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点名表彰!深圳这4个人和1个社区出名了!
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深圳市共有4人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其中1名同时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个单位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此次表彰中,深圳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分别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刘磊;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急救医学部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冯永文;深圳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马鸿雁(女);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朱师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刘磊。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的为:深圳市福田区香蜜湖街道侨香社区。
抗疫模范,是深圳的骄傲。从昨天下午4时起,我市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以及“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举行了全城亮灯活动,向这群奋战在深圳抗疫最前线,保卫城市平安和群众健康的最美“守护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刘磊表示,战疫以来,深圳在防、控、治三个方面都做得非常成功,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这份荣誉的获得,是在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深圳全体医务人员携手抗疫的成绩,荣誉是对深圳的肯定,对深圳医疗卫生系统的肯定!”
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朱师达表示,作为青年,有幸能够参与新冠肺炎抗疫战斗,这个奖不仅代表个人荣誉,更是华大基因“火眼”实验室的荣誉。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火眼”实验室已从中国走向全球,成为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新冠疫情的“前哨”。
获先进个人表彰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刘磊:“这份荣誉属于深圳!”
8个月来,面对“人类从未面对过的新冠病毒”,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刘磊带领着他的医护队伍,进行了一场艰苦异常、“只能胜利,不许失败”的决战。深圳是全国流动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新冠疫情防控的重点城市,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是深圳市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唯一定点收治医院。从1月初战疫打响起,作为院长的刘磊就一直坚守在抗疫的最前线,这里是他的岗位,也是他的“战场”。
获评全国抗疫个人先进后,刘磊表示,荣誉不只属于个人,荣誉属于深圳,属于所有抗疫工作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跟包括医护人员在内的全国所有抗疫工作者一道,共克时艰,迎来了中国抗疫的伟大成果。作为深圳抗疫工作者中的一员,我非常自豪!”
接诊深圳首例新冠肺炎病人拉响“警报”
1月11日凌晨1时许,一对夫妻被送到深圳市三医院。检查显示,病人体温高于38℃,肺部有影像学改变,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此前,夫妻俩曾去武汉探亲。
“这是一对高危病例!”刘磊敏感的神经骤然紧绷。虽然当时国家卫健委还没有明确发布新冠病毒存在人传人的信息,但作为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主帅,他有着“天然”职业敏感和警觉。市三医院马上启动了对这两个病人的病毒检测。
1月14日凌晨,深圳市三院研究所根据病毒基因序列自主合成引物和探针检测新冠病毒,对病例中的丈夫进行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随后,深圳市疾控、广东省疾控的检测结果亦为阳性;1月18日,首例患者标本送至中国疾控中心进行病毒核酸复核检测,结果为阳性;1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确认广东省首例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广东新冠肺炎防控拉响了第一声警报。
一天只睡3小时的战疫“铁人”
疫情初起,情况严峻。病人一批批送进来,最多时一天有60个新增病例,其中还有大量的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从1月中旬起,刘磊带领全院1300多名医护人员最先投入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他每天驻守医院,最忙的时候一天只能睡3-4个小时。
每天,只要没有安排外出会议,刘磊一定准时会出现在上午10点半隔离病区的“大查房”中。“每天去病房有两层原因。一是去看看病人救治的情况,参与讨论和会诊,这是我作为深圳市新冠肺炎救治医疗组组长的本职工作。二是作为院长,越是危急的时刻,越要身先士卒,院长每天都在一线,对士气是鼓舞,对医护人员是一个带动。”
在刘磊的带领下,深圳市三医院的患者救治工作迅速站稳脚跟,节节推进,很快扭转了初期的严峻形势。到3月下旬,仅仅两个多月,便实现了重症、危重症“双清零”,在院病人迅速减少。
集中科研“火力”攻关新冠病毒
攻克新冠,必须临床和科研“两条腿走路”,刘磊深谙其中道理。战疫一开始,他便提前布局,组织医院研究人员及高校院所,积极开展科研合作攻关。
深圳市三院研究团队率先从部分确诊患者粪便中检测出2019-nCoV核酸阳性,提示了病毒粪口传播的可能性;由该院发起的法匹拉韦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试验,有效论证了法匹拉韦的安全有效性;该院和南方科技大学联合,全球首次在冷冻电镜下描绘了灭活新冠病毒的真实形貌;5月19日,由该院参与的中国科研团队在世界顶级科研学术期刊《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两种可有效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这两种抗体具有进一步被开发成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药物的潜力……
“每当看到新的研究成果,我都会很兴奋!”刘磊告诉记者,这意味着在新冠肺炎的防控救治上又有了新的可能性。这种对于科研攻关的紧迫感,推动着他带领深圳市三院在此次战疫中,在科研领域交出了醒目的答卷。
获先进个人表彰的深圳市公安局副局长、疫情防控办主任马鸿雁:火线上的忠诚和坚守
庚子新春,疫情肆虐,而深圳公安机关实现检疫卡口确诊病例漏查漏管“零发生”、重点防控目标失管失控“零发生”、公安监所在押人员感染“零发生”三个 “零发生”的成绩,并排查出全市89%输入型确诊患者,为全市抗疫了提供精准支撑,有力护航了深圳平安。
在这场庚子新春战“疫”中,作为深圳市公安局副局长、疫情防控办主任的马鸿雁关键时刻勇于担当,在市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最高站位、最严要求、最强措施投入战疫工作,闻令而动、以上率下,统筹推进防范境外输入、社区小区防控、集中隔离点安全防护、重点场所部位管控、涉疫事件处置及案件打击等重点治安工作,为我市疫情防控持续好转、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30多次深入疫情防控一线
全省启动一级响应后,疫情防控工作不断加强、要求不断提高,马鸿雁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沉着应对,紧紧围绕上级以及市局党委决策部署,牢牢抓住疫情防控工作中心重点,率领市局防控办全线推进疫情防控工作有效开展。
她牵头组织起草市局应对疫情总体方案,参加160余场每日视频调度会,组织编发各类专刊专报200余份。为统筹做好公安派出所社区防疫工作,她还带领团队制定了《深圳市公安局关于深入开展社区小区防疫工作的通知》和《派出所社区小区防疫工作指引》,指导基层全力配合落实“十九条”,督导全部社区小区实行围合封闭管理,尽可能减少出入口,小区、城中村入口落实检查登记,进出双向检测体温,外来人员、车辆一律不得进入小区,筑起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一道关键防线。
她还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在防控最吃紧阶段,她连续三个月无休,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30多次深入疫情防控第一线,组织发动全局党员民警投身防控大局,组建628名机关民警组成的“党员突击队”和237个处级警官带队的“一线战斗小组”,全部下沉到49个卡口和1132个社区工作站,累计检查658.6万辆车、3247.1万人,发现并转送有发热症状者1038人。
转入常态化阶段,她又组织起草了市局疫情常态化防控方案,制定清明期间社会面安保工作方案,全力投入治安领域的疫情防控与业务开展,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基础上,有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确保社会面平稳有序。
盘活“前端后台”,强化科技精准防控
“马局业务能力非常强,其细致谨慎的判断与雷厉风行的作风,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深圳市公安局指挥部秘书处副处长叶筱一还清楚记得马鸿雁带领大家快速处置“8·14”盒马生鲜超市疫情一事。
疫情发生当晚,凌晨4点多,叶筱一就接到马鸿雁工作电话,指示快速查找疫情源头、传播链条,整理出一张指向明确的工作框架图。“马局在深圳警务科技应用领域历练多年,给我们指出了非常清晰的思路。”
很快,一张标注着传染源、传播链的工作框架图诞生,为后续工作精准指明方向,对快速切断传播、控制疫情起到重要作用。8月28日,深圳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深圳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社区传播扩散风险基本消除。
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疫情发生以来,为坚决阻断疫情传播链条,马鸿雁带领团队汇聚卫健、疾控等多部门研判线索,织专业建模团队,研发38个疫情风控预警模型,形成一份份具有针对性的分析报告,指导前端开展精准防控,赋能基层一线战疫。据统计,深圳市公安局共找出密切接触人员1.8万余名,推送全市基层开展防疫工作,实现了“排查预警——落地核实——居家或集中隔离”的完整闭环,为阻断疫情传播扩散渠道发挥了重要作用。
“荣誉属于全体公安干警”
9月8日上午,在全国抗击疫情表彰大会上,马鸿雁被授予“全国抗疫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马鸿雁表示,荣誉的取得,是全体深圳市民和全体公安干警,以及广大的社会力量共同战斗的结果,感到非常荣幸,也非常激动。
“一切为了人民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我们公安民警中奉行的对党忠诚的核心要义。”马鸿雁说,对党忠诚就是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包括在实际的抗疫工作中、公安工作中,时刻践行对党忠诚,为人民服务。我们将继续守护好我们深圳的城市安宁,继续守护好深圳百姓的平安。
获先进集体表彰的福田区香蜜湖街道侨香社区:织密织牢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控“两张网”
在昨日举行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深圳市福田区香蜜湖街道侨香社区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也是深圳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昨晚,受深圳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委托,福田区委书记郑红波一行前往深圳北站,迎接作为代表前往北京接受表彰的福田区香蜜湖街道侨香社区书记罗佳佳。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福田区围绕“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保持了现有确诊病例“零住院”、确诊病例“零病亡”、社区传播“零报告”、医院感染“零发生”、特殊场所“零感染”。在这其中,香蜜湖街道侨香社区表现十分亮眼。
记者了解到,作为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侨香社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全市社区防控“三位一体”为核心,主动担当、主动作为,在实践中摸索出了“ACT”(党建引领+专业保障+多元参与)全链条社区联防联控模式,发挥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巩固社康中心防疫阵地,通过“三人小组”织密织牢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控“两张网”,守护社区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坚持党建引领。疫情来临,侨香社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提级部署下,充分发挥了社区党委疫情防控“主心骨”作用,统筹全线资源筑牢社区防线,形成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良性格局。市指导服务组进驻街道,区、街迅速成立指挥部,科学统筹人员、物资、信息等资源,第一时间统筹安排市、区、街下沉人员及社区工作人员近400人开展侨香社区一线防控。在国外疫情拉响警报之初,火速成立境外疫情输入防控专班工作组和外籍志愿者服务队,形成境外人士疫区旅居史清晰台账。
提供专业保障。社康中心的专业医学支持,在预检分诊、上门测量、核酸检测等工作中,全方位护航社区居民健康。社康中心设立发热预检分诊台,及时发现发热病人和疑似患者并做好隔离和转诊,防止出现社区感染。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和残疾人等签约重点人群,实施24小时线上咨询、健康指导和心理疏导,并为有需要的居民送药上门。
组织多元参与。社区三人小组,落实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广泛组织动员志愿者、楼栋长、物业、辖区企业等构建起全链条社区联防联控体系,把激发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作为疫情防控的“活水之源”。
实行居家隔离人员管自己、社区工作者管生活保障、社康医生管健康、社区民警管行踪“四个管”工作模式,发动社区全民力量参与到疫情防控中来,合作做好筛查甄别、健康管理、生活服务、宣传引导、供需对接等社区小区防控全过程工作,并撬动物业、辖区企业、楼栋长、志愿者等多元力量。
荣誉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郑红波表示,当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福田区要按照伟中书记“坚决扛起疫情防控第一位任务”的要求,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归零”心态,毫不放松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全力筑牢“外严防输入、内严防反弹”严密防线。
从摸索到实践,从调整到创新,侨香社区所取得的胜利,是深圳抗击疫情的一个缩影,其取得的荣誉更属于深圳全体抗疫先锋。“荣誉既是动力,更是鞭策。目前,疫情并没有结束,我们将以此次所获荣誉为鼓励,在今后的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以及基层治理方方面面工作中,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到底,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基层抗疫最前线,体现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罗佳佳说。
获先进个人表彰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急救医学部主任冯永文:ICU里的定海神针
一位已年满64岁的医者,当疫情来临,义无反顾地走上一线。“因为那里有我的病人,只要病人需要,永远义不容辞!”冯永文这样说道。深圳新冠肺炎防控阻击战打响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急救医学部、重症医学科主任冯永文临危受命,带领着全市重症医学专家团队,第一时间支援深圳新冠肺炎病人定点救治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为一个个重症患者守住最后的“生命防线”。
大年初一“临危受命”进驻隔离病区
大年三十晚上,正在过除夕的冯永文,接到来自深圳市卫健委主管领导的电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市卫健委希望作为深圳重症医学权威专家的他“挂帅出征”,负责立即组建市重症医学专家队伍,进驻抗疫一线。64岁的冯永文,毅然受命。
“大年初一到初四,全市重症专家团陆续到位三院,团队聚集了我市市级医院和部分区级医院里最富有经验的重症科医生,构成了一个22人的重症医学团队,全力保障确诊危重病人的治疗。”
救治重症、危重症病人,很大程度上要依靠ICU的各种硬件设备的支持。当时的市三医院的ICU,硬件条件颇为紧张。面对艰难局面,“老帅”冯永文临危不乱:他用了约2周时间临时当了一回“室内设计师”,供氧不够,就将10几桶瓶装氧临时组合成一套中央供氧系统;电源负荷不够,就增加了几个UPS电源,保证供电稳定……全面升级完善后的ICU,为救治工作提供了硬件保证。
啃重症救治这块“最硬的骨头”
重症、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是深圳阻击新冠病毒战疫的最重要的环节。在冯永文的带领下,重症专家团队隔离病区夜以继日地工作,一直在啃这块“最硬的骨头”。
危重病人的情况随时可能变化,需要密切监管,冯永文经常每天从上午8点开始到病房查房,一直工作到深夜。“我们最高峰的时候,管理着40多位病人,冯主任熟悉所有病例的情况,每一个危重症患者救治方案的确定,在专家讨论会诊后,都需要他最终拍板,事实上这个压力是非常大的。他已经60多了,经常跟我们一起熬夜,没有休过一天。”同为重症医学专家组成员的任迪医生告诉记者,“他是我们ICU里的‘定海神针’。”
率先推出危重症救治“深圳经验”
ICU工作的特点,风险与难度并存。与危重病人近距离接触,防护服外就是令人色变的病毒,稍有不慎即感染上身;与普通感染病人相比,重症、危重症患者病情重,变化快,基础疾病多,需要有更全面的治疗思路和一刻不松懈的管理。冯永文常对组里的年轻医生说:“每一个关键节点的判断,都可能关乎患者的生死,不能出错。”
在与新冠病毒的较量中,以冯永文为首的深圳重症专家团队,摸索总结出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方法。3月,由专家组联合撰写的《深圳重症(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指引(共识版)》在《中华危重急救医学》上发表。当中梳理了深圳专家们在治疗深圳危重病例中获得的诸多心得,包括“提前筛查出可能从轻症转为重症、危重症的病例,尽早介入,干预治疗”等,为全国新冠肺炎危重病病人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获先进个人表彰的华大基因研发中心总监朱师达:疫“紧”还乡的新晋奶爸
昨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华大基因研发中心总监、国内“火眼”实验室总指挥朱师达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他在获奖后表示,将在生命科学和生物科技阵线上继续奋斗,全力打造中国科技硬核力量。
朱师达在华大基因是一个头戴各种“光环”的男神级人物——2005年湖北省高考理科状元、高考数学满分、北大元培学院和生物科学专业才子。他为人谦逊,刚过而立之年就被华大委以重任,奔赴抗疫最前线。
武汉封城第三天,也是大年初一。阖家团圆的日子里,不能陪伴9个月大的双胞胎女儿,随身带着一家四口照片的朱师达满是愧疚。临行前,看在眼里的妻子硬是忍住了担心的泪水,只温柔地叮嘱他安心工作,注意防护,并给他加油打气地说:“我们等着你凯旋。”
一到武汉,朱师达即被任命为华大前线总指挥。作为湖北人,这个时候能为家乡作些贡献,让朱师达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他在微信里说:“一线同仁已奋战多日,他们是最美坚守者。能和他们一起以华大之名办抗病所需,逆行是前行。希望把掌声和支持给前线,以激情和行动勉励自己。”
纾临床诊断之困,解社会恐慌之压,破武汉封城之局,必须大幅提升检测能力,早点确诊病毒携带者。
“建设万人级检测实验室。”武汉市委市政府和武汉华大迅速达成共识。在各方通力合作下,仅用5天时间,“火眼”实验室主体施工即告完成。
朱师达说:“常规需要三个月,实际用五天建成实验室,集中资源力量需要大量协调沟通,但各方都很支持,大家协作得很好。中间肯定有些困难,不过也都解决了。”
如今说起来云淡风轻,但其中的艰辛常人难以想象。那段时间,朱师达和同事们累了,就坐在椅子上小憩。饿了,就在实验室外吃盒饭解决。
比起聊自己,他更乐意谈论火眼实验室。“火眼”实验室,起名之初就是取“火眼金睛”的意向,希望实验室能用它的“火眼金睛”识别病源。起这个名字,也希望“火眼”与“火神山”“雷神山”一起,组成坚强的抗疫堡垒,保百姓平安。
疫情防控最紧张时段,24小时响应成为“火眼”实验室工作常态。每当夜深人静别人都在休息时,“火眼”实验室却迎来最忙碌时刻。从样本接收、灭活录入系统、批量实验到交付结果,平均六至七个小时完成上千例检测。
“样本通常集中在晚上送到,有时凌晨三四点钟还有送样。”朱师达说,“我们通宵达旦,早晨8点前交付清前一天所有送检样本的检测结果。”
投入运行以来,武汉“火眼”实验室已在湖北地区累计完成超过70万人份样本的检测。
封城前的武汉,很多人想方设法往外跑。作为一名新晋奶爸,却从深圳千里奔赴武汉,被问及此,朱师达讲得很轻松:“作为湖北人,这个时候能为家乡做些贡献,足够跟孩子吹一辈子牛了。”
来源:深圳特区报(记者:戴晓蓉、赵新明、闻坤、张燕、张奎)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