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票房逆袭第一!深圳宣布将很快成为中国的科幻之城!附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
这几天被深圳春节黑科技刷屏的同时,最新消息:《流浪地球》票房突破15亿,直指50亿票房!因此被称为“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力作占领朋友圈!
你可能不知道,在《流浪地球》火的同时,深圳科幻产业也将要快速发展,且有了目标!
在伴随《流浪地球》的热映及媒体争相报道:深圳一所大学引发深圳梦的关注。
据新华社报道称:南方科技大学发布的《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中国科幻产业正在从平稳增长过渡到快速增长,2017年中国科幻产业产值超过140亿元,而2018年上半年,这一数值已经接近100亿元。该报告称,中国当代的社会快速发展正成为大量科幻创作的核心情节设定,科幻议题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作品创意与现实技术广泛融合。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物联网成为许多作品的关注热点。该报告负责人、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说,《流浪地球》广受好评,说明中国的科幻创作正在迈入新的阶段——由“单打独斗”的图书出版为主向“集团作战”的电影制作为主转变。
另外,有意思的是,2018年中国科幻大会在深圳举办(深圳,11月23日-25日),《流浪地球》作者刘慈欣也亲自参与,他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深圳评价是:深圳有可能会很快成为中国的科幻之城!
最近被媒体广泛流传的《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的背后机构——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可谓是亮了!当然,深圳也于2015年打造了中国第一支致力于科幻产业发展的公益基金,目标就是将深圳打造为中国科幻重镇、推动中国科学幻想乃至科技产业蓬勃发展。
这意味着,深圳宣布将成为中国科幻之城。
南方科技大学
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亮了!中国第一家专门以科幻和想象力的脑认知、科技前沿的探索为主的研究机构“科学与人类想象力中心”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宣布成立。
2018年11月23日,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中国科幻产业报告》课题组在报告中称:2017年12月,中国第一家专门以科幻和想象力的脑认知、科技前沿的探索为主的研究机构“科学与人类想象力中心”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宣布成立。该机构目前正在有效追踪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状态,进行有关全球科幻文化变迁趋势、科幻未来主义与科幻文学革命等方向的研究,期待这些研究能改进中国的科幻产业,提供改革支持。
对中国科幻产业重要成绩和变化之外,有五个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渐解决。首先是在政府、组织、企业纷纷参与科幻活动的过程中,要避免聚集起有限资源,但却无法令其充分发挥的现象产生。统一协调、集中优势力量共同拓展科幻影响力的问题应该提到议事日程。其次是影视机构对科幻片市场前景的又爱又怕心理,导致了这个领域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第三,要面对阅读的多元化状态,更多关注网络和动漫阅读的繁荣。第四,科幻活动的质量需要提高。当前的活动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如何做出特色。第五,也是最重要的,继续要在作品原创方面下大力气。因为创意创新是科幻的灵魂,也是产业生生不息的源泉。(文末有报告全文)
刘慈欣:
深圳有可能会很快成为中国的科幻之城
在深圳举行的2018中国科幻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科大校长陈十一也打趣说,“我今天才发现,原来科幻作家比科学家更受欢迎。”
这背后,其实也道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科学与科幻,谁在前谁在后?谁引领着谁?
在刘慈欣看来,科学的想象力远比科幻疯狂。他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
科学是在人们日常经验之外,描述了一个既复杂又疯狂的世界,它以方程式的形式,将内容天衣无缝地设定得十分合理。这种天衣无缝的设定,是科幻无法做到的。
如果说科学探索的是自然规律,那么科幻则注重创造出一种既震撼,又有美学空间的想象力。
”这位科幻作家表示,科学是科幻小说的资源,科幻始终追随着科学。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科学和科技是两个概念,科学重在探索未知世界,用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
所以,打造“科幻之都”,离不开强有力的科学基础,而回到前沿科学本身,高校无疑是最富集的产出源头:
深圳用40年时间建成13所高校,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近年来其也在积极“大补”高等教育,引进了不少分校、实验室等,但高等教育发展跟办企业还不一样,需要有更长的涵养过程。
相较而言,在基础科学的原始创新上,北京优势明显,深圳仍需迈大步子。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则在2015年成立了国内第一支致力于科幻产业发展的公益基金——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据城市进化论 余蕊均)
据深圳梦从官方介绍中得知: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是由对科学与幻想充满热情的科学家、投资人、科幻作家、工程师及公益人士共同发起的中国第一项、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项专门扶植中国科幻事业的公益基金。于2015年初在深圳市公益基金会(具有公募资质)注册成立,依托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旨在推进和激活公众创造性,让创想和技术携手并进,促进深圳科幻相关文化产业成长,以将深圳打造为中国科幻重镇、推动中国科学幻想乃至科技产业蓬勃发展为最终目的。
深圳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拥有一支具有激情及战斗力的发起人团队,每位成员都对科学幻想充满热情,具有无私奉献的觉悟与精神。首席科学督导:中科院院士、著名航天专家何质彬;首席科幻文学导师:中国当代科幻文学泰斗、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首席科技顾问:朗科公司总裁、U盘发明人成晓华;发起人团队:科幻、科技、投资、公益领域的精英力量。
有记者问刘慈欣:您对于深圳科技创新的印象如何?您认为深圳在科幻产业化发展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刘慈欣:深圳是中国最具创新色彩的城市,也是一座年轻的、具有科幻色彩、未来感的城市。现在中国的科幻中心,包括产业中心、科幻活动、读者群、作家群体开始向深圳、上海等城市转移,深圳有可能会很快成为中国的科幻之城。(据《南方日报》记者:戴晓晓)
《流浪地球》票房逆袭第一!
吴孟达:看剧本时,不信是中国人写的
来源:环球时报 (微信号 hqsbwx) 作者:徐蕾
在几乎被好莱坞“统治”的科幻电影市场中,中国电影《流浪地球》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科幻的希望。该片在2月7日大年初三这天,实现票房逆袭,首次拿下单日票房冠军。
演员吴孟达在采访中透露说,在拍摄之前,甚至不相信这个剧本是中国人写的。当时吴孟达抱着很大的怀疑进组,但是公司认为在影视生涯中有机会拍到中国制作的纯科幻片,对吴孟达会有很大好处。在了解到监制等都是中国人后,吴孟达也开始比较有兴趣。
今年65岁的吴孟达在电影中饰演吴京岳父,在片中被设定出生于1999年,是影片唯一一个“95后”,年纪最大,也是全片中唯一一个跟我们现实出生于一个年代的人。毕竟,这故事设定在未来的2075年。
视频↓
大年初一上映以来,《流浪地球》口碑爆棚,排片和票房都逆势上扬。大年初二《流浪地球》票房环比大涨37.5%,大年初三的排片占比也已居首,这是近年来第一次票房尚未逆袭,排片已经提前调整的情况出现。根据猫眼电影专业版的数据,《流浪地球》首日票房1.87亿,截止发稿已经累计票房9.01亿。
不少国外媒体、香港媒体也都将目光投向了这部电影,并对此评价颇高。《纽约时报》甚至将中国在太空领域的突破与电影联系起来,认为中国科幻电影制作的新时代,与太空探索的新时代,都开始了。
《纽约时报》当地时间2月4日的文章标题相当有趣:《中国电影终于加入了太空竞赛》。
《纽约时报》截图
文章将中国科幻电影与今年我国太空探索取得巨大进展联系起来,说,中国是太空探索的后来者,在电影中,也是科幻小说的后来者,但是,这种情况即将改变。《流浪地球》将成为中国电影制作新时代的开始。
随着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纽约时报》表示,尽管中国太空探索曾经落后美国和俄罗斯几十年,但现在,正有雄心勃勃的计划加入,甚至领导太空探索的新时代。
美国好莱坞新闻前线“deadline”在关注中国贺岁档电影时,提到了韩寒的电影《飞驰人生》,也提到了小孩子喜欢的小猪佩奇,但是文章认为,在大年初一上映的十多部影片中,最受期待的是史诗级巨制《流浪地球》,它可能会成为引爆本土科幻电影行业的突破点。
deadline截图
印度媒体“News18”则关注电影情节本身,认为虽然背景设定并没有太大新意,但是对于“把地球带到另一个太阳系”的情节,印媒发出了一声“哇”!
“《流浪地球》的故事是在影迷熟悉的前提下展开的。暗淡的未来,垂死的人性,几位勇敢的战士,尖端的技术和过度使用的梗:所有的准备都必然会遇到系统性的缺陷。但是,《流浪的地球》的故事情节中确实有一个前所未见的元素,正如我们所知,地球正被带进另一个太阳系。哇!”
该文章最后还说,“由于中国的科幻电影仍处于萌芽阶段,宝莱坞肯定能从中得到启示”。
“News18”截图
香港《南华早报》4日的文章更不吝惜夸奖,称《流浪地球》是一部史诗级的中国科幻电影,充斥着各种特效,堪比好莱坞太空大片《星际穿越》和《地心引力》。
中国科技界的风云人物都对这部电影赞不绝口,称它预示着中国科幻电影的新黎明。
《南华早报》截图
文章回忆起,过去,中国科幻电影作品质量不高,票房惨淡。根据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发布的2018年中国科幻产业报告,2017年中国科幻电影票房总收入为130亿元,但中国电影仅占13亿元,即10%。在2018年上半年,中国科幻电影的总票房为95亿元,其中只有8.9亿元(9%)来自中国电影。
2016年,未来事务局合伙人李兆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本土科幻作品在中国的票房可能需要10年时间才能达到好莱坞电影的水平。
“科幻电影在票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非常高,本土电影公司和资本不可能将该行业的利润拱手让给好莱坞。但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10年。我们相信当地的科幻作品,我们愿意等待。”
曾经10年的预期,《南华早报》认为,随着《流浪地球》的出现,这漫长的等待可能会提前结束。
电影主演吴京说:“中国登上了月球背面,以前没有人这样做过,这些科学成果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有中国电影制作人制作过像《流浪地球》这样的电影。七千人参与了这部电影的制作,它至少在科幻电影界给七千人培养了基本知识。”
的确,从票房来看,这部中国科幻片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据猫眼电影专业版的数据,《流浪地球》首日票房1.87亿,截止发稿累计票房15亿,目前猫眼评分9.3分,豆瓣评分8.1分。
《流浪地球》预告片视频截图
据官方介绍: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是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下属的一个通过想象力展演来预测科学发展、激发科技创意、推动科幻创作、探索人类未来的研究机构。
中心的宗旨,是增进人们对变化的理解能力,增加对创新的认知能力,提升对成长的谋划能力,建构对愿景的表达能力,从而发展出对未来的创造能力。
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以想象力的基础研究、未来的预测研究、科幻作品的创意研究为三个基本的研究领域,并通过对三个领域的融合,找到将科技、教育和文化融合一体的独特方式。
科学与想象力研究中心依托南方科技大学独特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基础和浓厚的创意创新文化,依托人文科学中心的跨学科建构,试图通过整合科技、文化、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的相关力量,通过专题分析、作品生成、人才培养、报告发布等方式影响社会。中心还承接咨询业务。
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为南方科技大学学生提供优良的想象力和未来教育,并通过课程、专题培训培养更多具有想象力的科学、社会、文化工作者。中心还将成为一个发布平台,为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意作品发布提供支持。
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当前的主任是我国著名科幻作家吴岩教授。他是科幻作家兼批评家,还是在高校实施科幻教育教学的早期探索者。吴岩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主编过“科幻新概念理论丛书”“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丛书”“西方科幻文论经典丛书”“地平线未来丛书”“世界著名科学家科幻丛书”“地平线未来丛书”等多种科幻理论系列。他还跟一些作家和出版人共同创建了世界华人科幻协会。
2017-2018年,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是持续对人工智能、气候变化、生物技术、私人航天等领域进行分析和研判。在持续发布《年度科幻创意创新报告》和《年度科幻产业报告》的基础上,中心还将发布季度科技发展的分析报告,并通过这些报告的传播和扩散,带动更多人投入思考现实和实现未来的努力之中。
重磅发布: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
来源:南科大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
2017年中国科幻产业产值超过140亿元人民币,较去年的100亿元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主要增长点仍然来自引进外国电影的票房,整体发展的结构并不理想。这一状况在2018年上半年有了较大的改观。原创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产业结构也出现可喜变化。今年前六个月产值已经接近100亿元。
这其中,科幻阅读市场2017年产值总和9.7亿元,与上年相比有所回落。2018年迅速反弹,半年总量已经接近9亿元。在传统出版物方面,2017年全年新出版和重版的科幻图书共232种,与上年基本持平,整体码洋为8.3亿元。其中新书占比约23.6%。期刊销售码洋2100万元,比上年稳中有升。2018年上半年,纸质书刊的销售增长。图书整体码洋7.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50%。读客、《科幻世界》等机构出版的科幻系列销售码洋已经追平甚至超过了2017年全年总额。期刊码洋近1300万元,较2017年同期增加16%。
2017年国内院线科幻电影市场总票房为129.59亿元,较上年增长61.6%,其中国产科幻电影票房为13.17亿元。2018年上半年,国内科幻电影整体票房为95.06亿元,其中国产影片为8.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有20%左右的增长。
过去18个月共有32部国产科幻网剧上线,其中单集平均播放量在500万以上的有9部,出现了《镇魂》、《颤抖吧,阿部》、《天意》、《端脑》等社会影响力较大的作品,整体产值约为16亿元。同期网络大电影共上线 47部,总播放量2.7亿,用户付费约11亿元。
对上述数据做简单总结:从2017年到2018年,中国科幻产业从平稳增长过渡到快速增长,2018年超越2017年的势头已经明确。
从结构、质量和创新上看,我们总结出如下一些特点。
一、平台增加,作品数增加,质量提升
2017年,中国科幻小说发表平台继续增加,作品发表数量平稳上升,质量逐渐提高。在核心设定方面的创意创新,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对当前发展的高度关注。作品创意与现实和技术广泛融合。如郝景芳的《你在哪里》,深入关注大数据和云计算。虚拟现实和物联网等也成为许多作品的关注热点之一。二是经典科幻题材继续作为热点被广泛书写。意识移植、时间旅行、人工智能等占据了大量题材空间,新颖构思时有出现。如刘洋《蜂巢》中的石墨烯飞船和以电子为载体的人类社会,王晋康《天图》中的框架化物理学体系,阿缺《云鲸记》中依靠反重力物质翱翔天际的云鲸,杨晚晴《墓碑》中榨取灵魂之熵的麦克斯韦妖发电机都表现出较强的创意性。三是展现出中国科幻的一种昂扬姿态。如刘慈欣在《黄金原野》提出了“人类文明只有走出地球才能彻底解决发展的困境”,刘洋在《开往月亮的列车》里详细计算和描绘了超过第一宇宙速度可以奔向月球的铁路列车等,都带积极昂扬的心态。
二、新媒体悄然兴起
新媒体科幻产业悄然兴起。《科幻世界》杂志社、未来事务管理局、八光分文化公司等创办的微博、微信公众号,通过“科幻春晚”、“科幻经典作品解读”等吸引了大量读者。科幻音频作品也正在兴起,例如喜马拉雅邀请叶李华开设的讲座等都吸引了不少听众。网络综艺也正式开始涉足科幻题材。
三、影视发展在格局上稳中求变,“轻科幻”逐渐兴起
虽然国产影视状况没有革命性变化,增长点仍然在进口外国科幻电影,但自主摸索出的国产科幻网剧和网络大电影生存模式已经初步稳固。对IP的转化也出现了一批成功的案例。小制作且比较吸引人的“轻科幻”正在悄然兴起。
四、科幻活动方兴未艾
科幻活动,已在当前流行的学习、工作和休闲三项人的主要活动交叉点上,形成了一种具有新内容的社会活动类型。2017中国科幻大会和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持的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第八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以及上海科普作协下属苹果核小组的一些活动等,都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普通的学习、工作和休闲的另类体验。
五、科幻教育浮出水面
科幻教育,无论是一种事业还是产业,都有望成为下一个发展的增长点。去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出现了大量以科幻为内容的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教学课程。目前较具代表性的内容是科幻绘画、科幻名作欣赏、科幻写作、将科幻用于STEM/STEAM/STREAM等。这其中既有作为传统课内教学补充的校本课程,也有以培养想象力、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为目的的课外培训。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等企业举办的夏令营、写作训练营也聚集了大量人气。2018年6月全国各地的高考出现多个跟科幻相关的作文或知识、能力考题,这些将对科幻教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六、科幻研究机构开始产生
2017年12月,中国第一家专门以科幻和想象力的脑认知、科技前沿的探索为主的研究机构“科学与人类想象力中心”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宣布成立。该机构目前正在有效追踪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状态,进行有关全球科幻文化变迁趋势、科幻未来主义与科幻文学革命等方向的研究,期待这些研究能改进中国的科幻产业,提供改革支持。
在上述重要成绩和变化之外,有五个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渐解决。首先是在政府、组织、企业纷纷参与科幻活动的过程中,要避免聚集起有限资源,但却无法令其充分发挥的现象产生。统一协调、集中优势力量共同拓展科幻影响力的问题应该提到议事日程。其次是影视机构对科幻片市场前景的又爱又怕心理,导致了这个领域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第三,要面对阅读的多元化状态,更多关注网络和动漫阅读的繁荣。第四,科幻活动的质量需要提高。当前的活动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如何做出特色。第五,也是最重要的,继续要在作品原创方面下大力气。因为创意创新是科幻的灵魂,也是产业生生不息的源泉。
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
《中国科幻产业报告》课题组
2018年11月23日
国内首套系统性K12科幻教材即将问世
来源:南科大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 2018-12-15
《科学幻想——青少年想象力与科学创新培养教程》是由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专家组织研发的一套覆盖小学至高中阶段的科幻教材。该教材的基本思路,是辩证地将想象力的发展与个性发展、认知发展、知识结构的扩充相互结合,全方位地保护和增进学生的想象力,为培养健全的人格创造条件。
科幻教程系列是根据加拿大教育学家基兰·伊根的认知工具理论而设计的。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的个体认知发展,是一种复演群体文化发生发展的过程。孩子在不同的心理年龄阶段需要通过教育的辅助,从社会数据库中下载认知工具。而想象力则是贯穿这种成长过程的重要线索。我们根据该理论以及发展心理学的规律,将这套教程分为小学版、初中版和高中版三个针对不同年龄层的版本。小学版注重从想象力的保护与培养方面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初中版注重从科学教育方面引导科学认知方式的建立,高中版从审辩式思维方面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吴岩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科幻作家
K12科幻教程系列的小学版的所有课文,由科幻作家、博士生导师吴岩教授提供。吴岩的作品曾经获得过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两次提名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多种奖项。他的作品充满童趣,易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技术的惊奇感和无限的想象力。
刘洋 南方科技大学讲师,科幻作家
K12科幻教程系列的初中版的所有课文,由凝聚态物理学博士、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专任写作讲师刘洋提供。刘洋的作品曾经获得过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京东文学奖等多种奖项,他的作品科学严谨想象大胆,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思绪,但情节和原理却严格嵌入科学思维,是对初中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良好引导。
韩松 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科幻作家
K12科幻教程系列的高中版的所有课文,由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家、科幻作家韩松提供。韩松的作品曾经获得过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和京东文学奖科幻大奖等多种奖项。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认知多元性和审辩性,能够引导学生突破既定程式,培养更好的思维习惯,对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教师能方便有效地进入K12科幻教程系列的使用和开展教学,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的两位科幻研究者姜振宇和姜佑怡编写了一本《科幻应该这样教》作为教师参考用书。全书从科幻到底是什么、应该怎样教授科幻,以及科幻教学的先行者的经验和案例入手,全面提供了这个教材使用的一系列辅助,非常值得教师阅读。
K12科幻教程系列将于2019年初由木头马图书公司出版发行。有关该教材的教学和使用方法培训,也将同时进行。
K12课程教程系列指导专家名单
潘庆玉,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想象力和伊根·基兰的认知工具理论研究
潘新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想象力与作文教学研究
王琢,暨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中的想象力研究
王晓华,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文化与哲学研究
周群,北京景山学校特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小学科普与科幻教育的课程开发与推广
教材及教师用书将于2019年年初出版发行,届时将于北京、深圳、温州等地同步开展相关培训活动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自南科大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新华社、环球时报、城市进化论、南方日报等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