货币的社会当中,我们似乎习惯了通货膨胀、习惯了经济的繁荣-衰退,习惯了政府的各种干预,当我们习惯了这一切的时候,并认为理所当然的时候,我们的命运也就随着货币的膨胀,陷入了一种可悲的循环


END


扩展阅读:

货币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欢迎扫码关注

请把我「设置星标」,以便第一时间收到推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