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莞滨海湾新区城市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将建成国际一流现代化新城!

深圳梦 2019-10-07

近日,《东莞市滨海湾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成果专家评审会举行,会议邀请规划领域权威专家与市直部门及周边镇一起对《总体规划》进行联合评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总体规划》。根据《总体规划》, 滨海湾新区将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生态智慧宜居生态海滨特色城。未来,一座国际一流现代化新城将在这里崛起。


《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12月4日评审会上,滨海湾新区、东莞港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虎门镇委书记刘杰介绍了滨海湾新区的有关情况。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规划领域权威专家听取省规划院马向明总工程师对新区城市总体规划的汇报介绍,并结合前期现场勘查,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经评审,由孙施文教授任组长的专家组对《总体规划》给予充分肯定,一致同意成果通过专家评审。专家组认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基础工作扎实、规划内容完整、技术路线合理,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对滨海湾新区的开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意见和建议。


根据审批程序,下一阶段将进行成果的批前公示,公示后上报东莞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再报市政府审批。


到2050年

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现代化新城▲▲▲根据《总体规划》,滨海湾新区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优先的发展理念,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十年建新城


到2020年,拉开整体发展框架,高标准、高起点开展交椅湾、沙角半岛和威远岛三大板块起步区建设;


到2025年,新区建设初具规模,形成一批涵盖产业发展、社会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的亮点项目,成为东莞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示范基地,支撑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


到2035年,初步建成湾区一流现代化新城,成为大湾区重要的科技创新服务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级和区域创新网络中坚力量,引领东莞向现代化城市转型。


到2050年,滨海湾新区将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现代化新城,经济实力和创新动力跻身湾区一流水平,成为承载科技创新、粤港澳协同发展等重大功能的国际交往平台。建成绿色低碳、宜居宜业智慧新城,带动东莞实现城市建设和治理现代化。


打造东莞城市副中心与新增长极

引领未来三十年发展的主引擎


《总体规划》提出要围绕建设粤港澳协同发展先导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平台,打造东莞城市副中心和新增长极的目标,加大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力度,把滨海湾新区建设成为引领东莞未来三十年发展的战略支撑。规划范围包括长安镇交椅湾、虎门镇沙角半岛和威远岛三大板块,总规划面积 84.1 平方公里。


在发展定位方面,滨海湾新区将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新平台、珠三角核心区融合发展新枢纽、东莞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生态智慧宜居新城市。


在城市性质方面,滨海湾新区将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交往客厅、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高地、珠江两岸融合的协同发展枢纽、生态智慧宜居的滨海特色城市。 


在空间结构上,结合新区区位条件、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用地情况,新区采取组团开发、轴带串联的空间发展思路,形成“一带、两廊、三心、三轴”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带:城市集聚发展带;串联三大中心,形成新区城市发展主动力轴线,促进各板块集聚发展。


两廊:滨海景观长廊、快速交通走廊;聚焦新区生态品质提升,整合水岸与公共服务体系,打造集安全、景观、休闲、商业于一体的世界级滨海景观长廊。依托沿江高速和沿海公路,在新区外围形成快速交通走廊,满足新区各板块间高效联系需求,并疏导新区过境交通。


三心:交椅湾产业中心、沙角半岛城市中心、威远岛国际合作交往中心。


三轴: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轴、现代服务业发展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轴。


专家声音


《总体规划》做得非常好,内容完整,论述充分。未来可适应规划体制改革要求,体现东莞新区智慧。新区对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定位,以及滨海湾站、湾区大学等关键性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规划成果可进一步根据城市价值考虑未来的弹性开发与战略预留。

——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孙施文


滨海湾新区应该有五大支撑,一是产业支撑,从大湾区的定位来看,包括高端制造业总部、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研发基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爆发基础;第二是人口支撑;第三是人才支撑;第四是科技支撑;第五是区位支撑。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


《总体规划》做得很好、很超前、很有深度,调研非常深入、详细,而且规划的内容非常全面,也有一定的创新和超前的理念。我大概从三个方面把握这次规划的成果:第一,自然生态网;第二,市政交通网;第三,储备用地。有了这三项以后,这片宝贵的土地未来对人才和产业才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能够营造比较好的城市活动中心。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副总规划师陈一新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自南方日报、东莞市城乡规划局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