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市委书记宣布一个新目标!进一步向全球发出邀约!深圳人身价又要涨了

深圳梦 2021-02-21

深圳梦按:11月1日,可谓是一个大日子!


深圳迎来第四个“人才日”、第二个“企业家日”!


同时,这一天,全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实施,这也意味着国内首次以立法赋予科技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首个确立公司‘同股不同权’制度”等创新探索成为现实。明确建立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制度,允许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挂职取得报酬,鼓励在职创办企业或离岗创新创业;允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创新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研究员,以大胆的体制“松绑”,将人才流动带来的创新红利激发到最大。


更值得一提的是:11月1日,深圳市举办首届“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进一步向全球发出“深爱人才、圳等您来”的邀约。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论坛上致辞表示,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深圳擘画的发展蓝图,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定不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人才资源配置能力放到全球城市坐标系中思考谋划,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最强,全力打造国际人才高地,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之城。


种种迹象表明,深圳人的身价又要涨了!截至2020年6月底,全市人才总量超过600万,高层次人才1.7万,留学回国人员超14万,全职院士50人;2015年底至2020年6月底,全职院士从12名增加到46名,人才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正如世界AI领域顶尖学者、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沈向洋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说:“人才是第一资源,要走出一条培养中国研究型人才的道路,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到科学家红利。”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说,深圳拥有高科技人才快速成长的生态环境,他非常看好深圳,他相信未来40年,“深圳会成长为世界顶级的大都会城市!”

……

本文内容信息较大,可以慢慢阅读。



深爱人才,圳等您来!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

邀海内外优秀人才来到深圳、

融入深圳、扎根深圳



全力打造国际人才高地,建设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之城!

11月1日,深圳迎来第四个“人才日”。当天上午,深圳市举办首届“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进一步向全球发出“深爱人才、圳等您来”的邀约。市委书记王伟中、市长陈如桂、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文智、市政协主席林洁、市委副书记郑轲出席活动。

王伟中在论坛上致辞,向出席论坛的各位院士、专家、优秀人才以及全市广大人才致以节日的问候。他说,深圳在全国设立首个法定“人才日”,就是要鲜明表达深圳对人才的特别尊重与最高礼遇,就是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就是要向国内外传递深圳坚定不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国际人才高地的信心决心。

王伟中表示,深圳经济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走过的40年,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也是一部精彩纷呈的人才奋斗史。40年来,深圳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始终坚持以市场导向激发人才活力,始终坚持走引育并举的人才开发路径,始终坚持用干事创业广阔平台成就人才,始终坚持创一流人才生态聚天下英才,人才已成为深圳最宝贵的资源、最核心的竞争力。深圳人才发展的成功实践,是深圳经济特区创造发展奇迹的重要支撑和精彩篇章。

王伟中表示,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深圳擘画的发展蓝图,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定不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人才资源配置能力放到全球城市坐标系中思考谋划,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最强全力打造国际人才高地,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之城。深圳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秉持更加开放的人才理念,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推进更加开放的人才合作,以开放之“广”、胸怀之“宽”,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延揽天下英才。将以包容多元的心态,为人才创造一流发展环境、打造一流事业平台、提供一流服务保障,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对接融合,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涵养一流人才生态。将以先行示范的担当,坚定不移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人才活力,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率先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顶尖科学家负责制,加快把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创新第一动力。

深爱人才,圳等您来。王伟中诚邀海内外优秀人才来到深圳、融入深圳、扎根深圳,一起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共同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会上,王伟中、陈如桂为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大学等10家2020年度人才伯乐奖获奖代表颁奖。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沈向洋、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深圳RISC-V国际开源实验室主任大卫·帕特森、深圳艺之卉品牌创始人赵卉洲、中广核工程师王建涛、深圳云天励飞联合创始人陈宁、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先后作主题演讲。

深圳市领导刘庆生、高自民、程步一、裴蕾、聂新平参加活动。

来源:读特首席记者 綦伟 文 何龙 图

>>央视《对话》深圳市委书记:一批重磅利好曝光,未来再投5000亿给新深圳人!附完整视频!

深圳迎来第四个“人才日” 

全球创新人才论坛成功举办


11月1日,深圳迎来了第四个“人才日”。11月1日上午,由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在五洲宾馆隆重启幕,论坛同期举行2020年度“人才伯乐奖”颁奖仪式。



 出席论坛的领导有: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如桂,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文智,市政协主席林洁,广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学同,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局长石兵等出席活动。


本届论坛以“开放、包容、先行——打造国际人才高地”为主题,向世界贡献深圳人才的思想盛宴,传递深圳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以更加开放包容胸怀接纳全球英才的决心,为深圳“双区建设”聚智汇力、聚势赋能。
 
为表彰深圳引才主体在“引才聚智”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市委市政府评选了2020年度“人才伯乐奖”。王伟中书记、陈如桂市长为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湾实验室、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等10家获奖单位代表颁奖。深圳自2016年首次颁发“人才伯乐奖”以来,全市共有83家单位获得这一奖项,有效激励了各引才主体的积极性,加速了人才集聚和创新发展。
 
随后举行的论坛主旨演讲环节,有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美国国家工程院、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帕特森RISC-V国际开源实验室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2017年图灵奖得主大卫·帕特森;艺之卉时尚集团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赵卉洲;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发电机主任工程师王建涛;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陈宁;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等7位深圳人才先后发表演讲,就前沿科技发展、国际创新交流合作、深圳人才发展环境、推进深圳先行示范等主题发表观点见解。演讲实况全程网络播出,搭建深圳与全球创新人才交流合作的桥梁。
 
其中,大卫·帕特森教授因疫情原因未能到达现场,通过全息投影的方式进行了演讲。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美国国家工程院、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在现场宣布在深圳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域名是IDEA.EDU.CN。接下来研究院会聚焦几个大的研究方向,包括以智能制造业为代表的“蓝领”人工智能、以提高企业效益流程自动化为代表的“白领”人工智能、以金融科技、信用经济为代表的“金领”人工智能、以开源、开放平台为代表的“圆领”人工智能。他相信在深圳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本着包容、先行、开放的深圳精神,大家一起努力,一定能够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为深圳、为大湾区、为中国、为世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据了解,2017年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确定每年11月1日为深圳人才日,努力营造全社会尊才爱才敬才的氛围。这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重要论述精神的体现,也是推进“聚一流人才、创一流业绩、建一流城市”的举措。多年来,深圳始终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放眼全球、对标一流,以开放的姿态和宽广的胸怀广聚天下英才。截至目前,全市高层次人才总数超1.7万,留学回国人员超14万,全职院士50人。

来源:深圳卫视深视新闻来源:记者 李璨


深圳如何爱才?

首届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

七位大咖现身说法



11月1日上午,首届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在五洲宾馆隆重启幕,在论坛主旨演讲环节,七位深圳人才先后发表演讲,就前沿科技发展、国际创新交流合作、深圳人才发展环境、推进深圳先行示范等主题发表观点见解,奉献了一场璀璨的思想盛宴。


他们分别是: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美国国家工程院、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沈向洋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 薛其坤


帕特森RISC-V国际开源实验室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2017年图灵奖得主 大卫·帕特森


艺之卉时尚集团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 赵卉洲


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发电机主任工程师 王建涛


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陈宁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 高文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在深圳建立



沈向洋在论坛现场宣布,在深圳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域名是IDEA.EDU.CN。接下来,研究院会聚焦几个大的研究方向,包括以智能制造业为代表的“蓝领”人工智能,以提高企业效益流程自动化为代表的“白领”人工智能,以金融科技、信用经济为代表的“金领”人工智能,以开源、开放平台为代表的“圆领”人工智能。


谈到自己为何最终选择深圳,沈向洋说,他很清楚深圳已经走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同时他更清楚地知道深圳不会停止脚步,一定会越来越好。在深圳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大家一起努力,一定能够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


一句话概括量子力学?答案居然是......



薛其坤说,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中国已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经过改革开放40年,深圳被国家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国家的重大决策也给深圳赋予了新的重大历史使命,也就是高质量人才培养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他建议深圳要带头建立通识教育体系,建立面向未来、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和传播中心,还要在深圳层面设立创业领袖大讲堂,让学生跟创业领袖们经常在一起对话。


对于深圳的未来,他认为在深圳先行示范区建成时,一定会有几所世界一流的大学,能培养出世界上最有创新力、最有竞争力的杰出人才,也会打造像鹏城实验室这样的若干个世界一流实验室,成为科学发现和重大基础发明的摇篮。


当主持人提出让薛校长用一句话给大家讲讲什么是量子科学时,薛其坤说,如果让一个杰出的物理学家做一个精彩的科普报告的话,如果你没听懂的那一部分,就是量子科学。


弟兄们,来深圳一起成才



“弟兄们,来深圳一起成才”!当这句话从王建涛嘴里喊出来的时候,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从一个中专毕业的一线工人,到成为一个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工作室的工程师,王建涛的发言获得了现场最多的掌声。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故事,他更像是我们身边熟悉的某一个同事,他用一个个故事将自己在深圳的成长历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的眼前。


他感慨,生活在信任感幸福感十足的深圳太好了。如今他已经在清华大学读博士,由衷感谢深圳给技能人才提供的机会和平台,他向所有的技术工人发出了深圳的邀请:“这些年,我有机会跟全国各地的技能人才一起交流,他们都是这样的反应,呀,深圳对你们技能人才这么好啊,好羡慕呀。我跟他们说:弟兄们,来深圳一起成才。”


未来十年,全球率先实现城市升级进化的会是深圳



陈宁跟大家分享了他在深圳的创业历程,以及用人工智能去助力平安城市、助力“天下无拐”背后的故事。


他认为,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历程中,深圳最具创新的基因,是有着良好的信息化基础和“双区”驱动的政策优势,这些决定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潮向前推动的过程中,未来十年全球率先实现城市升级进化的城市,最有可能是深圳。


深圳未来四十年靠什么?共享!



高文在演讲中表示,深圳走了40年,合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深圳要想未来40年走好,共享应该是主题词,共享我们的创造能力,共享我们对世界的贡献,共享是今后发展关键的核心。


图灵奖得主大卫·帕特森的全息演讲



科技改变生活!大卫·帕特森因疫情原因未能到达现场,通过全息投影的方式进行了演讲。大卫认为,深圳拥有成熟的物联网产业,大量的电子技术开发人员。而免费开源的RICS-V将会为深圳的电子产业带来新的突破和变革。


中国的米兰记忆 演讲台上领略明年春季灯笼系列服装



作为全场唯一的女性嘉宾,来自深圳的服装设计师赵卉洲一出场就给大家带了一场视觉盛宴,她穿着明年春季品牌主打的中国灯笼系列,讲述了“中国的米兰记忆”,为大家展现了中国设计、深圳设计走向世界舞台的历程,展现了中国品牌背后的文化内核。


七位嘉宾,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用自己与深圳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深圳开放、包容、先行的城市气质,对于深圳的未来,他们送出祝福,并向全世界的人才发出了热忱的邀约。


沈向洋:深圳是人才的特区、创新的高地。


薛其坤:深圳的未来在人才,人才的未来看深圳。


王建涛:最好的时代,最棒的城市,最大的努力,最炫的人生。


赵卉洲:期待深圳未来成为国际化时尚大都市。


陈宁:相信深圳能建成人工智能全球示范区。


高文:祝愿深圳成为高级科技人才快速成长的最理想的生态环境。



来源:深圳卫视深视新闻记者 李璨

AI领域顶尖学者沈向洋:

要走出一条培养中国研究型人才的道路


人工智能向前走,应该往哪里走?11月1日,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世界AI领域顶尖学者、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沈向洋回答了上述问题。


“必须认真对待认知模型自然语音处理带来的机会!”沈向洋认为“懂语言者得天下”,在人工智能道路上,认知智能方面依然是发展的短板,也是下一步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包括如何认知模型,如何进行常识建模和因果推理。

AI领域顶尖学者沈向洋。


在活动上,沈向洋介绍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正式成立,未来将借助深圳的优势,打造更多数字经济产业,令大湾区的数字经济发展走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深度学习到深度理解


过去十年,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了巨大的进步。客观来讲,在某些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在论坛上,沈向洋介绍到国内出现了不少原创性人工智能技术,如他的学生孙建博士的团队做的残差网络ResNet已成为每个人、每个公司都在用的算法。

“我们的感知智能已经做得非常好!”沈向洋认为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非常了不起的是通过大数据拥有了强大的算力,最近更是有了深度学习为代表的精准算法。事实上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语音方面,人工智能已经超越人类的能力,比如语音识别的错误率。

但沈向洋认为距离真正的人工智能仍然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在演讲中,他表示认知智能方面还是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短板,也是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其中包括如何认知模型,如何进行常识建模和因果推理,注重的是自然语言处理。


“在自然语言对话中,一般个人助理只能做两三次对话,而小冰可以来回做23次对话,这是特别了不起的!”沈向洋介绍了一个人工智能产品——小冰,通过机器学习,小冰已经在人工智能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比如三年前她就可以作诗,发表了诗集,去年她已经在中央美院毕业,可以画油画,今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可以作诗作曲。


“懂语言者得天下”,沈向洋表示在接下来的人工智能发展中,必须认真对待认知模型自然语音处理带来的机会。


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学生数量逐步上升,去年有超过800万大学生毕业,其中一半的大学生是理工科。这些学生如何能培养成非常优秀的工程师、如何能培养成研究型人才?


沈向洋认为作为一个研究型人才,至少需要掌握分析技能,比如读论文、做实验、写论文、做报告,这是研究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以“读论文”举例,阅读的本质是把作者的观点解剖成一小块,放到自己的认知中,这样才有了深度阅读和浅度阅读的差距。


那么“为什么研究论文难读?”沈向洋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作者和读者之间有一道巨大的鸿沟,作者写东西出来,而读者却领会成另一个意思。他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解释,第一是大多数英文论文作者的母语都不是中文,语言环境不同;其次是读论文需要很强的专业背景知识;第三是不知道读不懂时怎么办,更不知道读完后应该读什么。


如何培养研究型的人才?共享可能是答案。暑假期间沈向洋做了一个论文阅读班,30个学生20天读了600篇CPPI文章,每篇文章需要回答十个问题,这些问题共享上网,后来的学生可以继续学习改善。通过这样的方法,将个人阅读变成集体社交阅读。


“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下一代了不起的AI科研人才,他们可以驾驭科技,造福人类。”沈向洋认为在培养工程师人才、AI人才的过程中,要重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从开源到开放


过去40年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是互联网,二是开源。通过互联网,可以看到全世界最新最好的工作,而开源则让中国的发展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做得更高更远。


那么今天的中国开源应该怎么做?首先,开源是文化的问题。中国目前已经有很多做得很好的榜样,很多大厂、大学都开始重视开源。沈向洋提醒到考虑开源问题,一定重视工具,如何帮助中国的程序员更好地贡献开源。同时要考虑平台,如何在建设自己的平台的同时和国际上已有的平台接轨,要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如何引领中国的开源和世界的开源。


“发展是第一要务,”沈向洋认为必须要认真做科研,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方面,在人工智能下一代发展的道路方面,相信已经从很成功的深度学习到未来深度理解的探索。“人才是第一资源,”要走出一条培养中国研究型人才的道路,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到科学家红利。“创新是文化的问题,”开源是机会,沈向洋相信大家一起就能把中国的开源做得更加好。


来源:南方+【记者】李定


高文:深圳有个“聪明又无私”的

人工智能“超级大脑”


“人类走到今天,靠的是合作与共享;人类的明天,还需要继续合作与共享。”在11月1日的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带着大家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大脑”——鹏城云脑。更重要的是,鹏程云脑是开源开放的,将为科技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为深圳集聚人才。



“大约7万年前,智人开始具有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由此改变了大脑内部结构,导致了认知能力的提升。”高文指出,人类的进化从语言开始,语言是人类进化的决胜武器。而此后,人类的文化从文字开始,文字的发明再次强化语言信号。到了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推动人类前进的步伐。“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人工智能,开放、共享是人类进步的动力。”高文说。


在高文看来,广泛合作、开放共享也是人类通往未来的“钥匙”。“构建架构在通信和网络之上的智能系统,将支撑人类向智能社会演进。”高文表示,他认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存在着4个短板,即:基础研究、核心元器件、人工智能开源平台、高端人才。正是为了弥补这些短板,鹏城实验室应运而生。


据高文介绍,鹏城实验室采用重大工程项目驱动的研究中心模式+自由学术探索驱动的院士工作室模式,目标是到2030年,解决网络通信领域一大批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到2050年,在推动学科发展和解决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建设成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型实验室。鹏城云脑,就是鹏城实验室几大平台装置之一。



鹏城云脑是个什么“脑”?为什么需要建设它?高文表示,AI计算需要全新体系构架:经典高性能计算机并不最适合用于AI对算力的需求,更加智慧的高性能计算系统将成为主流。鹏城云脑有多“快”?高文表示,目前,基于国产自主NPU的鹏城云脑II的算力已经达到了每秒1024P,成为算力国际先进的AI超级算力平台。1000P AI算力(每秒百亿亿次),举例来说就是24小时内能训练100亿张图像,或1亿人的DNA、或1千万小时语音、或1万天的自动驾驶数据等,是52万台家用电脑算力之和。“以往做一次AI训练要上百万美元,这足以让很多企业和科研工作者望而却步。而我们的鹏城云脑,可以开放给大家免费做全球最先进的研究!”


目前,鹏城云脑在支撑重大科研创新、支持产业智能升级已经发挥重要作用,已支持超过16万个AI科研训练任务。在深圳光明区的光侨路,已经运用数字视网膜技术进行了优化,拥堵指数下降,平均行程时间缩短15.7%。基于鹏城云脑的AI开源生态,要做出“精品店”“大集市”“私房菜”,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鹏城云脑只是深圳科技建设的一个缩影。高文说,深圳拥有高科技人才快速成长的生态环境,他非常看好深圳,他相信未来40年,“深圳会成长为世界顶级的大都会城市!”


来源: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吴吉 记者 钟华登/图


用好人才第一资源 深圳如何先行示范




人才是第一资源。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在全国打破“铁饭碗”,以制度改革广揽人才促发展的城市,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保持人才制度优势?如何在人才工作上继续开创新局面、起到先行示范作用?



体制放权松绑,激发人才活力


“人才是建设一所世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最主要的动力。目前我们学校所采取的是准聘长聘制度,先签6年的合同,到期后通过考核的人员可以转为长聘合同。”南方科技大学人力资源部副主任戴鹏告诉记者,这项制度对学校选贤任能、发展激励科研人员很有帮助,但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前来应聘的教授原本是事业编,老体制要如何与新体制对接,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在深圳市人才工作局的支持下,南科大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对“高精尖缺”人才实行与市场接轨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工资等灵活政策,打破了人才流动的壁垒。优秀科研人才的加入使南科大科研成果、国际国内排名快速进步。


在深圳,这种事业单位去编制化管理的探索,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并以政策手段对以往的制度加以衔接,确保人才来到深圳没有后顾之忧。


8月30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发布表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明确建立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制度,允许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挂职取得报酬,鼓励在职创办企业或离岗创新创业;允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创新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研究员,以大胆的体制“松绑”,将人才流动带来的创新红利激发到最大。


对创新人才来说,深圳另一项让他们备受鼓舞的改革,是对人才评价权的下放——将78个评委会303个专业的职称评审工作下放给38家行业组织;建立青年人才举荐制度,让领军人才发挥伯乐相马作用;此外还在全国率先实行同行专家主审制来评审创新科技项目。


“这就解决了当前引才过于看重‘帽子’的问题,因为在没有更深入的评价能力之前,我们会倾向于衡量一些最容易看到的东西,比如学位、职称、奖项。现在将这一权力下放到用人主体,让专业人士从专业的角度来衡量,谁的贡献大、作用大,谁就能获得更高的支持,更加从实际出发。”深圳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张林说。



服务实实在在,真正拴心留人


“这是深圳第一所自带废弃和污水处理装置的大楼,专门为有环评要求的科技企业打造。”在龙华区银星科技园二期大楼的新材料实验室里,绚图新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林海晖告诉记者,对他来说,这样的“硬件”支持虽然重要,但那些“软”的服务、理念、社会氛围,才是深圳独一无二之处。


“深圳有一个特别好的创新做法,就是设立人才研修院,将学术界、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和专业的资本机构纳入进来,举办研修课程。”林海晖说,通过在研修院学习,一方面和不同领域的人才进行了交流和思维碰撞,另一方面,自己也通过这个高端平台找到了信得过的社会资本进行融资。


“人才工作的核心是站在人才视角上去考虑,而不是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制定政策、发文件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让人才能够体会到有效率、有尊严、有温度的获得感,这也是‘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文化。”张林说。


对于人才所关心的住房、子女教育等重点生活需求,深圳的保障也在以空前的力度加大——投入1000亿元设立人才安居集团负责筹集建设人才住房,未来深圳住房当中近20%将是人才住房;未来五年将新增近百万个基础教育学位,其中义务教育学位74万个。


这些实实在在、清晰可见的服务,让奋斗中的人才不仅将脚步迈向深圳,更愿意在这里生根发芽、安营扎寨——截至2020年6月底,全市人才总量超过600万,高层次人才1.7万;2015年底至2020年6月底,全职院士从12名增加到46名,人才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筑牢法治基底,提升营商环境


“在很多深圳企业家眼里,法治化和市场化已内化为深圳最显著的城市特色,是他们选择深圳、扎根深圳、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的这段话,道出了千千万万选择来深创业逐梦的人们的心声。


林海晖对这一点同样感触颇深:“科技型的初创企业是稚嫩的,对政府的政务和法治保障尤其有依赖性。例如新材料创业的实验与中试场所配给、安评和环评。”


七年前,林海晖回国创业之时,考察了从长三角到珠三角的十几个城市,最终落户深圳,就是因为看中这里产业政策持续稳定,法治环境保障市场化机制有序运行。“企业最怕人事更迭带来产业政策的骤然转变。但深圳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计划非常稳健,一切按照既有的目标和定位进行;另一方面,比如说像我们这种做新材料的企业,很多地方本来挺想引进,但一听说具体是做金属颜料的,出于对环境评估和日后担责的风险,就皱眉了。”林海晖说,但当时深圳一切都是按照法律来办事,只要申报符合法律规定就能通过,公司从注册到成立再到实验、中试、生产,很快就上了轨道。


如今,林海晖所创办的绚图新材在深圳研发出了全球首支全固型零VOC自分散水性铝颜料,技术处于全球领先。而纵观深圳,光峰科技创始人李屹、云天励飞创始人陈宁、微芯生物创始人鲁先平、奥比中光创始人黄源浩……许许多多处于各个赛道的人才,都选择在深圳这片热土上发光发热。


深耕人才环境,深圳以人才驱动创新的效应越发凸显——截至2020年6月底,深圳已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累计2600家,引领带动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人才引领发展作为城市核心战略,深圳这座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人才先行示范区”,必将团结起更多人才共同创造属于自己和这座城市的未来。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党文婷 严圣禾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