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论与改革》2020年第2期




目  录


特稿·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研究


把党的执政与治国两种能力建设相贯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个研究视角

齐卫平(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


马克思是如何阐述共产主义前提条件的?

韦定广(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论析

张云婷 方世南(18)

人类共同价值的生成逻辑及其内在维度

赵学琳(29)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传承与创新:命运共同体的视角

李 丹(42)


社会治理研究


竞争性扶贫项目基层运作的行动者网络及其制度化研究

刘祖云 何云婷 刘 晶(54)

基层治理中的责任状:“督责令”还是“免责单”?

 颜昌武 赖柳媚(69)

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家庭离散及治理研究

 ——一个村庄的微观透视

聂 飞(80)

空间视域下流动老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成都市的调查

王 卓 廖洪英(97)


全面深化改革研究


机关事务管理创新专题(主持人:丁煌)

机关事务标准化:理论逻辑、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

尹利民 丁 杰 吴 茗(113)

治理现代化视野下机关事务管理创新:从制度优势到治理效能

王佃利 于 棋(122)


政治学研究


制度体系视野下的民主政治

王长江(131)

大国民主发展之道

——加强中国式民主操作机制建设的思考

高民政(141)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兼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

胡 伟(150)


党建·党史研究


党建引领社区公共价值生产的机制与路径:基于上海“红色物业”的实证研究

容 志 孙 蒙(160)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征纪念活动述论

韩洪泉(172)





文章摘要



1

把党的执政与治国两种能力建设相贯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个研究视角


齐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摘 要】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党的执政与治国两种能力建设相贯通。从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显示了党的建设发展思路的战略演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国家治理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既体现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制度建设的关系,又体现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与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下,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与全面领导是连在一起的,执政与治国两种能力具有不可分离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执政与治国两种能力既有区别又相联系,两种能力建设相贯通有其内在的机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展示了“中国之治”在人类历史上世所罕见的国家成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部署,为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国之治”新辉煌提供了实践指南。

【关键词】执政能力;治国能力;有机统一;制度体系;国家治理


2

马克思是如何阐述共产主义前提条件的?

韦定广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摘 要】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共产主义?这既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难以回避的课题,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实践或共产党领导执政中必须始终头脑清醒、心中有数的大问题。然而事实上,由于在这方面长期存在模糊认识,导致无论在运动还是实践中极“左”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如同挥之不去的噩梦。文章根据“老祖宗”的有关论述,强调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客观历史进程,必然要以现代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以人类相互依赖为基础的世界性普遍交往为前提。由“两个普遍”所决定,实现共产主义本质上具有“自然历史”的属性与特征。

【关键词】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3

《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论析

张云婷 方世南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共产党宣言》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理论基础,涵盖了理论的渊源、历史的追因和未来的指向:“两个必然”赋予共产党人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上的重大历史使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明确了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诉求;《共产党宣言》的理论原则和价值目标提供达致人类解放的基本原则,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坐标系和动力源。厘清《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初心;使命;“两个必然”


4

人类共同价值的生成逻辑及其内在维度

赵学琳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话语,它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响应和认同,成为不同国家和民族共同接受和遵循的价值话语。多种宏观要素和社会历史条件有机统一,共同作用,形成了人类共同价值的生成逻辑及其内在维度。人类共同价值是当今人类实践活动深度融合的价值反映,是各个国家共同利益不断增强的价值共识,是当今时代各国应对共同挑战的价值立场,是国际社会反对西方普世价值的价值诉求,是不同国家自觉进行价值互鉴的价值结果,是各个国家构建全球价值格局的价值愿景。只有深刻理解人类共同价值的生成逻辑及其内在关系,才能真正把握人类共同价值的科学内涵和正确取向。

【关键词】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逻辑


5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传承与创新:命运共同体的视角

李 丹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外交经历了革命外交、经济外交、和谐世界外交到命运共同体外交等不同时期,这一过程同时也显示了从道义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区域发展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铺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新旗帜、新任务和新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前几任领导人外交思想的传承和延续,更是新一代领导人奋发有为的开拓与创新:开启了大国外交新时代,开垦了全域外交新空间,开发了主场外交新形式,开辟了“一带一路”外交新平台,标志着中国外交的跨越性升华,彰显了新时代大国外交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关键词】中国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


6

竞争性扶贫项目基层运作的行动者网络及其制度化研究

刘祖云 何云婷 刘 晶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 要】作为资源下乡的重要实践载体,竞争性扶贫项目基层运作中多元主体围绕行政权力、资本和私人关系等,形成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行动者网络;竞争性扶贫项目的基层运作过程是否规范制度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下乡“最后一公里”的公平正义实现效果。行政吸纳型、资本注入型和“权力—资本”互动型三种竞争性扶贫项目行动者网络在基层运作的去制度化现象,迫切需要基于公平正义的公共价值统领,揭示和探索竞争性扶贫项目基层运作中多元主体行动者网络的制度化逻辑与路径;在为多元行动主体提供制度规范框架的同时,要兼顾多元主体的行动自主性,为维护竞争性扶贫项目基层运作的公平正义提供制度条件与主体基础。

【关键词】竞争性扶贫项目;基层运作;行动者网络;制度化


7

基层治理中的责任状:“督责令”还是“免责单”?

颜昌武 赖柳媚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 要】责任状是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载体,其初衷是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引导基层政府主动担当,促进治理绩效提升。责任状既是国家治理清晰化的需要,也契合了理性官僚制的基本原则,同时能将行政网络紧密地联系起来。责任状的实施有着明确的法律依据、制度保障和财政保障,官员的晋升冲动则构成其落实责任状的内在动力。责任状可被分为“实功型”“表演型”和“甩锅型”三种类型。责任状在实践中演变为免责单,主要是由职责同构的政府间关系、基层治理中的权责错位、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避责策略等多重因素共同造成的。

【关键词】基层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责任状;免责单


8

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家庭离散及治理研究

——一个村庄的微观透视

聂 飞

(洛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副教授)


【摘 要】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农民家庭的稳定与幸福对于城镇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40多年来,城镇化给城乡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难。乡城流动过程中农民家庭发生异化,家庭成员或留或流,家庭处于离散状态。家庭离散虽然始于家庭,但要解决家庭离散问题,必须从制度入手,通过改变制度环境、实施制度关怀、实现多元合作治理,结束农民家庭的异态生存方式,给予其自由的迁移权。这不仅有利于实现农民家庭的体面劳动和幸福生活,而且也能为实现未来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农民;家庭离散;城镇化;治理


9

空间视域下流动老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成都市的调查

王 卓 廖洪英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摘 要】伴随城镇化和老龄化,空间转换过程中流动到大城市的老人在居住环境、经济状况、社会交往、社会参与等方面出现空间排异。年龄、同住人数、居住年限、是否农业户口等人口特征变量以及人均住房面积、个人月收入状况、自评健康状况、自评社会经济地位、社区满意度、邻里交往频率、社区参与情况等因素均显著影响流动老人的生活质量。基于此,建议政府广泛利用多种就业形式促进流动老人的人力资源开发,加快完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老人异地养老保障水平,重视城市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组织开展多样化的社区活动,合理规划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保障并提高流动老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龄化;流动老人;生活质量;空间转换;城市化


10

机关事务标准化:

理论逻辑、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

尹利民 丁 杰 吴 茗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 要】 机关事务标准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机关事务标准化蕴涵着秩序、体系、科学和效益的逻辑。然而,在推进机关事务管理的实践中,也面临诸如职能定位模糊,标准化体系尚未健全,标准化实施难以落地等困境。基于此,需加快机关事务管理的法治化进程,通过信息化和精细化水平的提升来推进标准化的建设。同时,做好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衔接机制建设,厘清不同标准的边界。加快标准化的分类体系建设,做好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的发布与实施。

【关键词】机关事务;标准化;理论逻辑


11

治理现代化视野下机关事务管理创新:

从制度优势到治理效能

王佃利 于 棋

(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作为保障机关有序运行的重要制度设定,机关事务管理面多事杂任重,创新机关事务管理是实现从“制度优势”转向“治理实效”的重要一环。实现机关事务管理现代化,其本质是从“广度”到“深度”的深刻转变:新时代下的机关事务不再仅仅强调业务广度方面上的面面俱到,更期望其能在强化政府自身建设、优化政府职能等更深层面扮演积极角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进机关事务领域改革,不仅仅是对其职能的不断调整,其本质在于对宏观行政体制变革的主动回应与渐进调试,是国家治理体系建构中的重要一环,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职能现代化、体制法治化、行为职业化、能力智慧化等制度优势。基于行政管理要素构成的分析视角,职能体系、职权范围、管理体制、人力资源都将是创新机关事务管理的必要路径。

【关键词】机关事务;机关事务管理;治理效能;制度优势


12

制度体系视野下的民主政治

王长江

(中共中央党校一级教授)


【摘 要】从制度体系看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民主是一套把各相关元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体现“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原则的制度体系。从制度体系的角度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殊性,也标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方向。

【关键词】制度;系统;制度体系;民主政治;国家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3

大国民主发展之道

——加强中国式民主操作机制建设的思考

高民政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加强中国式民主操作机制建设既是中国政治刻不容缓的形势需要,也是实现民主价值和发挥民主功能的内在要求。发展中国式民主既应该“在价值层次上做出确定论证”,也需要“在操作层次上做出系统规定”。加强操作机制建设是中国探索超大社会发展大国民主的重大课题和必由之路。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加强操作机制建设已成为中国民主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生动实践。虽然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系做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加强中国式民主操作机制建设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探索仍应继续。既要搞好顶层设计往下推,也要总结基层经验往上提;必须考虑民主多重价值之间及其与民主多样手段之间的相容度和兼容性,避免各种要素结构功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操作理论简洁明了,操作要领简单易行,操作结果廉价高效,应成为加强中国式民主操作机制建设努力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中国式民主;操作机制;中国政治;民主政治;政治体系模式


14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兼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

胡 伟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为此,要把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嵌入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制度框架之中,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有机统一起来,把“为人民执政”和“靠人民执政”有机统一起来。其前提是澄清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知行合一的前提下不失时机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关键词】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治理


15

党建引领社区公共价值生产的机制与路径:基于上海“红色物业”的实证研究

容 志 孙 蒙

(上海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师范大学政治学理论硕士研究生)


【摘 要】基于公共价值领导理论,对上海“红色物业”的创新过程和内在逻辑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红色物业”是政党基层组织在社区治理网络中的拓展和融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建立愿景塑造、共识形成、主体规范、协调沟通、行为监督五项机制,再造了物业管理相关方之间的连接和关系,形成了对于社区多元主体的公共价值领导,引导了价值共识的形成,维护并激活了导向公共价值的“治理网络”,最终创造了社区公共价值。

【关键词】 社区治理共同体;公共价值领导;红色物业;实证研究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征纪念活动述论

韩洪泉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


【摘 要】1934年至1936年的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中国历史以至世界历史上也都具有重要影响。在中国革命史上,长征发挥了打通门径、扭转时局、推动历史的关键作用,也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资源,并在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举行了一系列长征纪念活动,总体而言纪念规格越来越高,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活动内容日趋丰富,社会功能愈加彰显。长征纪念活动既是带有很强政治属性的一种仪式和象征,也是新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一个窗口和缩影。通过对长征纪念活动的考察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扪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脉动,更深刻地认识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走向。

【关键词】红军长征;纪念活动;长征精神;新长征;长征文化



《理论与改革》投稿网址:llgg.cbpt.cnki.net

           微信号 : scdxqks                   

      ● 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