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论与改革》2020年第3期




目  录


特稿


 现代科技的行政监管:以基因编辑婴儿为例

任剑涛(1)


马克思主义研究


恩格斯晚年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俞良早(13)

 论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

刘建军  梁祯婕(25)



党建研究


干部队伍与廉政建设专题

传承与创新:党内巡视制度的历史性资源及创造性转化

蔡文成(35)

权力围猎场:腐败关系网络是如何搭建的

——基于动机理论的行贿路径与腐败治理研究

彭小兵  曾宝蝶(47)

大国干部调配:中国省级党委常委的来源

向  杨(60)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专题

人民性——党规与国法关系共存的逻辑

李  军(72)

党政联合发文的备案审查问题

徐信贵(87)


城市贫困治理专题(主持人:姚尚建)


城市减贫的权利再现

姚尚建(98)

城市化进程中的反贫困:制度创新与法律保障

张一鸣(107)

城市反贫困:政策比较与中国关怀

王  倩(118)



社会治理研究


数字化背景下老年友好社区构建策略

——基于杭州市K 街道N 社区的调查

赵晓旭  傅昌銮(131)

政策试点与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

韩瑞波(147)


政治学研究


关于“中国国家治理”研究的方法论

叶险明(158)

智慧司法中的忧虑:想象、剖析与展望

刘雁鹏(168)

国家现代治理从制度建设到体系建构的发展

柴  奕(182)





文章摘要



1

现代科技的行政监管:以基因编辑婴儿为例


任剑涛

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摘 要】随着贺建奎被科以刑责,基因编辑婴儿的争端,在法律上可以说是尘埃落定了。但贺建奎之展开相关“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触及的科学技术伦理问题,以及相关行动的行政监管问题,依然需要深入讨论。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人们不能不高度担忧中国能否有效管控科技风险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科技人员的相关尝试,似乎已经脱离了法律、行政与伦理的约束,变成一匹脱缰野马。前者是预应性思考,后者是现实性考量。贺建奎事件给国人一个提醒:在一个无神论环境中,法律、行政与伦理对科技疾速发展的有力支持和有效约束,已经成为一个需要紧迫应对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生命科学;基因编辑;行政监管;科学伦理


2

恩格斯晚年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俞良早

南京师范大学东方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特别是在19世纪90年代后,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表现为他研究俄国革命运动与西方革命的关系,提出世界革命进程“四步骤”的理论;研究意大利、法国、德国的阶级关系和革命形势,提出把当前斗争和远大目标统一起来的理论;研究1848年以来无产阶级斗争的方式,形成以合法斗争积蓄力量并进行革命“决战”的理论。

【关键词】恩格斯;俄国革命;西方革命;远大目标;“决战”


3

论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

刘建军  梁祯婕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爱国主义是表达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真挚情感、道德准则、政治认同和坚定行动,在新时代的中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体现在:它是源自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持久力量 、是发自中国人内心世界的深沉力量、是汇聚亿万人智慧汗水的磅礴力量、是转化为国家综合实力的强盛力量。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汇聚成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前进洪流,给我们增添了无穷正能量。

【关键词】 爱国主义;爱国力量;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育


4

传承与创新:党内巡视制度的历史性资源及创造性转化

蔡文成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党内巡视制度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保障。我国巡视制度的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制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巡视监督经验:巡视主体的独立性、巡视监督的权威性、巡视运行的规范性,成为党内巡视制度可借鉴的历史资源。国家结构的单一性传统、监督结构的相似性形式和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基础为批判地借鉴古代巡视制度提供了条件。党内巡视制度在汲取历史资源和养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了全面巡视和重点聚焦相统一的巡视布局,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相统一的监督模式,政治巡视与业务监督相统一的巡察内容,同体监督和异体监督相统一的监督机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统一的巡视过程,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党内巡视制度体系。

【关键词】巡视;监督;党内巡视制度;古代巡视制度


5

权力围猎场:腐败关系网络是如何搭建的

——基于动机理论的行贿路径与腐败治理研究

彭小兵  曾宝蝶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 要】当前我国法律反腐、制度反腐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腐败现象却趋向复杂化、隐蔽化和网络化,案件审理取证难,腐败治理面临新的瓶颈。基于动机理论,通过对腐败官员忏悔录的整理,围绕权力围猎场深入分析腐败双方的关系模式,构建由“规避检查的权力”“行贿方式”“人情文化”“信任”四个维度组成的一般性腐败关系网络模型。研究发现,在权力围猎过程中,行贿者通过关系网络更容易实现对公共权力官员的围猎;在人情文化下,腐败双方的特殊利益互动过程是腐败信任关系的建立并不断强化的过程,且腐败行为主体之间的信任可实现关系网络内信任扩散、信任共享。腐败的治理,需要监管“规避检查的权力”,优化权力结构和体制,明确“人情文化”与“行受贿”的法律边界。

【关键词】腐败治理;关系网络;行贿围场;信任;动机理论


6

大国干部调配:中国省级党委常委的来源

向杨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地方领导干部的来源不仅能够反映其本人的政治职业特征,也能够反映上级党委及政府选人用人的基本特征。以时下350名省级党委常委为观察对象,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省级党委常委的来源类型包括本省选拔、外省调入和中央下派,且以前二者为主,后者为辅;不同来源类型的省级党委常委各自所担任的职务存在明显差异,外省调入和中央下派的常委大多担任更为重要的职务;不同来源类型的省级党委常委在不同地区所占的比例也存在差异,经济越发达或政府治理能力越高的地区,本省选拔的省级党委常委的平均比例也越高,反之,则外省调入的省级党委常委的平均比例越高;不同来源类型的省级党委常委的职务来源也并不相同。当前省级党委常委来源类型的整体分布与地域分布,显示了中央在搭建优势互补、更具政治整合性的省级党委常委领导班子上所做的努力。

【关键词】党政“一把手”;党委常委;领导干部;国家治理


7

人民性——党规与国法关系共存的逻辑

李军

(新疆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主任,新疆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 要】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关系问题是当下党内法规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党内法规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全党团结统一实现奋斗目标,用以调整和规范党内各方面关系的制度体系。新中国的国家法律是党领导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人民幸福而制定的用以构建国家、社会、公民各方面利益及关系的制度体系,是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载体。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都是体现人民意志并围绕着中国社会的治理实践展开和发展的。我们需要认识这两大制度体系的区别,但尤其需要认识这两大制度体系的共存和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关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提示人们:鲜明的人民性,是构成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关系逻辑共存和实现统一的深厚基础。

【关键词】党内法规;国家法律;人民性


8

党政联合发文的备案审查问题

徐信贵

(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党政联合发文在我国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党政联合发文数量日益增长,兼具党的文件与行政规范性文件“双重属性”的党政联合发文的备案审查问题日益凸显。实践中,党政联合发文存在法律性质不易界定、备案审查标准难以统一、备案审查主体不明、备案审查能力不足等问题。当前,可以从联合发文的属性识别机制、备案审查标准、备案审查主体、备案审查能力等方面予以完善。

【关键词】 党政联合发文;备案审查;衔接联动;党内法规


9

城市减贫的权利再现

姚尚建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城市贫困的发生与城市化进程有关,也与城市权利的实现有关。在全球范围内,城市化多伴随着贫困的治理,收入的差距最终将摧毁城市健康成长的物质与权利结构。中国的城市贫困隐藏在城市化的宏大叙事之中,体现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个体争取;在城市化已经完成的西方国家,城市贫困则体现为公共生活的机会丧失。从现象上看,城市贫困呈现出空间与职业的分布特征,但是劳动才是城市生活的权利起点,因此劳动权的保障应该成为城市政府的政策起点。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权利差距势必驱动人口流入沿海发达城市,从而形成单向度的权利选择,给一些城市增加了治理难度。因此,中国的城市治理还要立足区域协同发展,确保无差别的城市权利的全过程保障。

【关键词】 城市化进程;城市政治;城市权利;城市贫困;城市减贫


10

城市化进程中的反贫困:制度创新与法律保障

张一鸣

(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公共管理博士后,高级经济师)


【摘 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贫困问题,国家初步建立了涵括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在内的城市反贫困制度法律体系。但是这一制度法律体系还不够系统完善,还存在城市反贫困主体单一、社会参与有限的问题,尚未建立系统完备、保障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全国统一的城市反贫困法律体系。城市化进程中的主体贫困、制度贫困和法律贫困是致使产生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反贫困工作管理机制,解决反贫困制度建设滞后和立法不规范的问题,科学规划、统筹规范反贫困工作,形成以宪法为基本依据、以《反贫困法》为核心、以《社会保障法》等相关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为支撑的反贫困法律体系,强化城市反贫困权利救济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升城市反贫困制度化、法治化进程。

【关键词】 城市贫困;反贫困;制度;保障


11

城市反贫困:政策比较与中国关怀

王倩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随着农村贫困人口的空间转换,城市未来将成为贫困问题凸显的集中地,为完成城市减贫目标,必须回到城市反贫困的政策之中。当前中国在城市反贫困政策上存在定位偏差、目标偏差和执行偏差的情况,救助政策侧重于消极保护,救助对象范围较小,政策之间难以衔接。为解决这些问题,须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反贫困实践的经验,从定位转型、目标扩展和政策衔接三个方面入手,建设以积极支持为主要内容、以城市居民和新贫困群体为主要对象、“网式”服务的反贫困政策体系。

【关键词】城市贫困;反贫困;政策;贫困治理;社会福利


12

数字化背景下老年友好社区构建策略

——基于杭州市K街道N社区的调查

赵晓旭  傅昌銮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摘 要】近年来,我国数字城市、5G运用、未来社区建设的推进,改变了老年人的社区养老环境,老年友好社区作为我国社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亟待对其在数字城市背景下的构建内容、实践与评估、发展趋势开展深入探究。本研究通过对杭州市K街道N社区数字化背景下的老年友好社区构建的满意度调查,分析了数字化背景下的老年友好社区构建与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关系、与原居养老的关系、与代际互动的关系以及融入的意愿度,认为这是老年友好社区的构建内容从单一的物质环境向多维度转变、构建主体由政府单一型向老年人参与及多主体合作型转变,探索形成良好代际互动的全龄社区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老年友好社区;数字化;原居养老;代际互动;人口老龄化;养老


13

政策试点与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

韩瑞波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研究人员)


【摘 要】从2014年到2019年,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进入国家的顶层设计但又最终淡出,其背后具有深层次的政策逻辑。实证研究发现,该项政策试点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广东清远进行关于“村民自治重心下移”的地方预先自主试验;第二阶段,中央政府在总结清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政策调试和试点铺开,将试点核心内容由“在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建村民委员会”转向“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建村民理事会等组织”,实现全国性的地区试验扩散;第三阶段,中央政府根据政策试点的反馈以决定政策维系或是中断。研究表明,铺开后的政策试点涌现出一系列的组织性难题,影响着政策创新的治理效能和扩散能力,导致该项政策最终淡出中央的顶层设计。汲取试点经验,应在组织能力建设和组织功能发挥等方面对政策试点不断进行优化,继续深入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

【关键词】政策试点;村民自治;乡村基层治理;村民理事会;顶层设计


14

关于“中国国家治理”研究的方法论

叶险明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科学考察中国国家治理,必须首先要搞清楚三个相互联系的方法论问题:一是,中国国家治理是处于一定的世界历史时空坐标系上的国家治理,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在当代世界历史中所处的位置,构成了这一世界历史时空坐标系。脱离开这一世界历史时空坐标系,关于中国国家治理的研究就会走入歧途。二是,新时代的中国国家治理越来越具有双重特性,即:国家作为治理对象和国家作为治理主体。国家作为治理对象与国家作为治理主体的有机统一,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准就蕴含在其中。三是,中国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间的关系,对于科学考察中国国家治理至关重要。

【关键词】 国家治理;坐标系;双重特性;全球治理


15

智慧司法中的忧虑:想象、剖析与展望

刘雁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摘 要】智慧司法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学术界对智慧司法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过分忧虑:担忧对诉讼参与人贴标签会出现主观偏见、担心裁判算法黑箱可能会产生歧视、忧心人工智能代替法官思考甚至取代法官。上述忧虑乃是基于对智慧司法的想象。事实上,贴标签并不会产生偏见;智慧司法确实充满了黑箱,但并不构成逻辑困扰;智慧司法并没有增加裁判过程中的歧视,而是限制了本就存在的歧视行为;算法没有能力代替法官思考,更不可能取代法官。未来在讨论智慧司法建设时应当破除对新鲜事物的恐惧,摘除针对算法的有色眼镜,关注算法对司法带来的各种冲击。

【关键词】 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司法;智慧法院;算法歧视;算法黑箱


16

国家现代治理从制度建设到体系建构的发展

柴奕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 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体系建构的发展阶段。党领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体现着从制度建设到体系建构的发展,制度一项项建立起来是体系建构的先决条件,体系建构着眼于制度间的衔接和整合,是制度的整体效能得以彰显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伴随新中国的成立而开启,伴随改革开放创新实践而开展,伴随进入新时代而完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时代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了体系建构的新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制度体系建构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形成新的思想认识,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全会通过的《决定》从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构的重大战略思想。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体系建构;整体效能



《理论与改革》投稿网址:llgg.cbpt.cnki.net

           微信号 : scdxqks                   

      ● 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