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一季度GDP经济数据发布后,深圳市委书记第一时间到这调研!

深圳梦 2022-06-24

一季度深圳GDP超7000亿元

“双统筹”成效显现


深圳市统计局刚刚发布的数据显示,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一季度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为7064.61亿元,同比增长2.0%。


今年一季度,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国内疫情多发,深圳历经多起复杂疫情严峻考验,在阻击本土疫情、支援香港抗疫、保障城市平稳有序运行三重任务压力之下,深圳经济克难前行,实现平稳开局,全市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统筹”成效显现。



经济运行基本盘“稳”中见韧性


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深圳经济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76亿元,同比下降3.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374.57亿元,同比增长2.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684.28亿元,同比增长1.9%。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其中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2%;制造业同比增长2.0%。主要行业大类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2%,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1.9%,汽车制造业增长62.0%,烟草制品业增长29.9%。13个重点工业企业集团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达33.4%,工业头部企业发挥了“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9%。分行业看,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6.3%,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52.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40.5%,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84.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33.6%。


专家分析,工业制造业投资大幅增长,重大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的持续落地,是深圳经济未来发展的产业保证、信心保证。


一季度深圳“小升规”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的增加值增长突出。“小升规”企业增加值增长25.3%,“专精特新”制造业企业合计增加值增长13.1%,显示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记者了解到,3月下旬以来,深圳经济迅即展现出应有的活力。从用电量来看,3月21日当天,全市用电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长7.0%,其中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9.9%,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分别同比增长28.9%、14.4%。从对外贸易来看,目前深圳港集装箱日吞吐量已经超过去年平均日吞吐量。


新产业新动能支撑有力


一季度,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个产业集群)合计实现增加值2776.2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9.3%,增长4.6%,高于GDP增速2.6个百分点。其中,7个产业集群的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为:智能网联汽车增长36.7%,高端医疗器械增长20.6%,海洋经济增长20.5%,工业母机增长15.1%,激光与增材制造增长15.0%,新材料增长14.7%,智能传感器增长10.5%。


主要高技术产品的产量增势良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智能手机、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产量分别增长195.4%、150.3%、51.3%、29.2%、20.7%。


专家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品产量的增长态势,表明深圳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并具有丰富的积淀,这是经济韧性与发展潜质的根基,也是深圳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保障。


网上新零售表现抢眼


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7.34亿元。分消费类型看,商品零售增长0.5%,线下密接型行业承压明显。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良好,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7.7%、10.7%。


消费升级类商品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8.6%、31.5%。一季度还有一个消费亮点是新能源汽车,销售量达3.2万辆,同比增长36.9%,占新车总销量的比重达58.5%,占比同比提高21.8个百分点。


网上零售表现抢眼,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15.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提升至14.3%。


财政持续向民生倾斜


一季度,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46.39亿元,同比增长10.9%。九大类民生领域支出同比增长8.2%,占总预算支出的比重为68.1%,其中卫生健康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分别增长19.1%、16.0%。


物价温和上涨。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其中,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1.6%,衣着价格同比上涨2.0%,居住价格同比上涨0.7%,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同比上涨1.7%。


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增强。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113063.95亿元,同比增长9.2%;本外币贷款余额79720.75亿元,同比增长11.2%。贷款余额增幅高于存款余额,惠及实体经济。


(内容来源:深圳发布、深圳特区报,记者:沈勇)


2022年一季度深圳经济运行情况



一季度,面对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国内疫情频发带来的多重考验,深圳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积极应对疫情对生产生活的冲击,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推动疫情防控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经济持续恢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稳定恢复

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1季度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为7064.61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76亿元,同比下降3.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374.57亿元,同比增长2.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684.28亿元,同比增长1.9%。

工业生产平稳有序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6.2%,制造业增长2.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7%。主要行业大类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2%,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1.9%,汽车制造业增长62.0%,烟草制品业增长29.9%。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增势良好,其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智能手机、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产量分别增长195.4%、150.3%、51.3%、29.2%、20.7%。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

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9%。分行业看,工业投资增长46.3%,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52.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33.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40.5%;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84.0%。

市场销售小幅下降

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7.34亿元,同比下降1.6%。分消费类型看,商品零售增长0.5%,餐饮收入下降17.3%。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良好,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7.7%、10.7%。消费升级类商品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8.6%、31.5%。网上零售持续快速增长,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15.0%。

货物进出口承压回落

一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7404.8亿元,同比下降2.8%。其中,出口4076.6亿元,下降2.6%;进口3328.2亿元,下降3.1%。其中,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5.1%,占进出口总额的53.4%,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平稳运行

一季度,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4.51亿元,同比增长1.3%。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46.39亿元,同比增长10.9%。九大类民生领域支出同比增长8.2%,占总预算支出的比重为68.1%,其中卫生健康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分别增长19.1%、16.0%。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持续较快增长

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113063.95亿元,同比增长9.2%。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贷款余额79720.75亿元,同比增长11.2%。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其中,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1.6%,衣着价格同比上涨2.0%,居住价格同比上涨0.7%,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同比上涨1.7%。

总的来看,一季度深圳有效应对疫情对生产生活的冲击,深入贯彻落实各项稳增长政策,迅速出台助企纾困措施,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因素相互交织,经济稳步恢复面临压力和挑战。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附注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2017年10月1日起,执行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7),部分企业归属口径有所变化,指标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4)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及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

(5)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深圳海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数据来源于市财政局;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

(6)居民消费价格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

(7)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内容来源:深圳统计)



孟凡利调研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时强调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最大程度贡献深圳力量

4月28日,市委书记孟凡利调研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以主阵地作为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最大程度贡献深圳力量。


在光明科学城左岸科技公园展厅,孟凡利听取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情况。他指出,建设好光明科学城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的重要抓手,要按照规划蓝图,明确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制,一项一项抓实抓细抓落地,确保高质量如期完成建设任务。


孟凡利强调,要提高站位勇担当,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深刻认识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重要性,把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坚持“四个面向”,高标准建设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承载区。要真抓实干求实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新材料科学领域,集中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推进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等设施建设,开工建设鹏城云脑Ⅲ、超算中心二期等设施,一体化建设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中心,快速提升光明科学城的集中度与显示度,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锐意创新闯新路,积极创新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运行机制,健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和开放共享机制,优化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面向产业需求统筹布局重大创新平台、安排重大创新项目,加强与港澳创新资源协同配合,推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努力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深圳路径”。要汇聚人才强动能,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优化人才服务,着力打造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要接续奋斗开新局,全力支持光明科学城建设发展,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夯实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全面提升光明科学城的城市功能和品质,涵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尽快形成世界级科学城的核心功能,为深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市领导陶永欣参加活动。


(内容来源:深圳发布、深圳特区报,记者:綦伟)



延伸阅读


二季度跑出加速度!
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预计今年竣工

进入今年第二季度以来深圳多个项目建设工地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
不久前,深圳市2022年第二季度新开工项目集中启动活动举行集中启动的新开工项目共200个总投资约1624.4亿元(>>深圳市长宣布!二季度再投超1624亿,10+1区200个新地标全曝光!
那备受关注的光明科学城项目进展如何?最近传来了好消息!

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预计年内竣工

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建设现场是一派繁忙景象


光明科学城启动区总建筑面积23万多平方米的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平台两个大科学装置,以及综合研究院、专家公寓、青年公寓等,总体进度完成约95%。目前,首批实验室设备已经进场。
中建三局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安全总监吴志慧介绍,该项目主要施工内容包括室外工程、精装修、实验室工艺、机电安装等,其中精装修、实验室工艺、机电安装,基本进入收尾阶段。
据了解,启动区项目是整个光明科学城首个落地的土建项目,计划年内竣工验收交付。未来,这里将成为脑科学与合成生物学研究及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与“加速器”。
未来的光明科学城将是怎样一番景象?

已出台的《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为片区划出样貌: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的科学城,将以“一心两区,绿环萦绕”为总体空间布局;并将构建“一主两副”的科学装置集聚区空间布局,打造“开放创新之城、人文宜居之城、绿色智慧之城”
(效果图)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孔繁昌介绍,目前大科学装置集群已引进6个项目,合计安排用地70.86公顷;科教融合集群也安排了6个项目,形成“北林、中城、南谷”的基本格局。
据了解,2022年光明科学城将实施顶层战略引领行动、创新引擎打造行动等“八大行动”,聚焦政策体系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7个方面重点发力。以主阵地作为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近期集中布局建设23个重大创新载体深圳市光明区委书记、区长蔡颖介绍,光明科学城最大的特点是以产业为导向来推进整个科学研究。接下来重点要做好专项政策支持、打造环大科学装置产业带,以及构建友好一流的科研经济创新生态,建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科研经济圈。
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进度安排光明科学城建设已经明确时间表和任务图

●  2022年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框架基本形成围绕原始创新能力,初步建立起体系化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 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大幅提升。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王有明介绍,今后依据发展需要,将再布局一批科技科研机构,齐心协力把光明科学城打造成创新引领,产业驱动、科教融合的科学之城。(内容来源:深圳卫视深视新闻、深圳光明



新华社瞭望智库:锚定6%新目标,

深圳基于哪些考虑?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的今年经济工作总基调、总要求。头顶先行示范区和经济特区光环的深圳,经济增速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和热议的话题。在刚刚闭幕不久的深圳市两会上,2021年GDP首次跨越3万亿大关的深圳,2022年预期增长目标为6%左右。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实现这个目标面临怎样的困难挑战?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凭什么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如何打造一流的宜居之城?又怎样树全国文明城市典范?下面请随我们一起详解2022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看深圳经济社会如何高质量向“新”发展。


8.8%、7.6%、6.7%、3.1%、6.7%,这是近五年深圳的经济增速。今年增长6%的目标,在深圳四十多年的经济增长图谱上算不上亮眼。但如果放在国际国内形势超预期变化的背景下,放在超3万亿经济规模的高台阶上,今年经济增长6%已经是一个颇具雄心的目标,不仅高于全国和广东省预期增长目标,也高于其他三个一线城市。


深圳市长覃伟中就今年增长预期目标的考虑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深圳6%的GDP预期增速,与国家、广东省预期目标做了衔接,也与深圳的‘十四五’目标作了衔接,这是有信心、有能力实现的目标,也是难度很大、需要跳一跳才能达到的目标。”


在解析这个目标背后的内涵时,覃伟中表示,6%的增长目标不是简单的追求经济总量增长,而是实现了发展规模、速度、质量、效益、结构相统一的6%,具有丰富的内涵。这是更高质量的6%,是实现产业结构更优、发展动能更强、经济效益更好、生态价值更高的增长。这是面临挑战更大的6%,是深圳面临着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以及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增长。这是成色更足的6%,是带动实现高质量就业、高水平公共产品供给、高标准城市建设的增长。




紧密衔接宏观“战略面”


抓好经济工作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深圳在全国和广东省经济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既是经济特区也是先行示范区,既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也是全国的经济金融中心城市,正成为多重国家战略的交汇地和承载地。


6%是按照中央“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主动担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从国家到各省市在制定经济增长目标时,都从实际情况出发突出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深圳在全国全省经济版图中具有重要的份量,深圳以仅占全国0.02%的土地贡献了2.7%的GDP,出口贸易额则占了全国出口贸易总额的8.8%;深圳在广东省的12.4万亿经济总量中占比接近1/4,出口更是占比38%。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可以看出深圳今年的稳增长目标,与国家、省预期目标作了充分衔接,既务实审慎地考虑了深圳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韧性活力,也体现了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的担当。”


6%是与深圳“十四五”目标深度对接的务实设定。深圳“十四五”的增长目标是到2025年,经济总量踏上4万亿台阶,据测算“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率需要达到6%,这是可以“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认为,北京、上海从3万亿到4万亿,都用了三到四年时间。而深圳制定的4万亿之路,时间节点在2025年,用时也在3到4年,可以说是非常理性的。今年是“十四五”的第二年,还属于打基础的关键一年,6%的目标与五年平均增速目标持平相对还是比较合理的。 


审慎考虑深圳经济“基本面”


深圳经济基本面总体积极向好,呈现速度稳、结构优、动力强、质量高、效益好的高质量稳增长发展态势。今年一季度全市所有行业增值税开票金额增长5.5%、其中工业增长8.7%,荣耀、中兴通讯、中海油、比亚迪等主要工业企业增长较快,金融业、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发展都较好。具体可以从“五个层面”来看。


“产业面”结构优化,工业作为经济的底盘,底盘“越牢”,经济才越能行稳致远。2021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连续3年居全国城市首位,实现利润总额超3400亿元,增长23.7%,可以说,在当前“经济下行、成本上行”的双重挤压下,深圳经济底盘依然坚实。除了总量,产业结构也是衡量产业面的重要考量。深圳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2.5%和66.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21万亿,占GDP比重提升至39.6。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70%,金融业增加值“逆势”增长7.6%,两年平均增速8.3%,软件与信息服务、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增加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深圳有信心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球工业重镇。”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同志介绍。


“企业面”充满活力。企业是经济的细胞,经济有没活力关键看市场主体。深圳商事主体数量2021年增长超50万户,总量突破380万家,增长6.1%,总量和创业密度继续稳居全国第一。深圳拥有世界500强企业9家,境内外上市公司500家,还有华为、大疆、正威等一批没有上市的“隐形”牛企,成为城市经济质量的“指向标”。2021年第四季度,荣耀手机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快速上升至17%,仅次于苹果。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接近60万台,增长约2.3倍,连续9年位居国内同类销量第一。除了这些“顶天立地”的“大块头”外,“铺天盖地”的小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也毫不逊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至16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万多家。



“资金面”逆势增长。资金面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部分是政府的钱,也就是财政收入;另一部分是企业和个人的钱,这可以用存贷款余额来衡量。先看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衡量城市“家底厚不厚、经济活不活”的重要指标。在当前经济面临多重压力的大背景下,深圳财政收入实现“十四五”开门红,2021年来源于深圳辖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1110亿元,增长13.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4200亿元、增长10.4%。税收占比超过80%,这意味着地方财政大多来源于企业及个人的纳税,说明综合财力质量高。深圳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全市财政系统将进一步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增强全市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以高水平财政工作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


再看存贷款余额。到2021年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1.2万亿元、7.72万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4%、13.6%。面向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突破1.2万亿元,增长29.7%,高出各项贷款增速16.1个百分点。


“人才面”量质齐升。人才是第一资源,量大质优的人才队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力量。从人才政策到人才立法,从全国“孔雀东南飞”到全球招揽国际人才,深圳一直在创新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吸引和集聚人才。正如一则名为“深圳脚步”的视频里所说,“在这里,有北纬22度的阳光,‘企鹅’和‘北极熊’同时定居于此。”“在深圳,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舞台。”深圳某高科技企业合伙人表示。2021年深圳新增认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4278人,引进落户各类人才25.6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超600万人;全市在站博士后5137人,近5年来,新引进博士后年均增速超过30%;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近40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35.9%。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深圳将不断在人才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营造爱才尊才的良好氛围,努力培养引进更大规模更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动力面”不断增强。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圳经济的“稳”,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强”。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46%,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13项、中国专利金奖5项,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由2010年的419家增加到2642家,其中国家级117家,省级957家。“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正迸发出澎湃动力。深圳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深圳将聚焦‘五力’、打造‘五地’、推进‘四链’融合,持续构建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充分评估内外“形势面”


当前深圳经济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开年短短3个月就遭遇了来势汹汹的三波疫情,俄乌战争、大国博弈等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内外多重因素叠加下,深圳面临更大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压力,再加上经济总量迈入3万亿的高台阶,实现6%的增长难度不小、压力较大。


处在经济规模、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三个高位过坎”的关口,发展高阶突破压力加大。


深圳有三个比重要的指标在过去一年实现了重要的历史跨越,在高位上进一步突破难度增加。第一个是份量最重的GDP指标,2021年,深圳GDP首次迈进3万亿大关至30664.85亿元,成为全国第三个、粤港澳大湾区首个GDP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据测算,在3万亿基础上增长6%,名义GDP增速需达到8-9%左右,意味着今年经济的增量要达到2400亿元-2700亿元,相当于增加一个国内中等城市的经济总量。据记者获悉由于疫情影响增速将明显低于全年增速目标,初步预计一季度经济增量在200亿元左右,这就要求余下的三个季度增量要达到2200亿元-2500亿元,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难度可想而知。

第二个重要的指标工业增加值,2021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深圳虽然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但历来重视工业的发展,工业总产值已连续3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说是中国工业第一城也不为过。今年深圳GDP增长6%,工业依然要保持较好增长,今年定的预期增长目标为5%,与去年增速持平,这意味着要增加至少2个比亚迪的产值,在当前深受供应链困扰的情况下实属不易。


第三个重要的指标是财政收入,2021年来源于深圳辖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历史上首次突破万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则首破4000亿元。研究结果一般认为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呈高度正向线性相关性,因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而税收与经济活动直接相关。深圳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不无忧虑地表示,在减税降费力度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势下,财税收入增长也面临不小压力。

面临疫情防控、供应链冲击、成本上升“三大压力”的影响,经济稳增长难度增大。


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对深圳经济影响较为突出的有三个因素。

首当其冲是疫情的影响。今年一季度深圳就经历了三波较为严重的疫情,特别是2月中下旬以来的第三波疫情最为严重,在3月14至20日果断按下暂停键后,虽然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很快被基本扑灭,用最小的代价实现了最大的防控效果,但对深圳经济的损失还是很大,据深圳有关部门测算,仅7天静默期就损失了超500亿的GDP,直接影响今年GDP增速1.5至2个百分点。当下国内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3月份以来国内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50万例,已波及全国绝大多数省份。深圳作为口岸城市、外贸大市、人口大市、经济大市,疫情防控压力巨大,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

供应链对深圳产业的冲击依然较大。深圳供应链问题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疫情导致的供应链紧张。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已经两年多,几乎每天都有关于港口阻塞、集装箱运输不当、运费创下新高的新闻,原本就很脆弱的供应链产时有中断,缺芯、缺柜和缺工等“三缺”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另一方面是大国博弈对深圳供应链的影响。深圳地处大国博弈的前沿,其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安全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风险。据统计,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以来,受到美国直接制裁的深圳企业有约60家,这些企业合计年营收近万亿元。

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企业承压明显。近一段时间,受疫情和地缘冲突等因素影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加剧、价格明显上涨。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一些大宗商品外采比例比较高,国际价格上涨会带来输入性影响,今年以来CRB商品指数上涨近30%,企业面临的原材料成本明显增加。作为对外开放前沿的深圳,影响首当其冲。

以锂电池行业为例,深圳是动力锂电池产业大市,拥有1000多家相关企业,年产值超4000亿元,镍是锂电正极的重要原材料,俄罗斯镍矿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约9%,俄乌战争导致镍价格暴涨了数倍。此外,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已经突破每吨51万元,较年初上涨了近4倍,如果再拉长到2020年下半年不到两年上涨了10多倍。这都大大增加了锂电池及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

迎难而上,方显担当本色;勇当尖兵,方能先行引领。困难客观存在,挑战虽然很多,但深圳是一座不断在挑战和锤炼中快速成长的创新之城,锻造了勇于担当、直面挑战、锐意进取的优秀品质,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笃干厉行、勇于担当的深圳正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全力发起迈向更高目标的新冲锋,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内容来源:新华社瞭望智库)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