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归未来”第二季深圳开讲:王石、郭台铭、马蔚华等“向时代致敬”

深圳梦 2019-10-07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无论是激荡的过往,还是不确定的当下,我们须铭记和收获些什么。


1月9日,王石携8位朋友首次在深圳进行跨年演讲“回归未来 感恩时代”,畅谈改革开放40周年经历与感怀。而在相距150多公里的广州,张小龙也正在开讲2019年微信公开课。但他们又十分不同,张讲授产品技能,王石们则传递人生经验。


(文末点击“阅读原文”回看视频直播)


  1月9日,第二季《回归未来》来到改革的先锋之城——深圳,开启“感恩时代”跨年精神盛典。本次活动邀请王石、郭台铭、马蔚华、俞敏洪、姚明等8位嘉宾进行了一场跨越40年的对话,尝试从一个个出身平凡的普通人中感受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中国精神,用40年的智慧,构建未来的“想象力”。


王石:我和深圳40年的故事


  “接下来让我们听听其他企业家的故事”,王石微笑着说道。此刻,在舞台上,他更像是一位引荐人,心境开放,和脚下这块狭长的应许之地一样。


  1978年,王石刚大学毕业不久,便随着工程队第一次来到深圳,当时给他的印象就是边境小城。那一年,他结识了紧靠界河的一位深圳村长。1983年春节,当这位朋友拎着进口的水果来看他,“你们怎么得到这样的水果”,村长说“深圳改革开放啦!”


  当时给他的感触很大,“我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第二年春天,我一个人来到了深圳”。王石就这样主动“下海”了。


  回忆起在深圳创业,对王石而言,最艰苦的不是生活上的艰苦,而是孤独。“所以那时候,我一个人就会听音乐,邓丽君的,崔健的……”,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有人曾问他最艰苦的时候会不会想要离开深圳?他说我明确不会,“改革开放给了我有尊严选择自己命运的机会,我非常珍惜我的选择,我对我的选择负责”。



  这样的坚持,如同他对“不行贿”、“利润高于25%业务的坚决不做”一样,王石一直坚信培养一家坚守价值底线和拒绝利益诱惑、坚持以专业能力从市场获取公平回报的企业,没有什么经济寒冬是不可抵御的。


  “希望我们的故事,可以给你们带来启发。”王石说道。


谈深圳:员工的“夜校校长”


2018年,王石开始耶路撒冷的求学之路。从以色列回想到深圳,有一种时空穿越感,但在基因上又有某种内在连接。


他是改革开放第一批的企业家。1978年,王石还是广州铁路局一名普通工程师,因为项目原因来到边陲小镇深圳,开启与深圳40年的故事。当时,深圳还十分落后,他甚至觉得这个地方比东北农村还要贫穷。半年后,他又匆匆回到了广州。


1980年,深圳特区成立。福田黄冈村的书记来看望王石,亲口告知他深圳的政策环境已经发生了大改变,现在深圳人可以到香港做生意,也可以把香港人请到村里建厂。整个深圳如同是填海移山改地,一股改革春风再次吹到王石的心田。


1983年,32岁的王石辞职再次回到深圳。一下火车站,他便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整个深圳如同大工地,铺满了各式各样的推土机和运土车,一股腾腾向上的朝气迎面扑来,一首未来可期的交响乐在他耳边响起。


理想丰满,但现实骨感。如何展开自己的舞台,成为他面临的第一个难题。王石从打工仔那儿租了一个简陋的地方,即可做宿舍也可做办公室,开始了饲料创业。他聘请的第一个工人是所住宿舍楼下的17岁年轻人。白天创业,晚上给员工补习财务知识,王石也被员工戏称“夜校校长”。


有一回,前同事从广州来深圳看望王石,却见到他忙到直接撕开方便面就干嚼,质疑地问道,“你到深圳就是过这样的艰苦生活吗” ?


曾有五年部队生涯的王石,丝毫未察觉到苦。此后,前领导两次派人劝王石回去,但都被他一一回绝。因为在深圳,他可以感到希望和未来,只要往前闯才有出路。



谈创业:最苦是精神煎熬 听崔健熬过夜晚


王石回忆,创业最难的不是生活艰苦,而是精神煎熬和心理孤单,无人诉说,漫漫长夜难以度过。


如何消耗体力让自己疲劳,于他而言很容易。他经常去旱冰场,有意识让自己控制不住,摔倒在地,手上便出现一条条血道子。直到精疲力尽,身体摔散了,他就回到住处。


仅仅有体力消耗还是不够的,王石曾在自传中写道,自己最为喜欢古典音乐,但在那种特别时期,古典音乐无法寻到慰藉。一天晚上,他精疲力竭回到宿舍,听到隔壁正在放邓丽君的音乐,让他紧绷的神经松懈下来。


但真正引起共鸣,让他从孤独中寻找力量,是崔健沙哑的摇滚,一曲《一无所有》诠释了生命挣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代表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想法和声音,也正是这些歌曲陪他熬过漫漫长夜。


1983年到深圳创业,是王石人生第一次自主选择,也是第一次做有尊严的人生选择。





谈万科:不追逐暴利的房企,什么寒冬不能克服?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彼时,房地产市场也开始爆发,很多企业甚至还没来得及设计图纸,土地价格就能上升50%。“做房地产低于40%不要考虑”成为当时众人都知道的口头禅。


王石在现场展示了一台他早期创业时开发的旧录像机,当年利润一度达到300%以上,随后引起市场蜂拥而入,录像机利润随之大跌,导致最终竟至生意亏损。


于他而言,深圳房地产和录像机市场何其相似。王石得到了教训,“市场是公平的,从长远看,暴利最终要偿还也会惩罚你。”


进入房地产后,王石决心不能重蹈复辙,他给万科房地产定下铁律:高于25%利润的项目不做。万科历年的报表中,利润都不曾超过23%。


面对2018年的楼市寒冬,王石无所畏惧地称:这样一个不追逐暴利的房企,有什么经济寒冬不能克服,有什么经济低谷不能穿越?



再谈万宝之争:我捍卫企业文化


王石演讲时谈到万宝之争,他和万科团队希望捍卫企业文化,但更多内幕不再透露,“能说的都是你们知道的”。诚然,他有自己的契约精神。


他认为,万科的“底线”是不行贿,“中线”是建立一个规范透明制度化的企业,为人们创造健康的生活,“高线”是在改革开放大时代背景下,创建一个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优秀企业,一个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企业。


正是王石的自律,成就了万科领先的现代企业制度,让其他企业争先开始效仿。1993年前,公司法还未出台,企业家不懂做生意。从由草莽、江湖、大哥变成董事长、股东、企业家,脱变的过程异常艰难。


冯仑在90年代于海南创立了万通,开始了他的地产生意。他从王功权那儿听闻“深圳有一帮小子,做的贼规范。”便亲自去深圳探访万科。


二人见面的第一次,王石甚至忙到没有时间去倒一杯茶水,给风尘仆仆从海南远至而来的冯仑。因为这些细枝末节,冯仑看王石颇为“不顺眼”。


但冯仑后来也逐渐意识到王石治理公司手段的正确性,领悟到了法律体系和完善制度的重要性。另一家,曾有吃有喝、款待冯仑去夜总会的企业,如今却消失无影无踪,而万科却依然屹立不倒。(乐居财经 林振兴 发自深圳)


郭台铭:富士康30年的深圳烙印


  改革开放,深圳热土不仅吸引了全国的人才来到这里,也吸引了很多来自香港和台湾的商人来这里。伴随这些深圳故事的,是开放、创新、包容、活力……这些词,已成为深圳的“烙印”。


  30年前,38岁的郭台铭来到深圳,当时他感受到深圳有一种试验良田的环境氛围,所以愿意来深圳发展工业、发展经济,至今仍对深圳有着挥之不去的特殊感情。


  

郭台铭回顾了早期在深圳投资的故事。“我今天下午挑了很多照片,当时我的前妻还在,她陪着我一面看地,一面建厂,一面找承包商”。


  他回忆称,当时的工人来自于四面八方,员工总数达到了47万,“我们盖了亚洲最大的厨房,满足24万人的需求。当时很多农民工从他的家乡走出了人民公社,来到深圳,我们又给他一个新的人民公社”。“到这里一切都要提供,连电都要自己发”。


郭台铭还强调,自己对公司要求,每天的早餐当中,要给每个工人提供一个鸡蛋。“来这里的人,九成都是农民工,大部分都是女性,干部才是男性。将来每一个女性都是人家的妈妈。那个时候我们要想给她们吃一颗蛋,相信她们生出来的国民一定是健康的国民”。


  “我们算了一下,30年来吃了55亿颗的蛋,可以绕地球七周”,郭台铭表示,富士康在中国累计用工达到了1535万,其中农民工1386万。


2005,第一代iPhone在深圳诞生,郭台铭说,“大家都说中国做的是粗制滥造,其实不见得,iPhone这么好的品质也在深圳做出来。”


  郭台铭回忆,“做这一台iPhone时,我几乎8个月没有睡好觉,因为乔布斯非常挑剔,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他表示,跟乔布斯工作的那段时间,乔布斯追求完美的态度让他学习非常多,对他影响很深。


回顾了富士康30年来的发展,他说:“成功其实是一名很差劲的导师,它给你的是无知与胆识,但它不能给你的是下一次成功所必须具备的经验与智慧,但没成功会给你答案。你要相信,一副烂牌,你要沉着地打,不见得会输。”


  他一直坚信“学是知识的积累,习是实际操作,我认为习比学重要”,站在台上郭台铭自信满满地说道,富士康跟深圳走了30年,未来也会继续走下去。


马蔚华:拥抱年轻人就是拥抱未来


  “招商银行的服务创新是被逼出来的,这种创新文化的基因缘于招行的出身。”马蔚华介绍,1872年招商局成立,1897年,盛宣怀就创办了中国通商银行,打破外资银行对中国的垄断,成为中国民族金融史上第一次。



  1984年,在袁庚的推动下,新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在蛇口成立,这是一种血脉与情怀的延续。


  在此之前,中国的金融体系仍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大一统”的金融体制,推动金融改革,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特点相符的金融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1999年担任招商银行行长时,有一次袁老告诉我,招商银行如果不走出深圳就没有前途。”马蔚华说,当时招商银行还非常小,袁庚鼓励我们大胆地走出去,不仅要走出深圳,甚至可以走向世界。


  此后的15年,马蔚华提出“招商银行因您而变”的理念开创了中国银行业以客户为中心的先河,率先开发出一系列高技术含量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


  使得这个诞生于深圳的中国民营银行从一个偏居深圳一隅,只有1个营业网点和30余名员工的小银行,发展成为世界500强企业。


马蔚华演讲时称,谈到了招商银行和苹果公司合作的始末。


  在信用卡正在火的时候,马蔚华却发现有些年轻人开始不愿意用信用卡了,因为手机更方便。马蔚华就提出来“要消灭信用卡”。


  很多人不支持他,当时招商银行的信用卡有很大优势,怎么消灭它?马蔚华表示,他不是要消灭信用卡这个支付方式,而是消灭这个卡片的存在方式。“就是现在所谓的扫码支付,在十几年前就开始构想了。”


  要想搞这个事,首先搞定手机运营商和手机制造商。马蔚华经过一年的努力,基本全部搞定,只有一个苹果不太“鸟”他们。后来,马蔚华找了当时旧金山的市长,市长说管不了,没有这个权利。后来马蔚华又找了当时给苹果设计的青蛙公司,做了一些工作,但也没有起到作用。最后,是马蔚华在斯坦福大学做了一个演讲,感动了苹果的高层。


  马蔚华说:“我记得那一次国庆节,他们全体高管听了我的交流,我一开始刺激他,我说虽然苹果今天在中国是占有率第一,但如果你仅仅把它当做一个通信的工具,尽管你不断地娱乐化、艺术化,你不出半年一定被三星超过。”


  有什么办法不被超过?


  马蔚华:“你不仅让它成为一个通讯的工具,而且要让它成为一个支付的工具,没有人天天换支付工具。你要想把它变成支付的工具,你要想在中国占领这个巨大的市场,你一定要找一个合作伙伴。”


  这个伙伴是谁?最后苹果首选招行。


  两年前马蔚华在钓鱼台见到了库克,库克高兴地告诉他,apple  pay在中国已经将近一半。


  “这也是年轻人给我的启发,”马蔚华时常表示感谢年轻人,“今天手机支付已经遍地开花,将来你们也会看到,不仅腾讯,不仅阿里巴巴,整个银联都会把信用卡和手机结合起来,都可以刷码支付。”


  “要了解时代的变化,走在时代的前面。”展望深圳改革的新旅途,马蔚华很是感概地说,拥抱年轻人就是拥抱未来,给年轻人以启迪,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姚明的焦虑: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


  很多人都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那个场景,姚明高举国旗走在队伍前面。而在很多美国人眼中,这个“小巨人”总被夸赞叫“China boy,good boy”。即便离开了赛场,他的影响力从未远离。



  同样也是在2008年,当姚明看到刘翔,以及一部分运动员被淘汰时,就有了疑问,“能说他们没成功吗?”


  期间,姚明从NBA回归到中国篮球,身份在变化中更加多元,他的思考更深,对于“重新发现个体价值”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不以成败论英雄,让每一个人得到他应有的荣誉。姚明很认真地说:“我见到一些退休的运动员,他们走路一瘸一拐的,经常有些报道说这个运动员拿出几块碎骨,你听着就很不是滋味。他没有什么可以代表他的荣誉了,实际上这恰恰是我们工作要做的。”


  如今当他推进体育改革,外界一片赞美时,他却开始了另外焦虑,“改革开放40年,如今我们可以说它成功了。但篮协的改革才一年多,怎么能被认为是成功呢?成不成功,我们自己不知道。”


  改革开放重新审视个人价值,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姚明对此有很深的感触。


  除了经营球队,姚明还成立公益基金推动青少年的篮球运动。王石问他,你推动这个运动主要推动什么?


  “遵守游戏规则。让他们知道,将来到社会上做什么事都遵守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再去做,做到最好。”


  时代在变,不忘初心。不管角色如何变化,姚明一直保持学习的初心,他既懂得尊重历史,也愿意去探索如何创造未来。


冯仑:民营企业家从业余变成职业的历程


  “著名企业思想家”冯仑回顾那段激情岁月时感慨地说,改革的潮流把他转变成了一个在现实中不断探讨答案、推动现实改变并身体力行的年轻人。


  

似乎前景清晰了,但万万没想到在市场经济的“赛道”上麻烦不断。


  比如说不清楚“万通六君子”的关系到底是一种江湖关系还是一种怎样的金钱关系。“迷茫的时候,我们经常拿类似三国这样历史故事互相说服,再建立我们的合作模式,很辛苦。”


  此后,冯仑便如饥似渴地研究了《公司法》,逐渐把“江湖组织”向公司靠拢。


  “我和同时代的民营企业家,都经历了从业余变成职业的过程。”冯仑解释说,如果把市场经济比作奥运会的赛场,要想达到奥运会的比赛要求,就必须得设定一套赛场的管理规则。有了这套规则,我们才能从草莽的业余选手逐渐变成职业选手,这个职业选手就叫企业家。


  在冯仑看来,一大批企业家群体的出现,加上制度体系的完善,一定能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这一点我认为在改革上非常成功,而且这也是未来取得持续成功的重要基础。”


若你感到前路迷茫 请认真听俞敏洪这三个故事


  同样说要给年轻人机会的还有俞敏洪。他说,现在自己将更多精力放在帮助农村的孩子寻找机会和帮助年轻人创业上。



  从一名农村的孩子,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教育培训机构的掌舵人,他创业故事就是一部励志剧。站在台上,俞敏洪感恩地说道,改革开放不仅是国家和时代的拐点,更改变了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一代人的命运。


俞敏洪演讲时称,改革开放40年,我们用了40年走完了国家二三百年走的道路,从农业社会变成了工业社会、高科技社会,活了古代人几辈子、几十辈子都活不出来的精彩。


  是不是每个人在这个精彩的时代都活得精彩了呢?俞敏洪认为不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随波逐流,你的生命是不可能有精彩的。”他认为,在这么一个精彩的时代,个人的精彩依然要靠个人来奋斗,“只有通过你个人的奋斗,这样的精彩才能不断地呈现出来”。


  俞敏洪说,他通过不屈不挠考了三年,最后进了北大,而他那个农村的小朋友现在还在家乡农村的房子里住着,拿着国家每个月几百块钱的养老费,一生几乎没有走出那个县,也从来没有看过精彩的世界。因为都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这里面的差距是什么呢?俞敏洪表示,“这里的差距就是一个人的奋斗精神和坚持精神。”


  到了大学以后,俞敏洪得了肺结核,住进了医院。同时有另外一个大学的大学生也得了肺结核,也住进了医院。两个人是同一个病房,在一起常常会灰心丧气,感到绝望。但是俞敏洪迅速醒悟过来,觉得哀叹自己的命运永不是事,必须得在病痛中间奋起直追,他在住医院的一年读了200本书,背了1万个英文单词。而另外一个人就变成了在这种悲伤中间天天打打扑克牌,也过去了。


俞敏洪演讲时分享了三个小故事,若你感到前路迷茫,请认真听俞敏洪这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有那么两个农村孩子,在农村高中毕业以后参加了第一年高考,又参加了第二年高考,在两年高考之后,其中有一个孩子放弃了高考,告诉我只能在农村待着,我的命运就是农村人。但是有另外一个孩子不屈不挠地考了第三年,最后他进了北大,考上北大的就是我。我那个农村的小朋友现在还在我们家乡的农村的房子里住着,拿着国家每个月几百块钱的养老费,一生几乎没有走出我们那个县,也从来没有看过精彩的世界。这里面的差距是什么呢?因为都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这里的差距就是一个人的奋斗精神和坚持精神。


  第二个故事:有一个人到了大学以后得了肺结核,最后住进医院。同时有另外一个大学的大学生也得了肺结核,也住进了医院,而且两个人是同一个病房。两个人在一起常常会灰心丧气,感到绝望,因为在那个时候,大家觉得得肺结核这件事情是一件蛮严重的事情。但是其中有一个人迅速地就醒悟过来,觉得这样哀叹自己的命运永远不是事,你必须得在病痛中间奋起直追,所以他在住医院的一年读了200本书,背了1万个英文单词。而另外一个人就变成了在这种悲伤中间天天打打扑克牌,也过去了。那第一个人变成了中国的著名企业家,第二个过着平庸又贫困的生活。而那个变成中国企业家的人就是我。


  第三个故事:有一个人在大学工作的时候,因为跟领导对着干最后被处分了。其实他有另外一个朋友在另外一个大学也是跟领导过不去,尽管没有被处分,但是很难受。这个被处分的朋友最后毅然决然地从大学辞职,最后跑出来干自己的事,后来干了一个企业,叫新东方。而另外他的那个朋友,到今天为止还在大学跟领导对着干,但是他只能作为一个普通的平凡的,尽管带有个性的教授,并且还没有任何学术成就的一个教授,来了却自己的余生。


  我想用这三个小故事,都是发生在我身上,而且我都是故意放在一起对照,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人和事,能看到这是在一个精彩的时代,人的命运也是要靠我们自己来决定的。


俞敏洪同时指出,“当你放弃这个时代的时候,这个时代同时也把你给放弃。所以为了拥抱这个时代,为了让时代的精彩变成我们精彩的一部分,也为了让我们的精彩给这个时代增光添彩。”


  在俞敏洪眼里,“使命感、担当感,责任感”是作为卓越企业家所必须的精神,“一个人只要有理想、有情怀,才能对自己有一个较高的定位和期待,这不是单纯的能赚多少钱,而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感恩时代,构筑新的“光荣与梦想”


  当年还是西安交大少年班的周佳,如今已经已经成长为8848新的掌门人。他仍然记得21岁的时候,来到深圳,家当就一张席子。


  时常有人问他,为什么做高端品牌?“因为时代给了8848可能性”,今天的中国跟世界接轨后,拥有了很多,不光是制造行业,包括材料、工艺、设计等方面都具备一流的水平,也让我们拥有民族智造的信心。


  无论是走过激荡岁月的王石、郭台铭、马蔚华,还是从乡间成长的俞敏洪,或者是年轻的姚明、周佳,站在台上,他们的面容依旧写满了“光荣与梦想”。



  当《我爱你中国》这首曲子在郎朗的弹奏下缓缓流出时,现场的每个人都屏息敛声,有的企业家甚至热泪盈眶。改革让这些普通人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紧密相连。


  面对下一个40年,感恩时代,理解并坚持“改革”的理念与初心,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个人和企业才能走向更远的未来。


  “不要抱怨,只要伸出手,就能在黑暗中触摸光明,迎接崭新的未来。”


文末点击“阅读原文”回看视频直播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自每日经济新闻、新浪财经、腾讯新闻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